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宝华山

耀辰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章/编辑:张耀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华山,号称“律宗第一山”,在江苏省镇江句容市北部。山上有规模宏大的隆昌寺,寺内有铜殿、无梁殿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有年华道场、戒坛、并兼著述佛门经典。清乾隆皇帝曾六次驾临,并题写了大雄宝殿的匾额“光明法界”。曾经印度、缅甸、柬埔寨等国前来受戒者络绎不绝。</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华山(这里宝华山有代指隆昌寺之意)有一怪:“庙门小偏东朝北开,和尚和尼姑在一块。” 这是以前我们小时候流传宝华山的一句顺口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的家乡在距离宝华山不远的地方,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我曾多次上过宝华山且每一次上山都有着不同的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过一片水田,跨过一条沪宁铁路线,再翻过一座儿时称之为“七星观”的山,就到了宝华山的脚下一个叫作杨柳泉的村庄。村庄有几十户农家,农家村前有一条山沟溪流,溪水终日潺潺,清澈甘冽,常有农妇们在溪水边唱着艳歌洗洗涮涮。山村景色宜人,草木葱笼,空气清新。倘若是在清晨或是傍晚时分,农家房舍上的袅袅炊烟,伴随着山涧的溪水叮咚;农夫们赶着耕牛在田间劳作以及山头上的斜阳。瞬时间映入眼帘的场景,会立刻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水墨山居图来。</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杨柳泉村傍有一条曲折的山涧小路,这就是上宝华山隆昌寺的山路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华山,上山的路以前只有这一条,据说乾隆皇帝六上宝华山也是走的这条路。这条路不太好走,没有硬化和台级就是泥土小路,有时有的个别路段坡度稍陡时,还要用手借助身边的小树干才能扒拉上;下坡时有的路段身体还要蹲下慢慢地跐滑梯而下;有的时候还要跨越小山沟、小溪流。这么难走的路,山上的和尚经常下山到龙潭镇街上办差是怎么走的?敬佛拜佛还愿的善男信女香客们,又是有多么大的虔诚心呢?当年的乾隆爷又是怎样上得山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传说:乾隆皇帝是为了寻父而六上宝华山的。他听说他的生身父亲,在宝华山上隆昌寺里做伙头军士即烧饭的,他要上山认父,大臣们劝奏皇上不必亲往,要隆昌寺的方丈将几个伙头军士召见到龙潭下院来。乾隆爷不允,寻父哪能让父亲下山见儿子这是不孝,并秘旨为了不惊动寺院,防止伙头军士们争认父亲光耀自己。他就微服私访上山寻父,最终结果没有认到父亲,故他不死心才有了他六上宝华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这是传说是民间人士编的故事。 据《清朝野史大观》记述:“胤禛即雍正皇帝在当皇子时,与浙江海宁陈家往来频繁。一年,两家在同日时辰生子,胤禛家生女孩,陈家生男孩,胤禛命人抱来偷偷把孩子给换了,陈家迫于权势不敢声张。胤禛即皇位后,陈氏家族也官至显要。这个被调包的小男孩即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这也是野史说乾隆皇帝生世是一个迷,其正史不是这样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宝华山的这条路,我们过去大人小孩是经常走的。不过多数是上山为了剐柴禾打香栗籽子和刨山花、白蒲根等补贴家用的,其并不是为了上隆昌寺而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五几年以前这条上宝华山的山路是有石台级上山道的,并且在上山途中还建有一两处凉亭供人休息和避雨的,不知道何时何地这些都没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破四旧立四新,宝华山上的隆昌寺被部队接管,寺内的和尚尼姑全都被解散下山还俗,隆昌寺已俨然成了军事基地。幸亏是当年的部队接管,否则,隆昌寺将会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更严重的破坏和损毁。</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第一次上宝华山隆昌寺,是在六十年代末小学约五年级的样子。