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思维导图

一清视角百姓视角

<p class="ql-block">第一章磨刀不误砍柴工——读书的“3W1H”</p><p class="ql-block">Why(为什么)、What(做什么)、Where(在哪里)、How(怎样做)是我们做每一件事前常常会思考的问题。其中“Why”为导向,指引行动;“What”为对象、内容,是行动的客体;“Where”为场所,是行动的必要条件;“How”为方法,是行动的途径。“3W1H”意在提醒阅读者对阅读的行为要进行全面思考。</p><p class="ql-block">第二章深处种菱浅种稻——阅读的层次</p><p class="ql-block">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写道:“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句诗体现了层次的妙用。什么是层次?“层”是同类的集合,“次”约定各层的次序。阅读也有层次,不同阅读层次适用于不同的书籍,不同阅读层次适用不同的阅读方法。</p><p class="ql-block">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p><p class="ql-block">泛读、略读、精读,三重境界</p><p class="ql-block">阅读层次与读书四问</p><p class="ql-block">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p><p class="ql-block">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在基础阅读这个阅读层次中,读者只需要提问“这些语句是什么意思”。要想突破基础阅读的层次,我们需要在阅读中提出更多问题。以上四问,无论是在检视阅读、分析阅读还是在主题阅读过程中,都应该提出并予以回答。而解答的过程,构成了阅读的全部经过。</p><p class="ql-block">第一问: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p><p class="ql-block">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就是找出全书主题,明确篇章结构,阐述各部分主要内容的过程。</p><p class="ql-block">首先,按书的体裁和主题进行分类,比如确认一本书为小说,可以再分析究竟是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还是悬疑小说等。通常在买书或者检索图书的时候,我们已经获悉了某书的分类等信息,但是在阅读之后仍应提问:这样分类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应该怎样分类更好?</p><p class="ql-block">其次,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讲了什么,即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这一步可以参照书籍的内容简介,但者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表述。概括主要内容,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之一,是对全书的基本把握,读者应多加练习。</p><p class="ql-block">再次,按全书的结构顺序或逻辑顺序列举全书的大纲,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纲举目张”,“纲”指渔网的总绳,在书中则代表结构与条理;“目”指网眼,对应书中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条理分明,是对一本书的基本要求;明确全书的条理,也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大纲不一定要按照原书的结构顺序列出,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按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列出。</p><p class="ql-block">最后,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步需要在前几步的基础上进行,也是为第二问做铺垫。</p><p class="ql-block">不同类型的图书在这一问上基本相同,无论何种体裁的书,总有一个主题,写作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书,提问与回答的方式稍有不同,比如对论文而言,需要更偏重论题、论点,对小说来说则更偏重故事与情节。</p><p class="ql-block">第二问: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p><p class="ql-block">这一问相当于读者与作者跨越书本、穿越时空进行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一步一步找出作者的主要想法、声明与论点,并形成自己的判断。</p><p class="ql-block">首先,找出可以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p><p class="ql-block">其次,在最重要的语句中,抓住作者的主旨。提炼关键字,从作者的众多观点中找出最重要的一点,明确主旨。这里的“主旨”与第一问中最早确定的“主题”略有不同,更偏重“目的”而非“事实”,也更为主观。</p><p class="ql-block">知道作者的论述目标之后,再从全书具体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新串联并架构出来。简而言之就是按作者的观点在书中寻找佐证,形成一个新的大纲。</p><p class="ql-block">最后,根据书中的内容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有解决的。这一步是对作者观点的简要总结,同时产生新的思考。</p><p class="ql-block">对不同类型的图书来说,这一问的提问方式有较大差异。比如对“主食”类图书来说,因为其主要目的正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适用这种提问方式。而对于“美食”类图书来说,它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实用之法,因此这一问题可能变成“作者通过这本书表达了什么观点”或者“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无论怎样提问与回答,这一问的重点都在于了解作者的意图。</p><p class="ql-block">第三问: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p><p class="ql-block">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评论一本书,而评论的对象是作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的观点等。阅读一本书,仅仅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还要产生自己的想法。书中所说的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个问题需要在回答前两问之后提出。因为在判断一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我们至少应该了解整本书在讲些什么内容才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非常认真、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阅读一本书之后,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一个自己的判断。</p><p class="ql-block">评论有正面也有负面。赞同并不是简单地附和说“正确”,而是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以自身体验印证作者的观点。</p><p class="ql-block">评论是一件严肃的事,是对阅读内容的审视,更是对阅读过程的负责。</p><p class="ql-block">第四问: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与阅读效用密切相关,简单地回答,就是“有用”或者“部分有用”。如果一本书告诉我们一些资讯,我们一定要问一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如果一本书不仅提供资讯,还对我们有所启发,就更应该找出书中更深的含意或其他相关的建议,以获得更多启示。</p><p class="ql-block">“读书四问”是一种通用的阅读方法,将贯穿全书始终。