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金同路2000号的前世今生

惊鸿

<h3>2018年8月的一天,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 United International College简称UIC</span>)的校园里突然多了一座荔枝雕塑,引发众议,有人说是取谐音“励志”之意,激励莘莘学子胸怀大志,有人说象征着今年招生的红火。</h3> <h3>9月UIC官方微博的一篇推送推翻了大家的猜想,原来该雕塑只是为了纪念新校园建设之前存在的荔枝园,这正是:<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忽闻南国有新荔,</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相偎相依校园里。</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明月千里寄相思,</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闲来试解其中意。</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大学小镇拔地起,</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前世依稀芳草地。</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筚路蓝缕创吾校,</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而今红火招生季。</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雏鹰展翅初高飞,</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心中有志立常志。</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花落花开十三载,</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font-family: Helvetica;">不忘今生与前世。</span></h3><h3>2017年9月UIC告别了金凤路28号,搬到了新校区——金同路2000号,为了不让过去的印迹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我觉得还是有必要整理一篇记录金同路2000号是怎么由来的文字来纪念UIC这不断发展壮大的十三年吧!</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日历翻到2012年10月22日,珠海市人民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简称UIC)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把UIC打造成一流的博雅型大学,并在社会管理、公务员培训、环境宜居城市建设、高端国际论坛、横琴发展方面开展合作,提升UIC的科技创新能力及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珠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br></h3><h3>吴清辉校长在致辞中指出,这次战略合作协议的签订,标志着UIC在珠海的发展翻开了创新的一页。他说,自2005年秋建校,UIC创造了中国高校发展的新速度。在短短7年的时间里,已有了四届近3000名毕业生,4500名在校生,而且办学经验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以及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赞扬。UIC已取得的成绩离不开珠海市的大力支持。他对珠海市长期以来给予UIC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说:“UIC现正酝酿包括新校园建设在内的战略发展规划,学校将在学科结构、学生规模、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各方面迎来飞跃式发展。我们的目标是将UIC打造成特色鲜明的公益性大学和世界一流的博雅型大学,不负珠海人民对我们的期待。”<br></h3><h3>双方在协议中确立了UIC清晰的战略发展定位,即坚持博雅教育办学理念和全人教育育人模式;高品质国际化大学;非盈利公益性民办大学;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培养高素质、外向型、创新型、服务型人才。 根据协议,UIC在校生人数规模逐步增加到6000本科生和2000研究生,并新增香港浸会大学及具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专业,设立研究院、产学研基地和持续教育学院。在UIC新的发展时期,珠海市政府将根据实际情况,在各方面给予支持。 协议订明,UIC将参与珠海市的“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屋)改造。利用自身发展的机遇,积极参与将会同村及周边村落改造成大学小镇的规划建设。利用自身的优势学科,参与珠海市其它“三旧”改造项目,将旧厂房建成艺术中心、特色社区、旧城镇改造成数码影视制作和文化创新基地等。 根据协议,双方的合作领域还包括: UIC充分发挥雄厚的师资力量、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优势,在社会管理及社工人才培训、社区工作指导、社会服务优化、社工人力资源系统建设等方面与珠海市加强合作; UIC以自身全英文教学、英文培训与公关培训的师资优势,为珠海市公务员队伍开展英文培训; UIC利用与香港及国外多所高校专业团队建立的联系,借鉴其先进经验,配合珠海市政府共建环境宜居城市; UIC将利用自身学科与教师资源,与珠海合作开办一系列涉及文化产业、金融、社会管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高端论坛,协助珠海提升国际影响力、汇聚人才、促进和支撑旅游业的发展。</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2013年6月22日第五届毕业典礼暨荣誉院士颁授典礼上,校长吴清辉教授在向毕业生致辞中表示,UIC成立八年来,走过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我们是第一家内地与香港的大学合作建立的独立高等学府,也是国家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试验田。经过师生的不懈努力,我们的入学要求从统考的三本,到二本而至一本。</h3><h3>他说:今年UIC有两大突破性进展,其一是在广东省招生采取综合评价录取机制。这个机制有助于把统考对学生的压力适度舒缓,而且也给UIC机会选拔适合于UIC教育理念的考生进来就读。