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坑圣王和许驸马府

海纳百川

<h3>我国好多地方都有建庙纪念忠臣介子推,潮州自古以来也建了数十座纪念“木坑圣王”木坑庙(或称“木圣庙”、“介公宫”等),如汕头市金平区岐山南楼村、寨头村、李厝村、潮阳区棉城南门(也称“木坑宫村”)、揭阳市榕城南门南、普宁市旧县治后面、洪阳镇、潮州市区北关外、北门青亭巷、虹桥靠西处、潮安县彩塘镇金砂乡、揭西县棉湖镇贡山乡等,皆有此庙。</h3> <h3>每年三月初三古清明前一日“寒食节”、初十“介公生”两天,乡民齐往介公庙祭拜功不言禄的介子推。</h3> <h3>受民尊敬的木坑圣王,究竟是何人?原来,他是两千多年前不图功名而殉身的忠臣介子推。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晋献公之子重耳,为避后母骊姬陷害,被迫逃亡异国,介子推跟随他19年。有一次,重耳流亡卫国时,贫病交加,饥不能行,介子推便割自己腿肉煮给他吃,世称“割肢啖君”。后重耳复国当君,称晋文公,当年跟随逃难者皆有赏,独忘封赏介子推。介也耻于言功,背上老母,登上绵山隐居。</h3> <h3>后晋文公想起了他,许以高官厚禄,使人召之而不出,遂亲往访求而被拒见。为让他出来,便举火焚山。不料介偕母抱树不出而皆被烧死。晋文公很悲痛,派人砍下那株树,制成木屐,穿于双足纪念之。自此,世有木屐并有“足下”敬称。介死在清明前一天,晋文公为表哀思,就定是日禁火而寒食,后相沿成俗为“寒食节”。</h3> <h3>又传木坑圣王生性刚直不呵、执着特犟,连言辞也不容得罪冒犯,于是民间暗地里又称为“郭啻老爷”。</h3><h3>想来该有某些史实为据,加上人们的精神寄托,便刻意渲染、传颂神奇,以至留下许多玄妙莫测的传说。</h3> <h3>苏悉地园,在北门涸池巷。民国十年(1921),开元寺僧纯密东渡前往日本学真言宗(即密宗)于高野山。回国后,在民国十四年(1925)?于北门创此真言宗道场,其址原为七星桥万寿庵,民国初被当时教育局占用出租,因荒废不堪,纯密和尚向当局领用创建称苏悉地园,其堂宇构造格局及设备皆仿日本真言宗寺院建置,与汉地显宗寺院迥异,是为我省现代仅有之密宗道场,和尚尝再往日本东京购请真言宗金、胎两界全部经像、法器,其法器为铜制,“文革”中被抄,1982年上交,今存博物馆。日本高野山隶属以东寺为根本道场之真言密教,故称“东密”(相对于日本天台宗之“台密”而言)。为此,苏悉地园虽与宝积寺同称为密宗寺庵,而派别则不同,前者为东密,后者为藏密。</h3> <h3>古万寿庵,在广东潮州市区金山脚七星桥15号,明末清初创建,万寿庵由清潮州中军游击陈旺创建于康熙十年,原建筑面积包括现在的苏悉地园及北门直街四间铺面在内;原住主持带有海岸、海寿、海富、海玉等七位僧人。康熙十八年因受外来僧人所扰,故上呈岭东兵备道栽定其庵所有权归七位弟子所有。</h3> <h3>“文革”期间被占用为民宅,1988年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归还佛教协会管理,2001年住持释宽真得香港蔡儒添先生捐助,重建大雄宝殿、僧舍等。建筑面积398.12平方米。女僧人释宽真主持</h3> <h3>忠节坊</h3><h3>过杨中书巷不远,可见到今日城内仅存之——“忠节坊”,坊后这条巷叫“忠节坊巷”。乾隆《潮州府志·卷八·坊表》载:“忠节坊,在金山巷口,为宋殉节马发建。”由于马发举家于金山殉难,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金山上立墓竖碑。碑高1.5米,宽0.4米,碑上大书“宋摧锋寨正将兼潮州知军州事马公暨合门全节之墓”。墓旁有一株青松(松后为风吹折),雄伟粗大,高达百尺,青翠碧绿,与马公墓相辉映,故形成潮州八景之一——“马丘松翠”(后称“金山古松”)</h3> <h3>嘉靖《潮州府志·卷四·祠祀志》载:“马公祠在县治北金山上,祀宋摧锋寨正将马发,岁春秋二仲月次丁举行。”据此,知金山上尚有“马公祠”,今已废。</h3> <h3>金山中学在忠节坊巷内北侧,学校对面有一条小巷叫“七星桥巷”。《海阳县志·卷二十一·建置略六》载:“七星桥在金山西南麓,万寿宫前,康熙间,潮镇中军游击陈旺建。旧有池,桥跨池而今涸。”同书《卷三·建置略二》又载:“七星桥附忠节坊南。”因当日这一带低注多水,潺潺流水,聚成沟塘,上建石桥,桥古朴大方,桥墩两边各有七孔,桥上左右设木栏杆。上半夜,皎然月光,从东泻入桥孔;午夜月光西斜,又从西畔桥孔映入,各具情趣,静夜赏月,实令人流连忘返,故有“七星步月”之美称,成为潮州内八景之一,谨附谈之。</h3> <h3>许驸马府系“潮州八贤”之一许申之孙许珏的府第,位于中山路中段葡萄巷东府埕(即李厝祠后面)。许珏因娶宋太宗曾孙女德安群主(有记载称郡主或公主),故有驸马府之名。</h3> <h3>但鲜为人知的是,许驸马府其实在潮州是有两处府第的,另一处在开元路即开元寺对面。许驸马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儿子的府第在中山路,另一处即在开元路,而且开元路的府第还大一些。开元寺的府第位于潮州开元寺的对面,所以造成了风水上的克男丁,男丁留不了多久总会莫名死去,所以这一房渐渐衰落。后来新世纪2000年初潮州搞旅游兴市,潮州开元寺是一个重要景点,于是开元寺前面的这一房许附马府就由政府出高价购买了产权,夷为平地建成了一个大广场.但潮州老一辈的都知道这里原来是另一处许驸马府。</h3> <h3>许驸马府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1064-1067),历代虽有维修,但至今仍保留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和形制,是全国罕有的宋代民居建筑。1996年11月,许驸马府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专家们誉为“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这座府第占地约245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面宽42米,进深47米,主体为三进五间,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房合为九间。