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陕西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课堂教学观摩研训会于2018年12月9日至11日在西安止园饭店大礼堂举行。</h3><h3>参加本次活动的有全省市、区(县)学科教研员及学科骨干教师400余人,会议由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室副主任夏波主持,陕西省教科院李震东书记、人教社陕西玉成公司刘兵经理到会并讲话。</h3> <h3>第一场报告,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设计,看到这个题目我个人其实是充满期待的,想看看北京来的专家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核心素养下的课堂设计在初中如何设计?目标如何呈现?可是,听完报告这些困惑依然是这些困惑……</h3><h3><br></h3> <h3>特别是报告一开头用手中的烂苹果开头,感觉在当下这个时候不适合,或者说拿着苹果谈文化自信,有点滑稽,更不能接受“苹果在中国生产就是中国的神逻辑”,苹果明明是美国的,这地球人都知道,怎么就成了中国的?于是,“写下了扔掉你手中的烂苹果,换成华为的吧”这几句话:</h3><h3>“这年头,苹果手机,名牌服装,全都烂大街,就连老师讲课都很牛的用“苹果🍎 ,烂苹果明明是美国的,可是在有些人的嘴里把它说成是中国的,这是什么神逻辑?在中国🇨🇳 生产的就是中国的?华为正在经历着一场战争……已经白热话了,扔掉你手中的烂苹果,换成华为吧……”</h3> <h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h3> <h3>对于素养的解读思路感觉挺好,从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解读何为“素养”?强调态度的重要性的,但是并没有讲为什么态度这个维度很重要(也没有谈素养、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党的教育方针之间的关系)?借这个话题,我也谈谈自己的学习理解。</h3><h3></h3><h3>首先,从素养(Competencies)的结构模型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KSAs,其中K是知识(Knowledge),S是技能(Skills),A是态度(Attitudes)。这个模型表明,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层面的整合,涉及个体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如果一个人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熟练的技能,那么他的素养水平“可能”会较高。这里强调“可能”是因为素养的最终表现除了与知识和能力相关,还取决于态度的作用。例如,会开车是有“能力”的,但会开车却不礼让行人或救护车,便是有“能力”而欠缺“素养”的,因此“能力”不等同于“素养”,“素养”也不能简化为“能力”。</h3><h3>其次,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不同,结果迥异。学习或教学的最终目标如果只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这种教育培养出来的对象并非“全面发展的人”,因为这些知识和能力未经适当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转化,不能升级为素养。可见,在核心素养中"A"的存在至关重要,尤其是在"K"和"S"差别不大的情况下:积极的态度能够有效地促进知识和技能的发挥,从整体上提升个体的素养水平,最终促进个人成功与社会发展;而消极的态度则可能会抑制知识和技能的表现,最终带来负面的结果。</h3><h3>总之,核心素养强调在个体身上形成完整的素养,它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等多维度、多层面……</h3> <h3>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上的具体化,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密切相关,对于理解学科内容的本质,设计学科教学,以及开展学科评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些关键问题没有听到,很失望……</h3> <h3>下午,两节教学观摩课,第一节交大附中杨红英老师……</h3> <h3>如何设计问题?如何问问题也是我们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课堂推进的支点,更是生成点。本节课设计的问题总体上看应该是没有什么?老师的预设和学生的回答都是老师设计好的,看起来很流畅,但我感觉最大的问题可能就在这里。简单的说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这个结论看似没有问题,但仔细分析问题很大,这个观点包括两句话,第一句:“国家安全当然和国家安全部门有关,这是自然的,也是国家安全部门的职责所在”,这一点要给学生指出来,不能简单的否定(把其中的合理成分就否定了)同时更要通过逻辑分析,指出,“不能因为和安全部门有关就能得出和自己无关的结论来”,国家安全部门和公民个人是两个不同主体,各自有其不同的职责,我们在坐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维护国家安全自然有自己的一份责任,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引导学生辩证思考国家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观念很重要,不要给学生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h3> <h3>第二节,西工大附中程英老师……</h3> <h3>第二节课给我感觉最大亮点是这一副板书,它“纯手工”精心打造的,所谓匠心独运,存乎于心。我这段时间听了不少课,但是因为教学板书而让我眼睛一亮的,却很罕见,今天可以说是个例外了。正如张建庆老师讲:如今,在黑板上写板书的教师越来越少了,是不会写了,还是不想写了,甚至是不敢写了?仔细想想,现在能够坚持每天坐下来,拿起笔在白纸上或笔记本上写几行字的人也不多了,技术对手艺的替代,在一定程度上也隔离了“教”与“育”的关系,“我手写我字,我心联我手”,在教学中,只有经过教师“心手相连”的书写,我们所传递给学生的知识、信息,才会具有人性深度和人情的温度吧。如果说教育承载着传承文化和培育人生使命的话,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应该是从写好字开始,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应该从写好字,写好板书开始。