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东汉,车马出行图,(5.2米X0.4米)</p><p class="ql-block">汉代画像石的马,是汉代社会刚健有力、自强不息精神的写照。汉代精神是我们民族初步形成时期所特有的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乐观精神,它崇尚阳刚,大气磅礴,具有“席卷天下,保举宇内”的气魄,能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p><p class="ql-block">它是汉画像石中最常见的图像之一。驾车的马从一匹到三匹不等,前迎后送,浩浩荡荡,十分气派,展示了封建贵族的排场和威仪。车骑出行场面的大小,反映了高低等级的差别。出行图中的马是这些画像石的主角之一。画面描绘了汉代官员出行的场景,不仅有小吏恭送,而且有骑从随行。图中刻画的马体态矫健,或昂首嘶鸣,或奋力疾驰,栩栩如生,使得整幅画面充满动感,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孔子见老子,中国民间最长的汉画孔子见老子,三十四位人物,三处榜题,九个文字。(2.8米X0.5米)</p><p class="ql-block">孔子见老子,寓义"礼”,孔子学问很大,依然向老子求教,以示学习谦虚态度,活到老,学到老。</p><p class="ql-block">居右的老子双手抱于胸前,拱手向对面手持见面礼“雉”(大雁)的孔子施礼,两人中间一身材矮小,手推“鸠车”(古代一种玩具)的小孩,头向上扬,似乎正向居左者提问,应是鲁国的神童——项橐。</p><p class="ql-block">此拓人物众多,神态各异。三处题榜,九个文字,汉画像石拓片三字为宝,可见此拓片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p> <p class="ql-block">胡汉战争(1.5米X0.6米)</p><p class="ql-block">表现汉人的勇战尚武精神。</p> <p class="ql-block">孔子见老子.周公辅成王.泗河捞鼎(0.8米x0.7米)</p><p class="ql-block">最上层《孔子见老子》,宣扬孔子谦虚好学、尊老敬贤的美德:汉画像石中的孔子见老子题材,通过孔子向老子请教的场景,展示了孔子谦虚好学的精神和对老子的尊敬。</p><p class="ql-block">中层《周公辅成王》,这幅画作象征着忠诚和辅佐。周公辅佐成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忠诚和辅佐的典范。</p><p class="ql-block">下层《泗河捞鼎》,泗河捞鼎是古代典故,寓意着冒险和尝试获取成功,象征了无畏困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门吏.厅堂主人.车马出行图(2.5米X0.6米)</p> <p class="ql-block">龙凤呈祥(1米x0.6米)</p><p class="ql-block">《龙凤呈祥》在汉画中常常被用来象征阴阳和谐和婚恋美满。龙和凤分别代表阳和阴,它们的结合象征着阴阳的和谐统一。此外,龙凤呈祥也常被用来祈求吉祥和幸福,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p> <p class="ql-block">乐舞图(0.3米X0.4米)</p><p class="ql-block">汉画乐舞反映了汉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多样性。汉代时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各民族之间交往频繁,乐舞艺术空前繁荣。乐舞不仅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娱乐手段之一,也是汉王朝礼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其次,汉画乐舞在功能上从“娱神”转向“娱人”,更多地服务于人们的娱乐需求。汉代乐舞实现了由娱神到自娱、娱人的重要转变,不再仅仅用于祭祀娱神,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娱乐活动。</p><p class="ql-block">汉画乐舞还具有美学与艺术的维度。舞蹈从身体行为转化为一种身体记忆,具有了审美文化的含义。例如,山东大学的学生通过汉画像石、汉俑、汉画等文物遗迹,创作出一系列舞蹈作品,让观众“穿越”千年,感受汉代弦歌盛宴。</p> <p class="ql-block">老莱子娱亲,二十四孝经之一。(2.2米x0.9米)</p><p class="ql-block">《老莱子娱亲》是孝顺父母,通过夸张的表演和幽默的方式逗父母开心,表达对父母的孝心和关爱。</p> <h3>包厨.厅堂主人(2.2米X0.6米)</h3> <h3>车马出行,兵器库,百戏,狩猎。(2.7米x0.4米)</h3> <h3>交尾龙(2米x0.5米)</h3> <p class="ql-block">孔子六艺之一,射(0.6米x0.4米)</p><p class="ql-block">东汉,出土山东嘉祥。