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 <h3> 农历三月初三,是北武当山的传统庙会。这天,北武当山道观要举行法事活动,信士们都要到北武当山祭祀真武大帝,从古到今,民间一直延续着这样的习俗。现在北武当山三月三庙会活动内容除了道教法事、许愿还愿、朝山进香外,还有地方戏曲表演、马戏、杂技、民歌演唱、民俗风情晚会、桃花观赏、经贸活动等,四面八方的修身问道者云集北武当山虔诚朝拜真武大帝。玄天殿前,烟雾缭绕,求福祈运者络绎不绝,景区内,游人不断,热闹非凡。</h3> <h3> 三月三庙会活动来至何时,又因何而来?笔者经过查阅历史资料,得出如下结论。</h3> <h3> 大家都知道,北武当山供奉的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农历三月三,是真武大帝的圣诞。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全称“真武荡魔大帝”,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是道教中主管军事与战争的正神。因此,北武当山在每年的三月三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颂经祈祷。那么,人们又为何要祭祀真武大帝呢?</h3> <h3> 真武大帝不是神话虚拟人物,传说是上古时的鲧[gǔn],被中国道教推崇为北方水神。在上古神话传说中,还有一段著名的故事,那就是鲧治水的神话,这段故事在神话传说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h3><h3> 据《史记•夏本纪》、《山海经•海内经》、《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籍上记载:相传帝尧时,发生了滔天的水灾。大地汪洋,五谷被淹,百姓流离失所,无处居住、无以为生。当时,尧也没有办法,急得束手无策,便与四方诸侯之长商讨治水良策,征求大家的意见,同时四处派人寻聘能治水的贤人。四方诸侯之长皆举荐鲧担任治理洪水的光荣任务。尧帝却很担心地说:“鲧,违逆先王教命,谤訾亲族,他太任性了,不宜任用。”四方诸侯之长说:“鲧是可以的,他刚僻劲悍,体粗力壮。正好适于承当此任,请试用之。再说,现在也没有比他更适合的人选了!”尧帝没有办法,只好听从大家的意见,始命鲧去治水。</h3><h3> 鲧接到这神圣光荣的使命,面对肆虐的洪水,他冥思苦想后道:“兵来将挡、水来土填。”他决定采用“堵”水的方法治理,只要在村子周围用土石来建筑高堤,不就可以挡住洪水吗?于是,他叫人们把高地上的土运走,搬到低处垫上,好堵塞百川。时光匆匆,转眼九年过去,洪水仍旧泛滥不止。</h3><h3> 正在他心里焦急之时,一只巨大的猫头鹰和一只可爱的小灵龟同时路过。它们告诉他说:“天庭有种至宝叫息壤,只要把息壤往大地上扔投,它就能马上生长起来,积成山,堆成堤。就可以堙塞洪水。” 鲧听说后,非常激动,非常高兴。 </h3><h3> 鲧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西方的昆仑山,见到高高在上的威严天帝。他乞求天帝能够收回洪水,或是将息壤赐给他治理洪水,拯救百姓。但是天帝拒绝了他的请求。鲧的办法没有奏效。</h3><h3> 拿不到息壤,百姓们就要受更大的痛苦,一个“偷”字涌上他的心头。他深知此种举动,是触犯天条,会受到严厉地惩罚。但当他想到正在洪水中每天受尽煎熬的黎民百姓,便决定牺牲自己,成全天下苍生。于是,他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排除万难,乘天庭守卫疏忽之时,终于盗得息壤。</h3><h3> 鲧回到人间,忙将息壤往水里撒扔,息壤果然是神奇的宝土。撒到哪里,就在哪儿立刻迅速生长,形成巍峨高山。并随着水势的上涨,自动增高。奔腾不息的洪水,被阻隔在“大堤”之外。</h3><h3> 人们脱离洪水的包围,高兴地又叫又跳,开始准备耕种生产。天帝知道鲧盗取息壤,神颜大怒,立即派火神祝融下凡,将鲧杀死在羽山(今为骨脊山),并取回息壤。息壤撤回后,洪水立即反扑而来,冲垮堤坝,毁坏田园,淹死好多百姓。洪水再次泛滥起来。</h3><h3> 传说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仍大睁着双眼,怒视着上苍。后来不知道是谁,用刀剖开了他鼓胀的尸体,突然从里面窜出一条黄龙,飞上九天。这条龙就是后来的禹。</h3><h3> 舜帝命鲧之子禹为司空,付以治水之任。禹受命后,各路神仙也表示愿意出一份力,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图,河神冯夷送禹一幅河图。禹收下后就开始治水了。连帮鲧偷"息壤"的神龟和应龙也来助阵。