另一个突破是珠海市政府在财政并不充裕的情况下,决定为UIC提供三百亩土地建新校园,让UIC能适度扩大规模,增设一些切合社会需要的课程,改善校园设施,从而更具条件实践全人教育、博雅教育,打造世界一流的博雅型学府。<br></h3> <h3></h3><h3></h3><h3></h3><h3>在《四维首印》第四十期第一版校长手记中吴清辉教授说到:眼看学期过半,师生们的教与学正有序地进行中,UIC筹建新校园也有了新进展。我们邀请了六家內地和香港公司参加新校园总体设计比赛,并在10月举行的校内外专家组评审中选出了三个方案,向师生展示。不少同学和老师对此都很关注,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真正体现出“ UICer共建UIC” , 这让我颇感欣慰。</h3><h3>目前总体设计方案基本已有意向,我可以告诉大家,新校园保留了现有校园建筑相通、低层透视的特点, 将是一个开放、绿色、文化的教学与生活区。我们也希望将新校园与毗邻的会同古村打造为别具特色的大学小镇。<br></h3><h3>其实“大学小镇”的概念,在欧美国家并不陌生,美国一些著名的博雅大学就是与周边社区协同发展起来的。去年,UIC与珠海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订明UIC积极参与将会同村及周边村落改造成大学小镇的规划建设,至此,这一概念在中国初露雏形。 会同古村被誉为“民国第一村”,拥有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这里有一所大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教授和学生,有多种语言和文化,有艺术工作坊,有音乐厅和体育场馆,有可供专业技术人员入住的地方,有商业娱乐设施,将会发生怎样奇妙的变化?大学小镇的规划,给大学带来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将优化周边环境和提升居民生活质素,还为珠海市创造文化软环境,可谓“三赢”。 这个小镇可以由珠海市政府和UIC共同建设,UIC赋予它开放、绿色和文化的精神和内涵,未来也让更多珠海市民受惠。例如,大学图书馆可以开放给居民,文化和体育设施可以与大学共享或由大学运营,做到“社区中有大学,大学中有社区”。这也符合UIC一直致力于建设公益性大学的初衷。 我和广大师生一样,都热切期待着新校园、新小镇。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其中,筹募建设资金尤为重要。我们很快将启动一项大型筹款活动,希望能得到社会各界,包括家长和校友们的支持。我们还要经过报批、建筑设计和分期施工等阶段,但我相信,未来的大学小镇会值得大家的期待。<br></h3><h3></h3><h3></h3><h3></h3> <h3></h3><h3>作为首家中国内地与香港合办的大学,2014年UIC进入第十个年头。在迈向十周年之际,吴清辉校长在接受《四维首印》专访时回顾历史,前瞻未来,描绘UIC新的发展蓝图。他说:“新校园今年将动工建设,并由UIC教育基金会牵头进行筹款。新校园实行一次规划、一次基建、分期建设,预计2015年底部分校舍可建成使用。新校园建成后,UIC本科生可由目前的4,700人增至6,000人。另外,由会同村与开发商合作,在毗邻新校园的67亩土地上配套兴建的学生宿舍,亦有望在今年底至明年初建成,率先投入使用。”</h3><h3>2005年,UIC在没有校园的情况下开始招生,从无到有,披荆斩棘,闯过了不少难关。“一路走来,最大的欣慰是,UIC坚持了最初的办学理想,并且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建校之初,以吴校长为首的几位香港教育工作者,怀着为中国内地高等教育多元化作贡献的理想,北上办学,没想到未来之路会遭遇如此多的困难。“当时只有信念和一个概念式的大学:推行博雅教育和全英文教学。我们对内地的情况不大了解,连‘一本’、‘二本’等都不懂,更不知道学费要由物价局审批。UIC又是第一家香港与内地合办的大学,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道路完全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回顾建校以来的历程,吴校长表示,UIC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形成了特色,也赢得了口碑和声誉。九年间,UIC主要在四个方面取得突破: 第一,坚持全英文教学。 UIC是目前内地唯一一间坚持全英文教学的大学。这曾经也是UIC最大的挑战。第一届招收的学生,根底较差,全英文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新生刚入学时,不少人是完全听不懂的,有的学生甚至干脆躲在宿舍不来上课,好在我们的老师都比较负责任,跑到宿舍去叫学生来上课。” 第二,坚持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 在质量控制方面,UIC沿用了香港浸会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成绩严格把关。吴校长说:“这些年来,UIC树立了一个形象,我们没有去迎合学生和家长,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对学业和品德要求不让步,整个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学生的每一分都是真实的,就业率也是真实的。这也成为了学校的招牌。” 第三,创新全人教育和四维教育。 国外许多大学也重视全人教育,但大多是提倡将这种精神渗透到整体课程之中。“专门开设全人教育课程,其后更给予学分是UIC的一项创新。不设课程,不给学分就很难把对全人教育的重视从口头落实到行动上。”此外,UIC逐步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全人教育中,也是一项创新,例如把射道、古琴、皮影戏、太极等列入全人教育课程,不仅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哲学,更提升内涵和修养。“只是照搬美国博雅大学的形式是没意义的,UIC要走出自己的道路。”</h3><h3>第四,获得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同。 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UIC先行先试,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取得今天的成绩来之不易。近年来,教育部批准成立多所中外或内地与香港合办大学,他们均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UIC作为领潮人将迎来新的挑战。UIC要自强不息,积极创新,扎根本土,回馈社会。 除建设新校园外,未来UIC还将大力发展四个方面,以务实创新的姿态,向国际一流博雅大学的目标迈进。 第一,设立新学部,开设新专业。 