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老城古建游随拍

巴图

<h1><b>  12月8日,星期六,上午,天气晴朗,冷风飕飕。我应邀参加了由洛阳历史文化探索协会组织的“洛阳人游老城之老城古建筑文化之旅”,讲解人:红红(杨志红)老师。</b></h1><h1><b> 路 线:丽景门——西大街--韩玉轩左副都御史董公碑---营林街---敦志街安国寺--农校街——三复街——中和巷——御路街——鼓楼——东大街——高平南街——明新街。</b></h1><h1><b> 虽然天气寒冷,但仍来了30多人,大家在红红老师带领下,走街串巷,参观探讨,感受老城古建筑之美,感悟洛阳历史文化之博大精深,希望为弘扬洛阳历史文化奉献微薄之力。</b></h1><h1><b> 这次,拍了400多张图片,录了5段视频,选择作成美篇,分享给大家。</b></h1> <h1><b> 再约文朋诗友老城串胡同</b></h1><h1><b> 贾砾</b></h1><h3></h3><h1><b> 几次三番串老城,</b></h1><h1><b> 难舍故土逛寒冬。</b></h1><h1><b> 琴心唠尽悄悄话,</b></h1><h1><b> 一瓦一砖一梦中。</b></h1> <h1><b>  丽景门前,偶遇这位,拉架子车,从河北沧州到云南,一路直播。大家看了,纷纷拍照,感叹不已,自愧弗如。</b></h1> <h1><b>  丽景门在洛阳市西关。丽景门是洛阳古城的象征,又赋予它的新生,当您看到它的第一眼就能领略它的大气,走近它,踏上丽景桥,桥柱上的汉白玉古狮形态各异,扶揽凭吊,河水轻轻在桥下流淌。丽景门城垣高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成为洛阳老城历史文化古城街区的龙头。</b></h1><h3></h3> <h1><b>  前排左,活动发帖、组织者,历史的天空(武启龙);前排右,老城文化义务讲解人,红红(杨志红)老师,今天是第111次。</b></h1> <h1><b>  洛阳老城城内的街道,以方位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大街以十字街为中心,八十几条大小街,二十几条胡同。民国十六年(1927年)冯玉祥率部进驻洛阳,大改街名。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前加中山二字。中山南、北大街以东有文峰塔称为文峰镇,以西有安国寺称为安国镇,东关称为问礼镇,西关为大同镇,南关为南熏镇,北关为邙麓镇。</b></h1> <h1><b>  以十字街为中心店铺鳞次栉比,小巷里弄,深宅大院,幽静秀美。古寺道观,祠堂、石坊近百处,点缀街巷,古朴典雅。街巷大部是土路,宽的不过7米多,窄的三尺,只有东大街东段是青石铺路。以前的洛阳老城,真的是“无风满街土,有雨一街泥”。</b></h1> <h1><b>  大早上,游客稀少。西大街正在提升改造,为政府点赞!</b></h1> <h1><b>  河南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原占地120亩,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辕门三间、山门三间、戏楼三间、六角石柱亭一座、卷棚三间、威灵殿五间以及后殿五间。石柱亭两侧有东、西厢房十二间。据现存的碑刻记载,明崇祯以及清乾隆、嘉庆、道光、同治、光绪年间多次修缮,当时整体布局保存基本完整,但庙内神像被毁。民国时期,该庙曾辟为中山公园,城隍庙胡同也因此改为公园巷。1930年,用作河洛中学校舍;1959年修筑中州路时,将其一分为二,今南院为洛阳第三十中学和文物复制品公司占用,文物部门曾在1997年修复六角亭、1999年重修西厢房;北院大部分为洛阳第六中学占用。北院的威灵殿于1992年进行了全面修复,并辟为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门市部,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b></h1> <h1><b> 参加这次活动的,有好几个微信好友是“老城通”,以前对我文章提过修改意见,这次又讲了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老城故事。</b></h1> <h1><b>  这位,微信名故乡人,出生在这个地方,原洛阳市卫协会所在地。