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十年·与武汉知青在一起的日子

吴人亮

<h1>前言<br></h1><h1>本文写于2014年八月,主要记述我在利川的十年及与武汉知青在一起的日子,2017年五月加入图片编成美篇以"与利川知青相处的日子"转发,受到大家关注,并有国内多家网站以“1968-1980 吴医生在利川的日子”转载。在即将迎接武汉知青下放利川五十周年(1969-2019)之际,将本文略加修改、并补充八、九、十,三个章节,再加武汉知青提供的二十多张珍贵的老照片,并附上【后记】补充说明,以《利川十年·与武汉知青在一起的日子》重新发表纪念。<br> 吴医生 2018.12.12</h1> <h1>  去年底陈强生病来电咨询并告知一消息,曾赴利川县插队的武汉知青又要聚会了。说是有人会告诉我具体时间和地方,我耐心等待,两周后仍无音信,我急了,只有打电话付厚墩他说有此事,要在网上报名,我不会上网请你帮我俩老报上,我们一定去。不久得到正式通知定于二〇一四年一月十六日上午在武汉老年大学聚会,称为:武汉知青赴利川45周年联谊会,付厚墩说马经信问他,是那个有这大的面子能把吴医生请来?小付说吴医生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总愿意与年轻人在一起。小付虽然回答了他们的疑惑,但没有真正回答我来的原因。回忆四十多年前我与知青相处的日子,也许会得到答案。</h1> <h1>  一   </h1><h1>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我大学毕业,与分在恩施来凤县的欧阳裕民和咸丰县陈彩玲同学一起,乘东方红33号轮船经万县过轮渡转汽车,爬山涉水五天行程来到鄂西山区利川县,凭武汉医学院毕业分配证明住上了利川最好的政府第二招待所,登记处陈姐是武汉人,为人十分热情,很快就混熟了。随后从宜昌医专分来的王映中也同我住在一起。利川山城海拔高,气候寒冷,经济落后,相当贫困,几条小街小巷破烂不堪,平时泠泠清清,只有在赶场那天才热闹起来。我们碰见赶场的日子,走在狭窄的小街上,看见已经挤满了赶场的人群,山区的洋芋、山药、黄花菜、黑木耳、香菌。还有用竹子编制的各种各样的背篓、竹椅及各种竹制品十分具有当地特色。</h1> <h3>上世纪七十年代利川县城全景</h3> <h1>  我们几位分来的大学生住在招待所等待分配,围在火盆烤火,听陈姐说昨天分来十来个武汉知青晚上在县政府大礼堂开欢迎会,我当晚看见他们的演出,十几位年轻漂亮的姑娘和英俊的小伙子,又唱又跳,一片欢声笑语,特别是一位叫胡莲芳的小姑娘表演的木偶舞蹈精彩极了,灵巧的动作,一对明亮会说话的大眼睛一动一动,就像一个洋娃娃活人活现吸引人,得知我是从武汉来的大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他们是武汉汉阳建港中学初中生,自愿申请上山下乡来利川扎根,一群十六七岁的青年学生的革命行动深深感动了我。</h1> <h3>汉阳建港中学知青。其中二排左四胡莲芳(跳木偶舞小姑娘),前排左一胡小桂、左四王小芳,后排左三罗元良是下放利川插队的知青。</h3> <h1>  元旦一过,我们到卫生局,通知我和王映中分到利川福宝山药材场,第二天一早赶到汪营镇,找了一位挑夫,此人穿着一件救济棉袄,用草绳在腰上一捆,下身穿一件单裤,一双破鞋,开价一块钱半斤全国粮票,挑着我俩行李直往前奔。我穿的一件军大衣和一双长筒雨鞋,天冷路滑,山下没有下雪但山上白雪茫茫,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紧跟着,大约一个多小时后爬得我们吃不消,喘着气、头上结冰、内身冒汗,只有在山腰休息片刻后再走,此时天渐渐暗下来,云雾笼罩看不见前方的路,又过了一个小时终于爬上了山口,从远处听见微弱的有线广播声,再走过十来分钟看见了电灯闪闪发光,己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栋两层楼的大房子。场领导热情接待我们俩位分来的大学生。十几斤厚棉絮给我们盖,又烧着木炭火给我们取暖,真是幸福啊!</h1> <h3>1998年8月我与王映中医生(右一)重返利川市福宝山药材场,这是在场大楼前与几位场干部合影,当时我就住在这栋大楼二楼右侧边的房间。</h3> <h1>  二 <br>  得知一群知青上福宝山砍柴,一见面是罗元良、甘福兴、胡莲芳、王小芳和胡小桂五人。他们就是在城里碰见的建港中学知青,刚好插队在山下兴盛公社,看见他们又累又饿,我马上买了十几个鸡蛋,弄了一点肉皮点燃煤油炉,在鍋里将肉皮压出点油来,打了一大盆鸡蛋汤,又在食堂弄了大盆合渣和米饭,一起围在火盆旁,看见他们吃的真爽啊! 以后我常去他们住地,他们也常来山上,只要我在一定尽力招待,他们对我也很好,唱唱跳跳充满青春活力,与他们相处让我十分开心,给我无穷乐处。<br>  记得知青王小芳现改名叫王涛,还给我打了一件漂亮的毛衣穿了好多年。前年小甘与我联系上,一定要来看我,当时我真高兴,立刻邀请他们在同济一聚,看见几十年未见的胡莲芳、王小芳、小周、小蒋、小甘。