艺术、音乐是美国博雅大学的传统优势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有鉴于此,UIC将发展艺术、音乐、文化等方面的学科,并拟设立与创意有关的新学部。现有三个学部也会开设新的专业。“我们考虑的新学科要有学术内容,同时符合社会的需求和未来的趋势,可以参与世界的竞争。前提是坚持博雅教育理念,不要太职业化。” 第二,招收研究生,加强科研工作。 美国方面的经验表明,博雅大学不能忽略研究,研究与教学互相促进,才能培养文理兼备的国际化精英人才。早几年,UIC已与浸大成立联合研究所,有一些老师带硕士生和博士生。两所母校均支持UIC开办研究生教育,争取教育部批准在UIC开设硕士及博士课程。此外,UIC将逐步创造条件,建立活跃的研究氛围,如向校内基金增加拨款,鼓励教师做研究。 第三,关心本土的发展,积极回馈社会。 作为一所公益性大学,UIC一直鼓励老师关心本土发展,积极回馈社会。近年来,在社会工作、英语老师培训等方面对珠海提供了不少的支持和服务。自珠海市政府与UIC于前年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UIC老师为本土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扩大。例如,环境科学专业正着手协助珠海按世界卫生组织健康城市标准,评估全市的宜居环境。同时,学校亦与市政府探讨成立食品安全产学研基地,以“前铺后厂”的方式在横琴和大学小镇运作。 第四,大力发展持续教育。<br></h3><h3></h3> <h3>2014年6月20日在珠海唐家湾会同村举行了珠海市人民政府与UIC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UIC新校园奠基典礼。首期工程建设将于2016年初竣工,毗邻新校园的学生宿舍区已于4月动工兴建。<br></h3> <h3>位于珠海市唐家湾的会同村地处凤凰山脉北部的丘陵地带,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该村原是莫与京(号会同)爱梨冈山水之胜景,慷慨出资购地并负担建筑围墙费用,与莫、鲍、谭三姓人家同时迁居于此,乡人感其高义,以其号名村曰会同。中西合璧的会同村选址隐幽,格局严整,至今仍然保存完整古村的独特风貌,蕴含着丰富而珍贵的建筑历史遗存和人文历史信息。</h3><h3>关于会同村的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链接《珠海最美的乡村——会同印象》。</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iqzzj9b"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珠海最美的乡村——会同印象</a><br></h3> <h3><br></h3><h3>在会同村保护区域的外围、东南面的3 0 0多亩土地,就是UIC新校园项目用地。当时还是果林、鱼池、家禽养殖场、空置的旧厂房和部分民房,而在短短的两三年后,这里就别有天地了。<br></h3><h3>图为新校园所在地原貌。<br></h3> <h3>在UIC新校园规划图上,现代化的建筑与湖光山色相映成趣,融为一体。这是一个绿色、开放、富于交流的教学与生活区,充分体现了UIC倡导博雅教育理念的需求。其总体规划设计出自于香港著名建筑设计师、UIC现有教学楼设计者吕元祥之手。为此,新校园保留了现有校园建筑相连、低层透视的特点。对于空间的有效利用,对环保节能的重视和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使整个设计非常人性化,并充满人文气息。<br></h3><h3>设计师设计理念详见《纳山水人文精粹,汇东西文化源流的UIC校园设计》。</h3><h5><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sqpYXa9HQN7wnInWCXdBQ"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纳山水人文精粹,汇东西文化源流的 UIC 校园设计</a><br></h5> <h3>作为一所博雅大学,UIC将加强音乐、艺术、文化方面学科的发展,并设立新学部。音乐与视觉艺术学院大楼是新校园重点规划设计项目,融于自然、利用自然,富于交流的音乐与视觉艺术学院未来将成为UIC一张崭新的名片。音乐与视觉艺术学院大楼环中央湖区而建,建筑面积为1.5万平方米,配有合奏室、录音室、表演厅、视觉艺术工作坊、音乐图书馆等。此外,配合音乐与视觉艺术学院,还设计了适合传统经典演艺形式的演汇中心和融合多种优势,适合多种演绎形式的剧院。</h3> <h3>学习资源中心(简称LRC)位于新校园中心位置, 建筑面积1 . 2 万平方米,共4层。造型独特,地下二层处于中央绿脉的最东端,通过绿脉连通宿舍区和教学楼;顶上二层形状似灯笼,中空,四壁通透。新学习资源中心致力于为师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交流空间,人性化舒适的设计体现于每个细节,而且新学习资源中心将更加注重电子数码资源的建设和利用,增加电脑设备,及小组讨论空间,并提供休闲咖啡间。<br></h3> <h3>被称为“新学生文化小镇”的宿舍区毗邻新校园北面, 占地4 .5万平方米(6 7亩), 与会同村及开发商合作建设,已于2 0 1 4年4月动工。</h3><h3>学生活动中心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为学生提供了多元的学习交流空间,包括学习共享空间(Learning Commons)、项目研习室、个体研习室、休闲休憩区等。设有舒服的沙发,并提供休闲饮食。<br></h3> <h3></h3><h3></h3><h3></h3><h3></h3><h3>新校园建筑分布图: 第一期工程:音乐与视觉艺术学院、学习资源中心、行政中心、大学会堂、演汇中心、教职员餐厅。 第二期工程:教学楼、体育馆、学生饭堂、学生活动中心、地下停车场。 第三期工程:发展预留用地。</h3><h3></h3><h3></h3><h3></h3><h3></h3> <h3>UIC新文化小镇第一期封顶仪式于2014年10月23日在会同村隆重举行。这是继6月份新校园奠基之后取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第一期工程共5栋,于2015年1月完工,提供1800个宿位,大一学生于2015年3月份入住该宿舍区。第二期工程2015年暑假完工,可提供1200个宿位。<br></h3> <h3>2015年3月20日,宁静的会同古村周边开始热闹起来,UIC新文化小镇迎来陆续返校的近一千三百名大一学子入住。此次正式启用的新宿舍第一期共有四栋,可容1,666人,而第二期工程正在施工。新小镇的各项硬件设施比起原来在珠海北站附近的校外宿舍创雅苑较为完备,为创建UIC独特的舍堂文化提供了更佳的环境。<br></h3> <h3>经过一年的筹备,第一期工程于2015年9月中动工。新校园第一期工程设施包括:音乐艺术设计中心、室内体育馆( 包括3个标准篮球场、1个恒温泳池、各种室内运动空间以及3个露天网球场)、大学会堂、行政楼、演艺厅等,预期目标于2016年秋天完工并投入使用。</h3><h3>为了解决UIC学子体育场地不足的问题,新校园第一期工程规划修建室内体育馆。体育馆总建筑面积为1 . 