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ff8a00"><b> 小时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放电影的来到村里,可能是送娱乐活动下乡吧,反正看电影是村里“大事儿”。小孩子们早早就得到了消息,走街串巷,一会儿便传个遍。放电影一般是在冬天,冬天庄稼人全闲了下来,放电影的也是农民吧。在没有多少电子产品的年代,能看一场电影可是天大的喜事了。</b></font></h5><h5><font color="#ff8a00"><b><br></b><b> 这时候,家家都早早吃了饭,甚至三村五里有亲戚的,也早就捎去了话,看电影像看戏一样,,似乎也极为隆重,家里会有远近亲戚走动。主妇们格外勤快,甚至庭院也比平日干净了许多,我们村当时是公社,可能放电影的机会多一些。饭后,人们开始打点着,一律穿着厚厚的衣服,为了裹小孩儿,甚至拿出了羔皮皮袄,当然,吃奶的孩子是不能抱出去的,只能轮着看,那个留在家看孩子的往往是万分懊恼。</b></font></h5> <h3><b><font color="#167efb"> 搬着板凳,领着孩子,一哄出了门,大一点的孩子们早就结伴走了,可以说是万人空巷。电影没开始,人已经是黑压压的一片,这时,场面一片嘈杂,有叫孩子的,有喊大人的,还有占好地位喊朋友喊邻居的……突然,大白屏幕出现了亮光,一束光左动右动,终于投在正中,接着,便有清晰的字幕,这时,大家立刻安静了下来,电影开始了。我们那时候很小,似乎不记得电影有多么精彩,影片大多是关于战争的,用村里的人的话说就是:打日本鬼子的。但却记住了看电影时乡亲们的那份热情,因为有电影,家里大人还会为孩子们炒点大豆、花生或者瓜子,所以,看电影时除了喊叫声外,听得最多的就嗑瓜子声音了,好像是饿了很久一样,那些东西拿到那里吃才最香,电影一般是上下两卷,中间有一段换片子的时间,这时叫喊声又多了起来,有些孩子熬不住,已经哼哼吱吱地开始哭了,或者向大人要吃的。这时候,大人们往往用“想耐逼兜了”来吓唬,方能哄得让孩子坚持一会儿。上点岁数的,吃不住冷冻,也三三两两的回去了。找孩子找得急,便动用了播放电影的话筒,只要说谁家孩子的名字,在场的立刻都能听见,不过大家一般不轻易动用那个玩意儿,太难为情了。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人喊他家婆娘回家奶孩子,可能是哭得厉害,哄不住了,中场休息,听得人喊道:女多,小李子叫你回家奶孩子……如此三四遍,看电影的都笑了。女多是供销社那里一个外来修电器的媳妇,成家不久,岁数也不大,且心理年龄也极其年轻,我记得后来她经常和我妹妹一起玩,妹妹比她小六七岁了。这个女多,看电影也看得太当紧了,连孩子也不管了。大家嘻嘻哈哈议论一番,仍旧看。可我总是担心女多听到了也不回去,还要故意藏起来。这是有原因的,听人们说,女多任性,孩子吃奶时因为怕孩子咬得疼,老是往后躲,没办法,做这项工作,小李子得抵在她背后,无处可躲,孩子才能好好吃一顿奶。</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br></font></b></h3><h3><b><font color="#167efb"> 我妈妈也曾说起看电影的事儿,我们很小的时候,不方便带着出去,但又都想看,只好和父亲说好轮着看,每人半个小时,轮到父亲了,他就再不回来,直到电影散场,回来免不了挨妈妈一顿劈头盖脸地骂。</font></b></h3> <h3><b><font color="#b04fbb"> 据说,借看电影的机会,村里青年男女还可以交流交流情感,女孩子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的,万万不愿意穿得太厚,倒是脸上都扑着厚厚的粉,画着红红的唇,描着黑黑的眉,且从来不搬板凳,只是成群结队站在外围,似看非看,拉些闲话。这时候,旁边往往有一群后生,油头粉面,在姑娘们面前显摆着,高谈阔论,卖弄着自己,想引起“她”的注意,也想多看“她”一眼。现在想想,在那个还挺封建的年代,有一场电影看,对村里的青年男女来说,是多么重要的机会啊!没有手机的年代的爱情,好像也挺美,那些青年男女们肯定会发自内心的感谢电影。</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br></font></b></h3><h3><b><font color="#b04fbb"> 现在孩子们也看电影,大概已经好几“D”了,环境也极好,只是再没有免费的电影了,他们对电影的期盼也远没有我们儿时那么热切,其实也是一种遗憾。</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