又叫来简兆林,大家在一起真是谈不完的话,周赤平知青中有名的歌唱家,高唱一曲利川民歌,勾起了我们对往事美好的回忆。胡莲芳和王小芳虽然改了名字,但身材和性格一点也没变,一个开朗说话快言快语,一个沉稳说话慢条斯理,她俩还显得那么年轻,小胡现在成了善绘花草国画师而小王成了古筝演奏家。<br>  一九六九年元月十六日,得知一大批武汉知青来利川插队,都是江岸区的二中,六中,八中,十三中,十六中,二十中,二十一中,三十中,四十中,四十一中,市实验、黄石路、三阳路、二七、雷锋及陈家湖中学等八百多人。这批有知识有文化朝气蓬勃年轻人,给沉静的山区灌注了新鲜血液,增添了生命的活力!<br>  不久,同我一起在三德里长大的好伙伴好同学乐美煜来信告知他大妹汉美来了,二中同学桂植胜他的邻居刘良琪来了,还有大学同学付厚曙的弟弟付厚墩及欧阳裕民的弟弟欧阳玲珑也来了。<br>  一晴朗日子,我来到汉美妹插队的住处,正好他们举着毛主席语录对着毛主席像,大声朗读最高指示,我静静地站在门口,轻步走到炉灶旁,一股洋芋饭的香气迎面扑来,只有等待他们神圣壮严的仪式完毕才能吃啊! "吃饭! "一清脆的声音,是一位身材高挑叫饺子的女生,她美丽、率直、有一副好嗓子,她就是曾启姣(蒸饺)。五位姑娘一转身看见我。 汉美睁大眼睛笑呵呵迎接我的到来,她个子不高,乐观开朗、活泼大方,总是满面笑容,好像从来不知道痛苦和悲伤,性格又与她名字相似,大家都叫她罗汉。我们围在圆桌边吃边谈,得知那个瘦高个子的是小张,较壮实的是小黄,还有一位较斯文女生很能干、吃苦耐劳、爱读书、得到才女称号的王宏维,考上武汉大学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后来一直在华南师范大学教哲学/伦理学三十年之久,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现任广东省妇女研究会副会长,是著名的哲学社会科学家。</h1><h1> 不久刘良琪、欧阳玲珑也上山找我,深知他们在大城市长大,刚走出校门离开父母,凭着一股革命热情踏上这千里之外的大山沟,要在广阔天地闹革命。对于一个十七八岁青年学生来说,是多么艰辛啊!穷山沟,条件恶劣、生活艰苦,我总是作为一个大哥哥帮助他们、关心他们、希望他们能健康的成长。</h1> <h3>下乡插队利川城关前峰公社的武汉知青在田间地头劳动的场景</h3> <h3>汉美妹插队的知青小组五位女知青,前排左起罗汉(乐汉美)小黄(黄葵)后排左起小张(张泽文)会唱歌的饺子(曾启姣)、才女小王(王宏维)。</h3> <h3>近半个世纪了,五女知青有四位再次相逢深圳</h3> <h3>【楚天都市报】2015年三月九日报道武汉知青乘东方红34号轮赴利川下乡插队难忘的回忆</h3> <h3> 三 </h3><h1> 在福宝山方圆有七十里,一千余药材工人,主要种植黄连、人参、天麻等,这里医疗条件差,自从我们两位大学生来后抢救了不少危重病人,我们经常半夜出诊行走几十里路救治新生儿、老人及妇女,一天半夜一孕妇生下男婴,因窒息将婴儿放在地上,我赶到她家立刻对婴儿注射急救药、对口呼吸,经过十多分钟终于救活了,一家人转悲为喜,高兴地难以言表。前几年回利川上福宝山碰见她,她告知那救活的儿子现在利川一中当老师,一家人很幸福。在福宝山有时天雨路滑、大雪封山、马灯吹熄,我们仍摸索前进 ,去挽救一个又一个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的生命,不知是什么力量鼓舞我们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h1> <h3>重返福宝山与当年被救活婴儿的父母亲(汪仁富、谢高凤)合影 (1996年八月)</h3> <h3>福宝山三位医药专业的大学生出诊行医的照片(用刘永烈自制的照相机拍摄的珍贵照片,1970年8月),上图为我与毕业于宜昌医专的王映中;下图与毕业于南京药学院的刘永烈,自称为福宝山的"三剑客"。</h3> <h3>1996年八月重返福宝山与药材场医务室谭姐合影</h3> <h1>  山区生活条件艰苦,为了吃一碗肉丝粉下山来回三十几里路 。为了看一场《沙家浜》、《红灯记》黑白电影,来回七十里地半夜还露宿马前街头,天明后爬山回场肚子饿得慌,走到一山乡农家,搞点饭吃,一角二分钱半斤粮票,一盆合渣、一碗海椒面糊、一锅洋芋炕饭,吃饱才上路回到场部。有一次我们几位大学生买了两支鸭花了两块钱,美歺一顿后,吃剩下的鸭骨头留在桌上,几天后闹肚慌想吃点荤的,灵机心一动将桌上残留鸭骨头又放在锅里煨成二道汤,仍是美味鲜极了。我们在有福有宝的山上自由自在的生活,虽然苦,但我们仍充满生活乐趣。一批又一批的轻年人来来往往,与他们分享酸甜苦辣,与他们在一起谈天说地,感到无限快乐。</h1> <h1>  四 <br>  一九七〇年八月我女友分配来利川,十月我从福宝山下山,调到齐跃山下水泥厂,在齐跃桥对面沿着山坡竖立着几栋简陋的厂房,坡上坡下不少人在捶石头,车间里一台内装钢球的巨大球磨机正在运行,声音很大又刺耳,灰尘弥漫整个厂区,隔壁铁厂土法烧焦二氧化硫的气味难闻。我走近人群一看个个灰头土脸。听见一熟悉的声音喊我,原来是付厚墩,他告诉我有十几位武汉知青在这里工作,他是唯一高中生,大多数是红军中学初中生。