4万平米,设计方面强调通透,采光通风条件良好,总体设施达到现代体育要求,共由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构成。<br></h3><h3>新校园第二期工程于2015年年底动工, 包括:8栋教学楼、11个演讲厅、学习资源中心、学生餐厅、学生会办公室和活动中心、3000多床位的学生宿舍,预期目标于2017年秋天完工并投入使用。<br></h3> <h3>2016年3月2日,UIC新文化小镇师生活动中心正式启用,在2016年UIC全体学生组织干事就职仪式上举行了揭牌仪式。新文化小镇师生活动中心的启用为师生营造了更加温馨、富于交流的空间。开放时间为周一到周四的早上八点半到晚上九点半,以及周五早上的八点半到下午五点半。</h3> <h3></h3><h3></h3><h3>2016年6月22日上午,UIC新校园一期工程第一栋建筑文化创意中心顺利封顶,校领导与工程、监理等单位负责人共同见证这一重要时刻。文化创意中心(在规划设计时曾暂称音乐艺术设计中心)建筑工程经过300多名现场施工人员风雨兼程地加班加点,从4月25日至6月22日,连续奋战了58个日夜,终于顺利封顶。新校园全面建成后,楼前将有溪流湖水,背有绿林靠山,环境优美,鸟语花香。 文化创意中心建筑面积约19,562平方米,共五层,大部分空间将由新学部——文化与创意学部使用,内设有展厅、课室、影视制作室、艺术工作室、绘画室、虚拟演播室、电脑工作室、录音室等。<br></h3><h3></h3><h3></h3> <h3>截至2017年1月5日,新校园的文化创意中心、体育馆和行政楼已经封顶,大学会堂、演艺厅、学习资源中心(图书馆)、实验室大楼、教学楼(共七栋)以及宿 舍楼(共八栋)正在建设中,预计2017年秋天可以启用。<br></h3> <h3>截至2017年2月19日,新校园的文化创意中心已基本完工,体育馆、大学会堂、演艺厅和行政楼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br></h3> <h3>2017年2月22日,正值新校园文化创意中心基本完工之际,UIC举行新校园2017新春团拜,邀请校园建设管理方、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大力协助新校园建设项目的高新区和会同村领导共聚一堂,共同见证这个有意义的时刻。吴清辉校长在致辞对所有为此付出努力的单位致以衷心的感谢,他说:“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努力,文化创意中心终于率先落成,这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包括天气、征地、管理等问题。目前,新校园还在争分夺秒地建设,工地上高峰时有两千多名工人在施工,新校园的行政楼、大学会堂、体育馆会在两三个月内陆续竣工,我们期待9月份可以全面搬进新校园,也希望大家共同把新校园建设得更好,推动UIC往更高的台阶发展。”<br></h3> <h3></h3><h3></h3><h3></h3><h3></h3><h3>2017年3月14日上午经过各方不懈努力,于2016年12月23日正式破土动工的UIC新校园二期工程三栋宿舍楼顺利封顶。 新校园二期宿舍区共建设八栋宿舍楼,建筑面积约68,606平方米,预计提供约4,100个宿位。今天封顶的是D1、D2、D3三栋宿舍楼,另外四栋将于三月底前全面封顶,最后一栋D8宿舍楼力争于4月10日前封顶。新校园建成后,连同现已投入使用的六栋宿舍楼,共有14栋宿舍楼,可容纳全校学生居住。<br></h3><h3></h3><h3></h3><h3></h3><h3></h3> <h3>2017年3月31日上午,位于会同村的UIC新校园二期工程教学楼举行封顶仪式,新校园二期共建设八栋教学楼,建筑面积90680.45平方米,地下设有九个大型阶梯教室、两个多功能厅,以及实验室、电脑室等设施,地上有多个多功能教室、活动室。其中,大型阶梯教室能容纳259人,里面设有传译室和控制室,并且具有吸音功能。两个多功能厅建筑面积共为860平方米,未来的高桌晚宴以及大型演讲会均可在这里举行。多功能厅的设计颇具特色,两个厅之间以折叠门作为分隔,需要时可以连通使用,共能容纳376人。此外,包括面积约17678.64平方米的学习资源中心在内的所有与教学相关的大楼,全部于4月中旬完成封顶。<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2017年 5月10日,UIC教务议会通过2017-2018学年校历,确定学年第一学期从9月19日开始,标志着新校园将在这一天正式启用。从争取珠海市政府的支持,到新校园的规划建设初具规模,学校做了多年的努力。 2011年9月,珠海市教育局发函告知,经市政府同意,将适度增加UIC办学用地。 2014年6月,珠海市政府与UIC签署合作协议,划拨300亩土地给我们建设新校园。 2015年8月,会同新校园开始平整土地。 2017年9月,全校师生将迁入新校园。 2005年创办至今,“金凤路28号”承载了UIC十二年的记忆,艰辛与欢乐,挫折与成长。从2017年9月开始,若获有关部门批准,“金同路2000号”将成为UIC的新身份。<br></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t8D6TQGcB9awm1IHzeu9Q"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再见,金凤路28号;你好,金同路2000号!</a><br></h3><h3><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2017年5月17日,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副主席姚祖辉、校长钱大康及校董会成员一行14人来访UIC,同行的还有浸大多个部门的负责人。来宾们参观了UIC新老校园,了解学校发展情况和教育特色,并听取了香港著名建筑师吕元祥介绍新校园的设计,对新校园的规划建设表示赞赏。专程赶来参加此次活动的吕元祥及其团队向来宾们介绍了新校园的设计方案。吕元祥表示,UIC新校园地块依山傍水,自然风景美丽,赋予了他新的灵感。加之十多年来对UIC教育理念和特色的了解,也使他的设计能充分融入和体现UIC博雅教育的理念。广州吕元祥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何立仁及项目经理庄文靓具体介绍了新校园的设计特色。UIC新校园设计上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通过精心的布局,营造独特的景观,如湖是校园一大核心景观,建筑环湖点缀,中轴绿脉形成独特风景线,实现人车分离等。同时,也充分考虑建筑之间的关系和公共空间的交流作用,希望带动师生多元、开放、无阻隔、活跃的交流氛围。<br></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eUSFcI0S36RpLgD0GA7XSg"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博雅新校园 ∣ 珠海联合国际学院 (UIC) 校园设计再探</a><br></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经过多年的规划施工,UIC新校园大部分建筑物已完成建设,投入使用。