拍一张留念。</b></h1> <h1><b>  这座三层楼,有特点,不知历史。</b></h1> <h1><b>  韩玉轩左副都御史董公碑</b></h1> <h1><b>  钦命</b></h1> <h1><b>  从西大街拐进胡同。浆面条,老洛阳人的最爱。</b></h1> <h1><b>  卫生宣传,“用旧报纸包食品是极不卫生的”。</b></h1> <h3>  营林街1号,看看什么字?</h3> <h1><b> 洛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风水宝地之誉。千百年来,历尽沧桑,世事更迭。古巷深宅折射出都城的兴衰。明清时洛阳四大家族就说明这一点,明清洛阳城四大家族是:参府后街“书香门第”,史家。古楼街“青莲世家”,李家。北门内大街“文房四宝”,邢家。清平街“碎货商贾”宋家。到了清末民国,四大家族变了三家,他们是:“书香门第”史保安家。东门内大街“翰林府第”林东郊家。贴郭巷“酱菜大豪”,庄延珍家。农校街“五金巨商”,张祥发家。他们都有多处豪宅,而发财后更注重仁、义、礼、信。对洛阳百姓多有善举,所以公认这四家为洛阳四大家族。洛阳现在还存一些百年老宅。</b></h1> <h1><b>  马胡同9号,娘家门口拍一张。</b></h1> <h1><b>  敦志街,15号,有名的老浆坊,还真能买到酸浆。</b></h1> <h1><b>  敦志街18号,这位大姐的娘家,出生地,满满的回忆。拍一张。</b></h1> <h1><b>  洛阳安国寺,又称大安国寺,位于洛阳老城西南隅敦志街南头路东侧,它是洛阳老城现存唯一的佛教寺院。这座建于隋唐的皇家寺院,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安国寺现位于洛阳市老城区敦志街敦志街南头的路东侧,有一处废弃的工厂,原洛阳市第一中学校办工厂内。洛阳安国寺在1927年后,已中断香火,改作他用。</b></h1><h3><b> </b></h3> <h1><b>  安国寺现存南北两座大殿。南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砖木结构歇山顶,四周檐下用斗拱,耍头作龙头;殿内数根红柱力托殿顶,柱础为石鼓柱础,上部梁枋因幕席遮蔽不明。该殿在几十年前改作车间,屋顶已遭破坏。北殿保存基本完好,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砖木结构,单檐歇山顶,四面檐部皆斗拱,斗距明显,用砖砌拱眼壁,施有花草纹彩绘,是安国寺的大雄宝殿。该建筑属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建筑规格很高,虽然历经多次大修,建筑木构已是明清遗留,早期营造手法无从寻觅,但是殿内保存的莲花覆盆式柱础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是洛阳老城现存最早的建筑遗迹。</b></h1> <h1><b>  涧西美女与老城老房,好奇心暴棚。</b></h1> <h1><b>  董家大院,位于农校街32号,坐北朝南,东邻马武毅公祠,西至仙果市街,北至马氏胡同(仁义胡同)。这里是清代董笃行家族的故居,该家族一直兴盛到清末,诗书传家,名冠洛阳。现存董家大院,占地2000平方米,为五间四进式大院,其主建筑长约65米,宽约15米,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共56间房屋,大院大门位于临街房正中一间,围墙内东西两侧为便道,院北端为后花园。此院在新中国成立后被洛阳防疫站征用,曾发生一场大火,后过厅遭损严重,但整体不失旧貌,是洛阳古城现存较大的古院落之一。</b></h1> <h1><b>  这两位,从小在农校街小学上学,拍一张。</b></h1> <h1><b> 听我讲石狮子镇神奇,俩大姐特别要求在石狮子前拍一张。</b></h1> <h1><b>  穿过南大街</b></h1> <h1><b>  三复街上,居民骑电动车经过。三复街,古称三府街,明代三座王府在此,清代多居住读书人,与府文庙、府儒学所在的府学门街,形成一条著名的文化街。民国初年,府学门街改名文明街,出现新式学校,三复街则成为一条商业街。</b></h1> <h1><b>  往北进入莲市胡同,阮籍故居。2014年10月22日,竹林七贤之一、三国时期的著名诗人阮籍的故居对外免费开放。