我不敢相信这群来自武汉天真烂漫的中学生,在这样环境下工作生活却无怨无悔。女生住的条件尚可而男生就难以想像了,在二楼楼顶,一爬上天花板就是一大片地铺,还住着十几号人,房顶两边不能站直,一不心就碰到黑瓦片,空气不流通一股臭味,还听见值夜班的工人鼾声四起,睡得好香啊。<br>  不到一百人的小厂分来一个当医生的大学生,除了看病大多时间是与知青混在一起,有时协助厂领导干一些所谓的思想工作,真是混日子!为了提高产量和质量,厂里成立了青年突击队,炸山石、砸巨石、碎大石、牲口拉磨式的碾石,土法上马热火朝天干起来。付厚墩是我们厂里主管设备安装的技术员,相当于工程师级别。小付聪明好学,爱动脑筋肯钻研,跑县城、跑恩施到处取经学习,厂里许多技术难题都一一攻下,当时厂里没有碎石机,他在恩施水泥厂发现一废弃的碎石机,后来他想办法弄回来,终于经修理安装好运行起来。陈强也是技术能手,还有林焕运、向继苟、杨友青等都是踏实苦干的小伙子,抢着干重活,轻伤不下火线。值得一提的是两位精明泼辣的女干将莫庆伟、黄富英。她们发挥了模范带头作用。小莫有魄力,做事风风火火,好像有用不完的劲,对人又热情大方,我喜欢她,大家都喜欢她。小莫后来当了厂长,八十年代中期调到通山县,把面临倒闭的水泥厂承担起来,经过短短几年努力,起死回生,发展为县里主要经济收入大户,成了当地的有名的企业家。后来还担任了工办主任,主管全县工业系统工作。小黄也到县团委工作,后来调往孝感到电力公司工会分管女工工作。还有两位体质较差、身材瘦弱女生小李和小袁,是医务室常客,她们还承受如此繁重而艰苦的劳动、还三班倒,很少请病假。后来听说袁前莉在利川成家,不幸患肾病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病故时还不到五十岁,她的人生如此短暂,她的遭遇如此悲惨,让人流泪。而李汉英返汉成家,小家庭过的有滋有味,现身体精神状态却相当不错,环境改变人 啊! 我们厂最小的女知青杨冬娥,一直留在利川水泥厂干到退休,她工作努力,卓有成效,当上了厂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曾多次选为市人大、州人大代表。利川成家儿孙满堂,去年在同济医院看见她虽然老了,但精神很好,孩子们都干的不错,现在与老伴一起幸福的安度晚年。 随着设备的增加和安装、技术的改进、管理的提高、知青掌握先进技术能力的增强,在不太长的时间水泥厂走上了正轨。产量也上去了,虽然水泥标号还较低,对于一个小型现代化程度不高水泥厂就很不错了,武汉知青的作用功不可磨。</h1> <h3>利川水泥厂女知青,前排右起杨冬娥、莫庆伟、黄富英、罗秋菊,后排右起胡翠莲、李汉英、胡伟、黄志红、袁前莉。</h3> <h3>1970年国庆已经在利川齐跃山下工业区厂矿工作的部分煤矿和水泥厂男知青合影。水泥厂的付厚墩(二排左三),煤矿的金江生(左四)、刘二(刘良琪、后排左二)</h3> <h3>利川机械厂、修配厂武汉知青在厂里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厂里师傅的指导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h3> <h1>  五 <br>  一九七一年响应县委宣传部号召,各厂矿要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到农村公社大力开展党的政治宣传工作,厂领导要我抓起来,我们厂选了五女五男武汉知青,女生袁莫胡黄罗,还有两位当地知青和一复员军人加上我共十四人。陈强、杨友青、莫庆伟、罗秋菊都是文艺骨干,另一复原军人笛子吹的不错,小付和当地知青加上我拉二胡,还有姓邓的一位当地高中生,能写一些短小节目也会表演,总算成立了厂文艺宣传队。排歌舞、现代京戏、表演唱。还有当时流行于文化大革命群口词。很有意思,三人以上、一人一句、声音宏亮、语速较快、衔接紧密,表演动作幅度大,情绪激昂。每朗诵一段要有一雄伟造型,一人手举红旗舞动,如开头第一句:四海翻腾云水怒,接着一个人朗诵第二句:五州震荡风雷激....。句句要铿锵有力才具有感染力。 现在很少流行只有在部队看到。我们陈强会翻跟头、打八叉、伸一字、功夫了得,在排练群口词节目中,加上这样惊险高难度动作和优美造型,相当精彩。小罗演常宝、小陈装扬子荣,一段京剧智取威虎山,还唱的有模有样。我们排节目只有抽休息时间,经常为排节目伤脑筋,为了一个动作、一个舞姿、争论不休吵起来,一下子小罗翘气刚劝好,另一位小黄又怄气,再接着小胡又不干了,集体节目差一人都不行啊,排不下去。有时候气得我都要哭。只有找姚会计出面协调做细仔深入的思想工作。她也是武汉人,解放初期从革大分派到利川的,对武汉知青很热情,像长辈一样关心帮助他们。特别是女知青把她都当妈妈一样。她一出面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总算排了一场还像模像样节目。 <br>  得到通知要参加全县文艺汇报演出,一到县城,看见由曾启姣牵头组织的机械厂与修配厂演出,饺子领唱的表演唱:《山彤彤花开红艳艳》,罗汉与李再勋歌舞:土家族民歌龙船调《妹娃要过河》,还有刘和平与罗汉现代京剧红灯记,铁梅与李奶奶唱的《痛说革命家史》一段。