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西东,去看远方的人

雪山之100

<h3></h3><h3>2018年是我外出旅行最频繁的一年。以广东为坐标,从新疆、西藏、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到江西、福建,上过海拔5013米的米拉雪山口,下过浪奔潮涌的霞浦海滩,行摄在干燥难耐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美丽的帕米尔高原。</h3><h3>看见了冰川雪山,湖泊大川, 云雾梯田,美丽海滩,百年土楼,红房满山;</h3><h3>感受了哈尼人的耕种,塔吉克人的坚守,藏族人的虔诚,惠安女的勤劳能干;</h3><h3>品赏了川西的花椒黄姚的豆豉,霞浦的海鲜重庆的火锅,西藏的酥油茶新疆的羊肉抓饭……</h3><h3><br></h3><h3>我认真挑选了100张风景照片和100张人物人像照片分别做成美篇,用来回忆每张风景后面的经历,每个人物后面的故事;用来总结2018年的行行摄摄。</h3><h3><br></h3><h3>下面的照片是在新疆乌鲁木齐大巴扎拍的演员和观众,美女和帅男。</h3><h3>男演员的草原鹰舞跳得极好。</h3><h3><br></h3> <h3>下面11张照片是在新疆喀什拍的。</h3><h3>维吾尔族小孩很漂亮。</h3><h3>第一张的小女孩笑得很开心,光线也较好。</h3><h3>第二张那个男孩最小,约2岁左右,因为太小,地面上的阳光反射到脸部,抓拍出来立体感特好,显得很大气。</h3><h3><br></h3><h3><br></h3><h3><br></h3> <h3>下面的三位小小少年漂亮帅气得不要不要的。</h3> <h3>这个锁眉闭唇的小男孩最淘,约4岁左右,他用尽吃奶的力气将广场边供人休息的大木墩坐掀翻,抓起地上的灰沙洒向逗他的人,一副勇士气派。</h3> <h3>一群在艾提乃尔清真寺广场做游戏的孩子。</h3> <h3>新疆喀什,在广场上休闲聊天的人和在艾提乃尔清真寺旁边的巴扎卖瓜的老人。</h3><h3><br></h3> <h3>下面两张是去帕米尔高原途中白沙湖边拍的柯尔克孜族老人和少年。</h3><h3>常年放牧,老人的手指上都是老茧。</h3> <h3>下面10张照片是塔吉克人。</h3><h3>7月10日我们去到塔什库尔干县托格伦夏村的塔吉克族人家做客,品尝当地食物,与他们一起跳舞,他们非常热情也非常朴实。</h3><h3>他们是欧罗巴人种,虽为白种人但肤色偏黑,眼睛多为灰褐色。他们在公元前约2000年就来到今帕米尔高原,并世世代代守护着这片土地。他们崇拜雄鹰,最普通的乐器便是用鹰翅的羽毛骨做的鹰笛,最喜欢的舞蹈就是鹰舞,小孩都跳得极好。</h3><h3>其中一位女孩极像戴妃,一位小男孩有点像普京。</h3> <h3>下面两张是红其拉普哨所的塔吉克族士兵和正在吹鹰笛的牧民护边员。</h3> <h3>从民丰县到轮南,我们乘车500多公里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这条沙漠公路只有在中间段有一处补给站,可以休息吃中午饭。下面的照片就是在那里拍的,或许他是一位石油工人,亦或是修车的工人,双手的油污好像洗不干净了。</h3> <h3>下面4张是在罗布人村拍的百岁罗布老人和少年罗布人。罗布人被官方划为维吾尔族的一支。</h3><h3>老人们用小刀把枯死的胡杨做成罗布人捕鱼乘坐的小舟模型纪念品卖给游客。百岁老人手艺极好,工艺品小舟还会被人订购。</h3> <h3>2018年3月,我去了西藏。下面的照片是在拉萨街头抓拍。<br></h3><h3>一对青年载歌载舞拍结婚照。</h3><h3>一位父亲腰上拴着一双儿女叩长头到了布达拉宫的街边。</h3> <h3>下图是林芝嘎啦桃花村的藏民。</h3> <h3>下图是山南的藏民。</h3> <h3>2018年5月我和朋友去了川西。下图是汶川龙溪羌人谷一位82岁的羌族老妪,当时没有风,老人白发飞扬,气场挺足的。</h3> <h3>下面两位是甘孜州丹巴县甲居藏寨的嘉绒藏族妇女,一清早便出门卖自家的花椒核桃和樱桃。</h3><h3>年轻的女子有些俏皮。</h3><h3>年纪稍大的那位眼神有些幸福有些无奈。