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四十多年前的1975年7月,我们按照毛主席的教导“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我的俩个姐是老三届,已提前几年奔赴农村落户。我没有任何选择,义无返顾地踏上了奔向农村的道路。</p><p> 那时我们才十八、九岁,面对社会茫然不知所措。走的早晨,就是坐的这种老式解放牌货车,车启动的那一刹那间,我忍不住往后看,父母亲用衣袖角擦拭着泪花,含着眼泪目送着我们……</p> <p> 当时上山下乡是按照随父母亲单位,到定向的农村插队落户。那时高中毕业不能考大学,因此,我们高中毕业后就随着物资局系统上山下乡子女,落户到了四川重庆涪陵县清溪区清溪公社石坝大队。(从左王念菊、江国华、罗光毅)</p> <p> 我站的地方,是到生产队的必经之路。这是一条沿着陡峭悬崖边上开辟的水渠,对面是几十米落差的羊肠小路,那时我们肩挑背负着谷子、玉米🌽交公粮就是走的这条路。</p><p> 当年,国家拨给知青盖房子的原木料,就是我们和农民朋友一起,经过这悬崖边上的水渠道,从坐落在长江边的公社靠肩扛回山顶上的青年队,二十多里山路啊!那扛原木料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真是灵与肉的体验啊!</p> <p> 这个地方是我们回生产队的途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面山下弯弯曲曲的羊肠小路,以及从那远山慢慢流淌而来的涓涓小溪。那条羊肠小路也可以通往我们生产队,这两边落差有几十米。</p> <p> 沿着这条悬崖峭壁建造的水渠,一直往山里边走、需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生产队。记得当年,我们就是经过这条险峻的路上,大队团支部书记刘兴益、及其他社员将我们的行李肩挑背负护送下,沿着水渠向远山的清溪公社石坝大队各自落户的生产队行进。</p> <p> 小溪潺潺流淌,四季不断,从远山那边的焦岩公社弯弯曲曲、步履蹒跚、慢慢地走来。那山、那水、那沟、那泥泞的羊肠小道,都在记忆深处。每当周末,知青赶场天来到这里,我们小憩、戏水、述说、哭泣,一切内心的烦恼此时已荡然无存。</p> <p> 沿着崎岖的羊肠小路继续往前走,鹅卵石丛生的小溪边水田透明如镜,已犁得平整的梯田里灌满了水,村民们已在水田里插栽水稻🌾秧苗了。</p><p> 下乡第一次分配到的工作,让我感到十分意外。老队长说,你们刚来不熟悉农活,到基建队去吧,把小溪中的鹅卵石清里出来,变成水田!我的天啊,那真是人定胜天的年代,从乱石丛中要粮田!</p><p> 照片右边👉小溪边那块小水田,估计就是当年我们在基建队劳动时,从乱石堆里整理出来的。</p> <p> 从清溪河往山上爬坡约10分钟,就来到了原大队的小学校。两棵百年黄桷树依然气宇轩昂、枝叶繁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她可以将整个学校覆盖完。</p><p> 遗憾的是,多少年过去了,由于读书的孩子不断减少学校就拆了,剩下的孩子合并到清溪河对面的立石大队去就读,这里就剩下残垣断壁的校址和依然挺拔而孤独的百年黄桷树。</p><p> 站在这里,仿佛还能听到当年孩子们童子般的朗朗读书声;看到他们在凸凹不平的操场上跑步、嬉笑玩闹的身影……</p> <p> 五月的季节,水稻田里青青悠悠,农民们已开始插栽水稻。眼前的黄桷树舒展着她那硕大的身躯,枝叶纷披、四季常绿。不用画家去描绘,好一幅美丽的田间画卷,呈现在你眼前……</p><p> 这是石坝大队的三、四队所在地,当年赶场回来背着买的米和其它杂物、已经走累了,都要坐在这黄桷树下小憩一会儿。然后,再慢慢地开始继续爬山,这里离青年队还要走近一个小时的山路。</p> <p> 继续沿着犬牙交错的田埂走二十几分钟,就到了王姐插队落户的石坝大队第四队。踏着青石板,推开年生已久的厚重陈旧的木门,在木门梁上已逐渐褪色的“毛主席万岁”依稀可见,这就是落户的地方。房屋只有六平方米左右,放下两张单人床,中间一张简陋的桌子,就没有多余的空间了。</p> <p> 二十多年过去了见到重逢的社员邻居。和王姐合影的是当年支部书记陈占文的夫人(穿蓝色衣服的人)和队上的社员。当年重返生产队据其他社员讲,知青返诚后,大队党支部书记陈占文,去给建筑工地守材料,死于非命。</p> <p class="ql-block"> 这条泥泞山路,是我们到青年队和赶场唯一途径。