那真像专业水平,轰动县城。煤矿由金江生和马经信主演的杨子荣、少剑波,智取威虎山《定计》一段,也十分精彩。我们演出的群口词节目记不清了,就叫:"奋战在齐跃山下"吧!也有震撼力,获奖。 </h1><h1> 铁厂知青比我们厂多,人才也不少,七二年底县里举行全县职工文艺创作会演。知道机械厂与修配厂联合,我们水泥厂与铁厂也联合起来搞、特别一提的是由简兆林编剧,刘烈镜谱曲,陈汉江和陈强主演小歌剧《补戳箕 》,另外由罗秋菊与罗元良主演的《半吨水泥》也由简兆林编剧,情节和人物刻划也很生动,有政治意义。听说煤矿以金江生为首知青也排练了几个精彩的大型节目,表现煤矿工人抓革命促生产动人场面面,电厂也有好节目啊! 欧阳的舞蹈跳的刚劲而优美。我们的小歌剧"补戳箕",获创作一等奖,由地区文工团排演在省里还获创作二等奖。</h1> <h3>组建的利川水泥厂文艺宣传队在县城会演后合影</h3> <h3>参加会演后合影,后排右二是姚子娟会计,像母亲一样关心知青的成长。</h3> <h3>利川石坝媒矿知青演出的《煤矿工人有力量》</h3> <h3>利川火电厂国庆文艺演出,其中上图左起第五、下图左二排第二为欧阳玲珑(我大学同学欧阳裕民的弟弟)</h3> <h3>利川机械厂、修配厂积极准备文艺节目</h3> <h1>  六 <br>  一九七二年初郝医生调到双龙公社卫生所,准备两人回汉结婚,我的假工业局批了,而她到卫生局找到李局长没批,说你们也搞旅行结婚,这不是学美国总统尼克松女儿一样吗?我们不能有资产阶级思想,不能搞资本主义那一套。 没办法,只有一个人先探亲,回利川后,再让另一人探亲,现在听起来真是天大笑话,对于那个红色年代来说正常不过了。我们直等到五月份才在水泥厂举行婚礼! 五月二十日由姚会计主持,在厂会议室举行。水泥𠂆除上班外,知青都来表示祝贺! 婚礼举行简单仪式,厂里送了喜匾,厂领导表示祝福,随后撒喜糖、点香烟、送清茶,嗑着瓜子、开点玩笑、说点笑话,掌声欢呼声时起时伏、热闹非凡。婚礼总共花费二十元,五斤葵瓜子、五斤奶油水果糖、两条黄金葉香烟、一斤茶叶。新房就是我原来单人宿舍,估计不到十平方,单人床再加一块铺板变成双人床,没有嫁装、没有礼品、没有婚纱、没有礼服,只有我们从武汉各自买的三十几元的驼绒大衣,带来的两床棉絮,亲戚送的一对荆州牌热水瓶和一上海产塑料床单。爱人花了一百二十元给我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这就是我们结婚的全部 。<br> 七三年过年我们不打算回武汉,把上海交大毕业分到贵州内弟请来,通知修配厂汉美并带来丁帼英又叫丁郜到我家过年,大多知青回汉,厂里也没留几个人,我们在食堂买了十几斤肉,搞了一些面粉,附近农村买了些豆制品、鸡蛋、洋芋、包菜。腊月三十,人都到齐了,大家动手包饺子,还煨汤,弄了好多菜。把铁厂留厂的刘烈镜叫来,小刘的大嫂是郝医生大学同学,关系也很好。虽然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房内却暖洋洋的,炭火烧得很旺,大家围在火炉旁喝着小酒,吃着美味佳肴,迎接新年到来。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与外界隔离,但我们聊身边的人和事,谈天说地,笑声四起,房间里充满了浓浓的年味。后来由内弟教几位知青打桥牌,玩的兴趣越来越大,春节几天我俩给他们弄吃的,他们围坐在一起打桥牌,玩上瘾了。</h1><h1> 春节后郝医生从双龙调煤矿,碰见知青金江生,刘良琪等,经常与他们打交道,当时矿领导不愿意接收我爱人,原因是单位多是男矿工,女的很少,派一个女医生来不合适。拒绝接收。郝医生在矿里拿了三𠆤月工资后才调到汪营卫生院。</h1> <h3>天玲探亲返回,我去万县城接并在照相馆拍了一张结婚照,手表是天玲两个月工资未领再加几十块钱购买的,右下图为1996年重返曾经工作居住过的汪云卫生院。</h3> <h1>  七 </h1><h1> 齐跃山下已经是利川新型工业重镇,铁厂、水泥厂、火电厂、煤矿、还有地区钢厂也建起来了。铁厂有五辆南京产的飞跃牌二吨半货车,电厂条件好还有一批从襄樊派来的师傅,煤矿资格老底子厚,钢厂是地区级别更好,相对说来水泥厂条件差。煤矿下井工、铁厂挖矿工、烧焦及炼铁工、我们厂车间操作工,都是又苦又累的工种。那时我们水泥厂没有除尘设备,一个班下来除了眼睛里的两点白,全身上下灰蒙蒙的,头上戴的那顶蓝色披肩防尘帽难以分清是男是女。水泥厂的工种包括破碎、拉料、烧窑、倒磨都是又苦又累的活。而包装车间的粉尘戴双层口罩也不顶事,一个班下来,嘴唇污黑一圈,钻进鼻孔的粉尘,牢牢凝结在鼻孔壁上,下班后用热水把鼻孔浇湿,用毛巾裹住小指,塞进鼻孔轻轻旋转,才能清理干净,但鼻毛就被抠光。我们厂知青对于这样最苦最累的工作很少抱怨诉苦,有苦也难言,大家还干得满起劲。一到休息时几个厂矿知青经常相互串门、来来往往,那个厂食堂有白面馍、有扣肉、有所谓的大歺都来了,同学聚一聚喝点小酒、说说心里话、发发牢骚、摆个龙门阵,好不热闹。女生之间也勤走动,在山坡上晒着太阳,手里打着毛衣、嗯着小曲,有的把节省下来缐手套勾成花围巾、桌布、方巾很精美,有的三三两两围在一起,互相说点小秘密、谈着心上人,想起来真蛮有趣。