从2017年8月下旬开始,各行政部门和教学单位陆续告别“金凤路28号”。9月中旬,6,000多名师生汇聚新校园,开启“金同路2000号”的新篇章。 为方便大家辨识,新校园各栋建筑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编号。在编号方面,教学区建筑物以T开头,包括T1-T8、T29(原新文化小镇8栋);宿舍区即博雅小镇,由会贤邨(原新文化小镇1栋至5栋及7栋)和大同邨组成,建筑物以V开头,包括V15-V28。<br></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校园建筑物和主要道路是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除了编号,UIC也为其进行文化命名,既彰显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又方便了师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以吴清辉校长为首的工作小组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命名方案建议,并经校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吴清辉校长表示,UIC作为一所国际化的大学,新校园建筑物及道路命名主要体现了博雅教育的理念,以及中西文化的交融。 校园主要道路为“大学道”、“明德路”、“亲民路”、“至善路”,出自儒家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br></h3><h3></h3><h3></h3><h3></h3><h3></h3> <h3>博雅小镇(宿舍区)分为“会贤邨”与“大同邨”。“会贤邨”包括编号V23-V28宿舍楼(原新文化小镇1栋至5栋及7栋),以中外历代贤者进行命名,寓意贤者会聚于此。经工作小组讨论,拟定以西方三大文学家歌德(德)、雨果(法)、莎士比亚(英)以及中国宋、明、清三大文豪及思想家苏东坡、王阳明、曹雪芹为建筑物命名。</h3> <h3></h3><h3></h3><h3></h3><h3></h3><h3>V15-V22宿舍楼为“大同邨”,寓意不同思想文化互相借鉴、兼容并包,共筑中国梦。其中V15-V18命名为“仁爱楼”、“抱朴楼”、“明心楼”、“尚贤楼”,分别体现儒、道、释、墨的中国传统文化。V19-V22四栋宿舍楼则以UIC校训“博文雅志、真知笃行”分别命名。<br></h3><h3></h3><h3></h3><h3></h3><h3></h3> <h3>教学区包括9栋教学楼,编号为T1-T8和T29(T29为原新文化小镇8栋)。其中,T1命名为“厚德楼”,寄望学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和包容谦虚的心态,工商管理学部的办公室设在这里;T2取名“人文楼”,寓意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设有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的办公室;T3取名“格物楼”,源自《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代表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理工科技学部的办公室坐落于此。T8为“博简楼”,是为感谢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对UIC新校园建设的支持而取名。<br></h3><h3>其他的建筑物包括学习资源中心、体育馆、大学会堂、演艺厅、行政楼以及文化创意群落(原称文化创意中心),暂时未有新命名。文化创意群落的相关设施除了提供给文化与创意学部使用,也将作为其他学部及教学单位等相关课程教学使用,称作群落寓意是鼓励跨学科的文流,互相砥砺切磋。<br></h3> <h3>大学会堂。大学会堂为三层结构,拥有两层观众席,可容纳1100人同时观礼。</h3> <h3>大学会堂不仅是学校举办大型集会的场所,还是举行各种表演、演讲的首选场地。2017年和2018年,大学会堂两度作为毕业典礼的主场所,不仅见证着一位位UICer的展翅高飞,也见证着UIC的成长和蜕变。</h3><p style="text-align: left; max-width: 100%; clear: both; min-height: 1em;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letter-spacing: 0.5440000295639038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br></h3> <h3>体育馆。</h3> <h3><font color="#333333">体育馆分为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为健身区,设有力量区、循环训练区、热身伸展区以及综合训练室。</font></h3><h1><br></h1> <h3>一层为击剑室、搏击室、恒温标准泳池(六条泳道),以及泳池看台。二层为乒乓球室、医务室、体育老师办公室,泳池看台由此层进。</h3> <h3>三层有舞蹈/瑜伽房、器材房、裁判休息室以及多功能馆即室内综合球场(三个标准篮球场,也可用作羽毛球场和排球场)。</h3><h3>四层为柔道/剑道室以及多功能室。</h3><h3>顶层为三个露天的标准网球场,以及沿网球场的健身跑道。<br></h3> <h3><font color="#333333">除了体育馆,位于V24阳明楼附近还有小型室外篮球场。</font></h3><h3><br></h3> <h3>教学楼T29演讲厅。</h3> <h3>课室。</h3> <h3>为庆祝喜迁新址,UIC于2017年11月22日至12月9日举行以“新时代、新校园、新旅程”为主题的新校园启动庆典,由全校师生举办三十余场别开生面的庆祝活动,主题涉及学术、科技、文学、艺术、体育等领域,共同为UIC打call。这预示着UIC经过了十余年的教育探索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br></h3> <h3>2017年12月9日上午,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在文化创意群落举行了隆重的启用仪式。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设有“华信杰出学者”、“华信驻校学人”、 “华信驻校艺术家”等项目。中华文化传播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12月,是UIC国际化教育发展策略指导下创立的学术机构,由许嘉璐教授任院长,吴清辉教授任常务副院长。研究院秉承“传承千载、播扬四海”的理念,整合UIC相关机构和资源,致力于中华文化的对内传承和对外传播,并积极展开学术研究,通过多种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与研究、文化活动,促进文化根脉在民间的复苏与新生,为国家文化发展和传播战略服务。