当时,全国在开展“学雷锋做好人好事”的活动,学校要求学生组织活动小组为解放军服务,并将活动内容好人好事编写上墙,贴到班级“大批判、小评论”的专栏上以示表扬,个人表现突出的可发展成为“红小兵”戴上红袖章。</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天,班上小组长通知我明天参加学雷锋小组活动,要求带上鞋刷、水壶、干粮上宝华山,为解放军叔叔洗刷鞋子学雷锋做好人好事。其实蛮搞笑的,我们当时还很小在家里自己的鞋子都不会刷,还去帮解放军叔叔刷洗鞋子……。</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天一早,那是个礼拜天,我们六、七个小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拿着鞋刷背着黄书包和水壶,排着队伍就向宝华山出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月的天气乍暖还寒,上山的小路已是一派春天的景象。清澈的山涧溪水;嫩嫩的新草,和煦的阳光;漫山的野花和自由飞翔的小鸟,一路上伴随着我们嘻戏、蹦跳、欢笑。开心的我们尽情地徜徉在这片大自然里,累了我们就走到一片开阔地,大字形的躺在草地上,看着蓝蓝的天空,晒着暖暖的太阳,喘着重重的粗气。</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早晨五点多钟的出发到上午九点多钟的样子,我们就到了宝华山上隆昌寺的门口。站在两棵高大的银杏树下,仰望着隆昌寺的恢宏建筑。这是我第一次来到这里,感到非常高大森严,内心里不由得肃然起敬。近步走到庙门前,山门不大比我们家的门大一点,门口有解放军站岗。小组长与站岗的解放军叔叔联系后,我们被带进了寺院。顺着不长的幽暗巷道走进去,我们看到旁边的屋内有几口硕大的铁锅,后来知道是原寺庙里的和尚做饭菜的大锅,部队没有用保存的还是蛮好的。再往里走眼界豁然开朗,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很大的用条石铺就的中心广场。后来知道这是年华道场,是过去和尚做法事道场的地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中心广场低于周围的庙宇建筑,边上有一排自来水池,我们就被安排在这水池边上,开始了为解放军叔叔刷洗鞋子。大家刷的刷洗的洗晒的晒,也不知道刷洗了多少双鞋子,到了中午约十二点的样子,意想不到的是我们竟然被安排到部队的食堂吃饭。腼腆的我们推诿说带了干粮的,其实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事实我们是带了干粮的,书包里装的有早晨出发前买的烧饼油条,有的同学带的是自己家摊的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部队的食堂就是不一样,有大块的红烧肉吃,听说这猪肉是他们部队里自己养的猪。那个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家里吃肉是要凭肉票的,所以难得有荤气,高兴的我们这次是“小狗掉茅缸” 啦!……吃的真过瘾。</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吃完饭我们被安排在寺院内参观,听说隆昌寺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间半,四合方形宛若法坛。我们就沿着台级上的殿宇走了一圈,看看原来供奉泥菩萨塑像的殿宇,斑驳不堪,塑像损毁缺失严重,大雄宝殿的汉白玉大佛佛首缺失,墙面上到处都是标语和最高指示。殿宇外长廊处有一角通向后山,我们就沿着石级而上,经过铜殿和无梁殿上到了后山平台,远处看到一个象四合院的建筑。后来知道那是以前的尼姑庵,难怪顺口溜说:和尚和尼姑在一块,还真是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带队的解放军叔叔说:“前面是部队办公室不能带你们去了。” 为此,我们就这样结束了一天的学雷锋活动,随后我们按照来的路线下山各自回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十年代有一次我们一家人骑着自行车去上宝华山,这一次要比以往走路要轻松多了,但山还是要爬的。自行车只能骑到杨柳泉村庄,然后将自行车停放在村民家门口徒步上山。不瞒你说那个时候山里的村民真的很朴实,也或许是说,山里的村民在长期受到佛祖的熏陶后都有善心,我们的自行车停放在村民家傍边从来没有丢失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八十年代,宝华山上住扎隆昌寺的部队已经陆续撤走,开始有建筑工人在寺内,做恢复庙宇修缮工作。