一有露天电影,大多知青都跑到煤矿去看,我们的刘二是电影放影员。附近几个厂也有不少知青来医务室与我聊聊天。马经信,刘二,小简是常客。铁厂知青简兆林是一位天才,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读了不少,与他聊起来头头是道、丝丝入扣,经过他的分析,让人恍然大悟。他知识渊博,后来考上武大作家班,成了一位大专老师和作家,有多部短,中篇及长篇小说出版发行。</h1> <h3>1995年元月部分纪念武汉知青赴利川26周年联谊会,部分武汉知青合影,左起第三为简兆麟(省制药工业学校教师、作家)</h3> <h1>  每隔一段时间我和郝医生要过城购药品玩几天,她总是住在汉美修配厂宿舍里,也混熟了不少知青陈浩、刘秀娟和他们男朋友赵文中、廖传书等。他们非常热情接待,给我俩不少的方便。每次来城总要在煤油炉上弄几个菜,炸洋芋片、海椒面炒腊肉、酸辣泡菜,吃的真爽口。与他们在一起谈笑风声,其乐无穷。记得文中还给我们打了一把菜刀,又轻又锋利很好用,还带回武汉用了十多年。</h1><br> <h1>在城里那几年职工体育活动开展也活跃起来,我的二中同学宋善德,武大毕业后也分在利川工作,他象棋走的好,又是篮球国家三级裁判,他积极参加县体育活动又结识了县王体委,也是武汉人,对我们很热情,他爱人是招待所陈姐。随着利川工业战线的蓬勃发展,武汉知青加入,职工篮排及乒乓球开展逐渐普级,各单位组织了球队,知青高峰就是男篮主力,许筱波是女篮主力,只要他们在场必赢无疑,为推动利川体育事业发展武汉知青起了重要作用。更可喜的是我的宋同学还在吹裁判过程中娶到了女篮健将许筱波。高峰一生热爱体育,为国家体育事业培养出羽毛球世界冠军的女儿高凌,为国争光。是知青的学习榜样。</h1> <h3>知青女子篮球队,前排左二是队长许筱波,其中还有文中提到的前排右一的乐汉美和后排右三的刘和平。</h3><h3><br /></h3> <h3>知青男子篮球队部分队员,<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左起:马信汉、张传伟、黄江、高峰、冷永跃、卢良华。</span></h3> <h3>一场精彩的篮球比赛,知青高峰(中间者)篮球主力,冲破突围投篮成功!</h3> <h1>  八<br>  一九七三年底陪爱人回汉生小孩,女儿七四年初出生,一满月就赶回利川汪营卫生院住地,小孩靠我俩自己照顾,一切从头学起,我几乎每天从齐跃桥至汪营两头跑,铁厂司机帮了大忙,后来还是请了媬姆才解决问题。<br>一九七四年五月我从齐跃山下的水泥厂调到县城东门化肥厂,完全是另外一个景象。东门附近有烟厂、制药厂、酒厂、染织厂,城内印刷厂,城西的机械厂修配厂,加上齐跃山下的工业区及建南盐厂,县办工矿企业星罗棋布,每个单位都有武汉知青,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br>  利川化肥厂场区已成规模,场区对面是职工宿舍和办公楼,源源不断的人从四面八方调来参加化肥厂会战,成为当时轰动全县城的大事,一座最为耀眼的现代化的工业基地已竖立在东门清江河畔。<br>   在化肥厂我有幸遇到了郑永槐厂长和他的儿子郑世平,郑厂长在县里是出了名的优秀基层领导干部,长期担任县工矿企业的一把手,工作有魄力,责任能担当,关心爱护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在化肥厂生产建设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深受大家尊重和喜爱的好厂长。郑厂长有一个聪明调皮的儿子,叫世平读初中,不听话,郑厂长叫我多管管他,我留在心里,发现这小孩思想活跃,热爱文学,爱读书,喜欢写诗,他还听我的话,有年回汉探亲,买了一本郭沫若写的“李白与杜甫”送给他,后来他读了武汉大学作家班,成了著名的自由作家,笔名叫野夫,出了许多书,父亲的战争拍了电视剧,1980年代的爱情拍成电影。他写的散文集“乡关何处”也多次获奖。今年在利川世平邀请我俩参加利川化肥厂老同事聚餐见面会,碰见我说:你送的那本"李白与杜甫"书至今还保存着。<br> <br>  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奋战,终于在一九七五年国庆化肥厂正式投产,从厂区锅炉、造气、脱硫、碳化、合成车间,工人们熟练的按程序操作,各种各样的仪器设备正常的运行,白花花的化肥终于生产出来了!电机仪和总分析化验中心也忙起来了,设备仪表维护,产品分析检验,一座小型自动化三千吨合成氨化肥厂成功建成。为此我为厂里设计了会战胜利纪念册封面,小册子保留至今。<br>  </h1> <h3>1975年为庆祝利川化肥厂会战胜利,我设计的纪念册</h3> <h3>1996年8月首次重回利川,到我曾经工作过的利川化肥厂(1974.5-1980.12)</h3> <h3>2018年八月重回利川,与化肥厂郑永槐厂长的儿子郑世平相会合影</h3> <h1>  <br><br>  我进厂时武汉知青只有四位,杨凤鸣和万翠英两位女知青先分在文斗小煤矿,文斗是利川最偏远的山区,交通极为不便,车从县城到文斗街上,还得爬山涉水二十余里路程到达煤矿,开始她们搞管理、出纳,埋头苦干,坚持了一年多,后来县里领导看见她们俩女知青有许多不便之处,当时化肥厂又需要人,就将她俩调进厂,小杨分在机修车间,成为当地知青王克洪的徒弟,在师傅的带领下,熟练的掌握了钳工技能,并跟随小三岁的王师傅负责合成车间的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时间一长有了感情,后来结为了美好一对情侣,结婚生子,落户利川。