<br></h3> <h3>2017年12月9日博简楼揭幕仪式。中国华信与UIC真诚合作,大力帮助UIC更好地发展博雅教育,为特别感谢中国华信在资金上对UIC的大力支持,UIC将T8实验楼命名为中国华信博简楼。<br></h3> <h3>2017年12月9日是UIC新校园启动庆典日,研究生院成立典礼也于当天下午在许嘉璐会议室前厅举行。吴清辉校长在致辞中表示,研究生院挂牌成立标志着UIC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UIC研究生教育将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内的研究生教育提供新的培养范式。</h3><h3>在办学之初,UIC决定先把主要精力放在本科生教育上,因为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的博雅型大学基础。2008年UIC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成立联合研究所(JIRS),在一些重点的学科领域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10年来,联合研究所采用浸大和UIC双导师的培养方式,成功地培养了数十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br></h3><h3>吴校长表示,十二年的办学实践,UIC成功地实施了本科教育,也通过联合研究所与浸大共同培养研究生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UIC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各项条件已经成熟。作为一所博雅型大学,UIC开展研究生教育将依托两个母校雄厚的学术资源,采用双导师制,在有选择的一些优势学科上,进行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他强调,UIC的研究生教育将坚持少而精的原则,规模不会很大,但质量要求很高。<br></h3><h3>UIC研究生培养将坚持全人教育,把立德树人放在第一位;坚持国际化教育,采用全英语教学,按浸大研究院的质量标准体系对学生进行培养管理。研究生完成学业并通过论文答辩授予浸大相应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相应的学位证书可获的教育部的学历认证。<br></h3><h3><br></h3><h3><br></h3> <h3>2017年12月9日,香港会计师公会会长陈美宝女士、总裁丁伟铨先生与吴清辉校长、工商管理学部院长左龙佩兰教授为UIC新QP(专业资格课程)资源中心揭幕。QP资源中心是香港会计师公会在内地开设的首个QP资源中心,为UIC及外校学生提供QP课程考试、咨询和培训,从而更好地促进内地会计业人才向国际化方向发展。</h3><h3>QP资源中心设在T1教学楼203室。香港会计师公会专业资格课程(简称QP)考试以英语进行,采用的会计准则与国际标准看齐,有助扩宽考生的国际视野和竞争优势。QP现已获全球五大洲认可,完成QP的公会会员,可较易取得在亚洲、北美洲、欧洲、非洲和澳洲的会籍及执业资格。UIC会计专业课程是首家通过香港会计师公会认证的内地高校(目前共有17所)。<br></h3> <h3>2018年3月13日,位于T4的师生活动中心正式开放给师生使用,这里桌椅配套充足,营造了温馨、富于交流的空间,可供老师和同学们午间休息使用,也成为同学们学习讨论的好去处,同时也有China Daily等报纸供大家阅读。<br></h3> <h3></h3><h3></h3><h3></h3><h3>UICer期待已久的新学习资源中心(LRC)于2018年3月14日正式试运行(5月23日正式开馆),新颖的设计、先进的设备、超高的颜值引起了校内外广泛的关注。走进学习资源中心,巨大的中央天窗,贯通四层的螺旋式楼梯、通透的玻璃外墙、草绿色的地毯,宽敞明亮、优雅大气的环境静候着同学们的到来。 新LRC在软硬件方面都有了较大提升。新馆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现有1,800个自习位置,包括200个配备电脑的学习位置(其中39台为苹果电脑),分布在四个楼层,数量皆在旧馆的三倍以上。LRC现有馆藏31万册,图书种类26万,中英文馆藏的比例为1:1,英文馆藏数量在广东省高校中位居前列。报刊阅览区有中外杂志300多种,电子图书60多万册,数据库60个(外文为主)。 根据教育部高校图书馆事实数据库显示,在2016年全国申报的1062所高校图书馆总经费排名中,UIC排名第107;在2016年广东省144所高校图书馆文献购置费排名中,UIC排名第14;在2015年全国高校生均文献资源购置费排名中,UIC在申报的687所高校中名列第8,达到每名学生2000元,全国平均水平为每名学生500余元。 LRC注重的是图书的质量而非数量,因此复本率较低;并且馆藏跟UIC的学科紧密相关。图书的采购会仔细参考各学部的教学大纲,并将各出版社的最新目录发送给各学部老师,请其推荐课程需要的图书。除在香港诚品书店的现场采购之外,一年两次的“国际学术图书展”都会邀请多家出版社携数千本图书来校,供师生现场挑选。<br></h3><h3></h3><h3></h3><h3></h3> <h3>学习资源中心处于校园最中心,可谓是点睛之笔,全玻璃的外墙十分大气,内部设计更是结合美观、实用、高科技为一体,新馆的设计跟LRC的核心理念是分不开的。中央天窗颠覆了传统密封式图书馆的设计,将会同村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合起来,绿草地毯就像会同村的绿色延伸进了馆内。通过玻璃幕墙、天窗增加自然采光面积,不仅节约能源,人在自然光条件下学习也更加愉悦,学习效率更高。<br></h3> <h3>三、四层设有正念室,备有蒲团和休闲摇椅,学习之余可在此休息,放空自己,享受片刻的宁静。<br></h3> <h3>位于二层的报刊区设有期刊抽屉,既美观又可以收纳更多往期期刊,方便翻阅。<br></h3> <h3>LRC每层楼都有设有给同学们看书、自习的地方,而且每个自习位置都带有电源插头,并且设置半透明的隔板也有效避免了受到其他人的干扰。<br></h3> <h3>位于三楼的智能书架,在电子显示屏上可搜索本架图书信息。<br></h3> <h3>同学们在自助还书机还书之后,图书会进入自动分拣机,书在传送带上会被自动分拣到不同的区域,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分拣错误率。<br></h3> <h3>高背椅+定音罩,舒适的视听空间不怕打扰到其他同学,这是大家超喜欢的视听区。<br></h3> <h3>LRC还配备了书本杀菌机,让书本更加干净卫生。<br></h3> <h3>在LRC外放置了24小时自助还书机,随时可以自助还书,省去排队的烦恼。<br></h3> <h3>学习资源中心开馆时间。</h3> <h3>学校于2018年5月23日举办了新校园嘉年华,期间首次在校园内举行皮划艇表演赛和雅乐团表演,多个教学和研究的新场所亦正式揭牌亮相。</h3><h3>“2018龙飞凤舞UIC” 皮划艇表演赛于当日下午在中心湖开赛,分为皮划艇接力赛、花样浆板接力赛两个项目,共30位师生参加。