</p><p class="ql-block">第三章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速读法:拓宽视野、笔尖引读、垂直跳跃、提高专注度、不要回看、快速理解、句子为单位、以问带读(讲了什么?主旨?评价?有什么用?我们需要“提问模式”的思考方式,而非“提问”本身),边读边画思维导图。用图形直观展现文字内容,逻辑关系。</p><p class="ql-block">第四章 提要钩玄——精读法</p><p class="ql-block">能做几种读书笔记,反复阅读,精读一本书织一张自己的知识网,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讲出来,也有“形式”重于内容时,无疑不读书,如何评价一本书,如果让我写这本书</p><p class="ql-block">“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对于记事性质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对于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提其要”,可以使阅读者对书中事件的全过程一目了然,然后进一步了解事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钩其玄”,可以使阅读者看清作者的观点,把握重点,然后可以从作者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中得到启示,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p><p class="ql-block">“提要钩玄”法,读书时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p><p class="ql-block">“提要”和“钩玄”可以同时运用着在一本书的阅读中,“提要”对应“读书四问”中的第一问,要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钩玄”对应第二问,即知道作者的观点。“提要钩玄”重在强调知识的获取,在此之后提出并回答后两个问题,才能学以致用,得到提高。“提要钩玄”是精读一本书最基本也是最通用的方法。</p><p class="ql-block">也有“形式”重于“内容”时,对这类书,我们可以不必完全理解它的内容,却需要重点阅读它的结构和脉络。</p><p class="ql-block">今人重复前人的科学实验,除了验证理论,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与领悟前人的思维方式。阅读中也一样可以用重复的方法来领悟作者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思路可以回溯,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可以探究,作者的表达方式可以借鉴,此时,书籍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的成果反而居次要位置了。也可以在阅读之后建立自己的结构,然后与原书结构比较,从而发现思维方式的差异并借鉴吸收。这种阅读方式就是将读思结合,从而提高阅读效果。</p><p class="ql-block">条条道路通罗马,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从而相关问题汇聚纳入视野。取其内容也取其形式,获得知识,也获得知识以外的感悟,这正是精读的意义所在。</p><p class="ql-block">第五章八面受敌 ,一意求之——主题阅读法</p><p class="ql-block">始终把主题放在第一位,建立自己的语言体系,自己的主旨,完成研究性阅读。</p><p class="ql-block">“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p><p class="ql-block">书中内容丰富如海,而人的精力有限,一次不能获得全部。阅读时最好分多次阅读,每次只关注一个主题,“一意求之”,将一个主题研究透彻之后,再次阅读时关注另一个主题。</p><p class="ql-block">“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p><p class="ql-block">苏轼读书法不宜用来阅读“零食”“快餐”读物,却适合用来阅读思想深奥、内容庞杂的“硬骨头”类书籍。</p><p class="ql-block">苏轼读书法包含了多个阅读层次,在确定一本书包含多方面内容时,需要进行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深入研究一个主题时,则类似主题阅读。受时代所限,苏轼提出这种读书法时,书籍的类型、数量不多,许多读书人皓首穷经只为一部书,所以“八面受敌”读书法也是针对阅读单部作品提出的,与读的实际操作有很大区别。说到底,“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将阅的“专”与“博”结合起来,划分主题时“博”,深入阅读时“专”;而主题阅读是选择主题时“专”,选择书籍时“博”。不过,“八面受敌”读书法本质上仍是“主动阅读”,与主题阅读的主动性一致。</p><p class="ql-block">这种读书方法用于主题阅读,取“一意求之”的本意,即确定一个主题,精研深究,再把“八面受敌”的广泛阅读思想扩展到多本书籍中去。</p><p class="ql-block">第六章知己知彼,举一反三——写与读</p><p class="ql-block">写与读关系密切,互为因果,了解我们所要阅读的作品“怎样写”,就可以据此确定“怎样读”。不同体裁的作品有不同的阅读方法。由“写”入手,换位思考,有助于理解各类书籍。</p><p class="ql-block">阅读不同作品的方法,一本书的谋篇布局,跳出书本外,学以致用。学以致用方为阅读之正道。</p><p class="ql-block">一本书的布局谋篇</p><p class="ql-block">所谓布局谋篇,其实就是确定作品的结构。前文概要提过文章、书籍的结构,不过是从阅读的角度进行分析,现在我们从“写”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文章的结构是指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和表达主题的需要,把文章的材料合理地组织起来。具体包括确定开头和结尾,确定材料的主次、先后和详略程度,划分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等。</p><p class="ql-block">开篇和结尾,章节、层次、过渡、照应。</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划分层次按时间先后顺序、空间转换顺序、逻辑顺序等。</p><p class="ql-block">过渡相当于镜头的切换,照应相当于剧情的回放。过渡的内容使用得当,可使全书结构更紧密、条理更清晰;照应运用得当,可使文字更具表现力,也可增添意外效果。小说中常有伏笔,后文与之照应,可使剧情跌宕起伏。</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特殊叙事方式“预叙”它不同于伏笔,伏笔更隐晦,且为情节的一部分。不可抽离,而预叙的内容并不影响故事进展。</p><p class="ql-block">主次和详略</p><p class="ql-block">一本书的谋篇布局,不仅包含次序的确定,还应确定主次和详略。</p><p class="ql-block">故事类作品以事和人取胜,应在事件和人物方面详写,推动情节和表现人物的内容也应详写。</p><p class="ql-block">论说性作品以说理或说服为主,侧重于“说理”则说明部分详写,侧重于“说服”则议论部分详写,其他方面可以用简短的文字概括。</p><p class="ql-block">当然,在确定详略时不能只顾作者自己的感受,也要考虑到读者。一本书一般都有特定的阅读人群,读者喜欢怎样的内容,哪些内容是读者觉得陌生的,可以详写;读者不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已经熟知的内容则可以略写。</p><p class="ql-block">在创作中要分清主次,区别详略,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p><p class="ql-block">第七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阅读的效用</p><p class="ql-block">阅读不是目的只是工具</p><p class="ql-block">第八章 纵里寻他千百度——“鱼”与“渔”</p><p class="ql-block">书非借不能读,整理自己书架</p><p class="ql-block">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多少天阅读一本书,每天阅读多长时间,多少天读完一个主题。一年阅读多少本书藏书千本不如阅读一本。关注信息前沿,主题阅读。</p> <h3>凡是听我这样建议读经的人,最后的心得只有四个字:脱、胎、换、骨!</h3><h3><br></h3><h3>各位,你如果小时候没有读过经典,虽然没有机会接受十年书院的教育,也可以自己从现在开始读,读一句算一句,最好的方法是把论语读一百遍。