“人生当从识字始,教学当从板书起”,当我们在黑板上一笔一划、认认真真、端端正正、恭恭敬敬地写下一个字、一行字的时候,我们就不仅是和学生一起经历课堂的教学过程,也不仅是在和学生分享知识,共同体验思维的奇妙绽放,以及感悟文字背后的文化与传统的魅力,我们也是在将自己的人生与从事的教育融入到了这个看似平淡、重复而富有意义的过程中来。正所谓“一支粉笔写春秋,三尺讲台有桃李”,初上讲台的年轻人能有如此的教学态度,我心甚慰……</h3><h3></h3> <h3>这节课老师讲孔子精神的传承,我没有弄明白,何为孔子精神?有点疑惑,也许老师是想表达孔子的思想吧,但孔子的思想要辩证分析,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不能囫囵吞枣的生吞活剥的吃下去。这让我想起鲁迅先生说:“翻阅两千年的中国文明史,只看到两个大字:吃人”,诚哉斯言!当下,国学之风盛起,覆人无数,我们对孔子的思想在认知上要清晰,传承什么怎么传承特别是在课堂上更要认真设计,不能似是而非!如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要继承,但他的等级观念我们就要批判,老师在“传”的时候,要考虑“承”,的问题。孔子推崇君权、父权、夫权,提倡愚忠、愚孝、愚节。在孔子的观念里,君臣父子夫妻,各有其位,等级森严,不容僭越,绝无平等之必要,更无平等之可能。导致国人只知专制,不识民主,以为命由天定,其实人人生而平等。孔子的这种专制思想、等级观念逐渐渗透进国人的血液里,流淌至今,如附骨之蛆,剔之不去。</h3><h3>《论语·颜渊》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h3><h3>《论语·八佾》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h3><h3>《论语·里仁》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h3> <h3>说课与专家点评环节,夏波副主任主持,由西安市教科所陈海兰进行专题点评……</h3><h3> 陈老师点评精准到位,特别是在对两节课堂整体的感觉上,讲的很全面,两节课老师都是做了精心准备,认真思考的,我也感同身受。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在教学整体布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课堂应体现“虚实相生”的原则。一堂课的教学设计,就像一副书法作品一样,一定要考虑好布局,书法是注重“留白”的艺术,如果一张宣纸上,布满了线条和墨迹,那就只能是垃圾了。两节课我感觉PPT设计有点偏多,素材应该再精炼,不宜过多,在问题设计候,要注意适切有效,而不是步步紧逼,一堂好的课,教师在事先设计的时候,会考虑留有很多空白,意在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生长的时间和空间。两节课中老师使用的材料都是相当丰富的,但是也因为过于丰富,反而削弱了教学的效果,这正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现象一样,学生开始的时候很有新鲜的感觉,到后来可能就有些“胃胀”了……</h3> <h3>今天,又听一遍李晓东教授的课,感觉和徐州是有不同,清晰、自然有高度,更加接地气了,特别几个举例很自然亲切,这让我想起这学期在碑林区九年级培训后写的随笔,我的思考及和老师们探讨的问题,在今天李晓东教授的课上得以诠释,我感到很欣慰。对于教师而言,首先不仅“我教故我在”,更应该是“我思故我教”,“教而不思则罔”。在“新理念——教材——教师——学生”这一序列环节中,“教师”这个环节至关重要。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们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的事实,如很多本学科教师大都是从别的学科改行而来,缺乏专业理论支撑,对新的教材和编写思路及教材的处理存在一定的问题,理解部编教材的编写意图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试教说课中,有老师竟然让学生感恩教会,尽管课堂想了很多办法,但对校祖、教会之类的混在一起,就是不知道宗教在中国是和教育相分离的,这是基本原则,也是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问题,一边讲课堂贯彻了核心素养,一边在课堂实践中背离这一素养,有的试教课中虽然讲的以核心素养立意课程,可是,从教学设计上课依然是老一套,在教学设计中看不到如何落实,还不理解从“三维并举到三位一体”这种目标呈现方式的不同,仅仅赶了个时髦而已,用了个新的名词而已。</h3> <h3>其次,基于教育立场的思考,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事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讲的一个核心“全面发展的人”该怎么样的解读和领会,每一节课不仅要从学科的角度看待和审视自己的教学,更需要从教育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上位是党的教育方针,是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细化,教育的目标是“成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学科教学在“成人”教育中具有什么价值,应该发挥什么样的独特功能?所有的老师要清楚,我们面对的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学科,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作为修订课程标准的标志性追求,要说变化,这是最大的变化。唯有就相关话题想透彻、说明白、达成共识,才能纲举目张。</h3> <h3>第三,作为老师自身,面对本轮课程改革,面对新的理念,我们如何应对,如何反思?反思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教学以及对自己所做的这一切是不是认同?是不是有意义有价值?也就是说,教师对于自己从事的事业,应该有一种信念、信仰,一种使命担当。所谓‘树人’教育,就是我们的教育要像培育树一样培育人,我们的教育者要像树一样能坚守有理想敢担当。我们这一份职业的幸福感何在?是我们成就了学生,还是学生成就了我们?我们对新教材的研究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深度,知识-语言-思维这三个要素或者说教材的三大功能是否理解透彻,核心素养下的命题或者说测评该如何做?这些都需要反思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需要不断的总结和提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