自此,洛阳又多了一处历史人文景观。阮籍作为一个离经叛道的人格典型,加之他无人撼动的文学成就,在中国历史上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红学家周汝昌说从红楼梦里的贾宝玉的人格形象,就能清晰地看到阮籍的影子,而曹雪芹别号"梦阮",更是暗示着曹雪芹对阮籍的梦想并非泛泛。</b></h1><h1><b>  以前进去过两次,是个四合院,阮籍后人保护得很好。这次,大门紧闭。</b></h1> <h1><b>  静思贤德为善</b></h1><h1><b> 动手推门为恶</b></h1> <h1><b>  偶然发现地上树叶印迹,拍一张</b></h1> <h1><b>   徐培斋故居位于洛阳老城御路街31号,始建于1922年,院落呈四合院状,其中两层木制楼房,虽经百年依然保存完好,石刻柱础和木雕莲花等图案美观雅致;更为可贵的是,故居内存有号称民国洛阳书坛"三驾马车"的洛阳翰林、大学士林东郊、举人高福唐、进士李振九以及中州儒宗许鼎臣题写的木雕、砖雕题词,能够集四大名家的题字于一院实属难得。在徐家几辈人的努力下,家具如条几、八仙桌、罗圈椅、古式木箱、立柜等等原汁原味地保存着。</b></h1> <h1><b>  抓拍美女,洛阳话,叫啥呀?</b></h1> <h1><b>  行走在御路街。御路街因南端有河南府文庙,过去是供官员到文庙上香,祈求功名的官员专用道。</b></h1> <h1><b>  到了东大街,李占标与济世堂。李占标膏药老店位于东大街,自创办至今已百年有余,它和百步之遥的鼓楼默默相对,一起见证着世事的沧桑。2010年,李占标膏药被列为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还获得"河南老字号"称号。</b></h1> <h1><b>  坐婆。过去的婴儿坐具。</b></h1> <h1><b>  偶遇这位摄影师,说从2011年老城改造开始,坚持不懈拍老城。很多照片存在电脑里,很少在网上发。</b></h1> <h1><b>  名古屋</b></h1> <h1><b>  洛阳老城鼓楼,正名"谯楼",位于今老城东大街中段。据《洛阳县志》记载,鼓楼原建于府前街福王府(今青年宫广场前中州路上)。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建福王府时移建于东大街。 乾隆年间,洛阳县将东门内大街改为古楼街。鼓楼上原有两层木瓦建筑,后因台上建筑长久失修,于1972年拆除(据老人们说在此前后还拆除了南大街和老集两座城楼)。只剩下大铁钟在楼台上风摧日晒。</b></h1><h1><b> 2002年,市政府开始恢复老城明清风貌,又按原样,重新修缮鼓楼上的楼台。鼓楼距今已有350年的历史,经过数次修缮,现在的钟鼓楼已重现了昔日的风采。</b></h1><h1><b> 红红老师讲:古语“晨钟暮鼓”,鼓楼应为钟楼,以前会与白马寺的钟声发生共鸣。</b></h1><h3><b> </b></h3> <h1><b> 红红老师考大家,能认几个字?答案:福禄祯祥。意思是幸福与爵禄,吉祥的征兆,吉祥,幸福。 是对尊者的祝福语,适合晚辈对长辈的祝语。</b></h1> <h1><b> 两个红红老师,都是高水平。</b></h1> <h1><b>  妥灵宫,位于洛阳市老城区东南隅文明街东端,是曹操祭祀关羽之所。曹操在这里建寿亭侯祠,又称关公庙。该庙历代重修,先后被称为武安王庙、关帝庙,清乾隆皇帝定名为妥灵宫。妥灵宫是最早的关公祭祀建筑群,被称为“天下第一关帝庙”。</b></h1><h3> </h3> <h1><b>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从现在起,我们开始寻找海内外最美关帝庙,让关公文化成为连接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纽带。</b></h1> <h1><b>  鼓楼东,这位老太太80多岁了,闲不住,自己骑车出去卖鞋垫。</b></h1> <h1><b>  曾经的幸福里旅社,变身城市书房。</b></h1> <h1><b> 去年12月拍的</b></h1> <h1><b>  欣赏脊兽,过去大户人家才能有。五脊六兽。这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特有的装饰。有上脊五条,四角各有兽头六枚。五脊,指大脊(正脊)及四条垂脊。正脊两端有龙吻,又叫吞兽。四条垂脊排列着五个蹲兽。统称“五脊六兽”。