怎么读?拿书来,只读白文,不读注解,今天读到那里,明天接着读,什么时候读一遍了,做一个记号,写一个一,坚持读完一百遍。凡是听我这样建议的人,到最后都不约而同的告诉我他们的心得,四个字:“脱、胎、换、骨!”</h3><h3><br></h3><h3>(鼓掌)如果你想要解经,也请先读一百遍再说。我看到的例子太多了,凡是一读经,就想要解经的人,往往读不完两页。为什么?因为原文难,注解比原文还难,他本来就怕困难,没志气,就放弃了。如果不管懂不懂,读完一百遍再解啊,告诉各位,势如破竹!原来古人跟我的心,心心相映,那是读书之乐其乐无穷啊!(鼓掌)所以把论语读完一百遍,有志气再读大学中庸一百遍,孟子一百遍,老子一百遍,易经一百遍,诗经一百遍,等等,读完一百遍了,想看注解,再自己去看。</h3> <h3>第一章磨刀不误砍柴工——读书的“3W1H” </h3><h3>Why(为什么)、What(做什么)、Where(在哪里)、How(怎样做)是我们做每一件事前常常会思考的问题。其中“Why”为导向,指引行动;“What”为对象、内容,是行动的客体;“Where”为场所,是行动的必要条件;“How”为方法,是行动的途径。“3W1H”意在提醒阅读者对阅读的行为要进行全面思考。</h3><h3> Why:为什么要阅读 </h3><h3>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h3><h3>——高尔基</h3><h3>阅读总有目的。若无目的读书,则不能称之为“阅读”。同时,唯有明确阅读的目的,才有利于更加高效地阅读。</h3><h3>What:读什么书 </h3><h3><br></h3><h3>第一类书如同主食,包括职业、生活、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及其直接解决之道。 </h3><h3>第二类书如同美食,不求针对人生的现实问题,却可以满足思想需求。</h3><h3>第三类书如同蔬菜、水果,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阅读,即工具书。</h3><h3>第四类书如同甜点、零食,用于娱乐、消遣,满足休闲需求。</h3><h3>Where:阅读的场所</h3><h3>How:如何阅读一本书</h3><h3>阅读之前,首先要明确目的,确定目标有助于阅读的顺利前行。 </h3><h3>其次,选择合适的书进行阅读。合适的书需要切合阅读的目的,需要经过合理筛选最后选定,可以是一本,也可以是多本。 </h3><h3>再次,选定阅读场所。这一点比选书容易得多,也被动得多。 </h3><h3>最后,以合适的方法开始阅读,达到预定的目标。这一步知易行难,也是整本书所要讲述的主要内容。</h3><h3><br></h3><h3><br></h3><h3> 第二章深处种菱浅种稻——阅读的层次 </h3><h3><br></h3><h3>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写道:“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句诗体现了层次的妙用。什么是层次?“层”是同类的集合,“次”约定各层的次序。阅读也有层次,不同阅读层次适用于不同的书籍,不同阅读层次适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h3><h3><br></h3><h3>艾德勒: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h3><h3><br></h3><h3>基础阅读,即处于识字阶段的阅读,也称为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这一层次的阅读要求认识文字并了解文字的意思。在基础阅读中,读者会向自己提问:“这个句子在说什么?”当然,问题本身具有多重含义,只是处于基础阅读层次的人只关注最浅层的意义。</h3><h3><br></h3><h3>检视阅读 </h3><h3><br></h3><h3>检视阅读,即系统化略读,类似于学生时期进行的阅读理解。阅读理解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读完一段文字,可以概括文章大意,了解其中心思想,并能抓住文章的要点。对一整本书的检视阅读则要复杂一些,至少要明白“整本书主要讲什么”“书的结构如何”“各章重点讲什么”,并能根据所了解的内容对书进行归类,属于学术著作还是大众读物,或者属于哪种类型的小说。需要注意的是,检视阅读本身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阅读方式。通过检视阅读,我们可以确认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即使进行分析阅读或主题阅读,也需要先进行检视阅读,这样有助于对书籍进行整体把握。同时,检视阅读也是选书的好方法。在实体书店购书,我们通常都会先翻阅,看书名、作者简介、版次、目录,然后略读一下各章的内容,之后才决定是否买下这本书。</h3><h3><br></h3><h3>分析阅读,即全盘阅读、完整阅读,通过分析阅读,对全书有更精准的把握,可以复述全书各部分的大意及重要细节。简而言之,通过分析阅读,读者会将一本书的内容完全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 </h3><h3>如果阅读一本书只是为了获得资讯或者休闲娱乐,就没有必要进行分析阅读。分析阅读更适合“主食”和“美食”类图书。 </h3><h3>在分析阅读的过程中,读者需要自己提出许多问题。其实,在每一种阅读层次中,读者都会向自己提问,只不过在基础阅读中提问的主要内容是文字的意思,在检视阅读中的提问偏重书的结构、大意,而在分析阅读中提问的内容则更详细、系统,提问的过程就是加深理解的过程。 </h3><h3>需要格外注意。除非熟练掌握分析阅读的技巧,否则不宜对一本完全不了解的书进行分析阅读。分析阅读要在基础阅读或检视阅读之后进行。</h3><h3><br></h3><h3>主题阅读 </h3><h3><br></h3><h3>主题阅读是最高层次的阅读方式,是所有阅读方式中最复杂、最系统化的一种。主题阅读不是针对一本书的阅读,而是需要阅读多本谈到同一主题的图书,因此,主题阅读也可称为比较阅读。然而,只是对多本书的文字内容进行比较还远远不够,通过主题阅读,读者可以提炼出一个关于这一主题的全新论断,这都没有论述。主题阅读并不易行,它是具有极强创造性的阅读,阅读收效也最佳。</h3><h3>主题阅读存在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对某个主题产生强烈的好奇;二是阅读多本书籍,参考各种资料,有能力形成自己的分析。</h3><h3>阅读是一项主动的活动,而且越主动效果越好。无论进行哪个层次的阅读,探求越多,提问越多,思考越多,分析越多,收获就越多。</h3><h3><br></h3><h3><br></h3><h3>邹韬奋与分层次阅读 </h3><h3><br></h3><h3>对大多数人来说,艾德勒的阅读四层次可能略显陌生。其实,关于阅读的层次,我们有更为普遍的定义,即泛读、略读、精读。</h3><h3><br></h3><h3>第一个层次是泛读,即浏览。浏览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就是随便翻翻,有兴趣就往下看,无兴趣就中止。泛读一本书时,不一定按图书原本的顺序看,通常是先看序言、后记、目录、内容简介,然后将正文翻看几页,了解大概内容。翻看时不一定从第一章开始看,可以先看结尾,也可以从中间开始翻阅。泛读时通常不会深入了解书中的观点,也不注重细节。通过泛读可以初步确认此书是否值得进一步阅读。 </h3><h3><br></h3><h3>第二个层次是略读,即将泛读时选出来的书,粗略地读一遍,也可称为通读。略读时需要集中注意力,先审视题目,看看全书的结构,然后看开头和结尾,再按书的结构层次顺序阅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略读虽只求概览大意的一种阅读方式,然而,也应做到“略”而不“漏”,保证读后能阐述全书的主要内容及整体印象。在保证阅读效果的基础上,略读也需要强调速度。通过略读可以发现有必要反复研读的书或部分章节,从而进行更深入的阅读。 </h3><h3><br></h3><h3>第三个层次是精读,即认真、仔细、精确地阅读。精读时要将略读选出的书或章节细细地咀嚼品味,是一种充分理解读物的阅读方式,是一种严谨的阅读方式。精读时要按照书的结构顺序,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逐段地阅读,不仅要弄清字、句、段、篇、章的含义,可以根据文字内容想象所描绘的情景,还要深入思考,理解文中的每一个概念,抓住中心思想,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在此基础上,读者才能对全书的文字、主题、特点、优劣做出评价。总的来说,精读一本书是从内容到形式、从形式到内容、从部分到整体、从整体到部分反复研读的过程。 </h3><h3><br></h3><h3>此处的“泛读”和“略读”大致可对应艾德勒的“检视阅读”,“精读”对应“分析阅读”。分层次阅读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阅读方式。这样层层筛选,可以保证所读的书既博且精,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分取舍,对一般的书付出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对精华的书则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到详略有别。