</p><p class="ql-block">汉画中所反映的汉代射艺活动,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继承先秦时期射艺形式与技术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逐渐走向了弱化礼射形式化的道路,为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实用性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的中国古代射箭技术与文化内涵的基本格局即奠基于这一时期。</p> <h3>百戏,厅堂主人,乐。(2.2米X0.8米)</h3> <p class="ql-block">二桃杀三士,春秋战国故事。(2米X0.7米)</p><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皆为勇猛的勇士,战功赫赫,但为人傲慢狂妄,自恃功劳过人,对国君也敢顶撞。</p><p class="ql-block">齐相晏婴担忧三人功高震主,便与齐景公商议除掉。一日,鲁昭公来访,齐景公设宴款待。晏婴献上两颗鲜美的桃子,齐景公决定将桃子赏给功劳最大的臣子。</p><p class="ql-block">三人各摆功劳,互不相让,最终公孙接和田开疆各拿走一颗桃子。古冶子自觉无功,不愿受此恩赏,自行羞愧而死。公孙接和田开疆因愧疚难当,也相继自杀。</p><p class="ql-block">寓意:</p><p class="ql-block">“二桃杀三士”一词意为借刀杀人。晏子本想借此分化三人,却没想到会因羞耻而自尽。</p> <h3>上层《庚公射孺子》、下层鲁国义妇(0.8米X0.7米)</h3> <h3>百戏,乐舞,包厨。(1.2米x0.9米)</h3> <p class="ql-block">(0.4米X0.3米)</p><p class="ql-block">《三海经的马头人身、鸟头人身、凤凰、车马出行》</p><p class="ql-block">马头人身的形象寓意着神秘、威严和力量。 这种形象不仅在《山海经》中出现,还在民间信仰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作为蚕神的形象——马头娘,更是被广泛尊崇。</p><p class="ql-block">在《山海经》中,马头人身的形象往往与神秘和威严相关联。马身人面神被描述为管理着太行山到少山的十二座山的地方行政长官,象征着强大的力量和责任。此外,马面人身神的形象也出现在一些原始部落的宗教仪式或巫术祭祀中,进一步强调了其神秘和威严的特质。</p><p class="ql-block">《山海经》中鸟头人身的形象寓意着古人对自然的征服和战胜的愿望,以及他们对神秘和异域文化的想象。 这些形象不仅是古人图腾文化和信仰的体现,也是他们对自然力量的一种精神寄托,象征着吉祥和神秘。</p><p class="ql-block">在《山海经》中,鸟头人身的形象多次出现,如羽民和讙头国的人。这些描述展示了古人对异域文化的想象,认为这些生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一个神秘的世界里。羽民的形象描绘了他们似仙人又似远人的特殊形象,既好奇又喜闻乐见。</p><p class="ql-block">鸟头人身,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鸟头人身的形象不仅象征着神秘和异域,也表达了古人对自然力量的崇拜和祈求。这些形象的出现,体现了古人希望通过神话和传说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征服的愿望。</p><p class="ql-block">车马出行</p><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是封建王朝的上升期,车马作为身份、财富的象征,车马出行图为权贵所喜爱,在汉画像中极为盛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凤凰是中国古代的吉祥鸟,是百鸟之首,鸟中之王。民间艺术形象常见的凤凰头像孔雀,体似鸡,而尾则像长尾巴绶鸟。汉代人认为,凤凰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标志,是政治清明的象征,是莫大的祥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大凤凰》(0.68米x0.6米)</p><p class="ql-block">凤凰是中国古代的吉祥鸟,是百鸟之首,鸟中之王。民间艺术形象常见的凤凰头像孔雀,体似鸡,而尾则像长尾巴绶鸟。汉代人认为,凤凰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标志,是政治清明的象征,是莫大的祥瑞。</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汉画蛇代表智慧和吉祥,蛇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智慧的象征,代表着隐秘的知识和深邃的思考。蛇的灵敏和敏锐的感知力,使得它常被描绘为柔和而优雅的形象。此外,蛇还象征着吉祥和幸福,被称为“小龙”,显示了人们对它的尊崇。