这是镇脊神兽,有祈吉祥、装饰美和保护建筑的三重功能。五个蹲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狎鱼。</b></h1> <h1><b> 白发老人游老城,抓拍一张。</b></h1> <h1><b> 董宣槐。这是一棵树龄600年的古槐,两人可抱,树身遍布疤痕,树枝扭曲向上,硕大的树冠碧绿,向南约倾斜25度,于半街撑起一把巨伞,仍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b></h1><h1><b>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他以“除奸邪,护黎民”为天职,执法如山,不徇私情,刚直不阿,光明磊落。他曾任北海(今山东潍坊)之相,权倾一方,严惩不法官吏,获罪险遭杀头。他任江夏(今属湖北武汉)太守时,面对匪患严厉执法,使当地河清海晏。 董宣69岁时,汉光武帝刘秀任命他为洛阳令,管理国都。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奴仆仗势杀人,被湖阳公主包庇。董宣拦住湖阳公主的车,令奴下车而杀之。公主诉于刘秀,刘秀令其向公主叩头谢罪,董宣拒不低头。刘秀令人强按之,也不能使其俯首。刘秀最后奖励了他,还给他加了个“强项令”的称号,意思是脖子刚强、不肯低头的县令。他也因此被人们誉为“洛阳卧虎令”。他在任5年间,没有人进衙击鼓鸣冤,“堂鼓不鸣董少平”遂成为市井美谈。他一生安于清贫,常用俸禄接济下属和穷人,到他77岁病逝时,仅一条被子裹身,家余一马一破车、大麦少许,令刘秀为之动容。</b></h1><h1><b> 而今,董令驾鹤越千年,董宣祠堂化云烟。唯有古槐傲风霜,虬枝苍劲直向天。祠堂是为纪念董宣而建,古槐当然也是为彰显他的高风亮节而栽,那么,古槐不就是颇具象征意义的“董宣槐”吗?</b></h1> <h1><b>  认认对联吧</b></h1> <h1><b>  这次老城游,个人感觉最大的收获是:跟“洛阳近代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洛阳翰林林东郊”的后人,玄孙(第四代)林功运老师相识,亲跟目睹林东郊的书画,聆听书画大家林东郊的逸闻趣事。</b></h1><h3></h3> <h1><b>  盘点洛阳近代史,林东郊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作为清末洛阳人最高学历的代表,不但道德文章享誉中州,而且书画丹青称绝洛阳,他是那个时代洛阳的文化徽章,一直以来为洛阳人所骄傲,老城人尊其“洛阳翰林”、“大学士”。</b></h1><h1><b> 翰林学士林东郊,字荠原,又字霁园,生于清同治七年(1878),卒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载,林东郊中式于清光绪戊戌科第三甲第六十二名。唱名后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散馆后授检讨。历充国史馆协修、纂修。编书处协修、详校。光绪三十二年,奉旨赴日本考察政治。回国后,编纂《皇清奏议》,及书成,被保奏为知府。宣统三年(1911年),记名以道府用,并加二品衔,补授广西桂林府知府。</b></h1> <h1><b>  公元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而立之年的林东郊赴京应考,成了洛阳历史上最后一名进士。与他同年的还有蔡元培、沈钧儒、林森等,后来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因诗书文章俱佳,林东郊高中进士后,很快入选翰林院,先后担任国史馆协修、纂修及编书处协修、详校等工作。公元1906年,清廷又派他东渡日本考察政治,回国后他仍在翰林院任职,并编纂了《皇清奏议》一书。</b></h1><h3></h3> <h1><b>  民国成立后,林东郊曾于1913年当选临时参议院议员,1918年当选第二届众议院议员。然而,当时政局动荡,军阀四起,洁身自好的林东郊不愿与他们为伍,便回到洛阳,专心著述,吟诗作画,以求独善其身。后人曾回忆林东郊归洛后的生活,“黎明即起,读书、写字,精心整理其诗集和研究《易经》的文稿,早饭后接待访者及求书画者,下午出访亲友,谈诗论文或商谈地方公益事宜,晚饭后则同家人闲谈并教诲子孙等做事做人之道”。