若是针对同一主题的书进行分层次阅读,则与艾德勒的“主题阅读”类似。 </h3><h3><br></h3><h3><br></h3><h3>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三重境界</h3><h3> </h3><h3>王国维《人间词话》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h3><h3><br></h3><h3>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h3><h3>这句话展现了刚开始学习阅读、初窥门径的阅读层次。可以认为,这一重境界对应“基础阅读”,阅读所得都是文字的表面意思,阅读者自己正在寻求更适合、更有效的阅读方法。 </h3><h3><br></h3><h3>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h3><h3>这句话体现了深入理解、用功细读的阅读层次,可对应“分析阅读”。这一阅读层次强调仔细、专注、主动,而且需要大量时间与精力。 </h3><h3><br></h3><h3>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h3><h3>这句话体现了确定主题、广泛探寻、终有结论的阅读层次,可对应“主题阅读”。在这一阅读层次中,感兴趣的主题是最重要的,然后需要阅读大量相关书籍,最后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与汲取现成的知识相比,这种阅读更强调“悟”,更具备主动性与创造性。</h3><h3><br></h3><h3>王国维提出的阅读的三重境界看似抽象,可以帮助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理解阅读。真正理解阅读的层次之后,在阅读一本书时,我们反而不会特别在意阅读的层次,因为它们之间有逐层包含的关系,并非相互独立、非此即彼的层次。依据阅读的直接目的、图书的类型、阅读的场所,我们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最适合的阅读方式。当然,这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来积累经验。当一切关于阅读的理论知识烂熟于心时,我们才能开始真正的高效阅读。</h3> <h3>阅读层次与读书四问</h3><h3> </h3><h3>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h3><h3> </h3><h3>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h3><h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h3><h3>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h3><h3> </h3><h3>在基础阅读这个阅读层次中,读者只需要提问“这些语句是什么意思”。要想突破基础阅读的层次,我们需要在阅读中提出更多问题。以上四问,无论是在检视阅读、分析阅读还是在主题阅读过程中,都应该提出并予以回答。而解答的过程,构成了阅读的全部经过。</h3><h3> </h3><h3>第一问:这本书究竟讲了什么? </h3><h3>回答这个问题,事实上就是找出全书主题,明确篇章结构,阐述各部分主要内容的过程。</h3><h3> </h3><h3>首先,按书的体裁和主题进行分类,比如确认一本书为小说,可以再分析究竟是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还是悬疑小说等。通常在买书或者检索图书的时候,我们已经获悉了某书的分类等信息,但是在阅读之后仍应提问:这样分类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应该怎样分类更好?</h3><h3> </h3><h3>其次,用最简短的文字说明整本书讲了什么,即概括全书的主要内容。</h3><h3>这一步可以参照书籍的内容简介,但者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表述。概括主要内容,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之一,是对全书的基本把握,读者应多加练习。</h3><h3> </h3><h3>再次,按全书的结构顺序或逻辑顺序列举全书的大纲,并将各个部分的大纲也列出来。</h3><h3>“纲举目张”,“纲”指渔网的总绳,在书中则代表结构与条理;“目”指网眼,对应书中各部分的具体内容。条理分明,是对一本书的基本要求;明确全书的条理,也是阅读的基本要求。</h3><h3>大纲不一定要按照原书的结构顺序列出,也可以依据自己的理解,按各部分之间的关联性列出。</h3><h3> </h3><h3>最后,确定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步需要在前几步的基础上进行,也是为第二问做铺垫。</h3><h3> </h3><h3>不同类型的图书在这一问上基本相同,无论何种体裁的书,总有一个主题,写作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书,提问与回答的方式稍有不同,比如对论文而言,需要更偏重论题、论点,对小说来说则更偏重故事与情节。</h3><h3> </h3><h3>第二问:作者通过这本书解决了什么问题? </h3><h3>这一问相当于读者与作者跨越书本、穿越时空进行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一步一步找出作者的主要想法、声明与论点,并形成自己的判断。</h3><h3> </h3><h3>首先,找出可以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字,与作者达成共识。</h3><h3> </h3><h3>其次,在最重要的语句中,抓住作者的主旨。提炼关键字,从作者的众多观点中找出最重要的一点,明确主旨。这里的“主旨”与第一问中最早确定的“主题”略有不同,更偏重“目的”而非“事实”,也更为主观。</h3><h3> </h3><h3>知道作者的论述目标之后,再从全书具体内容中找出相关的句子重新串联并架构出来。简而言之就是按作者的观点在书中寻找佐证,形成一个新的大纲。</h3><h3> </h3><h3>最后,根据书中的内容确定作者已经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是没有解决的。这一步是对作者观点的简要总结,同时产生新的思考。</h3><h3> </h3><h3>对不同类型的图书来说,这一问的提问方式有较大差异。比如对“主食”类图书来说,因为其主要目的正是解决实际问题,所以适用这种提问方式。而对于“美食”类图书来说,它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实用之法,因此这一问题可能变成“作者通过这本书表达了什么观点”或者“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什么感情”。无论怎样提问与回答,这一问的重点都在于了解作者的意图。</h3><h3> </h3><h3>第三问: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 </h3><h3>回答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在评论一本书,而评论的对象是作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作者的观点等。阅读一本书,仅仅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不够的,还要产生自己的想法。书中所说的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这个问题需要在回答前两问之后提出。因为在判断一本书是否有道理之前,我们至少应该了解整本书在讲些什么内容才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非常认真、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去阅读一本书之后,会觉得有责任为这本书做一个自己的判断。 </h3><h3>评论有正面也有负面。赞同并不是简单地附和说“正确”,而是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以自身体验印证作者的观点。 </h3><h3>评论是一件严肃的事,是对阅读内容的审视,更是对阅读过程的负责。</h3><h3> </h3><h3>第四问: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h3><h3>这个问题与阅读效用密切相关,简单地回答,就是“有用”或者“部分有用”。如果一本书告诉我们一些资讯,我们一定要问一问这些资讯有什么意义;如果一本书不仅提供资讯,还对我们有所启发,就更应该找出书中更深的含意或其他相关的建议,以获得更多启示。 </h3><h3> </h3><h3>“读书四问”是一种通用的阅读方法,将贯穿全书始终。</h3> <p class="ql-block">“主食”类图书与主题阅读</p><p class="ql-block">“主食”类图书,我们需要更主动地进行阅读,形成自己的体系,主题阅读无疑是最佳选择。