</p><p class="ql-block">在某些文化中,蛇也被视为财富和繁荣的象征,寓意着好运和富贵。春节期间,蛇常作为一种吉祥的图腾出现,用以祈求来年平安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仙人操蛇(0.5米x0.2米)</p><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中的“仙人戏蛇”图案寓意着长寿、吉祥和辟邪。在汉代,仙人通常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而蛇则象征着生命力和再生能力。因此,“仙人戏蛇”图案不仅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祈愿,还具有辟邪驱凶的寓意。</p><p class="ql-block">操蛇之人汉画像石上的操蛇之人是一种富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图像,它们主要流行于先秦至汉代,并在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中频繁出现。在汉画像石上,操蛇之人的形象通常被描绘为神人或武士,他们手中持有、脚踏或口中咬着蛇。这些蛇往往体型巨大,形态各异,与操蛇之人形成鲜明的对比。操蛇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包括操蛇、载蛇(戴蛇)、衔蛇、耳蛇、践蛇等。从文化意义上看,操蛇之人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对蛇的掌控和利用,更是一种象征和信仰的体现。在先秦时期,蛇被视为具有通灵、重生、守护等力量的神圣生物,许多神灵形象都包含蛇的元素。因此,操蛇之人往往被看作是能够沟通天地、掌握神秘力量的存在。随着时代的变迁,操蛇之人的意义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汉代,随着先民自我意识的提高,操蛇神人图像的传统意义逐渐弱化,功能也朝着更富世俗气息的行傩驱疫、祈求升仙长寿、繁衍子嗣等方面转变。然而,就操蛇神人图像的本质而言,它仍然是强调对某种强大外力的掌控和利用。此外,汉画像石上的操蛇之人还反映了人与蛇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早期的图像中,蛇通常被描绘为顺从的神圣生物,而在后来的作品中,蛇则开始显露出恶的一面,甚至攻击持蛇之人。这种变化反映了人们对蛇态度的转变,从最初的敬畏和崇拜到后来的恐惧和排斥。总的来说,汉画像石上的操蛇之人是一种充满神秘和象征意义的图像。它们不仅展示了古代人们对神秘力量的向往和追求,还反映了人与蛇之间复杂而多变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图像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文化习俗和审美观念。同时,这些操蛇之人的形象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线索和资料。</p> <p class="ql-block">建鼓、车马出行、狩猎(0.6米X0.7米)</p> <h3>狩猎图(1米x0.7米)</h3> <h3>厅堂主人(1米x0.6米)</h3> <h3>车马,百戏。(1.2米x0.4米)</h3> <p class="ql-block">车马出行图(1.2米x0.38米),东汉,出土山东嘉祥。</p><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是封建王朝的上升期,车马作为身份、财富的象征,车马出行图为权贵所喜爱,在汉画像中极为盛行。</p> <h3>羽人饲凤(0.7米x0.55米)</h3> <h3>方相氏,甫兽衔环,兽。(1.5米x0.9米)</h3> <h3>九头兽,乐舞。(1米x0.8米)</h3> <h3>讲经,六博,车马出行。(1.1米x1米)</h3> <h3>西王母,六博,百戏。(0.6米x0.7米)</h3> <h3>马与厅堂主人(1.5米x0.55米)</h3> <h3>车马出行,狩猎。(1.8米x0.6米)</h3> <h3>青龙图(1.7米X0.5米)</h3> <h3>四灵图(2.2米x0.4米)</h3> <h3>伯乐识马(0.3米X0.4米)</h3> <h3>青龙、车马出行图(0.5米×0.4米)</h3> <p class="ql-block">门史(0.3米x0.2米)东汉,出土山东嘉祥。</p><p class="ql-block">汉代画像中有很多对当时社会生活内容的描绘,比如对门吏刻画就较为常见,其意旨显然是为了表达墓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地位。将这些人物刻画在埋入地下的画像 上,也有让他们在冥界中继续服侍墓主人的象征之意。</p> <p class="ql-block">年年有余图(0.3米x0.4米)东汉,尺寸1.2米x1米。</p><p class="ql-block">鱼主要寓意和象征着吉祥、繁衍、沟通与思念,以及吉祥与丰收。