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首先深入山南海北,摸清了地形和水的走向等情况,决定用引洪水入大海的方法来消除水灾,改变了“封堵”的办法,禹和他的部下及广大人民群策群力, 将吕梁山的峪口(方山)、孟门(柳林)等全国各地龙门凿开蛟龙石壁,疏通河道,河水顺流而下,根治了水患,解除了天下苍生的忧疾,体现出了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个人利益于不顾,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十三年,耗尽心血与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的大业,完成了鲧的遗愿,昔日咆哮的河水失去了往日的凶恶,驯驯服服地平缓地向东流去,昔日被水淹没的山陵露出了峥嵘,农田变成了米粮仓,人民又能筑室而居,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h3><h3> 禹成功治理洪水,世人便把他敬为神人,尊为"大禹""神禹",将他与天地相齐名,所谓天大、地大、禹大。当时人们甚至把整个中国叫"禹域",意为大禹治理过的地方,从而把治理江河、战胜洪灾的所有美好愿望,都寄托在大禹身上。"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大禹几乎成为无所不能的天神。</h3><h3> 《诗经》赞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书》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史记》中也说:“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为祭父禹将殛[jí]鲧之羽山易名为脊骨山。并将父鲧分封为北方水神,在北武当山创建玄天庙供奉之,称为“玄武大帝”。 </h3> <h3> 由于鲧治理水患,造福于民,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很敬重他。据说鲧当年治水驻足过的地方均建有玄天大殿、玄武大殿、玄帝宫、祖师庙、无量殿等。可见鲧虽当年治水因方法不当而失败,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却始终为他保留着一席之地。各地的道教宫观在三月初三这一天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道教信徒们也会在这一天到宫观庙宇中烧香祈福。每逢三月三,善男信女们上山朝圣,祈求真武大帝保佑。有求子、求婚、求财、求学、求官、求健康、求平安。求官、求平安拜的是玄天大殿;求婚、求子拜的是圣母殿;求财,拜的是财神爷;求健康拜的是药王殿,先许下大愿,愿望实现后,前来还愿。还愿有送钱的,有送铜钟的,也有送金匾、送石碑的,还有为神灵重塑金身的等等。</h3><h3> 鲧、禹父子治理水患,造福于民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治理洪水的艰苦卓绝的斗争过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执著的信念和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伟大斗争精神,至今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h3> <h3> 据现存于北武当山清雍正四年( 1726)勒石“朝山进香碑记”记载:“積善之家,必有餘度。州境北有北武當山,每年三月三日,恭逢玄天上帝聖誕,四方香客朝山甚多…….”</h3> <h3> 现存于方山县北武当镇武当村真武行宫清乾隆元年(1736)勒石记载:“州之北有武當山,山之上有玄天佛殿,由來久矣。殿之内贊勸者有神,護法者有神,諸神之灵應,昭然於四方。因感,州境之善良信士,屡年于三月初三日朝山進香者不知凡几。”</h3> <h3> 现存于方山县北武当山清乾隆十三年(1748)勒石“西台记”记载:“武當山者,我州之名山也。其上有玄天上帝廟,每年三月初旬,四方朝山善人不下数百。山甚峻險,距下有十数里,進香者皆經宿焉…….”</h3> <h3> 现存于方山具北武当镇武当村真武行宫清道光十三年(1833)勒石“重修武當山元帝斓並諾神廟” 记载:州北武當山,元帝之神山也有求必應.有禱必靈。宮殿建自違代醇記班班可考。</h3> <h3> 现存于方山县北武当镇武当村真武行宫清乾隆十六年(1751)勒石“重修神山復立古記碑文”记载:“天有氣象而以分四季為歲,地有文契而山川有主,神有氟像而靈應萬物,人有氣服而言語動行,此為古今之常情也。州北百里有武當山一座,乃為天下一神山也,創建於唐時,重修于明季,山上建燕木锻一間,東茶房一處,殿內上塑玄天上帝…….”</h3> <h3> 凡此历史记载,举不胜举。说明北武当山从唐代在民间就有了三月三的朝拜活动,有的甚至不远百里前来祭祀真武大帝。</h3> <h3> 现存于北武当山的“靈應”勒石为:“河津县弟子甯泰魁明国二十二年三月初一”到北武当山朝拜祭祀时所立。</h3> <h3>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庙会文化活动也在发生着变化。有的是为了踏青,登高远望,寄情山水;有的是为了教育后代传承鲧、禹父子执著的信念和一心为民,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它继承和发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h3> <h3>参考资料:三晋石刻大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