本次比赛是全人教育海上拓展课程的展示与延伸。海上拓展课程是采用体验式学习方式,以独木舟(kayak)基本技术、救援、团队比赛、海上远行等项目为载体,通过团队建设、实践模拟、自我突破等环节,使同学在认知、意志、决策力、领导力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得到提升。<br></h3> <h3>矗立在中和广场的中和雕塑寓意着中西合璧、兼容并包,由香港著名雕塑家文楼先生设计。他也来到现场,与师生们一起为雕塑揭幕。<br></h3> <h3>在“中和”雕塑揭幕仪式上,UIC雅乐团也首次正式亮相,演奏了《望月婆罗门》《双鼓楚商》《木瓜》等乐曲,给大家带来不同凡响的文化体验。这是岭南地区首个高校雅乐团。</h3><h3>雅乐泛指古代宫廷音乐,于西周周公时制礼作乐,通过礼乐制度让“乐”做到和谐精神、陶冶情操。UIC雅乐团于2018年3月成立,现有成员有20余人,所用部分乐器是以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的青铜乐器按1:1的比例复制而成的。<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LdP_qm3biXTxPIf8FO_HF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探秘 | 听说有一套古代雅乐器落户UIC?</a></h3> <h3></h3><h3></h3><h3>当天,UIC联通大数据产学研中心和创客中心正式揭牌,将促进产学研项目进一步发展。UIC联通大数据产学研中心将有效利用中国联通珠海分公司及UIC双方资源,携手共建产学研实验基地。 创客中心由创新中心、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研究所和创客空间三部分组成,将会启动包括教育科研、创业实训、专业培训等多种项目以丰富在校大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br></h3><h3></h3><h3></h3> <h3>射道从2013年开始成为全人教育体验学习的一门选修课程,全新的射道馆“一阳射圃”也于当天正式揭牌。 “一阳”取自《易经》的“一阳来复”,寓意大地回春、文化复兴之意。“射圃”取自孔子与弟子举行射礼的典故。<br></h3> <h3>位于T4的新师生活动中心也举行揭牌仪式。秉承了“以学生为导向”的宗旨,新师生活动中心是一个互动学习的平台,具有多功能性,师生们可在这一开放的环境中自由学习和交流。该中心自投入使用以来已举办多项活动,同时也为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提供办公场所。<br></h3> <h3>UIC新校园的发展离不开家长的支持,热心家长为新校园捐赠了树木和大同石。吴清辉校长表示,家长捐赠大同石,使大同思想在UIC得以传承,也令新校园更添风雅古韵之美。<br></h3> <h3>  UIC于2018年6月29日在大学会堂举行第十届毕业典礼暨荣誉院士颁授典礼,千余名学生学成毕业。同时,五位社会杰出人士获颁荣誉院士,今年获嘉许的分别是美国心理学家、统计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特聘教授Peter M. Bentler,科大讯飞创始人、现任公司董事长刘庆峰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叶朗,著名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章红艳教授。<br></h3> <h3>2018年8月2日UIC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消息:珠海市高新区管委会将在会同村旁建设一个社区体育公园交UIC管理,在优先满足UIC体育教学需求外,设施可与市民共享。体育公园占地面积约100亩,建设将会分期进行,完成一项启用一项。计划先行建设400米的标准跑道田径运动场,以满足学校最为迫切的需要,争取在今年年底完成。其后,篮球、网球、排球、体验拓展设施等各种场地也会陆续建成启用。</h3><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qUoJLnkgBfgWt38fayJFK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权威发布 | UIC将拥有体育公园?真相是……</a><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color: rgb(51, 51, 51);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font-size: 14px; letter-spacing: 2px; text-align: justify;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100%;"><br></span></h3> <h3>据悉,体育公园将有4个篮球场、2个网球场和2个排球场。在田径场周围,也会争取增加绿化以及种植高大的树木,营造更好的运动环境。</h3> <h3>除了市政道路可以通车抵达,学校也会在会贤邨修建人行专用道,经由会同古村横街,直达体育公园。从学生宿舍步行前往体育公园只需10分钟。</h3> <h3>2018年9月1日UIC新任学术副校长陈致教授正式上任。</h3><h3>陈教授出生成长于北京,上世纪80年代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获得学士学位,随后于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获得硕士学位。1999年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东亚系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开始在浸大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曾担任中文系主任及文学院署理院长。</h3> <h3></h3><h3></h3><h3>2018年9月26日, UIC迎来第一届授课型硕士研究生共30人,工商管理学部和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分别举办了专业会计硕士和传播学硕士新生见面会。 有趣的是,这一批硕士研究生中,有的本科为传播学专业,研究生选择了会计;也有本科为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却选择了传播学。重返校园跨领域读研,同学们依然信心满满。<br></h3><h3>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今年有13名传播学硕士新生,他们须在2个学期修完27个学分。专业会计硕士课程分3个学期上课,要求完成36个学分,内容十分紧凑。过去没有修读会计学、经济学、信息科技、管理学和统计学的学生,还要补修这些课程,但不计学分。