有一个矛盾,就是不知如何开始主题阅读:除非知道要读些什么书,否则没法进行主题阅读;除非能做主题阅读,否则不知道该读些什么书。对我们来说,寻找图书的过程往往比阅读本身占用更多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题阅读本身就包含了各种阅读层次,练习主题阅读可使读者熟练掌握各层次阅读的步骤与方法。如有时间,一定要尝试关于“主食”类书籍的主题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食”类图书与分析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食”类图书重在精细与稀少,适合进行分析阅读。分析阅读可依前文“读书四问”的步骤进行,先确定主题、分门别类,后按序阅读、列出大纲、理解各部分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理解作者的观点并进行评价,阅读之后思索回味,使之融入自己的思想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美食”类图书种类繁多,从内容上分,历史、理论科学、哲学类书的阅读体验各不相同,尽管它们同样采用分析阅读,侧重点也有很大区别。历史类书重在记录事实,提取大纲时可能以时间为节点;理论科学类书重在阐述科学定律与通用准则,阅读时要将定律与论证的实验对应起来;哲学类书侧重思辨,阅读时要重点解读作者的思考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同体裁的“美食”类书籍,阅读方式也大为不同。如阅读小说,回答“读书四问”中的第一个问题“这本书讲了什么”,只要将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复述一遍就可以了;回答第二个问题“作者的主旨是什么”,则要从作者要表现什么艺术效果和表达什么思想两方面进行分析;评论一本小说,可以从故事的完整性、语言的艺术性、全行评论;回答最后一个问题“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则应深入思考、得到启示,通常只是产生一些观念上的转变,而不会像阅读“主食”类图书那样有明确的实践行动。戏剧与小说类似,也有完整的故事,但更侧重人物的语言、动作。而对诗歌来说,叙事诗大体上可以当成故事来阅读,抒情诗却不一样,因此回答第一个问题的差别十分明显。不同体裁的图书各有其独特的创作手法,也应该有特殊的阅读方法。</p><p class="ql-block">“美食”类书需要细细品味,囫囵吞下着实可惜,而进行分析阅读会是极佳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 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速读法</p><p class="ql-block">速读,是指快速、高效地阅读。一目十行,指快速,过目不忘,指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视读练习。阅读之前,放松心情,清除杂念。全神贯注,视野开阔。依靠想象,视听嗅味触多器官情景再现,调动记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摒除杂念,不用声读默念文字,强迫眼睛看。逐句阅读,焦点落在每行关键词或短语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持笔引导视线,端正坐姿。拓宽视野。字母树练习。按短语短句整句语义为单位来阅读。跳跃视线。练习:对自己熟悉的书,阅读时眼睛视线停留书页行的中央,清晰区以外部分凭知识和想象补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效阅读切忌回读。不要和文中字句死磕。高效阅读,应该将一个完整的章节作为阅读的基本单元,而不是一个概念、或一段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快速理解更重要。梳理文章脉络,明白作者创作思路。将作者观点、相关依据,从书的脉络中拆解下来,按我们自己的思路再次整理成章。不必在意是否破坏了作者的行文逻辑,是否破坏了作品的完整性,是否理解有误,也不必在意哪种思路更好,只需一切从自己的需要出发,将“书上的”“作者的”,转化为“自己的”就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速读提问技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快速理解的最好方法就是提问。“读书四问”第一问,讲了什么;第二问,作者的主旨;第三问,评价;第四问,有什么用。在阶段性阅读中,我们暂时不考虑后两问,只看前两问。回答第一问,也就理解了阅读篇章的主题和结构;回答第二问,就是试图还原作者的思路。如此提问,正合“理解”之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需要的是“提问模式”的思考方式,而不是提问这一具体行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阅读者的思考方式有被动接受型,也有主动探究型,而且并非一成不变。对一些知识性更强的书,我们思考的方式主要服务于接受知识这一直接目的,关注点都在具体知识上,对作者的思路、论述方式反而不那么在意。而对另外一些书,我们在阅读中可能会不断产生疑问,又陆续获得解答,会更加关注作者的观点及相关例证,以及作者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前者倾向于被动接受,而后者倾向于主动探究。毫无疑问,任何情况下的阅读,主动都比被动更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阅读“思维导图”</p><p class="ql-block">理解的过程就是在大脑中画“思维导图”的过程。用具体的视觉形象帮助抽象的理解。主题发散。</p><p class="ql-block">思维导图要少文字,善用箭头符号图形颜色。用图形的直观展示文字的内容和逻辑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快速记忆的条件反射</p><p class="ql-block">存储信息时我们应该善用五感,视听嗅味触,多角度、多方面存储,这样记忆更深刻、更立体,读取信息时,切入点会更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体来说,记忆阅读的内容,就是要把文字图像化,把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把单一的信息多维化。因为记忆的角度越多,信息越全面,就越不容易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一下快速记忆一本书的方法:首先,阅读一本书之前,必须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包括记忆上的目标和使用上的目标;明确阅读目标之后,调用自己已有的相关知识储备,为之后的联想记忆做好准备;在记忆的时候充分运用自己的五感,全方位“存储”信息;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不时暂停,复述之前读过的内容。应该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阅读是以快速记忆为目标的,在应用到实际的速读中时,要与前面讲过的方法和技巧结合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四章“四到”“五用”,提要钩玄——精读法</p><p class="ql-block"> 读书宜“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脑到”,这是阅读时的基本习惯。读记叙性作品宜“提出纲要”,读理论性作品宜“钩取奥义”,这是阅读时的操作方法。精读一本书,正是利用这样的习惯和方法,才能将书“吃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古人的精读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精读的基本方法:集中注意力(心到),认真看(眼到),认真背诵(口到),认真做笔记(手到),认真思考(脑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韩愈《进学解》“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要钩玄”读书法,大意就是:对于记事性质的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提其要”,可以使阅读者对书中事件的全过程一目了然,然后进一步了解事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从而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钩其玄”,可以使阅读者看清作者的观点,把握重点,然后可以从作者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中得到启示,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其实,“提要”和“钩玄”可以同时运用在一本书的阅读中,“提要”对应前文“读书四问”中的第一问,要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钩玄”对应第二问,即知道作者的观点。