原来它只有三分之一宽,两边杂草丛生、撅棘满布。遇上下雨天,山路泥泞,难以行走。</p> <p class="ql-block"> 这是我落户的石坝大队庞大爷家,门前摆放的石磨是他家祖祖辈辈留下的。不知老碾它磨出了多少撅根粉、包谷粑?磨出了多少人生活心酸、艰辛和人间沧桑。</p><p class="ql-block"> 单薄的衣服难以抵御冬天寒冷,有时冻得瑟瑟发抖。当年,我们就聚集在这简陋房屋里,去山上拾起干枯的松树桩,燃起火焰烤火。天气虽寒冷,在火堆傍心却暖和了。1997年再回去时,屋里居住的庞大爷已不在人世间。</p> <p class="ql-block"> 插队一年后,涪陵县里要求建知青点,把分散在不同生产队知青集中在一起。就这样,石坝大队的知青就全部集中在石坝四队的山坳上(他们几乎都是物资局系统的子女)。</p><p class="ql-block"> 这山坳地势开阔,放眼远方,群山环抱,白云缭绕,满目苍翠,松林茂密。我们所站地方以及右边种麦子地方,都是当年知青青年队的屋基和生活地方。</p> <p> 这是一条从山下清溪河通往我们青年队的小路。由于很少有人走,小路也时常被野草、野花掩埋,已分辨不出路径了。</p><p> 春天,这里满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那小小的杜鹃花芳香浓郁,沁人心脾。朝着山上的方向走去,就是我们青年队的驻地。</p> <p> 这里真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放眼望去, 山峦起伏连绵,白云缭绕,云舒云卷,空气清新,岩水甘甜!那情景历历在目。</p><p> 满山遍野的茶梯,都是当年我们知青开垦的荒地,并且在茶梯上播种了茶叶种子。同时,还在茶梯上套种了西瓜。</p><p> 往山下方向望去,那一片金黄的麦子地是当年青年队房屋驻地,知青返城后也就没有了。</p><p> </p> <p> 春末夏初的五月,地里的麦子已熟了,呈金黄色的麦子静静地待在地里,等待人们去收割。王姐站立处是他们四队的坡地,对面山左边的凹进处,就是我们一队的土地。虽然,看得清楚那边的山地,但也要走近一个小时的路才能到达。</p> <p class="ql-block"> 青年队驻地位于石坝大队的山坳上,那是一块山间平地,估计有300平方米左右。在平地上我们自己动手建有干打垒土坯住宅、厨房、简易篮球场、养猪的圈、还开辟了一块种蔬菜的地。</p><p class="ql-block"> 这里春天,绿树成荫,野花野草丛生,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富含负氧离子;夏天,白天烈日炎炎,晚上凉风息息,明月清风,手可摘月;秋天,遍地金黄,稻谷飘香;冬天,料峭寒冬,白雪皑皑,银装素裹,难忘的地方啊!</p> <p> 与王姐她们四队的老队长和曹队长摆起那些曾经的往事,依然记忆犹新。</p><p> 离开农村二十年后,这里的变化很大,土地已包产到户,粮食和猪肉都已不成问题,有的社员已将干打垒房(农村一般用木板做成长条模具箱,然后将泥土倒进去,再用木锤使劲将泥土捶打建成屋墙的房屋)翻盖成水泥砖瓦新房,只是手里缺少周转的现金。</p> <p class="ql-block"> 这地方是青年队茶山上一角,远处山下是焦岩区李家大队。脚下悬岩边,是我们青年队日常生活用水取水点。生活用的柴火必须在悬崖下面沿着岩边去砍柴,然后再背上来。</p><p class="ql-block"> 高山有好水,这绵延起伏的山峦,是由石<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 font-size:18px;">灰质组成土壤,它富含碳酸钙或碳酸氢钙等石灰性物质,滲出水质营养丰富。清晨,浇一捧水洗脸,清爽滋润;吮吸一杯清水,甘甜润喉;舀一勺煮饭,白米飘香。甚至,一个月不吃肉也没什么感觉(那时知青买肉,需要定量发票,一个月只有一斤肉票)。</span></p> <p> 在田间地里,挖地、耕田从头开始。当初去时分不清什么是谷子、麦子,都是社员们帮我们分辨。挖地时体力不行,也是社员挖多的地,留下少部分让我们体验。淳朴善良的农民👩🌾,用这些无声的语言感动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是青年队茶山上一角,远处山下是焦岩区李家大队。右边👉山坡是我们开垦的茶梯,并在茶梯上套种了西瓜。</p><p class="ql-block"> 社员世代都种过西瓜,就是种不好。