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南宋御街,这条有800多年历史的古街,全长四千多米。起始于今天的凤凰山和万松岭路口。从万松岭路口出发,沿中山南路到鼓楼,大约只有五六里路,常年居住在鼓楼以内街区的百姓都会骄傲自称住在皇城根上,这不是没有道理的。</b></h1><h3><br></h3> <h1><b> 都知道南宋御街的原貌已成为了历史。但这条街的位置还在,周边的小街小巷</b><b>至今仍能找到许多历史痕迹,和历史有关的</b><b>地名。许多和地名有关的故事。</b></h1> <h1><b> 我和在此生活过的百姓一样,目睹了皇城根六十多年的风雨变迁。</b></h1><h1><b> 我小时候的印象中山南路(还没称御街)街上并不繁华,马路两边排列着陈旧的木板房和大小墙门,那是居民住家。</b></h1><h1><b> 一些不大的商店只是卖老百姓的生活必须品,粮店、布店、理发店、可以站在木柜台前喝酒的酱园店......。</b><b>配套的浴室粮站门口人们总是排起长长的队伍。</b></h1><h1><b> 这条街上只有一辆3路公交车,三分钟一班很准时,来去的车大多会在车站交汇。</b></h1><h1><b> 马路上来往的运输车以人力板车为主,从南往北是是上坡,身边背扦的妇女小孩会趴下身体一起用力;反方向是下坡路就轻松多了,拉车人跑几步熟练的勾起双腿,任车子顺惯性向前滚动着。</b></h1> <h1><b> 太庙巷位于白马庙巷北,巷中原有宋皇室家庙,1997年旧城改造时发现南宋遗址,</b><b>为了保护遗迹,在此开辟了太庙遗址公园。</b></h1><h1><b> 广场对面原先有一所深宅大院,园内有池塘假山、曲桥木屋,后来那大院成了一所小学,就是现在的紫阳小学。那些木屋成了我们上课的教室,下课了我们在曲桥上看着在池塘里游动的红色金鱼。再后来这所很有品味的大院推成了平地,建成了一所现代的楼房,就是今天的紫阳小学。新楼建成距今已有将近60年了。</b></h1> <h1><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b> <font face="-webkit-standard"><span style="font-size: 17px;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span></font></b></span><b>这条细长的白马庙巷,南起严官巷,东北面与中山南路相连,是与太庙巷相邻紫阳山麓的一条小巷。</b></h1><h1><b> 小巷里的老房子,依然白墙黑瓦,层叠交错,几十年没变。高楼林立的今天这里的景色让人怀念。</b></h1><h1><br></h1> <h1><b> 在原来的严官巷口,矗立了</b><b>两座如同城墙式的建筑,“</b><b>南宋遗址陈列馆”。</b><b>似乎可以把人从繁华的都市,一下子拉到寂静的千年之前。这条千年御道是在万松岭隧道东接线的建设过程中被发现,这一发现还被列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b></h1> <h1><b> 严官巷名称的由来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宋孝宗因食湖蟹过多而患痢疾,多日不愈,御医束手无策。消息传到太上皇赵构耳中。赵构十分着急,派太监四处求医。<br></b><b>后来,太监找到一间专治痢疾的药局,药局的医师姓严。<br></b><b> 严医师说,皇帝得的是食湖蟹过多导致的“冷痢”,将新采藕节研细,用热酒调服即可。宋孝宗服药后,果然很快痊愈。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严医师随后被命为朝廷医官,严官巷由此得名。</b></h1> <h1><br></h1> <h1><b>严官巷修建了万松林隧道,巷子的改变就大了,原先那些深宅大院、木质排楼连同那些自建的小土屋一起拆除了。那口古老的水井和水井旁边的热闹也只能留在了记忆里。唯有留下了最早的“杭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后因变动改为“市一肿瘤医院”。