</p> <h3>车马出行(长2.8米宽0.4米)</h3> <p class="ql-block">钓鱼图(1.6米x0.7米)</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牛象征着勤劳和奉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牛是勤劳、耐劳和淳朴的象征,尤其在农耕文明中,牛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象征着勤劳和奉献精神。</p><p class="ql-block">其次,汉画像牛还象征着家族和谐与繁荣。在一些解读中,牛的形象被用来象征家族的团结和协作,寓意家族成员应像牛一样勤劳、忍辱负重,共同维系家族的和谐与繁荣。</p><p class="ql-block">汉画像牛还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在汉代,牛不仅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还被赋予了神圣的光环。汉画像中的牛形象,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56。</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寓意丰富,主要体现在对和平、智慧、美丽、母爱的崇拜,以及对死后升仙和昆仑仙境的向往。 西王母被描绘为雍容华贵、法力广大,成为想成仙升天者的神圣偶像,象征着和平女神、智慧女神、美丽女神和母爱女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中的西王母形象展现了汉代艺术家对西王母神话的艺术再创作和再加工,体现了汉人对死后升仙和昆仑仙境的无限向往。西王母的形象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汉人对长生不老、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王母在汉代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她不仅是民间崇拜的对象,还被视为女性力量的代表,掌管着生育、婚姻和家庭。民间普遍认为西王母可以保佑家庭和睦、子孙繁衍,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家庭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门吏图》,东汉,出土山东嘉祥。</p><p class="ql-block">汉代画像中有很多对当时社会生活内容的描绘,比如对门吏刻画就较为常见,其意旨显然是为了表达墓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地位。将这些人物刻画在埋入地下的画像 上,也有让他们在冥界中继续服侍墓主人的象征之意。</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中的风伯吹屋图,寓意着升天或风伯帮助人们升天,同时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风神的崇拜和敬畏。</p><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中的风伯吹屋图描绘了风伯在房屋外面鼓风劲吹,将屋顶掀起,而屋里之人均向风伯弯腰鞠躬,表现出一种彬彬有礼的样子。这种画面不仅仅是描述一个自然现象,而是蕴含了深刻的寓意。首先,被风伯掀起屋顶并不代表破坏房屋,而是象征着“向着上天掀开的屋顶”,即意味着“升天”或风伯帮助人们升天。这一寓意与古代人们对升天的向往和崇拜有关,尤其是在道教和神话中,升天被视为一种超脱凡尘、接近神灵的方式。</p><p class="ql-block">风伯吹屋图还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风神的崇拜和敬畏。风伯作为风神,被认为具有主管象征灾难的“战斗”的神灵属性,这使得他在人们心中既被敬畏又被崇拜。这种两面性——既是带来灾难的神灵,又能帮助人们升天——体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力量的复杂情感:一方面害怕其破坏力,另一方面又渴望其带来的好处。</p><p class="ql-block">进一步的研究还揭示了风伯吹屋图与其他神话和宗教元素的关系,如与西王母所代表的昆仑的重要关联。风伯出现在西王母昆仑景致中,意味着风伯率领逝者灵魂升天时路经昆仑,这进一步强调了风伯作为升天导从的角色。这些关联不仅丰富了风伯吹屋图的文化内涵,也为我们理解汉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心理提供了重要的线索。</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汉画像石中的风伯吹屋图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艺术再现,更是古代人们对升天的向往、对风神的崇拜和敬畏的体现,同时也是他们宗教信仰和文化心理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玄武》,最早的玄武就是乌龟。以后,龟生活在江河湖海,包括海龟。