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有时候做点饭菜会闹着玩发发朋友圈,结果发现,点赞评论的朋友很多,评论字里行间充满了赞赏和艳羡。一一回复多了,会发现其实大家对家常饭菜很有好感。并不是赞赏你的手艺有多好,而是赞赏你能顿顿餐餐静心用心去做。大多数朋友是感同身受,是默契点赞。我在想这是不是也能说明其实大家潜意识里都在希望家里顿顿有家庭餐,举家常在一起吃热乎饭?虽然现代社会不乏高档会所,大型餐馆,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店和速成食品,包括各式外卖。但那只是偶尔的消遣方式,并不是生活常态。<br></h3><h3> 现代社会高效率,快节奏,工作忙,人们生存压力大,尤其年轻人都不做饭,习惯餐餐下馆子,去饭店,叫外卖,吃速食,反正都倾向省时省力方便时髦的生活方式。一家人围在自家餐桌上吃家常饭菜都成了美好回忆。久别家乡,想家了,想念爸爸妈妈了,始觉家常饭菜才是家的味道,是爸爸妈妈的味道,是温馨。这无关乎饭菜可不可口,自己喜不喜欢吃。一家人坐一起吃爸爸妈妈做的饭菜成了奢侈的享受。</h3><h3> 其实,从不会做饭到会做饭,从不愿做饭到爱做饭,从不干家务到干家务,这得经历一个过程,也都是生活历练的结果。当我们还小,在有父母呵护时,常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被父母宠成了“王子”,“公主”,无忧无虑的,当然不会思谋做饭干家务这些事情了。人总是要成长的。等到慢慢地到了婚育年龄,结婚生子了,有自己的小家庭了,那时候你会发现没有做饭,干家务的能力已经不行了,即便是有长辈们帮忙操持家务,帮你带孩子,你也会情愿不情愿地投入到忙家务的大军行列里,或许是爱心使然,或许是责任心使然。作为家里的一份子,你开始变得有担当了。总之,在生活中,你慢慢褪去稚嫩,趋向成熟。尤其女性会用握笔的手,拿化妆品的手拿起葱姜蒜,拿起笤帚拖把抹布;在穿时尚衣裙的同时也系上了围裙。生活自然不自然地过渡了,变化了。逐渐地,长辈们老了,孩子们上学了。生活瞬间多了孩子要有人准时准点接送,一日三餐要定时定点吃,要时时关注孩子学习,而你忙完工作就必须去忙家务,这已经不由得你是否情愿了。你会发现,常去外面吃饭,衣物常送外面洗这种生活已经很不适应你的家庭了。多数时候,许多事情你必须得亲力亲为,慢慢地踏实于围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转的生活。就说做饭吧!你会因孩子喜欢吃你做的某样菜而激动万分,继而再接再厉;你会因孩子对你“厨艺”的肯定而去抄菜谱,拜“度娘”,学厨艺。不知不觉地,你成了家里的中坚,谁都离不开你了。用时髦话来说,恭喜你,你活成了“女神”。因为你识文断字,能文能武,握笔杆的手能抡炒勺耍菜刀。你出得厅堂下得厨房,身上时尚气与“烟火味”兼具,现代时尚使你光鲜亮丽,家里烟火使你温柔贤惠。很多人都是这么一步步走过来的,从到了吃饭时不知吃什么,看着厨具发呆发展到一进厨房,见食材便可以快速折腾出几样菜,都是成长决定了生活能力。</h3><h3> 可能是我思想传统保守的缘故,我总是很羡慕很欣赏会做饭,能常做饭的人。他们总会把简单普通的食材做出孩子们,家人们爱吃的模样,我觉得这不单单是生活所逼迫,这是品质、是爱、是责任、是担当。家里顿顿生烟火,家才温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便向能静心一日三餐天天做的人学习。做饭成习惯了,回家吃饭也就成习惯了,全家人都有了规律良好的生活习惯。</h3><h3> 一直很欣赏会做饭的女孩子。这也不是说不会做饭的女孩子就不应被欣赏。我总认为女孩子年纪轻轻会做饭,最起码说明她的人品不会差。首先是能静下心来。这跟读书做学问是一个道理,要没有浮躁才行。其次,她懂得付出,有责任心。一个人时做饭给一个人吃,一家人时做饭给一家人吃。会安抚自己的胃便会安抚一家人的胃。这点对于一个家庭是很重要的,不信你看幸福的家里都会有一个主烟火的大管家,而且女性据多。可以说餐桌上菜肴,烟火味浓与否直接决定家庭和谐与否,幸福与否。身边不乏婚育后,不学做饭,不学干家务,整个的融不到家庭琐碎生活里去的女孩子,观念往往很奇怪,会觉得身上脸上沾了“烟火味”儿会使自己的时髦打折扣,进了厨房人会变油腻,会老,抗拒进厨房,久而久之往往会导致丈夫子女疏离。