她说儿子在县城读高中,每月要给2000元生活费,我说你给得多了点,广州的高中孩子住校都只给1000元。</h3><h3>我买了半斤花椒,这是我遇见的最好的花椒。同伴们买了许多樱桃。<br></h3> <h3>下面3张是在金川观音寺抓拍的僧侣和藏民,他们的神态给人祥和安宁的感觉。</h3> <h3>色达五明佛学院的僧侣,最令人难忘的是阳光帅气,用功学习的佛家少年。</h3> <h3>来到成都,看看宽窄巷子的那些“文艺范”。</h3> <h3>重庆磁器口的壮男、沙坪坝的美女。</h3> <h3>2018年2月底3月初去到云南采风。</h3><h3>这是在云南元阳县胜村集市抓拍的哈尼族、彝族老人、青年和儿童。</h3><h3>从脸上的皱纹可以看出老人承担了生活的重量,为使生活更有质量。</h3><h3>青年人很时尚。</h3><h3>小孩有些腼腆也有些无惧。</h3> <h3>哈尼族、彝族姑娘的头饰和服装很漂亮。</h3> <h3>东川红土地的老人。他们都是当地的农民模特。</h3><h3>一个80多岁,红遍中国摄影界。</h3><h3>一个70多岁,模界后起之秀。</h3><h3>一个带着狗,一个牵着羊,任游客拍照。游客给3、5元报酬不嫌少,一分钱不给也不恼。</h3><h3>只要天晴,他们就在,不弃不离。</h3> <h3>下面两张是在广西贺州黄姚古镇拍的瑶族青年。</h3><h3>古镇挺文艺的。</h3><h3>“打了三年鼓 发了两年呆”不知是否是他们生活的写意。</h3> <h3>下面是在广州文立方拍照的时尚女孩。</h3> <h3>我的邻居,一位88岁的老人。三十多年坚持去吃早茶,刚退休时是为了朋友们聚会,老伴走后是为了出去打发时光。老人说,坐一个多小时公交到荔湾吃早茶,车费免,9点前买单茶位也免。中午回来,下午就在家休息,挺好的。</h3> <h3>我们的摄影老师。年近古稀,身体很好,精神倍儿棒。讲人像摄影时,自己做了模特,让大家反复练习。</h3> <h3>下面3张是江西景德镇正在拉胚、修胚的陶瓷师傅。</h3><h3><br></h3> <h3>  江西婺源菊径村的一户人家,两个留守老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h3> <h3>江西婺源思口镇漳村有一条中国最长的板凳桥,即建在漳河上的一条像长木凳一样的简易人行桥。还有一位船夫每天在河上划船撒网。他也是一位农民模特,早晚划着船,或抽烟或饮酒或撒网或打水,为摄影爱好者提供许多场景,工作一丝不苟。</h3> <h3>福建霞浦半月里古镇的畲族女子,也是当地村民模特。畲人尚黑,古镇青砖黑瓦,不觉让人有点时光穿越秦汉的感觉。</h3> <h3>霞浦杨家溪80多岁的老太婆,也是当地农民模特,常与牵牛的模特老头合作,在巨大的古榕树下让人拍照,阳光穿透烟雾倾洒下来,效果极好。</h3> <h3>福建霞浦惠安女,服装极具特色,概括为:</h3><h3>封建的头(头包裹严实)</h3><h3>民主的肚(露出肚脐)</h3><h3>节约的衫(上衣很短)</h3><h3>浪费的裤(裤腿又长又大)</h3><h3>不论服装潮流如何变化,惠安女一直坚守这样的服装,而且不论年纪多老,对服装对梳头和头饰绝不马虎。</h3><h3>惠安女特勤劳能干,修坝下田,持家出海,样样能干。</h3><h3><br></h3> <h3><br></h3><h3>2018,一路西东。遇见了美丽的风景,遇见了不同民族的人们,他们善良而美好,他们坚毅而勤劳。</h3><h3><br></h3><h3>受篇幅所限,真的还想多展示一些照片,100张远远不够啊。<br></h3><h3>期望2019还有美好的遇见。<br></h3><h3><br></h3><h3>奔波一年还有一个很深的感受,由于相机和手机摄影功能的普及,摄影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在知名景点,拿手机和相机的人有如千万伏兵静待敌情之形,也有如千军万马攻城掠池之势。真的V5。</h3><h3>摄影的产业化,催生了一批当地农民渔民村民模特,也催生了旅游摄影业。而在这方面,福建人以其精明的商业头脑,让霞浦走在了前面。</h3><h3><br></h3><h3><br></h3><h3> 2018.12.12</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