王姐她们几个人,用书中介绍的科学方法种瓜,一举成功。有的西瓜一个就重达二十来斤,当年我们青年队就生产出万多斤西瓜。知青自己吃不完,还肩挑包挎几十里路到清溪河边,然后,沿长江乘坐机动木船卖到涪陵县城区……</p><p class="ql-block"> </p> <p> 下乡不久,区县政府要求组织下乡知青搞文艺创作组。说是搞文艺创作,其实当时“江青反党集团”正在准备又一场政治运动、掀起右倾翻案风,矛头指向邓小平。</p><p> 这张照片是唯一张和区县领导的合影,我在最后排左起第四、张明树在第十;王姐在第一排右起第三、胡玉娟在左起第三、樊家毅在右起第一;崇高书记第二排右起第二。</p> <p class="ql-block"> 清溪公社濒临长江边,这个礁石边旁边就是我们去涪陵县城和返回重庆、乘坐机动船的地方。河对岸是涪陵珍溪区永安大队。</p><p class="ql-block"> 在清溪公社搞文艺宣传那段时间里(其实,就是在那里混工分),我们常常坐在长江边的礁石上(三峡大坝建成后,这些礁石已石沉河底,再也看不见了),若有所思,望着长江水,思念家乡。有时想起无望的未来,暗自流泪😭……</p> <p> 这个地方是青溪区公所,我们搞文艺活动期间就住在这里。区里很重视,特地将区公所的用房腾出来,安排我们文艺创作组知青住。</p><p> 文艺组的成员基本上都是物资局系统下乡的知青,也有少数往届知青。我们除了在区、公社宣传演出外,还要打起背包到各个公社和生产队演出。 </p><p> 到下面去宣传吃住都十分简单(有时白米饭、白萝卜泡米汤;收割的谷草铺在地上,然后再铺上草席就是床了),各个公社或生产大队相距较远,我们都是背包步行。</p> <p> 这是当年清溪区公所(区政府)房屋内部的布局。平时宣传队排演就在相对宽一点的院坝里,晚上就住宿在楼上低矮的角楼里。角楼上唯一透光的地方,就是屋顶上几片玻璃瓦,间或透入星点亮光,角楼上是木地板,铺上成年稻草和凉席就权当床铺睡觉。</p><p> 照片右边👉那棵榕叶树高大挺拔,几十年了它依然还在那里,我看到好亲切哦!它等着我们几十年了……</p> <p> 翻箱倒柜,终于找到了纸页已经泛黄、当年清溪区知青宣传队文艺创作组、自己创作的节目原稿!从编剧、作词、谱曲、乐队演奏,全都是知青。从扉页可以清晰看到,这本创作本已经快45年了!</p> <p> 那个年代没有电脑、计算机,更没有如今发达的互联网和多媒体,制作宣传资料都只能靠报纸、文件、上级指示等创作。同时,采用简陋的钢板和蜡纸版刻。仅管版面设计、字体、曲谱不是那么工正,但是,这都是知青们自己创作出来的啊!</p> <p> 以“开山改土学大寨”为标题的舞蹈曲谱,在历经几十年后,那密密麻麻的词和曲谱,依然在泛黄的纸上清晰可见。</p> <p> 返城二十年后的1997年5月,又踏上了回乡的路上。这个地点,就是我们从涪陵县乘坐机动船沿长江顺流而下,约30分钟后到达落户的清溪公社码头。</p><p> 每逢周日,方圆步行2小时左右的农民,就会背的背挑的挑,将自养的鸡蛋、鸭蛋、青菜头、榨菜等农副土特产品运来河边赶场。那场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p><p> 三峡大坝建成后,河边的礁石连同自由集市场都被淹没了,回去再也看不到这些景象…</p><p> </p> <h3> 1997年5月离开农村二十年后,再去看看当年我们生活过的清溪区公所,虽然,说不上是残垣断壁,但已让人感觉物是人非,满目疮痍。据说,因为马上就要建沿江大道,也就没有什么意义再维修它。</h3> <p> 这是80年代初我们回城后在鹅岭公园的留影。照片左边两位也是一起上山下乡的好朋友👭(岳非丘、刘青),他们落户在与我同一个区的焦岩公社(三峡大坝建成后,他们公社大部分已被水淹没了)。</p> <p> 2001年春节,我们又回到插队落户的生产队。这是我当初落户的第一队,合影的除我和王姐外。其余都是老队长家里的人。(记得几个女儿叫吕正碧、吕正兰……)</p> <p> 2004年春节又重返清溪石坝四队,与当年的团支部书记坐在一起谈起往事。他们农闲时到山里砍柴,准备过冬的柴火;砍青竹子,编织竹簸箕生活用具,拿到场上去换回零钱,岁月就这样悄悄流逝……</p> <p class="ql-block"> 2004年1月,回到曾经洒满汗水💦的农村,眼前的蔬菜经过霜打之后,庄稼更显茁壮。这是在王姐他们四队的坡地上,后来归青年队所有了。</p> <p> 站立处是我们当年知青的宅基地,知青都生活在这里。房屋是用干打垒泥土建造的,除了屋顶有瓦之外,每间房的屋顶没有遮盖(这为我们偷吃猪肉提供了方便。