“提要钩玄”重在强调知识的获取,在此之后提出并回答后两个问题,才能学以致用,得到提高。可以认为,“提要钩玄”是精读一本书最基本也最通用的方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写读书笔记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书笔记大体可分为摘抄型、感悟型、评注型和综合型四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读的基本要求:识文解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读不必细化到一字一词,最小的语言单位只划分到短语或句子即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短语类型: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并立短语、介宾短语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句子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分句之间不同的逻辑事理关系,可以把复句分为并列、承接、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解说、目的等类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掌握不同短语的构成特点和句子的六种成分,即使面对陌生话题,复杂长句,我们也可以容易整理出句子的主干,确定关键词,快速理解文字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直接法”、联想法(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已有知识储备)、对比法(相反角度)、替换法(换个说法)——这些都是理解文义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识文解义</p><p class="ql-block">现在汉语的短语类型主要有: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并列短语、介宾短语等。</p><p class="ql-block">句子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六种成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高阅读速度,理解文句内容,依靠语言基础知识根基牢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经典需要反复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重复是记忆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能复述,重提纲要,做思维导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打破原有结构顺序,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阅读。保证关联性逻辑性的基础上建立自己新顺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避免无目的,无新意,无效用的重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读一本书,像织一张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读一本书,要层层剖析,深入理解,这就需要在书中的每一个章节乃至全书的结构上下功夫。</p><p class="ql-block">无论结构如何千变万化,都离不开主题,也必须与材料紧密结合。可以认为结构是书籍的主题与材料之间的纽带。掌握了结构,读者才能更好地把握主题,系统地理解内容。虽然结构并不是直接的阅读内容,但是,它对我们的阅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懂得了“结构”,才能在阅读的“空间”里自由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文的“凤头、豹尾、猪肚子”这也是三段式文章结构的重要特点。“凤头”指文章的开头精致,有吸引力;“豹尾”指文章的结尾短小精悍,有警示作用,可升华主题;“猪肚子”则是指文章的中段、主体部分材料丰富,言之有物。这是较为常见的文章结构,它符合一般的行文思路,符合一般人认识问题的方式。此外还有许多文章结构形式,这里不再一一叙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本书的内容大体上可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铺展,或者综合采用多种形式。</p><p class="ql-block">例如本书就是典型的总分式结构,开头与结尾部分章节有明显的总述,中间的章节分述各种阅读方法。并列式结构的书籍各章内容是并列的,重要性是等同的,原则上可以从任意一章开始阅读,不会影响阅读的效果。对照式结构是指每一部分内容都有明显的两方面或者多方面对照,或双线叙事,或正反两方面说理。递进式结构则是逐章深入,通常需要按顺序从前往后阅读。</p><p class="ql-block"> 精读一本书时所重视的“结构”与略读时的认识应有所区别。略读时的主要工作仍是获取,以本书为例,略读时认识到本书结构大体为“总—分—总”,然后浏览得知开头部分讲了什么,结尾部分讲了什么,中间的内容讲了哪些阅读方法。精读则不同,读者应该跳出书籍原本的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或者需求建立新的结构。如果说略读时只是将书籍的“网”按线或网眼的顺序理清,那么精读时一定要自己织一张网,将网中的东西提起来。这样即使内容仍是原本的内容,结构形式却是自己习惯的或者需要的,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加工,却从结构上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p><p class="ql-block">至于选择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却不那么重要,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行:其一,万变不离其宗,结构不能脱离主题;其二,内容为王,结构要符合材料本身的客观规律;其三,符合自己的习惯,新颖有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构没有定式,也障碍。精读一本书,像织一张网,不是为了画地为牢,而是要把控全局。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时刻记住,书籍是被支配者,读者自己才是主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自己的话把内容讲出来。(复述、转述、演说式)</p><p class="ql-block">也有“形式”重于“内容”时</p><p class="ql-block">一本书值得精读,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它的内容多么重要、多么丰富、多么吸引人,不是因为它教给我们多少实用的知识和技巧,而是因为它可以教给我们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样一本“形式”重于“内容”的书,对我们来说不是“主食”而是“美食”,有精读的必要,而且也只有通过精读才能获得作者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则使人善辩”,与其说阅读塑造人的性格,不如说阅读塑造人的思维。“天才”之所以有别于常人,除了他们在各自领域的专注与努力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别于常人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学习思维方式,最主要的途径是向人学习,跟随一个优秀的导师,很多时候不会从他那里学到具体的知识,而是学到思维方式;与益友交流,很多时候也不是在分享知识,而是分享和借鉴彼此的思维方式。如果没有现实的良师益友,就需要通过书籍向先贤学习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既然“形式”重于“内容”,那么,对这类书,我们可以不必完全理解它的内容,却需要重点阅读它的结构和脉络。</p><p class="ql-block">今人重复前人的科学实验,除了验证理论,更重要的是从中体会与领悟前人的思维方式。阅读中也一样可以用重复的方法来领悟作者的思维方式。作者的思路可以回溯,作者研究问题的方法可以探究,作者的表达方式可以借鉴,此时,书籍的具体内容和研究的成果反而居次要位置了。也可以在阅读之后建立自己的结构,然后与原书结构比较,从而发现思维方式的差异并借鉴吸收。这种阅读方式就是将读思结合,从而提高阅读效果。