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准格尔的酸粥是怎样做成的》(副本) 献给我国第一个《丰收节》

影者(陈文俊)

<h3>  做酸粥的主料是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稷,此地人叫糜子去皮发酵后煮成的粥。现代人在糜米里加少量的大米或玉米粒,有的加上土豆就叫“山药”酸粥。</h3> <h3>  种植糜子需要施农家肥“举粪”这样长出来的糜子颗粒饱满,口感香甜。</h3> <h3>  种植糜子还需土犁精耕细作才能提高产量。</h3> <h3>  黄土高原地貌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只能用畜力三腿楼和两腿楼播种,一人摇楼播种,一人牵引牲畜并拉着碌碌压实下种的地拢。</h3> <h3>  长出糜苗后要锄搂三遍以上,第一遍要破苗,就是定苗,把多余的锄死,有句俗语,锄头在我手,想劈哪苗就哪苗!还有天旱不误除田,雨涝不误浇园,除头带着三分水!锄上三遍以上糜子才颗粒饱满。</h3> <h3>  糜子因品种不同,大约生长一百天以上成熟,需人力用镰刀收割,由这种庄稼生长在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土地上不适合机器耕作,目前还没有播种和收割的机器。</h3> <h3>  割下的糜子要上场,车去不了的地方只能靠人背,车能去了的地方就用畜力车或机动车拉!</h3> <h3>  人背车拉到场面(坚硬平整的场地)糜子要碾打脱粒,用碌碡碾的方式脱粒。</h3> <h3>  用连枷拍打的方式脱粒。</h3> <h3>  场面一般要建在地势高的地方,碾打下的糜子需分离出来,靠自然分离叫扬场。</h3> <h3>  数量少或最后剩下的一小部分用簸箕斗。</h3> <h3>  打下的糜子装在口袋里(过去用羊毛捻绳编织成的袋子,现在多用麻袋、塑料编织袋)叫起场。</h3> <h3>  糜子变成糜米,需“碾米”传统方式是用石碾,用人推或畜力拉石碾碾米,现在多用机器碾米(但由于机器碾米会产生高温影响米质)。</h3> <h3>  用石碾碾米需要脱糠,脱糠的工具就是“伞车”。</h3> <h3>  脱糠后的糜米。</h3> <h3>  糜米的吃法很多,可做糜米捞饭、糜米稀粥、糜米焖饭,加进大米变成两米饭,加上山药就变成山药……饭。</h3> <h3>  最著名的要数“糜米酸粥”了。</h3> <h3>  二十世纪末,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推进,延续了五千多年的农耕文明逐渐走向衰落,那些令人心驰神往、如痴如醉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场景,已离我们渐行渐远了……甚至一去不复返——————。</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