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昨日阴云沉沉寒风凛冽,今日却好似换了一副天,久违的阳光让人心生一丝丝暖意;而就在这阳光明媚的冬日里,在区英语教研员于洪玲老师的大力推动下,在我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岳麓区中学英语青教会交流研讨活动在我校智慧楼一楼多功能报告厅拉开了帷幕。
</h3><h3> 作为一种比较研究方法,同课异构旨在通过对相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进行相互沟通、交流、磋商,以便帮助教师加速内化教学理念,在相互作用中不断成长。基于这一理论基础,我校青年教师龚碧霞和荀思两位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两堂精彩纷呈的英语阅读课。
</h3><h3> 两位老师基于学情并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设计了极具个人教学特色的课堂。如于老师所说,阅读的产出可以是多样的,因此如果说龚老师的课是以读促写的话,那么荀老师的课则是以读促说,但无论是哪种输出的形式,但都是在两位老师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大量输入之后自然地输出,这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h3> <h3> 评课环节开始前,我校周小友副校长用幽默而不失真诚的语言对所有与会的领导和老师们表示了欢迎,并对支持本次活动开展的区教研员于洪玲老师表示了感谢。</h3> <h3> “交换一个苹果,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我们收获的又岂止是一种思想。”课后,岳麓区名优教师刘其林和曹红霞两位老师对今天的课进行了点评。刘老师是我校一名资深英语教师,对今天两位青年教师呈现的这两堂课他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别样的设计,同样的精彩,实在的课堂”。而博才天顶校区的七年级英语备课组组长曹红霞老师则用四个字表达了她的观课感受—“后生可畏”,认为两位老师对教材的解读非常到位,体现了极高的个人能力素养,同时提出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基于学情,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h3> <h3> 最后,区教研员于洪玲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了高屋建瓴地总结。首先于老师为我们讲述了什么是文本解读,即文本主题内容的解读、作者写作意图和情感态度的解读以及语篇文本的内容结构、语言特点的解读;同时,于老师提出语言教学要有渐进性和可持续性,阅读后的写作输出不能为写而写,而应该建立在充分的阅读基础上才能输出;同时,她还提出我们要树立“向文本、课文学写作”的写作理念,并要注意语言特点的呈现方式;至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于老师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告诫我们教学要把握好度,从整体把控、架构文本,形式与内容要吻合。</h3> <h3>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因此,无缺憾的课堂也是不存在的,“成长=经验+反思。”在这次同课异构活动中,两位青年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呈现的这两堂课让在座的老师无不感到收获良多,而于老师深入浅出的、有温度的、具有可实践性的指导更是让我们在感叹之余又有了理论的提高;岳麓区山下好读书,其实,岳麓山下亦好教书。</h3><h3> 文字:肖莹</h3><h3> 摄影:肖莹、罗鑫</h3><h3> 编辑:肖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