</p><p class="ql-block">条条道路通罗马,学习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从而相关问题汇聚纳入视野。取其内容也取其形式,获得知识,也获得知识以外的感悟,这正是精读的意义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评论一本书?</p><p class="ql-block">如果我写这本书?</p><p class="ql-block">思考这个问题,并不是要求读者真的写一本书,而是通过这种方式检验自己是否读懂了这本书。此时读者的心中会有一连串问题:读了这本书,我获得了什么知识?受到了什么启发?可以用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样写这本书的?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如果让我写,我会怎样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到了知识,把它换一种形式、按自己的理解存放在自己的记忆中,这就算一种形式上的创新,使知识变成了自己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区分“书上的”和“自己的”之后,形成自己的思路,就可以构建结构,填充内容,完成一本“自己的书”。事实上,这正是主动阅读要达到的境界。可以不必真的写出来,但一定要在心中成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疑不读书,读书必有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这本书有什么用”,这样的问题也是精读一本书时必须思考的。</p><p class="ql-block">疑问通常可分三类:“是什么(What)”,此为关于“事实”的疑问;“怎样办(How)”,此为关于“方法”的疑问;“为什么(Why)”,此为关于“原理”的疑问。对应的阅读结果分别是“是否获得知识”“是否掌握方法”“是否懂得原理”。</p> <p class="ql-block">精读一本书,就是织一张网</p><p class="ql-block">一本书的内容大体上可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铺展,或者综合采用多种形式。例如本书就是典型的总分式结构,开头与结尾部分章节有明显的总述,中间的章节分述各种阅读方法。并列式结构的书籍各章内容是并列的,重要性是等同的,原则上可以从任意一章开始阅读,不会影响阅读的效果。对照式结构是指每一部分内容都有明显的两方面或者多方面对照,或双线叙事,或正反两方面说理。递进式结构则是逐章深入,通常需要按顺序从前往后阅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精读一本书时所重视的“结构”与略读时的认识应有所区别。略读时的主要工作仍是获取,以本书为例,略读时认识到本书结构大体为“总—分—总”,然后浏览得知开头部分讲了什么,结尾部分讲了什么,中间的内容讲了哪些阅读方法。精读则不同,读者应该跳出书籍原本的结构,按自己的理解或者需求建立新的结构。如果说略读时只是将书籍的“网”按线或网眼的顺序理清,那么精读时一定要自己织一张网,将网中的东西提起来。这样即使内容仍是原本的内容,结构形式却是自己习惯的或者需要的,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加工,却从结构上把“书上的”变成“自己的”。至于选择什么样的结构形式,却不那么重要,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行:其一,万变不离其宗,结构不能脱离主题;其二,内容为王,结构要符合材料本身的客观规律;其三,符合自己的习惯,新颖有特点。</p> <p class="ql-block">第五章 八面受敌,一意求之——主题阅读法</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面受敌”法可算是主题阅读的具体实践。</p><p class="ql-block">“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p><p class="ql-block">书中内容丰富如海,而人的精力有限,一次不能获得全部。阅读时最好分多次阅读,每次只关注一个主题,“一意求之”,将一个主题研究透彻之后,再次阅读时关注另一个主题。</p><p class="ql-block"> “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货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p><p class="ql-block">苏轼读书法不宜用来阅读“零食”“快餐”读物,却适合用来阅读思想深奥、内容庞杂的“硬骨头”类书籍。</p><p class="ql-block">苏轼读书法包含了多个阅读层次,在确定一本书包含多方面内容时,需要进行检视阅读和分析阅读;深入研究一个主题时,则类似主题阅读。受时代所限,苏轼提出这种读书法时,书籍的类型、数量不多,许多读书人皓首穷经只为一部书,所以“八面受敌”读书法也是针对阅读单部作品提出的,与读的实际操作有很大区别。说到底,“八面受敌”读书法是将阅的“专”与“博”结合起来,划分主题时“博”,深入阅读时“专”;而主题阅读是选择主题时“专”,选择书籍时“博”。不过,“八面受敌”读书法本质上仍是“主动阅读”,与主题阅读的主动性一致。</p><p class="ql-block">这种读书方法用于主题阅读,取“一意求之”的本意,即确定一个主题,精研深究,再把“八面受敌”的广泛阅读思想扩展到多本书籍中去。这样进行主题阅读,已非“八面受敌”读书法的本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本书的谋篇布局</p><p class="ql-block">所谓“布局”“谋篇”,其实就是确定作品的结构。前文概要地提过文章、书籍的结构,不过是从阅读的角度进行分析,现在,我们可以从“写”的角度深入剖析这个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确定文章的结构就是要解决把文章内容组织起来和表现出来的问题,是指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和表达主题的需要,把文章的材料合理地组织起来。具体工作包括确定开头和结尾,确定材料的主次、先后和详略程度,划分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篇和结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和一篇文章的“凤头”式开端一样,一本书的开篇通常也需要小巧、精致、吸引人。不同类型的作品具体处理时有一定区别,比如一部小说,开篇的故事不一定“小巧”,却一定要有亮点、够精彩,才能吸引人继续往后读;论说性作品的开端通常会开门见山地进行总论,提出主要论点或者划清讨论的范围。</p><p class="ql-block">小说不同于短篇故事,除了情节外,人物和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素。所以,开篇除了必要的情节,还要交代背景、环境,刻画主要人物,其中环境和人物更难把握。环境描写到位,可使读者迅速融入故事之中,所以,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建造一个有特色的虚拟世界。人物更是小说的重点,塑造一个形象突出的角色可以撑起整部小说,而第一印象往往决定读者对角色的感受,所以人物的出场需要精心构思,且重要角色不应太晚出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论说性作品一般开篇立论,交代全书所要讨论的问题,一般还会交代创作背景,以及作品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这样直接、简明,符合论说性作品的创作目的。当然,论说性作品也不一定非要采用“开门见山”的写法,如果讨论的问题比较深奥,曲折入题也是一种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本书的结尾形式多种多样。无论什么类型的作品,无论采用怎样的结尾方式,都一定要符合文义,自然而然地收尾,不能画蛇添足,也不能生硬攀扯。故事类作品的结尾通常随故事结束而自然收尾,要让人清楚地知道故事已结束,不能留下重大的缺漏;论说性作品的结尾通常要进行总结,也有分论结束自然收尾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说的结尾形式往往多种多样,一些特别的结尾形式往往有助于升华主题。</p><p class="ql-block">故事结尾通常要创造一些意外的效果,比如逆转式结尾就极大地强化了这一点,美国作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就大量采用这样的结尾。但是,逆转式结尾需要事先铺垫才能不产生突兀感,它不易把握,要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需要很强的文字功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特殊的结尾方式,即开放式结尾,不明确地交代结局,留给读者一定的想象空间,如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沈从文的《边城》都是这样的开放式结尾。