<br></h3><h3><br></h3><h3></h3><h3></h3> <h3></h3><h3></h3><h3>2018年11月17日下午,近500名本届UIC毕业生和他们的亲友们参加了第59届香港浸会大学毕业典礼UIC专场。<br></h3><h3>每届UIC毕业生都可参加两次毕业典礼,6月,他们在UIC举办的毕业典礼上获颁UIC毕业证书,依依惜别;11月,他们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毕业典礼上获颁香港浸会大学学士学位证书,再启征程。 2018届是UIC第十届毕业生,共有1220名UIC毕业生获颁浸大学位证书,26人获颁最佳学业成绩奖,125人获得一等荣誉学位。<br></h3><h3></h3><h3></h3> <h3>UIC校董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于2018年12月8日在北京京师大厦召开。这次校董会是一次不寻常的会议。从零开始,带领UIC一路走过来的创校校长吴清辉教授,以及一直关注并支持UIC发展的浸大校董会主席郑恩基先生将卸任校董,最后一次出席会议。<br></h3> <h3>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UIC校董会主席许嘉璐教授在会上感谢他们两人对UIC所作的重大贡献,并代表校董会致送书法条幅以作纪念。这两幅字均是由UIC学术副校长、新任校董会秘书陈致代表校董会以及全体师生撰写的。</h3><h3>送给郑先生的条幅是“恩勤滋九畹,基石柱双园”。郑先生服务香港浸会大学校董会20年,其间先后担任副主席和主席各六年,对浸大和UIC两校培养人才贡献良多。许先生赞扬郑先生身兼多职,但从未耽误过 UIC 的事务,为 UIC 发展付出了巨大努力。UIC 今日的成长,离不开他的鼎力支持。<br></h3><h3>吴校长获赠的条幅上书:“清芬流远迩,辉熠耀琳琅”。许先生表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教育上去了,就大有希望。可以说吴校长是将他的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当中,为中国高等教育开辟了一条新路,并且迈出了关键性、基础性的几步。他动情地说,培养下一代是我们的天职,当教师是值得自豪的一种使命。吴校长多年来的辛勤付出,所为何来? 不过就是为了香港,为了祖国,为了我们的未来下一代。<br></h3> <h3>将于明年2月离任的吴校长在校董会上用多个“最”回顾他与UIC的15年。他表示,最难忘的是把一片荒地变成一所大学的日子;最自豪的是学生学有所成,对学校有感情,对社会有贡献;最有成就感的是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中华文化底蕴;最期望的是UIC更上一层楼,成为中国博雅教育的典范,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卓越贡献。<br></h3> <h3>列席会议的候任校长汤涛院士也在会上发言。他回顾了2003年非典期间跟随吴校长到北京与许先生商谈合作办学,以及作为首届校董会成员参与UIC建校工作的难忘经历。他表示,近年UIC办得很成功,在学生培养、社会影响等方面都十分正面。“吴校长曾任浸大理学院院长,后来我也担任此职。如今我又要继任UIC校长,既感荣幸,也是挑战。”<br></h3> <h3></h3><h3></h3><h3></h3><h3> “在国家进一步改革开放,在粤港澳大湾区加强建设这样一个时代,UIC有了很好的发展机遇,包括香港浸会大学,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珠海校区的转型,天时地利人和加在一起,我相信未来UIC的前景会更美好。”——北师大校长董奇教授 董奇教授在12月8日UIC校董会结束后的午宴上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既感谢吴清辉校长和浸大校董会主席郑恩基对UIC所作的重大贡献,也对今后三校加强合作寄予厚望。他特别提到,UIC难就难在它是个创新的体制机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从吴校长身上能感受到他的责任心、爱心、创新、执着、锲而不舍的精神。经过十多年的发展,UIC能取得这样大的成绩,与有一位杰出的校长、与吴校长的心血和付出是分不开的。<br></h3><h3>图为董校长代表北师大赠予吴校长国画《黄山秋色》。<br></h3><h3></h3><h3></h3><h3></h3> <div class="tc-card-imagetext-text" style="margin-bottom: 0.2rem; line-height: 30px; 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h3><font color="#333333">“悠悠珠江文脉长,诸贤会同意气昂。筚路蓝缕创吾校,华夏教育谱新章。师生家国齐努力,凤凰展翼天际翔。</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兼融并蓄纳百川,情系中华怀万邦。”愿所有的UIC人不忘建校时的艰辛,坚持教育的初心,借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续写UIC的辉煌!</span></h3></div> <h3>文字和图片来源:UIC官网、联合国际学院UIC微信公众号</h3><h3>附:CCTV:讲述UIC跨越之路视频;</h3><h3> UIC新校园全景漫游</h3> <h3><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uTGuRRlv3xVOBaYs9369dA"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CCTV老故事:讲述UIC跨越之路</a><br></h3> <h3><a href="https://720yun.com/t/gapjawo88mt6wm27i9?pano_id=tSPzTfmKMTYf8h76&amp;isappinstalled=0&amp;from=singlemessage"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UIC新校园全景漫游</a><br></h3> <h3>和UIC有关的另外两个美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链接查看。</h3> <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1ypoyek"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又见UIC</a><a href="https://www.meipian.cn/z5a0q4l"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nbsp;</span>博文雅志铸梦想,真知笃行创辉煌——UIC的前世今生</a><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