年轻有为的王克洪后读书深造,学习管理,1993年至2002年担任化肥厂厂长十年之久,工厂职工从三百增加到千人,为厂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万翠英能说会道,口才好,适合搞采购,当时正值建厂初期正缺这方面人才,又是武汉人,就到供销科,驻武汉跑上海搞采购,等到厂里正式投产后她不知通过什么办法调回武汉了。女知青张联和在水泵房工作,老实肯干,与本地复原军人结婚生子,后调入丈夫所在的制药厂,九十年代未因病逝世,享年不到五十岁。知青余晓玲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留在县城分到化肥厂搞出纳,后与上海大学生刘宜华结为夫妻,在利川成家生子,不幸的因病早逝。而刘宜华全身心投入化肥厂技术改造扩建项目中,从三千吨至五千吨,再到一万五千吨合成氨,最后达两万五千吨合成氨,化肥产量达十万吨。八十年代中期担任厂长,为利川化肥厂作出了重大贡献。八十年代初郑永槐厂长调入恩施州交通运输管理局当领导,由年富力强的武汉知青金江生(原齐跃山煤矿副矿长、县工办秘书)到利川化肥厂担任厂长,并将原煤矿武汉知青诸亮调入化肥厂设备科搞管理。金江生在齐跃山下我们就认识,是一位有才干的年轻人,在石坝煤矿开始管宣传、积极开展工会文体活动,成为最年轻的副矿长,调入化肥厂任厂长,再任厂党总支书记,后就读于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毕业回利川市工办任副主任、主任,提升为副市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最后调州政协退休,他可以说是武汉知青杰出代表之一。在建厂初期还从建南盐厂借调电焊女能手武汉知青曹宜维、曹鄂英突击参加化肥厂会战。1978年,优秀的知青代表、水泥厂女干将黄富英由县委作为调研员派往化肥厂工作,后调入化肥厂任副厂长,主管后勤,一年后调县团委工作。这样共有九位武汉知青曾在化肥厂工作过。<br>  我所工作的厂医务室设在厂区,在厂区发生工伤事故易于抢救,职工及家属来看病的人也不少,与工人接触机会多,交谈也多,逐渐建立了感情。本地知青梅大黑、老兵、胡毛子、汪毛,还有雷纪优、王建仁、唐开富、张忠万、李大忠、牟方银、黄显祝、钟茂田等这些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工人,思想活跃,生气勃勃,充满朝气,与他们相处也是一种乐趣。只要我有事大家都来帮忙。后来这一批人中不少进了大学深造,有的当了县市级领导干部,其中利川建南知青雷纪优最为突出,年轻有为、聪明能干,从一个合成车间操作工,经过读书深造,当上了化肥厂厂长、市工业局局长、经委主任,再调恩施市副市长、最后任恩施州商务局副局长。 厂里发生工伤事故外科创伤缝合、包扎常见,另外烧伤也是最多见的,为此我查阅资料,寻找到本地资源,不断改进,配制有效的烧伤膏,及时解决问题,深受职工欢迎。2005年化肥厂改制撤销,原有的厂区没有了,变成了东方城,而唯一留下的是利川化肥厂医务室烧伤专科,特效的烧伤膏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四面八方烧伤患者带来福音。<br>  </h1> <h3>知青金江生(右二)是一位扎根山区有志青年,在利川成家立业,有作为贡献大。这是1996年重返利川在我曾经工作过的化肥厂的合影留念</h3> <h3>2018年八月初重回利川,到我曾经工作过的利川化肥厂医务室,与舒昌文医生合影留念,化肥厂留下的烧伤专科和我配制的特效烧伤膏仍发挥越来越大作用,传遍四方。</h3> <h3>2018年八月重回利川,原利川化肥厂郑永槐厂长儿女宴请部分老同事相聚利川民族饭店。前排左起:郑建华(郑厂长的女儿)、郝医生、吴医生、刘宜华、金江生、雷纪优、汪坤祥(汪毛)、张宋书,二排:张宗万弟、刘恩芳、野夫(郑世平 郑厂长的儿子 自由作家)胡眉清(胡毛子)、赵德明、廖家清、刘良琪,三排:聂蜀玉、黄显祝、牟方银、谭实践、李书伦、牟炳成(老兵)、张宗万,朱小琴</h3> <h3></h3><h1>  九<br> 不知不觉在利川混了几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郝医生于七四年底调进城东门染织厂,我们就住在宿舍二楼,有两间房,紧临的一栋楼下是医务室,后面是我们的厨房。总算安定下来,有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染织厂与化肥厂距离很近,上下班方便,精力和重心就放在家庭和工作上。<br> 染识厂在恩施地区是规模最大的染织企业,主产帆布、蚊帐布及加染蓝色的帆布。