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迎着冬日暖阳,银川市第三届“推进课堂变革”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评比展示活动在唐徕回民西校区如期举行。</h3> <h3> 来自唐徕回民中学三个校区的五位化学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节节精彩纷呈的课例,展现了唐中老师的教学风采。到场的还有三个校区的听课老师们和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分别是银川市的教研员尉忠,西夏区教研员刘建青,金凤区教研员郑志强,兴庆区教研员贺丽华,贺兰县教研员郉菊荣和景博中学的陈鑫老师。</h3> <h3> 来自唐中南校区的朱琪琪老师为我们带来了清晨第一课,她的授课内容为《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化学物质燃烧的视频引入新课,引起学生浓厚兴趣。设计学生分组实验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过动手实验和观看视频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化石燃料。</h3><h3></h3> <h3> 第二节课是由唐中西校区的王国花老师带来的《二氧化碳的性质》。王老师在本节课开始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自己对于二氧化碳这一物质的了解,充分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提出问题<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span>引导思考<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span>进行实验<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ize: 18px; white-space: normal;">→</span>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学生在体验动手乐趣的同时收获新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h3> <h3> 第三节课是由唐中南校区的郑小燕老师带来的《溶液的形成》。郑老师向学生展示了一段全是饮料的视频,设置了这些饮料是不是溶液这样的问题情境,将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新知识的背景上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通过观察、讨论和交流认识溶液的形成过程。</h3> <h3> 午后,由唐中宝湖校区的罗宏瑞老师带来了《气体制备实验复习大比拼》。在复习过程中让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加深对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罗老师通过分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习题练习,复习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实验能力。</h3> <h3> 最后一位为我们带来课例的是来自唐中西校区的李金文老师。李老师与王国花老师同课异构,虽同课但不同法,一样令人耳目一新。李老师准备充分,重难点突出,层次明确。采用传统教学为主线的同时贯穿新理念。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假设、谨慎思考。设计多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h3> <h3><br></h3><h3><br></h3><h3> 在课后各位评委老师对课例作以点评。</h3> <h3> 郉菊荣教研员首先肯定了各位老师的优秀表现,然后就各位老师的优缺点进行点评。并强调学生生成质疑的关键在于分组实验后的小组汇报。指出了教师要合理整合教学资源,用教材而非教教材。</h3> <h3> 郑志强教研员称赞了各位老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熟练应用。并提出了关于课堂效率的问题:要将最恰当的资源用到最恰当的地方。还表示实验是事实的呈现,没有对错之分,只有符合预期和与预期不同的区别,提醒教师在今后授课中注意对与预期不同的实验现象表述时需严谨,给学生培养实验是真实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这样的科学素养。</h3> <h3> 刘建青教研员提出新的要求:教师应当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考虑问题。在准备一节课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思维方式去确定每节课的重难点,才能真正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把握重点和突破难点。</h3> <h3> 评委陈鑫老师就每位老师的课例阐述自己观点,提出了每位老师的优点和不足。罗宏瑞老师可以采取实验仪器和学案结合支撑整堂课;李金文老师经验丰富,但在引导时应注意铺垫;王国花老师年轻充满激情,但在课堂节奏方面有所欠缺;郑老师将整节课都交给学生,板书设计非常用心,但在溶液的均一性这一性质上应多加强调,方便学生理解。</h3> <h3> 尉忠教研员为各位老师深度解读了核心五项指标。先从未知到已知,再从已知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科学,层次要清晰分明。要关注学生、学科和课堂,并强调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提高科学素养。实现了让学生从听到学,化学知识从零到整,强化化学学习思维。</h3> <h3> 本次活动开拓了教师视野,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老师们在讲课和听课过程中领悟到推进变革的优点,激发出创新的火花,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