乌龟长寿,玄武成了长生不老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鲁国义妇》,东汉,出土山东嘉祥。</p><p class="ql-block">当时齐、鲁两国常有争战。一次,齐国军队突破汶河,攻入鲁国北郊。当地人民纷纷逃进山林避难。齐军将领发现有一农家妇女,怀中抱着一个孩子,手中领着一个孩子,正跌跌撞撞地向东边的邢家山跑去。眼看带着两个孩子跑不掉了,她便放下怀中的孩子,抱起手中的孩子,加速逃命。被舍弃的孩子在后面大声哭叫,但她没有回头。</p><p class="ql-block">齐军将领追上孩子后,问他前面妇人是谁,孩子说是他的母亲;问他母亲所抱的孩子是谁,孩子却答以不知道。这令齐军将领大为惊异。他让军士用弓箭瞄准妇人,大喊:“赶快停下!再跑就放箭了!”妇人见跑不掉,无奈停下了脚步。</p><p class="ql-block">齐军将领问她两个孩子是谁,她回答:“所抱者是我大伯哥家的儿子,扔下的是自己的儿子。”齐军将领说:“自己的儿子才是最亲的,你为什么扔下他却抱着你大伯哥家的儿子逃命?”妇人回答:“自己儿子,属于私爱;娘家侄子,属于公义。我如果扔下侄子而只救儿子,那就是为了私爱而背弃公义。我就算侥幸逃脱了,也会被鲁国所有人瞧不起,那样还怎么生存于天地之间!我何尝不心疼自己儿子?可是不能因为儿子而违背公义!”</p><p class="ql-block">她的这番话令齐军将领大为感动。他下令军队停止进攻,让人快马向齐国国君进言:“看来我们不应该攻伐鲁国。这里的山泽妇人尚且知道持节行义,不以私害公,何况那些朝臣士大夫呢!”齐国国君采纳了他的建议,就下令撤兵了。鲁国国君了解到这件事,对这位妇人大加赞赏,赏赐给她一百端束帛,赐号“义姑姊”。因为她是鲁国人,人们都称她“鲁义姑”。</p> <p class="ql-block">春秋战国故事《赵盾救灵辄》</p><p class="ql-block">赵盾是春秋时期晋国武士,因报答晋国正卿赵盾的救命之恩而在阵前倒戈。意义:知恩图报。</p> <p class="ql-block">《周公辅成王》</p><p class="ql-block">周公辅成王是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反映西周初年的政权实况:武王崩,成王年幼,武王之弟周公旦不顾众人猜疑,承文武之业,履天子之位,听天子之政,征夷狄之乱,诛管蔡之罪,抱成王而朝诸侯,尽心竭力稳定周室政局,七年后为成王加元服而致政。在汉代画像石中,有大量此类历史故事,表现周公为成王行冠礼即王位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连理树》图,寓意愿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夫妻恩爱,白头偕老。</p> <p class="ql-block">《仙人弹琴图》</p><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中的仙人弹琴图像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及死后世界的理解,以及对知音和理解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十五图《三足鸟、门吏、補首》</p><p class="ql-block">金乌,又称三足乌、三足金乌、三青鸟、赤乌、日乌、踆乌、阳乌、三足、三趾等,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神话里,红日中央有一只黑色的三足乌鸦,黑乌鸦蹲居在红日中央周围是金光闪烁的“红光”,故称“金乌”。作为一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之一,金乌形象原是二足,西汉后期演变为三足。详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二足金乌,又因为不同于自然中的乌鸦,加一脚以辨别,金乌是中国神话传说中驾驭日车的神鸟名。</p><p class="ql-block">门吏,</p><p class="ql-block">汉代画像中有很多对当时社会生活内容的描绘,比如对门吏刻画就较为常见,其意旨显然是为了表达墓主人非同一般的身份地位。将这些人物刻画在埋入地下的画像 上,也有让他们在冥界中继续服侍墓主人的象征之意。</p><p class="ql-block">補首是守门、辟邪之意。</p> <p class="ql-block">十六《凤凰》</p><p class="ql-block">凤凰是中国古代的吉祥鸟,是百鸟之首,鸟中之王。民间艺术形象常见的凤凰头像孔雀,体似鸡,而尾则像长尾巴绶鸟。汉代人认为,凤凰的出现是天下太平的标志,是政治清明的象征,是莫大的祥瑞。</p> <p class="ql-block">鸡首人身者其实是古代人心目中的勇士和守护神!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古代,鸡每天早上都会准时打鸣,叫醒太阳,让新的一天开始。所以,人们觉得鸡特别勇敢,而且“鸡”字听起来还像“吉”字,意味着吉祥如意。于是,鸡首人身者就成为了保护大家免受邪恶侵扰的英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汉画像石里,鸡首人身者常常站在一个非常重要的女神旁边,这个女神就是西王母,她就像是所有神仙的女王。