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坚守 ——我的父亲马士彬(三)

马岚

<h3>三、上下求索</h3><h3> 画家袁武说:“一个普通的艺术家,一辈子靠技术吃饭;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一辈子靠感觉吃饭;一个艺术大师,一辈子靠个性吃饭”。显然,父亲并不满足已取得的不俗成绩,他的目标是朝着艺术的至高境界前进。这条路很难走,布满坎坷与荆棘,也不知是否能成功,但这条路上也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父亲是勇敢而执着的,对于艺术,他就像一位虔诚的信徒,为了自己的信仰百折不回,却从不求她给自己带来任何回报。 </h3><h3> 他最喜欢铁凝的一句话:“先发现自己,再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他曾去陕北的黄土高坡、贵州的千户苗寨等多地驻扎采风,寻找新的创作灵感与激情。他在努力的发现自己,寻找自己。</h3><h3> </h3> <h3>  作品《乡祭》来自于陕西社火,对民间民俗活动的喜爱此时已显现出来。</h3> <h3>  《食为天》也是陕北采风的作品之一,已清晰可见,父亲对画面形式感和造型趣味性的追求。</h3> <h3>  《苗寨风情》系列作品是探索期的重要作品,形式新颖,用色单纯而大胆,画面意境具有一种浪漫而又神秘的美感,已经颇具特色。</h3> <h3> </h3> <h3>  这一系列作品曾发表于《国画家》杂志,由王之海先生撰写文章《超心冶炼》 ,我非常喜欢这个题目,因为他对父亲的定位十分准确。</h3> <h3>  虽然这批作品得到了专家的认可,但父亲还不是太满意。他渴望具有更为鲜明的个人面貌,创造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符号。</h3> <h3>  1992年,父亲已年过五十,在很多人开始计划退休生活的年纪,他却背起行囊,去了北京画院进修。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但父亲从不会在意别人的眼光,像当年求学一样毅然决然。 这次进修要感谢郎绍君先生的推荐与联系。</h3> <h3></h3><h3> 这次进修对父亲意义重大,因为他结识了艺术道路上最为重要的一位导师——大写意画家老甲(贾浩义)先生。父亲非常喜爱老甲先生的作品,喜爱他作品释放出的强大张力,荡气回肠、浑然天地间。而且两人性格相似,同样的宽厚平实、善良仁爱,同样趋向恢宏大气,充满阳刚之气的艺术风格。感受一下老甲先生的作品吧。👍👍👍</h3> <h3>  然而,老甲先生却并不赞成父亲像他,他也鼓励学生要做自己,并为迷茫中的父亲指出一条明路。</h3><h3>  父亲曾在保定市群众艺术馆工作,当时担任了搜集整理民间美术的工作。在这期间,父亲走访了很多民间艺人,收集了很多民间艺术品。父亲被这些艺术品深深的震撼和吸引,他骨子里的乡土情结又一次被勾起,那些富有奇妙想象力的拙朴作品一次次让他激动不已。</h3> <h3><br></h3> <h3>  这位剪纸艺术家住在满城农村,名叫陈征儿,是一位聋哑人,没有文化,生活贫困,但她的剪纸却是大师水平,随手剪来,生动自然,无拘无束,令人惊叹!父亲发现了她,让她的剪纸作品多次参加重要展览。</h3><h3> 不仅民间艺术品,还有民间花会父亲也很喜欢。他说,喜欢他们那种忘我的生命状态。</h3> <h3><br></h3> <h3>  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老甲先生对父亲的兴趣和经历有了了解,基于这段与众不同的研究民间美术的经历,从而建议他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的绘画风格。</h3> <h3>  写此文期间,得知老甲先生身体状况不佳,已住院治疗,祝福慈祥的先生健康平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