采用开放式结尾要避免陷入结局交代不明、使读者如坠云雾的误区,要这样结尾,故事本身应完整,并要做到是否明确交代结局都不影响整体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论说性作品的结尾可以总结或重申论点,也可以由结论提出新课题、新思考,或者以分论点讨论结束作为收尾,这要依据主题和论点灵活运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章节、层次、过渡、照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本书的章节应是独立成篇的文字,同时也要服务于全书的主题。而章节的编排顺序则体现了全书的层次。一般情况下,划分层次应依据一定的原则如按时间先后顺序、按空间转换顺序、按逻辑顺序等。</p><p class="ql-block">故事类作品通常按时间、空间的变化划分章节,或者大体上按时空划分,局部插叙、平叙。时间顺序一般也符合事件发生、发展的逻辑顺序。每一章节应有完整的、独立的内容,以一个故事来说,要有完整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此还不够,章节作为全书的一部分还要能连缀成完整的故事,这就需要过渡和照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照应是指交代内容与前后文紧密相关,起到“前后呼应”的作用。过渡相当于镜头的切换,照应相当于剧情的回放。过渡的内容使用得当,可使全书结构更紧密、条理更清晰;照应运用得当,可使文字更具表现力,也可增添意外效果。小说中常有伏笔,后文与之照应,可使情节跌宕起伏。</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叙事方式为“预叙”,作用与伏笔类似,但是有很强的暗示性,通常以“预言”的形式出现,如古典小说《红楼梦》第五回中的红楼梦曲词和人物判词,就是一种预叙。预叙不同于伏笔,伏笔更隐晦,且为情节的一部分,不可抽离,而预叙的内容并不影响故事进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章节、层次、过渡和照应做到既是形式,也有内容,构成了一本书的大体布局,合理排布可使全书更加紧凑、周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次和详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本书的“布局谋篇”,不仅包含次序的确定,还应确定主次和详略。主次是根据材料内容与主题的相关程度和凸显主题的作用大小来确定的。与主题联系微弱或是不能凸显主题的内容,则是次要内容,要略写;与主题密切相关,最能说明主题的,即为主要内容,应详写。</p><p class="ql-block">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体裁要求、创作目的、读者受众等方面确定。</p><p class="ql-block">故事类作品以事和人取胜,则应在事件和人物方面详写,推动情节和表现人物的内容也应详写;</p><p class="ql-block">论说性作品以说理和说服为主,侧重于“说理”则说明部分详写,侧重于“说服”则议论部分详写,其他方面可以用简短的文字概括。</p><p class="ql-block">不论哪一类作品,根据创作需要,认为应该重点交代的内容就要写得充实、具体一些;书籍中不太需要的、仅起到联系和过渡作用的内容可以适当精简。通俗地说就是作者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详写,不重要的内容略写。</p><p class="ql-block">当然,在确定详略时不能只顾作者自己的感受,也要考虑到读者。一本书一般都有特定的阅读人群,读者喜欢怎样的内容,哪些内容是读者觉得陌生的,可以详写;读者不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已经熟知的内容则可以略写。</p><p class="ql-block">如果我们不把要写的内容主次加以区分,则容易使作品的内容平淡无奇会使读者抓不住重点。哪怕没有明确的重点,也要通过语言的详略告诉读者阅读中的取舍。过于细致或过于简略都不好,详略得当、恰到好处才能形成好作品。总之,在创作中要分清主次,区别详略,这一切都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p> <p class="ql-block">文章的结构方式</p><p class="ql-block">并列式 对照式 递进式 总分式:分—总 总—分—总</p><p class="ql-block">文章结构上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句子在开头: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开篇点题,开篇设疑</p><p class="ql-block">2.句子在中间:承上启下,为下文作铺垫</p><p class="ql-block">3.句子在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升华中心,首尾呼应,文章结构的基本形式</p><p class="ql-block">1. 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p><p class="ql-block">①以时间为序</p><p class="ql-block">②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p><p class="ql-block">③以逐层深入的论证为序</p><p class="ql-block">2. 横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p><p class="ql-block">①以空间为序</p><p class="ql-block">②以材料性质的分类划分层次</p><p class="ql-block">3 .合式,即纵横式,指文章层次以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形式展开</p><p class="ql-block">文章的表达方法</p><p class="ql-block">1.记叙</p><p class="ql-block">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p><p class="ql-block">2.说明</p><p class="ql-block">说明方式: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p><p class="ql-block">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画图表</p><p class="ql-block">3.抒情</p><p class="ql-block">4.描写</p><p class="ql-block">5.议论</p><p class="ql-block">文章的表现手法</p><p class="ql-block">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顺叙、倒叙、插叙、对比、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动静结合、明线暗线、设置悬念以小见大</p><p class="ql-block">文章标题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概括文章中心思想</p><p class="ql-block">2.引起读者注意</p><p class="ql-block">3.总领全文</p><p class="ql-block">4.点明主旨</p><p class="ql-block">5.表达作者情感</p><p class="ql-block">6.表明作者写作目的</p><p class="ql-block">文章开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1.为下文做铺垫</p><p class="ql-block">2. 渲染气氛</p><p class="ql-block">3. 引用故事还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效果作用</p><p class="ql-block">4.引用典故寓言,增添了文章的层次感和趣味性,</p><p class="ql-block">故事中有故事,阐述主题,发人深思。</p><p class="ql-block">文章中间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结构:过渡、为下文作铺垫、埋伏笔</p><p class="ql-block">内容:概括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p><p class="ql-block">文章结尾的作用</p><p class="ql-block">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p><p class="ql-block">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