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想说爱你不容易”

时代周刊

<h3>  对现在的人来讲,手机已不是稀罕之物了。但在我刚用手机的时候,那可是个宝贝。我用的第一部手机是在上个世纪的1995年底,当时还有个很亮堂的名字叫“大哥大”。那时的手机,可不光是一般的通讯工具,更不是什么玩物,正经是个身份的象征。<br></h3><h3><br></h3><h3><br></h3> <h3>  从那自后,手机和手机技术的发展可谓神速,你用的手机一两年不更换就可能(机型)淘汰了。也不知从何时起,在许多家庭里,手机几乎完全取代了传统的固定坐机。时至今日,据说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中国人已是人手一部手机了。记得还是十几年前,我们常会看到大街小巷里收废品的人,一边蹬着三轮,一边用手机联系业务。真是“忽悠一夜春风来”,手机进入百姓家。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已拥有像华为、小米、OPPO、vivo等知名品牌的国内手机,其中华为手机全球销量第三位。可以说,中国手机的发展史,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历程和科技发展成果的一个缩影。</h3> <h3>  现在有人站出来倡导抵制手机,理由是与“玩物丧志”差不多。当然,更多的是针对青少年学生群体而言的。对此,我不想多说,但必须搞清楚,手机并不是祸水,不能简单地把学校教育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完全归罪于手机。这类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社会问题的争论,至今还时常见诸各种媒体。</h3><h3> 甚至有人的观点更奇特,叫做“放下手机,回归生活”。我真不明白,这是要回归哪个朝代的生活。因手机而引发的某种负面现象,就由一种极端转向另一极端,似乎不是一种科学和理性的态度。</h3> <h3> 几年前常会看到一类文章,描写中国人如何不注重读书学习,例举的场景是地铁上的人们都在低头看(玩)手机,以致于命名为“低头族”,进而特别指出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地铁上,人们都是手捧一本书。后来又看到了反对者的文章,才得知,原来这些都是授命之作,是专门用于埋汰中国人的。其中有人讲得更细节,原因是许多欧美发达国家的地铁却很不发达,网络质量很不好,在地铁里根本就没有信号。我这真是脑洞大开。本来我们很先进,又值得骄傲的事,却让人抵毁了一下。</h3><h3> 今天的人们离不开手机,甚至说是一种依赖,主要是源于智能手机的诞生,其功能设置越来越繁多且强大。如果是40年前,我们没有一个人会像现在这样,去依赖放在书桌或茶几上的固定电话的。</h3> <h3>  今天我们所处的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智能手机,这一组合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特别是微信的加入,手机的功能不断升级,手机已演变了其原有的通讯工具的符号,成为我们更加便捷生活与工作的神物。智能手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已是不可抗拒的趋势。我们不得不承认、也不能不看到,智能手机已经并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生活习惯。</h3><h3> 听说过这样一个桥段,是智能手机与照相机的对话,手机说:“如果我消灭了你,与你没有任何关系”。确实是这样,智能手机以“兵不血刃”的态势,在无声无息中取代了不知多少的传统工具。</h3><h3> 我也确实是离不开手机了,手机是我日常生活的伴侣和助手。正确又适度使用手机是提升生活质量的一个现实途经。我用手机建立了朋友圈,用手机阅读(随时随地)、上网查找资料,用手机编写文章(包括《美篇》创作),用手机拍照、购物,用手机安排旅行、导航,用手机听音乐、看影视剧(当然,也玩玩游戏)……,我不知道,我这么迷恋手机,是否算是“玩物丧志”了?</h3><h3> 我想,这可能恰恰相反。当下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会玩微信,必定是落伍了。可以说,手机已成为人们追求时尚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更相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特别5G的到来,手机的应用前景会更加宽广。当然,我也并不反感那些远离手机的人,俗话说人各有志嘛。同时,也反对那些过分沉迷于手机的低头族,由离不开手机而导致的强迫症,至少不能让手机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少年们的毒瘾。</h3><h3> 我真的很庆幸自己,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没有落后,其中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会玩手机,而且玩得很不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