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上厅的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院,主体为三进与插山厅构成“工字”格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其设置之独特处在于独厅、独院、独天井。驸马府全宅木屋架概为近于穿斗之穿插屋架,并立于条状连续石地梁--地袱上。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后座正厅东侧二面墙壁仍保留桃红色的竹编灰壁。整座府第屋面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正脊两端从山尖伸出石质鳌尖,垂脊头开嘴甚长,体现了古朴大方。结构严谨的宋代建筑风格。</h3> <h3>地盘虽然缩小,但其特色依然保留下来,其中“三宝”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所谓许府三宝,指的是:竹编灰壁,石地栿、S形排水系统。</h3> <h3>许驸马府,坐北朝南偏东8度,面宽42米,进深47米,建筑面积约 180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进五间。首进与后座均带插山厅、房合为九间。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上厅的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院,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独特设置。 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后座正厅东侧二幅墙壁仍保留桃红之竹编灰壁。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大方,1997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第二宝就是石地栿,石地栿之设据说是当年“国师”根据潮州地理气候特点为驸马府量身定制的,在营建施工中起到抄平的作用,使地基受力均匀,发生地震时又有互相牵拉的作用。这也是南方昔时建筑的主要构件,也是许府建筑的特色之一。</h3> <h3>竹编灰壁是昔时南方特有的建筑特色,按南方的气候特点设计,用料与工艺均有讲究,主要是用竹片和竹篾编制,再和上泥土、贝灰做在,这种超轻质墙厚度只有两三厘米,既省工、省料,又能起到隔热、隔音、抗震的作用。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用竹和贝灰合成的薄壁历经九百多年,至今还完好。你说这是奇迹呢,还是古代的建筑艺术比现代先进?我们建房所采用的空心砖、胶合板、瓦楞板等等材料是否能跟竹编灰壁一样历经九百多年而完整无损呢!</h3> <h3>潮州许驸马府坐落于潮州古城葡萄巷东府埕(今属中山路)。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1067年),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大方,被专家们誉为“国内罕见而完整的府第建筑”。1989年和1996年先后被省和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驸马府坐北向南偏东,面宽42米,进深48米;占地面积2450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进五间,头进及后座均带插山厅、插山房,合为九间;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房及书斋,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包。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独特设置,府内四口井中有一口井今水质清冽。</h3> <h3>潮州由于历史上是府的所在地,因此有不少官吏在这里建起府第。所谓府第,并不同于他们办公的官衙,而是日常居住的地方,是属于民居的性质。但由于他们的地位,因此府第的建筑就不同于一般民居,不仅规模大,而且也比较考究,这就为后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地方民居建筑艺术和科学研究的遗产。</h3> <h3>从这座老宅延伸出来的一个家族的故事,随着这个家族不断的迁徙和发展而得到不断充实,流传更远。这就是许驸马的故事,也是曾经叱咤中国革命历史风云的许氏先辈,在革命大潮中演绎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h3> <h3>许府里面还有很多的宝,如从建厝时就保留至今完好的红砖(地板砖),墙壁上的灰壁“水立方”等等,都很有观赏价值和研究价值。</h3> <h3>千年古井今犹在</h3><h3>许驸马府的修复工作不仅吸引了不少当地人时常前往观看,更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自发慕名前往观光游览,拍照留念,高峰时日均百人次。居住在驸马府附近,饭后带孙子来驸马府散步的林女士告诉记者,她生活在这里已有50多年了,每天茶余饭后都喜欢到这里逛逛看看。据她介绍,以前许驸马府里共有24户住家,其中多为许驸马后裔。数年前政府为统一修缮许驸马府,把里面的住户统一安排到昌黎路居住。林女士特地带记者参观了府第里4口已有千年历史的古井,她说,这4口井中有1口井的水质清冽甘甜,附近人家都喜欢到这里提水冲茶饮用,有时水厂停水检修期间,前来提水的居民还得轮候排队呢。</h3> <h3>许驸马府从大门至正厅、后厅、后座高差1.28米,取“步步高升”之意,这一高差巧妙地使S形排水系统940多年来从未堵塞过。整座府第也从没因大雨而积水浸水,真是让人惊叹!</h3> <h3><br></h3><h3>这是一座建于宋朝的建筑,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穿过漫漫的历史烟云,这座风度依然的老宅,似乎还在向人们叙说着一个大家庭绵延、发展和辉煌的历历往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