上世纪六十年代未毕业于上海华东纺织学院的陆琏,分配到利川染织厂,县里随后将铁厂能干的女知青向忠平调入,跟随黄会计学习兼出纳,陆琏主持厂的技术方面工作,不久俩人就成为了一对情侣,日子过的有滋有味。直到九十年代初他们才调回陆琏老家苏州,在利川整整干了二十年,向忠平当了市审计局副局长,陆琏也调轻工局负责一轻股工作。1974年七月铁厂撤消与水泥厂合并,将武汉知青陈汉江、刘胖、王玉莲、罗元良、魏步华、刘烈镜调进染织厂,随着染织厂厂房扩建,上海四十套织布机引进,又从机械厂抽调卢良华、刘永革、张宇、郑国华等知青,还有一批当地精明能干的年轻人,张德清、杜永清、刘义寿、王爱平、谭太菊等一批批新的血液注入,给染织厂增添了活力,不到一百人厂就有十位武汉知青。女知青去织布,男知青管维修,一日三班倒,十分辛苦。从原料绵纱,分别经络筒、撚线、整经和卷纬工序后织造成布,纺纱织布车间上班时要眼快、手快、脚头快,不停地眼看、手摸、脚走巡回检查,提高接头效率,快速处理故障,修补坏布。车间的绵尘、强烈的灯光和机械的噪声,在这样的工作环境加上昼夜颠倒的上班,容易过度疲劳。但知青女工们个个埋头苦干,从不叫累。染布车间是几位身强力壮的男工人,武汉知青罗元良和当地知青刘义寿就是在这里干,一个大染缸,白帆布染蓝布,经过煮染、漂洗、晾晒,在厂区广场上上架晾晒,我看见他们把湿布一半左右折叠,用长长的竹竿顶起,支向高高的晾布架横杆,熟练地出溜到杆的另一面晒起。这是有技巧的体力活,干久了腰酸背痛。后来安装了锅炉,自制烘干机、浆纱房,染布、浆纱才实现了机械化。染织厂业余生活较自由,轻年人一到休息就聚在一起,打篮球、乒乓球,有时打打牌、走走棋,碰到河对岸经济林场放露天电影,只要不上班的都去看。厂食堂每周吃一次扣肉,一时间食堂就热闹起来,工人们择肥肉吃,肉越肥越好。我们买两份,用煤油炉在锅里加包菜或洋芋煮扣肉,有油水好吃,可以吃几天。一到赶场,有时骑自行车到城里采购新鲜瓜果、蔬菜、肉鱼蛋,回来私下搞个小聚餐,喝点小酒,吃着美食,谈天说地,自找乐处。为了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厂里引进一批上海退休老纺织工人,指导帮助厂里年轻工人早日掌握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八十年代初厂里还办了纺织中专班,郝医生还兼班主任,一直伴随她们毕业。<br><br></h1><h3></h3> <h3>1996.8重回利川,老伴曾经工作过,我们居住过的利川染织厂(1975-1982),前面一栋为办公大楼,后面一栋职工宿舍,我们住二楼。</h3> <h3>利川染识厂篮球队,女子组获得全县比赛冠军。1981年五一节</h3> <h3>前排左起:张德清、郝医生、吴医生、杜永清,后排:赵小华、张利华、刘胖、谭太菊、王爱平、刘义寿。</h3> <h3>与利川染织厂老同事向忠平和陆琏俩口子合影留念</h3> <h3>左起前排:陈汉江、刘胖、王玉莲、向忠平、郝医生,后排:罗元良、陆琏、魏步华、刘烈镜</h3> <h1>  十</h1><h1>   在利川的武汉知青随着年龄增长成熟起来,也到了恋爱、谈婚论嫁。加之政策的松动,通过招工、病退、顶职、独生子女、身边无人、结婚两地分居、工农兵学员进大学各种名目繁多的名义,使部分武汉知青先后返回武汉。如钢厂的向忠德就是首批选拔的工农兵学员大学生,进入武汉钢铁学院,水泥厂曾光早就调恩施州文工团,周进军、陈强、杨友青、付厚墩、罗秋菊等先后招进了武汉企业单位。城里知青不少也有先后调回汉的。后来我再也没回齐跃山下水泥厂,而随之而来的是大多数大学生调入城里县医院、防疫站、卫校、药检所。与他们来往就逐渐多了起来,武汉知青也局限在我住的家,染织厂内。那些曾与我交往的武汉知青还主动来看我们,常常聚一聚。</h1><h1> 一九七七年初儿子在利川出生,不到四十天就得急性肺炎住院,天冷路滑,每天背着女儿往城里跑,儿子住了十多天才出院,三月初父亲退休和母亲一起来利川照顾小孩,利川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特别夏天凉爽,适合避暑的好地方。每天父亲在河边钓鱼,散步,有时在家中做玩具陪两小孩玩,母亲做饭,一家老小过的满舒心。国庆节一过俩老回汉,父亲又找到一份工作。父母走后,儿子无人照顾,好不容易找到马路对面的谭家院子的谭太婆,谭太婆慈善朴实,做事干净利落,儿子放在她那里我们放心,她老人家大儿子谭孝洪在外地国有企业工作,后调回利川化肥厂,至今我们两家还有往来,每次回利川都要去他家看看,吃碗洋芋饭。 文革结束,四人帮粉碎,改革开放全面开展,全国呈现一片大好局面,大学恢复高考,高教人才缺乏,母校招考一批师资培训回炉班,经过努力七九年重返母校学习一年半结业留校,当时厂里书记不放,而郑永槐厂长从大局出发,对人才的重视,同意放人,经过与县委领导沟通,终于在1981年一月调回母校。郝医生两年后于1982年十一月调回汉,一起生活工作在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h1><h1> 八十年代初回汉后,与知青交往从未断过,由于我在同济工作联系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我总是尽力而为给于帮助,反而结识了更多的利川知青。