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strong> `</strong></strong><br></br></h3></br><h3> </h3></br><h3><strong>王羲之《兰亭序》基本风格</strong></h3></br><h3>文/陈振濂</h3></br><h3>关于王羲之书法的基本风格,历来都有定评。</h3></br><h3>虽说像《兰亭序》这样的真迹其可靠程度尚有疑问,但对大王书风的继往开来之功,却是无人能予以否定的。《兰亭序》,在真伪方面的争执,并不影响它是一本极优秀的学习范本,学习行书以它作为门径颇可收便捷快速之效。</h3></br><h3>与汉、西晋的其他书法作品相比,《兰亭序》书风的最明显特征即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h3></br><h3> </h3></br><h3>大王以前的墨迹如陆机《平复帖》、吴皇象《急就章》古拙可爱、平和淡怡,颇见内敛之功,但无清雅之巧。存世汉简中倒不乏笔画跌宕纵肆、变化丰富的作品,但在结构上又相对飘散而乏丽趣。</h3></br><h3>王羲之的功劳即在于他把自然的书风引向一个较为精练但又注重技巧华美特征的格局,从而确立了书法艺术强调对审美的主动把握这一时代的基调。在他以前,人们对此是不够重视的。</h3></br><h3> </h3></br><h3>强调主动追求,强调风格的个性,强调技巧的丰富性,使《兰亭序》《奉橘帖》《得示帖》《丧乱帖》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魏晋式审美风度。对于学习行书的同志而言,努力注重在这方面的追索与体察是十分重要的。</h3></br><h3>我们甚至不妨说,行书之学大王成功与否的标志即看学习者能否淋漓尽致地、深入细致地把宇帖中最细腻的用笔动作和线条效果表现出来。粗率的临摹决然得不到真谛,而丝丝入扣的体察与反映,则是熟练掌握大王书风的第一个步骤。因为《兰亭序》本身就是对以前书法作品的高层次发展,我称之为是从粗到细、从疏到密、从大概到精密、从拙朴到华美的审美发展。在唐人的书论中,大王式的风格被冠以一个纯粹爽义的词:“巧媚”。</h3></br><h3> <br><h3>《兰亭序》的成功之处是它在当时达到人所不及的技巧境界(当然还有风格境界),它对笔与纸的驾驭能力:那种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技巧,在东晋以前是为人仰慕已久,而在当时也是同辈书家们所叹为观止的,它标志着书法从筚路蓝缕阶段走向艺术的成熟。而我们正是要学习这种成熟,因为我们希望能由此而进入书法(行书)的技巧王国。</h3><br><h3>《兰亭序》的“巧媚”与它的细腻特征,在与被翻刻的《圣教序》相比时呈现得更为明显。柔软的毛笔与坚硬的刀石相比,后者毕竟会更趋向规范化的处理,而这对细腻而言却是个大害。</h3><br><h3>于是,学《兰亭序》者似乎更应该注意和了解这一特定现象,把握正常学习方式。说学《兰亭》是因为它被封为“天下第一行书”,这自然是毫无意义的空泛话,艺术是没有“天下第一”的。但学《兰亭》是为了掌握它那种精巧的笔法,掌握尽可能多的技法语汇,这却是每个学书者应该建立起的学习观。</h3><br><h3><br></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