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坚守 ——我的父亲马士彬(二)

马岚

<h3>二、故乡情结</h3><h3> 父亲有两个故乡,一个是儿时生长的定州沙河边的小村落,另一个就是后来一直生活的保定市。父亲对这两个故乡都有着深厚的情感,深刻的爱。80年代,父亲曾以古城老人踢毽子为题材画了很多作品。踢毽子是古城保定的一项特色运动,在公园里经常会见到三人一组接续踢毽,能踢出很多高难动作。父亲说,那时的民间高手踢得真是精彩,现在的水平已大不如前。可惜那时的照相、录像都极不方便,我看不到任何影像资料。父亲那时经常去莲池门口看那些老人踢毽子,和他们都成了老朋友,他们的那些精彩动作父亲也早已烂熟于心。若干年后,很多老保定人见到父亲还会提起他的踢毽图,说当时印象深刻。这批作品水墨淋漓,动态生动,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是父亲早期的代表作品,曾多次参展和出版。保定市与美国夏洛特市是友好市,保定市市长出访美国的时候,一幅《踢毽图》作品作为城市礼物送给了夏洛特市。</h3><h3><br></h3> <h3>  1981年,作品《踢毽图》入选"全国卫生书画摄影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1982年,此作品发表在上海的《大众医学》杂志封二,发表后父亲收到了几十封来自全国各地热情洋溢的读者来信,表达对作品的喜爱之情。<br></h3> <h3>  《母亲的艺术》是早期父亲倾注心力最多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的背景是一面老影壁墙,为了积累素材,父亲走遍了保定的大街小巷寻找老建筑,哪条街里有哪个老房子他都了如指掌,而且这幅作品完全用的是写实性的工笔技法,进度非常缓慢,前后历时几个月才完工。《母亲的艺术》曾在多地展出,一次在南方展出时,一位老华侨看到了非常感动,说非常想见见作者并愿出一万元买下这幅作品,三十多年前的一万元已是天价。可父亲当时身在保定,通讯又极不发达,在展览现场的父亲的同事没能及时联系上父亲,所以此事未能成行。但作品给观众带来的震撼与感动,也足以让画家内心感到欣慰。</h3> <h3>  这时期的作品父亲都是以农村或古城生活为题材,父亲喜欢画老人,说老人身上有岁月的痕迹。</h3> <h3> 《乡间鸟市》</h3> <h3> 《墙里》</h3> <h3>  此时期作品专版发表于《农民画报》 ,父亲老友刘玉忠先生撰写评论文章。</h3><h3> 这一阶段,父亲的画风受到著名画家史国良和梁岩的影响,注重写生,注重画速写,更注重深入生活,作品风格趋向写实。那时,他们经常一起下乡写生,一起把酒言欢,谈艺论道。当时我还年幼,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感觉他们谈的真是畅快。</h3> <h3> 父亲母亲与史国良先生</h3> <h3> 父亲与梁岩先生</h3> <h3>  1983年,梁岩在莲池与保定"国画人物小组"的合影,合影里有很多著名画家,除了父亲还有苏静、谷中良、袁辉、杨世平、胡凌,还有12岁的侯雅林。</h3><h3><br></h3><h3> 但慢慢的父亲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太像他们了,这不是他想要的,他认为别人再好也是别人,自己可以不是最好,但一定是惟一。他会潜心的向人学习,但最终追求的是成为自己,他要探索属于自己的路。于是,有些作品开始尝试以水墨为主,造型方式也开始追求意象性和趣味性。形式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内容依旧朴实,情感依然真切。儿时的玩伴,村里的乡亲,都是他的表现对象。父亲有两枚印章常在画中使用,一枚是"定州人氏",一枚是"家在沙河边",可见父亲对家乡的情感之深,他从未忘记自己从哪里来。</h3> <h3> 《青梅竹马》</h3> <h3> 《老来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