回忆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在利川与知青相处的日子,让我永生难忘,和知青所建立起来的淳朴而真挚的友情,成了我人生的宝贵财富!</h1> <h1>  【 后记 】盼望已久的利川水泥厂知青团聚会于2015年九月五日在汉举行,我又回到曾经与我一起工作、生活的一群知青中,久别重逢,充满了激动,充满了喜悦,充满了欢乐的回忆。<br /> 一九六八年底我大学毕业分配到利川,一九七九年初回母校继续深造,一九八一年初调入武汉医学院(现同济医学院)。在利川整整十年(26一36岁),这正是我人生的黄金时代,其中三分之一在利川水泥厂度过,我写的《与利川知青相处的日子》有三分之一涉及到利川水泥厂知青。今天与知青重逢,昔日风华正茂的少男少女,在四十多年的洗礼中,已经成了两鬓斑白的饱经风霜的老人。大家笑容里饱含了沧桑,祝福中充满了相知。四十多年知青们为了生活、事业、前途、家庭不知道走过了多少的辛酸历程。四十多年来的奋斗,许多已经功成身退,不少知青为了梦想创造了𣎴少的辉煌。可惜的是,我们的林焕运、袁前莉已经仙逝,希望他们泉下有知,也能开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几位不幸的知青,她们都能坚强的活着,胡伟身患风湿病和糖尿病,关节变形、疼痛,行走困难;曾光患肾细胞癌手术不久,切除一侧肾脏;胡翠莲照料患脑胶质瘤的丈夫八年之久,去年又因合并肺癌病情加重,陪伴床前,从未离身。她们以良好的心态对侍疾病,以全心付出关爱家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次团聚会还有远在深圳的向继苟,河南的黄志红,利川的扬冬娥,都能克服重重困难,均按时参加。唯一不能来参加的付厚墩,还专门从加拿大打长途电话到聚会现场,表示祝贺,我们全体大声呼唤他的名字,付厚墩好!利川水泥厂知青是团结友爱的集体,有凝聚力啊!在莫庆伟、黄富英、罗秋菊三人领导小組完美的组织下,举行了一次成功的知青团聚会。会后提议明年在利川再相会,九宫山再相聚。祝大家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明年再见!<br /> 这次在聚会期间,再读忆文《与利川知青相处的日子》,深感文笔太差,写作能力不足,留下遗憾,只能在原有基础上略作修改,重新整理,表示一点心意,送给利川水泥厂知青们留念。好在聚会后钟洁和蒋志忠拍摄並录一制了精彩的情景纪录片:《江城相聚》、《热爱生活》,反映了利川水泥厂知青今昔面貌,情景展现,生动感人,深受教育。弥补了我写作的不足,感谢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为利川知青所作的贡献。<br /> <br /> </h1><h1><br /></h1> <h3>2015年九月五日利川水泥厂知青在汉口三五醇相聚</h3> <h1>附 2014-2018 与利川知青相聚的部分合影照片</h1> <h3>由陆成文的祝燕召集部分武汉赴利川知青相聚汉阳沌口汽车城(2014.8.19)</h3> <h3>向忠平从苏州回汉宴请利川铁厂染织厂武汉知青相聚汉口三五醇酒店(2015.3)</h3> <h3>武汉知青刘良琪从北京回汉宴请部分在利川工作过的同事及武汉知青(2015.10.5)</h3> <h3>与利川知青相逢武汉三五醇酒店(2016.1.9)</h3> <h3>2017年4月12日利川水泥厂知青与部分老同事再次相聚武汉中山公园,举行踏青游园联欢活动。</h3> <h3>莫庆伟创作的诗歌朗诵《知青之歌》,左起由杨友青、莫庆伟、陈强、黄富英、罗秋菊演出</h3> <h3>已定居加拿大的付厚墩回汉参加利川水泥厂知青和老同事聚会,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与夫人杨东辉(也是知青)合唱加拿大民歌&quot;朋友&quot;表示祝福。</h3> <h3>现为作家的老简(简兆林,左一)参加利川水泥厂和部分铁厂知青及老同事联谊活动,照片显示三位利川水泥厂女知青(黄富英、莫庆伟、罗秋菊)和三位铁厂男知青(简兆林、余久琤、陈仁智)组成的知青活动小组成员合影</h3> <h3>利川水泥厂、铁厂的部分知青和老同事在武汉中山公园合影(2017年4月12日)</h3> <h3>与利川机械厂、修配厂部分武汉知青相聚汉口三五醇酒店。合影留念于2018.1.21。</h3> <h1>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利川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查阅吴人亮编制的美篇《五十年利川山城的变迁》),一个崭新的鄂西山区全国著名的旅游城市展现在我们面前,祝愿我的第二故乡利川明天更美好!</h1><h1> 吴医生(吴人亮) 2018.12.12</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