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人自呱呱落地就开始“撰写”着“一本书”。“笔”拾起来就不会停歇,要一直“写”到笔秃墨尽,到生命终了。<br></b><b> 我的这本书,年轻时页码少,轻且薄;随着年龄增长,页码渐增,厚且重。<br></b><b> 书里分章节的记载着自己每一段时光的故事。里面喜怒哀乐俱全、兴衰成败均有。还有沧浪清浊、沧桑变换……。<br></b><b> 年轻时,并不在意这本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写完的书。只待到老眼昏花时,方习惯不时的打开它,拿着放大镜,仔细的翻阅里面记载的自身曾经的故事。就像一头劳累过后,餐毕,卧在草棚里歇息的老牛反刍。这样既能消磨时间,又能在二次咀嚼中或许得到几份感慨。<br></b><b> 书的梗概架构是这样子的:<br></b><b> 孩提和小学时代,受父母呵护。日子虽清苦,挖过野菜、割过草、赶过海、粗茶淡饭……。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在小学也是开展“除四害”、“拣废铁”、(1958年大跃进,号召人人捐献金属)“学雷锋”活动的积极参加者。~这是最为朴素、幸福的时光,也是书的第一章。<br></b><b> 初、高中时期,正常初中阶段的学习,仅二年多。后又稀里糊涂上了所谓“高中”。期间下过乡,与农民“三同”过。(同吃、同住、同劳动)也学过工,在工厂的车间里,拿过扳手、铁锯和锉刀。后又遭遇了“十年”动乱。在那个人妖颠倒、是非不分的疯狂的年代,我最大的收获是“逍遥”,也侥幸没卷入“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浪潮里。(这期间有幸偷读了不少中外文学名著,增长了点见识)<br></b><b> 做为一个在普通工人家庭中,生长起来的孩子,在青春期,徬徨过、惆怅过、苦闷过,可从没放纵过自己,没有涉足过一件违背良心的事!~这是书的第二章。 <br></b><b> 踏上社会,参加工作后,又像一只刚放单飞的小鸟,带着满目的新奇、几许战兢的心态,开始在风雨中接受砥砺。克服文化底子薄的困难,心无旁骛地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这是人生中从成长到成熟的最重要的时段。也是费笔墨最多,页码增加最多的时间。不久又恰逢国家新旧经济体制转换,迈入新时期。在那湼槃“阵痛”过程中,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付出了艰苦的努力。<br></b><b> 回首,在那些年月里,“磨刀不误砍柴工”,应当说也取得了值得自我安慰的点滴成绩。光荣的加入了党组织、考取了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和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并走上了企业领导岗位……。顺便也体验到了歌曲中“多看了一眼”的浪漫。真正的拉开了多彩人生的帷幕。~这是书的第三章。<br></b><b> 目前已退休“解甲归田”,赋闲在家,衣食住行无忧。含饴弄孙、承受绕膝之欢、享天伦之乐!今非昔比。<br></b><b> 可“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总有几许淡淡的酸楚不时涌上喉头。喟叹岁月的冷峻,时光的无情。~这是书的第四章。<br></b><b> 我轻描淡写,将自己的这本书,提纲般的粗分了四章。猜想不一定全合人意。但相信大多数人可能都与我相同或类似。<br></b><b> 尤值得一提的是,我对我的这本书的评价是:尽管“撰写”水平不高,但对“内容”还是比较滿意。(也就是知足)因为个人虽于国、于社会贡献甚微。但筚路蓝缕多半生,无论在啥岗位,能坚守底线,从未敢越雷池半步。没有辜负组织四十多年的教育。<br></b><b> 我这本还未写完的,纵使写完也不能面市的书,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人在阅读。料想近者读的全,远者读的简。赞者有,贬者亦不缺。鲜花和拍砖,皆平常心待之。<br></b><b> 我的这本书实际上,也是国家由站起来、到富起来、以至现在强起来的缩影。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前后的见证。<br></b><b> 其实每人都有自己写的那本书,不管水平怎么样,我觉的只要有益于社会和国家、以及家庭,就是“名著”。没有树高的小草,也是春天不可或缺的成员。<br></b><b> 【补记】 我的这本书里,亦记有亲身经历过的“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日子”。但冤、怨、恨、仇的文字绝少。因为我深知为人处事,要永远以正直、善良为本。<br></b><b> ~最后,我想起自己特别喜欢并且欣赏的那句话:“多忆温情,不言殇”!<br></b><b> 谨记<br></b><b> <br></b><b> </b><b><br></b><b> <br></b><b> <br></b><b> <br></b><b> </b><b><br></b><b> <br></b><b> <br></b><b> </b></h1><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