<br></b><br></h1> <h1><b> 万松岭隧道口的住家搬迁要算是严官巷64号变动最大,有三栋大楼组成的大院要劈掉一栋,在这一栋里居住着五位九十岁以上老人,他们在这里居住了几十年,此时要离开这个老家,离开如同家人的老邻居,去个陌生的住处。对他们来说是残酷的。我们应当记住这些老人和为城市改造做出牺牲的老人们,对他们说声对不起!</b></h1> <h1><b> 走进严官巷隧道附近的路,变得一时找不到方向,唯有这棵529年的古樟树还在,他在,清平山就在。他在我的眼里,已经是永远的老人,伸展着手臂告诉孩子你们的家在这里。</b></h1> <h1><b>古樟树终于有了护身符,这是靠在他身旁的身份证。</b></h1><h3><b><br></b></h3> <h1><b> 中山南路和中河平行,那时的中河不宽,也是一条运输通道,经常看到大捆大捆的竹排连接着,直接漂在河水里,撑竹排的人,在竹排上来回走动。<br></b><b> 沿河建造的一排排年代久远的小木房,家家户户的后门都有台阶连在河边上,他们可以随意的在河里洗洗涮涮,浇灌着花草。<br></b><b> 夏日里乘凉的竹榻,门板都搭在马路边,密密麻麻。中河高架的建起,河边人家全部拆迁,中山南路从此冷清了很多。</b></h1> <h1><br></h1> <h1><b> 高士坊巷曾名清平山巷,因北宋高士徐复,居山南岭上而得名。</b></h1><h1><b> </b><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高士坊巷东起中山南路,西至清平山东麓,折南通大马厂巷,巷中折北对白马庙巷,长340米,宽3.5米。南宋时称仁孝坊、清平山巷、晏公庙巷,明称凤鸣巷,清及民国称高士坊巷,建国后沿用,1966年改名为红岩巷,1981年复名为高士坊巷。</b></span></h1> <h1> <b>六部桥至今已经有将近900年的历史了</b>,<b>在南宋时,朝廷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官衙就设在这座桥的西面,南宋朝廷的行政机构六部要员早朝时必须经过这座桥,桥是因此而得名的。又名都亭驿桥。南宋灭亡后,元代改通惠桥,明改锦云桥,清复名六部桥,称呼至今未变。</b></h1> <h1><b> </b><b>杭州十大古城门之凤山门,凤山门有水陆两门。</b></h1><h1><b> 凤山门为古代杭城的南大门。南宋王朝于绍兴二十八年在凤凰山一带筑皇城,又筑外城,城门十三座。</b></h1><h3><b><br></b></h3> <h1><b>凤山水城门建于1359年,历经600年风雨,是杭州唯一真实存在的古城墙和古城门。钱江之水,“自龙山河涌入凤山水门”,通过城内阡陌纵横的水道,出武林门水门,和京杭大运河连在一起。</b></h1> <h3>万松岭路口</h3> <h3>万松岭路</h3> <h1><b> 自中山南路进入万松岭路,南拐就进入了杭州凤凰山脚路。这条路位于凤凰山东麓,南起笤帚湾,北至万松岭路。民国时为沿山小路,俗名凤凰山脚。此地南宋时位于皇城内,原建有殿堂楼轩。元灭南宋后,部分殿宇改建为佛刹。至明万历年间,南宋皇城已成废墟。<br></b><b> </b></h1> <h1><b> 凤凰山脚路现在居住着不少的百姓人家,这里是南宋遗址的保护区,百姓仍住在为数不多的老房子里,经过整修的街景有了新貌,白墙黑瓦,翘角屋顶古色古香,成了百姓休闲散步的好去处。不少创意园的进入,给这条街和这里的百姓带来了一缕现代艺术的氛围和新的生活理念。<br></b><b> <br></b><b> </b></h1> <h1><b> 在凤凰山脚路有一条通往凤凰山顶的小路,风景优美而寂静,小向导的指引找到了凤凰山地区的地图,看到的隐藏在绿色里的凤凰亭,凤凰山顶就不远了。</b></h1> <h1><br></h1> <h1><b>凤凰山顶下的凤凰亭。</b></h1> <h3>凤凰山脚路的南口</h3> <h3> 出了凤凰山脚路,进入馒头山路,连接到了通京杭大运河的中河。</h3> <h3>馒头山人家。</h3> <h3>馒头山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