备注:知青自己养的猪🐷,由管理的社员控制,知青不满,因此发生了偷吃烧白事件)。每两人一间房,估计六平方米左右,放置0.8米的单人床两张、四角木桌一张,十分简陋。</p> <p> 2008年10月又回到插队落户的地方,村头的那两棵百年黄桷树,敞开她那坚实的躯干和枝叶,迎接我们。不知道哪年再回去,也许就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因为,大树🌳旁边已开始在修建公路了。</p> <p> 2008年10月我和同住在一间房的好朋友罗光毅以及他的夫人童立文,又回到插队落户的地方。依旧是在那棵百年黄桷树下,与社员谈起曾经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晨曦还未露出鱼肚白,远处望去石坝村庄氤氲朦胧,炊烟缭绕。几声清脆公鸡🐓咕咕……的叫唤,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早起的农家已开始烧起柴火,烙包谷粑、煮洋芋…准备好去公社浣小上学孩子们的伙食。</p><p class="ql-block"> 随着叽嘎叽嘎的木门声响,厚重陈旧的房门慢慢地打开,孩子们揉着惺忪的眼睛、寒冬腊月打着赤脚(小脚丫冻得如胡萝卜似的)、背起书包、手中提起破烂又补丁的小麻布袋(里面装着妈妈烙的包谷粑,早、中餐装在里面)然后,随同一路的小伙伴,披着星辰、翻过山丘、趟过小溪,穿过竹林步行两个小时左右才能到公社浣小……</p><p class="ql-block"> 想想,现在城市里孩子上学有爷爷、爸爸妈妈轿车送,学校备有丰富中餐,多幸福啊!</p> <h3> 这是王姐落户的四队,曹队长一家热情地招待我们,又是杀鸡、煮鱼、推豆花,像是在过年一样。</h3> <h3> 生产队曹队长的小孙子,天真可爱的小脸,露出灿烂的微笑。</h3> <h3> 回到生产队就像回到久违的家乡,他们平淡的生活也一样充满着幸福和快乐。</h3> <p> 生产队曹队长一家人,他们也许没有更多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感受,忙个不停地将当年收割的新谷子打成米,作为礼物送给我们。</p><p> 岁月的沧桑显现在老队长古铜色的脸庞上,那是蹉跎人生留下的痕迹,它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生活磨砺和心酸😔……</p> <h3> 这条路是从山脚下通往山上青年队唯一的山路。由于多年无人上去,因此,杂草丛生,已无路可走。我们下山都要相互搀扶,才能前行。</h3><h3><br></h3> <p class="ql-block"> 韶华亦逝,容颜易老,此去多年,彼时芬香。四十多年后朋友还能够聚在一起,心存淡定,那就是一段幸福美好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晚风中闪过几帧从前,远光中走来你一生晴朗。回首四十多年前,我们背着行李、哽咽泪水、告别亲人,上山下乡当上了知青。时光荏苒,两鬓已泛起白发,孩子们经常好奇地问——什么是“知青”?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太复杂了。</p><p class="ql-block"> 左起:江国华、岳非丘、罗光毅、王念菊、郭常辉、童立文。</p> <p class="ql-block"> 回忆青春岁月,感慨沧海桑田,笑看人生沉浮,恬静安然处世,一片冰心玉壶。时光可以腐烂青春的肉体,却无法染指优雅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一路走来,我们吃得起苦中苦,扛得起难上难。我们刻苦学习,努力工作,持家教子,敬老孝亲,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如今恰逢盛世,我们懂得感恩,这就是知青!</p> <p class="ql-block"> 随着老人家邓小平先生的复出,史无前例的回城运动开始了:高考、招工、参军,我们这批知识青年相继通过各种途径回城。时光荏苒,回忆青春依然感慨,也许这样的事会成为历史,但她依然在我们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不灭的痕迹,她永远激励着我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