</b></h1><h3></h3> <h1><b>  挂冠归洛后,林东郊写了两部著作:一为多年研究易经的心得《易易》四十二卷,一为线装古体诗《爱日草庐诗集》。《易易》强调以“变化”二字解读易经,是他在洛阳国学专修馆讲课时的讲义,全部以工笔楷书写就,有极高的学术和书法艺术价值。可惜一箱手稿被其后人精心保存了数十年,最后还是毁于“文革”。而《爱日草庐诗集》则除了手稿还有刻本,得以流传至今。</b></h1> <h1><b> 据介绍,民主街南段、东侧这一片,过去都是林东郊家的老宅。</b></h1> <h1><b> 东大街,抓拍老人。</b></h1> <h1><b> 这几个美女,涧西工作,对老城很好奇,转了两个多小时,又冷又饿,买点油饼充饥。</b></h1> <h1><b>  老城东南隅高平南街上,有一处在老城已不多见的高大雕花门楼,硬山式的屋顶风格古朴,精致的墀头砖雕保存完好。这是我市首批挂牌的历史建筑——高平南街8号。高平南街8号是一处以青砖楠木构建的封闭式四合院。据专家考证,高平南街8号现存的建筑始建于清代。除临街的门楼外,现保存较好的还有一处北正房、一处东厢房。</b></h1> <h1><b>  据考证,这里是民国时期洛阳有名的商人冯云阁的老宅。冯家自明代由山西来洛,辈辈经商,高平南街上大部分房产是冯家的。冯云阁是冯家在民国时期的主事人,冯家当时有火柴厂、药厂、棉花加工厂等产业,商号“冯万泰”和“万泰成”,主营药材、棉花、布匹、粮食等。冯云阁在城北邙麓街还设立有货栈,依托陇海铁路,源源不断购进外地洋货,并向外地销售本地的土产,生意做到了全国。</b></h1><h1><b> 在当时的洛阳商界,冯云阁的商业理念超前,经营灵活,初具现代企业雏形。在传统商人还在大街设肆坐等顾客时,冯云阁已经有了打造品牌的概念。他家药厂生产的人丹等药包装精美,并且上面印有冯云阁的头像,与其他药厂生产的区分开来,成为自己的品牌。</b></h1><h1><b> 纵然时过境迁,高平南街8号遗存下来的大气精美的历史建筑,仍然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b></h1> <h1><b>  福寿康宁</b></h1> <h1><b>  老先生,静坐一隅,看芸芸众生,来来往往,都是匆匆过客。看谁能留下什么?</b></h1> <h1><b>  据说,洛阳第一家羊肉馆</b></h1> <h1><b>  明新街,正在提升改造中,所有电缆问电线入地。远方,文峰塔。</b></h1> <h1><b> 明新街39号,影友熊熊国宝老师的家。</b></h1> <h1><b>  将近12点,活动结束,拍照留念。数数看,坚持到最后几个人,还有我,在拍照哟!为这些热爱洛阳历史文化的人点赞!</b></h1> <h1><b>  摄影师风采</b></h1> <h1><b> 我也入镜了</b></h1> <h1><b> 这张入选河南摄影网。</b></h1> <h3><br></h3><h1><b>七律·初识兄弟巴图</b></h1><h1><b> 了了(巴族)</b></h1><h1><b>有缘入网许多年,</b></h1><h1><b>文友采风欢又联。</b></h1><h1><b>自古知音连手足,</b></h1><h1><b>于今见面识君贤。</b></h1><h1><b>闪光择亮生明月,</b></h1><h1><b>爽语优言达涌泉。</b></h1><h1><b>地冻天寒诗老宅,</b></h1><h1><b>数声微意暖心田。</b></h1> <h1><b>  活动当天,发的朋友圈,这么多人点赞!</b></h1> <h1><b>  发几老鹰(赵老师)的作品</b></h1> <h1><b>  书画称双绝,文化堪留存。林东郊一生留下书画无数。他的书法建基于褚(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兼学王铎,萧散疏朗、功力深厚。如果你到白马寺去,可以留意一下山门上的“白马寺”三个字,那就是林东郊当年所题的。他的绘画主要师法王维,又融众家之长为一体,独具韵味。</b></h1> <h1><b> 亟待保护的林东郊故居。1937年,70岁的林东郊去世前,还牵挂着要编民国《洛阳县志》。再想想他在灾荒之年设冬赈救济穷人,为修路悉数捐出家中石板,我们就知道为何洛阳人至今仍对他念念不忘了。</b></h1> <h1><b>  发几张沉鱼落雁老师作品</b></h1> <h1><b>  发几段视频</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