相对于烟火味”我把这些女性身上存在的问题统统叫“风尘气”。我们周围不乏风尘气息十足的女性,在我看来,幸福指数远远不如“烟火味”儿浓的女性。因为在我的审美里,女人织毛衣,做针线活儿,抱孩子,做饭,干这些日常琐事的婉约画面是可以和商界女强人,政坛女枭雄,单位女骨干干工作时的大气磅礴,豪气万丈同样媲美的,甚至更胜一筹。更何况能干好后者的人大多前者干的也不差。</h3><h3> 不知道大家是否观察过女人织毛衣,做针线活,抱孩子,做饭时的样子?我观察过,并且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那些画面很美,很动人,很有女性光辉,以至影响到我很乐意去干这些,不嫌弃自己沾染“烟火味”,享受做饭,做针线活。这要从我的织毛衣情结说起,说起来还挺有趣呢!上小学那时候,常见的生活场景就是晚饭后,邻里十家八家的小孩子成群结队地玩捉迷藏,跳绳,踢毽子,滚铁环等的游戏,妈妈们则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有的织毛衣,有的做针线活儿,有的抱小孩喂奶,有的摘菜做饭拉家常。在大人们所干的这么多的事情里,我尤其钟情于织毛衣。不单单是出于自己爱穿新毛衣,总觉得妈妈阿姨们很了不起,她们针走线飞织毛衣跟玩儿似的,一边聊天一边“心不在焉”地一阵子就织出一大截花纹各异的“艺术品”来。说她们“心不在焉”,是因为她们织毛衣时好像聊天才是主题,眼睛只是捎带着看一眼毛衣,靠灵巧娴熟的手上习惯动作在完成“艺术品”。那时候我们的学习任务不重,做作业根本不是什么负担,玩的时间总是很多很多,大人们教育我们的方式也宽松,对孩子是任其自然生长的,不像现在的孩子要学那么多的文化课知识还要报各种特长班。平时妈妈阿姨们织毛衣时我会坐在旁边看,她们也没人反对。由于按捺不住自己想学织毛衣的冲动,有一天,趁妈妈不在,我偷偷地拿起她织了半截的毛衣伺弄,当时就想小小卖弄一两下,也学学她的样子织出半截。可等东西拿在手中,却不知道如何下手了。东缠缠西绕绕,左戳戳右捣捣地胡乱弄了一阵儿,没弄个眉眼便悄悄放回去了。等妈妈再织的时候发现不对劲,问我是不是动了她的活计,我害怕挨骂硬说没有。结果被妈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我不诚实,动就是动了,没动就是没动,织好织不好是技术问题,不承认自己动了是品质问题,当时那个上纲上线呀把我吓得赶紧承认了错误,才免遭了一顿皮肉之苦。从那以后,妈妈开始有意识地给我讲织毛衣怎样拿织针,织法有什么上下针之别啦之类,可惜当时也只是灌了点耳音,自己也没在“老师傅”教导下正儿八经地尝试织几下便开始上中学了,住校生涯自此伊始,一住六年。同时也告别了周围织毛衣,做针线,抱孩子,做饭菜的生活场景。在中学,课间偶尔能见到女老师们坐一起织毛衣,抱小孩的场景。那时懂得审美了,猛然间觉得女人在织毛衣,抱孩子时是一种沉静之美,很有女人味儿,很气质,那种味道跟读书写字是一样的。在对美有认识的时候,自己上了大学。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时候大学校园流行女孩子织围巾。给自己织给有好感的心仪的男同学织是当时的时尚。实践操练的机会终于来了!可能也与自己小时候织毛衣情结有关,适逢周末赶紧跟同宿舍几个女孩子一起兴冲冲地买来了织针,毛线,每每下晚自习寝室熄灯后几个人点蜡烛头对头挑灯夜战学织围巾一捣鼓就是半夜。那个热情绝对胜于现在学生沉迷打游戏的热情。为了练就协调漂亮的织毛衣动作和织法没少浪费毛线。这还得感谢同宿舍会织毛衣的同学呢!从织围巾开始,一织不可收拾。帽子,毛衣毛裤裙子背心,袜子鞋子能织的统统都织过,甚至发展到后来用勾针钩,甚至绣“十字绣”。针线活一做半辈子已过。最大的成就是孩子们从来没缺过毛衣。到现在我都觉得做这些可以磨练心性,修养内心。</h3><h3> 有一次从书上看画作,有油画画的是妈妈织毛衣,妈妈抱小孩喂奶,瞬间泪奔,艺术家的表现触动了自己敏感脆弱的神经。</h3><h3> 追逐厨房的“烟火”,一路走过来,现在又爱上了烘焙。只要在家,发现厨房成了主阵地,经常和米面菜打交道。享受那种不慌不忙,不急不躁,享受一家人顿顿围坐在一起吃饭。幸福大抵不过如此吧!烟火味,幸福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