墙上面还清晰留有“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标语口号和一些“最高指示”,庙宇的侧面向南修建了一条碎石子的上山公路。</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修缮工作进展很缓慢,以至于几年后我们几个家庭组团,再次上山仍改观不大。标语、语录是清除了,大雄宝殿的汉白玉佛像装上了新首,其与真身有鲜明的区别,一个是老玉发黄旧,一个是新玉发白,年华道场上的地砖已换新,后山上的尼姑庵也在大修。当年南京晨光机器厂为香港大佛铸完铜像留有石膏胚胎,我思忖着这个胚胎若是捐给隆昌寺就好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是我们喜欢上宝华山有什么敬佛的虔诚心,而是每到春天五一节日时,是春暖花开的季节,脱去厚重的冬衣总要舒展一下筋骨,去山里游玩踏青是最好的锻炼休心,就像我们现在常爬紫金山一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不知道是哪一年,宝华山上的隆昌寺修复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是五月的一天我们带着儿子,走我曾经“拥军学雷锋”走过的路,一家人闲着没事再次来到宝华山踏青赏春。在上山的路上,我们遇见了同路上山的一个小和尚。大家在走累了休息的时候,小和尚就笑着逗我家儿子,一口的镇江话说:“你要是不好好乖乖的走路,到了山上我们庙里就不让你下山回家看你怎么办?”; 过了一会又开玩笑的说:“我的法名叫净觉,给你也起一个法名叫惠觉怎么样?……” 然后就哈哈大笑,我们也跟着大笑,并捉弄儿子说:“还不快快谢谢师傅”,儿子也玩皮的一拱手说:“谢谢师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净觉小和尚有事快步先走了,临走时说:“到了山上记得来找我欧!” </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随后也起身往上走,中途又遇到一个下山的老者,休息攀谈中老者说他是台湾来的。一九四九年去台湾前他一直是隆昌寺的信徒,这次两岸关系解冻他就回大陆来了。今天一大早上山是来还愿的。哦!真是一个信徒,四十几年前许的愿,看来是灵验了,不知道他当年许的什么愿?</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山上我们一家人,站在我小时候曾经站过的古银杏树下拍照留念,傍边现在多了一面墙,墙上镌刻着“律宗第一山”。转眼看去寺庙变化真大,整个庙宇修缮一新,黄色的墙面“阿弥陀佛”已取代了“提高警惕”;迎面的庙门油漆一新,门楣上悬挂着贴了金的“护国圣化隆昌寺”的匾额; 门口开始了售票,我们买完票后和儿子开玩笑说:“我们可以不买票的,就说是来找师傅的”,儿子羞涩的只是莞尔一笑。</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进了山门迎面的牌匾是“律宗第一山”,回头再看是“众山点头”的牌匾,四个錾金大字悬挂在我们头上。进入到了年华道场,看到“大雄宝殿”前的香火炉还是蛮旺的,有许多香客正在进香,我们也学着烧了香拜了佛。走进大殿和尚们在忙着做事,有的和尚在潜心的抄着佛经。方丈室、铜殿、无梁殿包括后面的尼姑庵都修葺了一新。 尼姑庵里现在是否还有尼姑,不得而知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最终我们在寺庙里,也没有能够再遇见那位邂逅的净觉小和尚,我们也没有打听怕打扰佛门的清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五日宝华山隆昌寺恢复了授戒。宝华山的授戒又称传戒,是一项非常隆重的法事。授戒有沙弥戒、比丘戒和头顶上烧戒疤的菩萨戒。据资料记载:那年参加受戒的有一千五百多名,有来自海内外六、七个国家的僧尼。</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的宝华山已成为了国家森林公园,除了山上的隆昌寺外,山下的原杨柳泉村也变成了“千华古村”,古色古香的建筑,仿古式的街道令人遐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华山 - 隆昌寺,又重新成为了汉传寺院的传戒道场,这是佛门的幸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文中部分图片来之网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完】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写于冬日2018年12月10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