<h3>冬走贺兰山 戏说宁与夏</h3> <h3>宁夏 贺兰山随笔</h3><h3> 大西北的许多地名,都寄托着泱泱大国渴望统一安宁的千年梦想。出潼关,一路向西。长安也好,西安也罢,汉唐以来历朝历代的中央政权,都以长安为起点,将一统天下,长治久安之梦,沿丝路不断向西延伸……</h3><h3> 摊开中国大西北地图,满目皆是诸如“西安、安西;西宁、安宁;定西、定边;宁夏、会宁、伊宁"等等,可以说,这是历朝历代统治者和世代华夏族人对统一安宁向往。</h3><h3> 古人云:“西安天下安,西宁天下宁"。宁夏,就是大西北这方山水上,集结了"华夏之宁",这一美好愿望的土地。</h3><h3> 大西北四十余年军旅生涯,可以说与这片久谓“朔方"的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几乎年年都会有几次宁夏之行,又几乎都是秋冬季节。正如每次往返兰州和银川,几乎全是在夜里晃荡十几个小时的火车,至今仍不知这条路的两边有何景色一样。</h3><h3> 对于宁夏,我似乎只感受了她的秋冬,且冬多于秋,冷多于热。</h3><h3> 于是,有宁夏的朋友戏说:“冷,宁夏方称塞北。冷,宁夏才叫朔方"。</h3><h3> 这次来宁夏,离冬至还有不少时日,这里的气温已接近零下二十度了。从飞机的舷梯上下来片刻,仿佛所有的思维都结了冰,残存的感性知觉,只剩下堵死视野的这架贺兰山。就是岳飞发誓要"踏破"的那座"贺兰山阙"。</h3><h3> 贺兰山,其实是一条绵延几百公里的山脉,它位于宁夏与内蒙古两个自治区的交界处。北起内蒙巴彦敖包,南至宁夏及青铜峡。山势险峻而雄伟,形如骏马奔腾。而骏马在蒙古语中又译为“贺兰”。</h3><h3> 故此,这架纵列宁蒙的大山,就以骏马而名贺兰山了。</h3><h3> 贺兰山,基本呈南北走向,南段山势缓坦,北段山势较高。主峰敖包圪垯(也称贺兰山)位于银川西北,海拔3556米,是宁夏与内蒙古的最高峰,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地理界线。山体东侧巍峨壮观,峰峦重叠,崖谷险峻。向东俯瞰黄河河套和鄂尔多斯高原。山体西侧地势平缓,一坡缓冲,最后没入辽阔的阿拉善草原。</h3><h3> 任何一座山,都有纵横其脉的山谷,贺兰也不例外。贺兰山也有几个东西走向的山谷,在山的南北形成贯穿山体的峡谷和穿越的峪口。著名的峪口有贺兰口、苏峪口、三关口、拜寺口等,自古以来这些山口就是东西交通要道。宁夏境内的山前地带,西夏名胜古迹丰富多彩,有西夏王陵、滚钟口、拜寺口双塔等名胜古迹和独特的沙湖风景区,而位于贺兰山东南端的青铜峡,相传是大禹挥斧劈出的石峡,放流一河浊水东去大海。峡谷在蓝天和黄河映衬下,呈现出山水浑然青铜之色。如登高放眼,宛若一条青铜浇铸的长龙,游走于长峡幽谷,让人顿生敬畏之情。</h3><h3> 其实,在我的眼里,贺兰山就是一座兵山。几千年来,这里曾是历代中央政权与漠北民族长期混战,统一与分裂,兼并与融合的前沿阵地,得贺兰者得陕甘、得西北,乃至一统泱泱华夏。不然,那有“宁夏"之谓。当然,宁夏之意虽有"华夏安宁"的良愿,也有“平定大夏之患之忧,恢复夏地之安之宁"的伟略。</h3><h3> 贺兰山,是宁夏人,乃至内蒙人的父亲山。从汉唐月下,到今天的盛世中国,贺兰山冬雪换春雨般留下了数不清,吟不完的诗词歌赋。如若汇编一部《贺兰山全诗》,定是另一半中国诗史。</h3><h3> 我虽无暇涉猎贺兰全诗,却也能信口诵出数十首带"贺兰山"的诗句,但真正让我还能背下来、写下来的,除了岳飞的《满江红》,就是宋代强至的《送刘嗣复都官赴辟秦州幕四首》之一《妖氛渐灭贺兰山》了。</h3><h3> 宋人强至是何故来的贺兰山,又出于何种心境下写下并留下了这首的诗,实在用不着也无须去考证。反正我就是喜欢:“十万强弓略未弯,妖氛渐灭贺兰山。元侯把诏开新府,上客随书出故关。诗酒不妨行乐外,功名只在立谈间。主人待勒燕然石,谁道能铭独姓班"。</h3><h3> 车行过银川,戈壁尽头的贺兰山渐近眼前,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耸,也越来越局部。我还在吟诵着强至的诗。</h3><h3> 说实话,今天读来,依然感觉这是一首总结宁夏这片土地、这方山水、这地人文、这架山好水、这部历史的佳作。</h3><h3> 不过,喜欢这诗,还真的要有点学问。</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