鸡首人身者就像忠诚的卫兵一样,守护着西王母,防止任何坏东西接近她。它不仅勇敢,还非常聪明,因为它结合了古代一位叫子张的贤士的形象。子张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他教我们面对危险要勇敢,面对诱惑要想想是否正确。所以,鸡首人身者不仅是勇敢的象征,也是智慧的化身,提醒我们要做一个既勇敢又有道德的人!下次当你看到这些画像时,不妨停下来想一想,它们背后的故事和意义,也许你会对这个世界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呢!</p> <p class="ql-block">画像石中羊的寓意和象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吉祥和幸福:古人认为“羊者,祥也”,将羊头雕刻在门楣上,寄托了对吉祥和幸福的美好愿望。羊在古代被视为“祥瑞”的象征,因此羊头的雕刻不仅是对吉祥的追求,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p><p class="ql-block">镇压妖魔鬼怪、辟邪驱灾:孔子曾言:“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意味着羊是主管土地的神秘力量。因此,将羊头雕刻在门楣上,也有镇压妖魔鬼怪、辟邪驱灾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升仙工具:在汉画像石中,羊还被赋予了升仙工具的寓意。文献记载,羊能作为升仙的工具,这在崖墓门楣上有大量浮雕羊的原因之一。例如,汉刘向《列仙传》中提到,羊可以作为升仙的工具,象征着通往仙界的道路。</p><p class="ql-block">祈求富余和除盗贼:在汉代人的信仰中,悬羊头于门上既有除盗贼的意思,也有祈求富余的作用。这种信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安全和财富的渴望。象征西王母仙界:在陕北的汉画像石上,常有“双羊与胜”图的组合,象征西王母仙界。这种组合表明羊与西王母仙界的联系,进一步强调了羊在神仙故事中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在汉画像石中,羊还有升仙工具之寓意。文献上有此佐证。汉刘向《列仙传》载:“葛山,蜀羌人也。周成王时,一日乘木羊入蜀,蜀中王侯追之上绥山——绥山在峨眉山西南,高无极也。随之者不复还,皆得仙道。”因此,羊能作为升仙的工具,这也是崖墓门楣上有大量浮雕羊的主要原因。刘熙《释名》注:“羊车,羊祥也,祥善也,善饰之车,今犊车是也。”羊车是取吉祥之意的善饰之车。临沂汉画像石上,已发现四幅羊拉车、羽人骑羊内容的画。</p><p class="ql-block"> 在陕北的汉画像石上,往往有“双羊与胜”图。在“双羊与胜”图的组合中,以胜为中心,而胜即胜杖,象征西王母。所以双羊与胜的组合可能指明升仙所达的仙界就是西王母仙界。汉画中很多动物形象附着于建筑屋脊,比如羊、鹿、猿、猴等。羊代表着吉祥,而深究“羊”饰意象,“没有一个不含有与西王母等神仙故事有关的内容”,不管是吉祥的羊、长寿的鹿,还是好运的猴子,这些具有深刻意味的动物形象,无不寄托了汉人的一种美好想象和向往。</p><p class="ql-block"> 羊本是普通的动物,但在古人的观念中,羊几乎成了善良、美好与吉祥的象征。早在《诗经》中就有关于羊的记载。《王风·君子于役》云:“日之西矣,羊牛下来。”在山东汉画像石上常见到羊,无论是庖厨图、狩猎图、车骑图、墓门上、大树下,往往都可以见到羊,汉代人祭祀中更是不能缺少羊。</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羊因其仁者形象常被作为执挚之物。见面执挚为周代见面礼仪,挚通蛰,即礼品。周代人拜谒尊长及走亲访友必须携带见面礼物。古人的“执挚”不同于今天走亲访友时的馈赠。一是不能无挚;二是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随意选择以何为挚,什么样的人以什么样的物品为挚是一定的;三是挚并非馈赠之物,除表示礼貌外,主要作用是表明身份,在一般情况下,都应在第二天回拜时原物送还。回拜也称“回访”。客人来访后,主人也应前往复见客人,俗称回拜。若有来而无往,则为失礼。古时回拜以异日为敬,后世则以同日为肃,至近代可根据情况随意确定回拜日期。</p><p class="ql-block"> 最迟到汉代,羊已成为人们信仰中的吉祥物。汉代吉祥多作“吉羊”。清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汉洗·大吉羊洗》有:“大吉羊,宜用。”汉瓦当、铜器中亦多有“大吉羊”的字样。汉代人还相信羊能体现人伦之美,把羊作为知己知孝的象征。《说文》:“羔,羊子也,《春秋繁露》曰:‘羔饮之其母必跪,类知礼者。’”《公羊传》何休注云:“乳必跪而受之。”羊的温厚、忍耐、至死不争的性情,颇有礼仪风范,故而被视为仁者象征。</p><p class="ql-block"> 羊是太牢、少牢的必备品,亦是“六畜”之一。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shǐ,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