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谢招村的老寨墙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距今150余年。周长1658米(该长度也印证了老人们描述的3里113步),墙高数丈,顶宽约一丈有余,上面设有掩体垛口及哨楼,在东、西、南、北分别建有寨门楼,门楼正中上方迎门红石匾额的碑刻亦各不相同、东门——《迎紫》、西门——《挹翠》、南门——《望汝》、北门——《瞻刘》,门楼外设有吊桥,天亮放下——让村民出去耕种劳作。晚上拉起——等村民收拾重要物品及农作物回寨安歇。为了保护村民们的安全,村里组建的有护寨队,昼夜在寨墙上轮流巡逻,以防突然来袭的土匪和蹚将。正是家乡的寨墙,曾经抵御过匪患,为村民筑起安全屏障。</span></h1><p><br></p> <h3>谢招村归属:</h3><h3>清代归属——安樂镇——现在的安良镇</h3><h3>民国时期——团造乡——现在的团造村</h3><h3>新中国成立——归属安良区</h3><h1><font color="#808080">1957年增设白庙乡,归属白庙乡至今</font></h1> <h3>重大发现:</h3><h3> 在碑记没有重见天日之前、已经没人记得老寨墙的承建年份,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寻找古村落的文明。寻访长辈,谈众声——在退休教师乔照营那里了解到了,有一块民国时期的寨垣碑的大概位置,本就请来正在街道清障挖掘机师傅开挖寻找,哈哈哈……那块碑记没找到,结果找到了谢招村的另一块寨垣碑,从此也就揭开了好似矇懂的古文明……</h3><h3><br></h3><h1><br></h1><h3></h3> <h1><font color="#808080">谢招寨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br>第一次重修:清-宣统三年(1911年)<br>第二次重修:民国四年 (1915年)<br>第三次重修:新中国成立 (1957年)<br>首任寨首——乔玉麟<br>历任寨首——杜景新、张书岚、李春有、李进仁、宁春芳<br>范怀秀<br>末任寨首——蒋堂娃<br>安乐堡堡长——范明谦</font></h1><h1><font color="#808080">团造堡堡长——张书岚</font></h1> <h1><font color="#808080">长者描述:一百多年来,不知道有多少土匪、蹚将,想要洗劫谢招寨,结果都是折翼爬开走,绕道跑仓惶呀……</font></h1> <p>帮助寨工记</p> <p>护寨装备</p> <p>装礟</p> <h3>谢招寨垣图</h3> <h1><font color="#808080">时光如水,风雨侵蚀;取土集肥、回填房基;昔日高宏垛实的防御如今亦成现在的若隐若连的断壁残垣,因此,“寨豁儿”也成了寨墙却口的代称。七零后,玩不够,啃块白馍如吃肉,白天爬寨墙、夜晚捉迷藏,亦是儿时活动攀爬雀仗的战场……</font></h1> <h3>寨豁儿</h3> <h3>镂空亦护寨</h3> <h3>现保存于安良镇政府院内</h3> <h3>白庙乡人民公社合作社</h3> <h3>乔家大院寨墙遗址</h3> <h3>王国军家内置前房檐,看到带有几何图形的秦砖</h3> <h1><font color="#808080">德垂后裔</font></h1><h1><font color="#808080">乔蓉塘(1818--1864年)字文澜.号蓉塘·别名:玉麟。清-光绪32年,例授文林郎候選知縣戌午科舉人喬蓉塘以良好的家风品德传于后代子孙</font></h1> <h3>乔家四合院</h3> <h3>北院老校区,原龙王庙大殿</h3> <h3>重修火神殿碑记</h3><h1><font color="#808080">大清乾隆陆拾年岁次乙卯年季春壬子月上旬立</font></h1> <h3>老庙屋</h3> <h3>龙王庙西墙</h3><h3>重修龍王廟記</h3><h3><br></h3><h3><font color="#808080"> 郟敖縣治東北十里許地名安良保謝招村面南向离有古跡龍王廟之制焉是廟之設其來遠矣創自大宋胤寕年間经大元迨我朝益有生矣其間厄於兵火非一代舆於接修非一人但廟存四壁而墙垣坍塌暴露風雨而神無所安而里人祈請才采無所托矣迨至嘉靖二十九年孟春之日社首杜景新等視地忙然而心惻隐春夏福祀而衔恭敬于是挈衆曰杜景春謝天佑葉亭趙朝起意重修拾貲會衆整勢結旧廟貌完全而焕然一新 谢冠 王相 王尭勤 王思敬</font></h3><h3><font color="#808080">神像塑體存于内者金色鲜明,有祝斯應而昭然若存里人蒸當豈無其䪗乎但斯廟之創建模廣逺鲁重神體則比前修者尤其勝矣成功之日景新等谓于為記于辞不獲遂观斯廟之制 </font></h3><h3><font color="#808080">左近蔡河之汪洋,右瞻刘山之聲翠,面望紫云之汝水,背靠龍泉之三峯,中隐霊跡成一方。</font></h3><h3><font color="#808080">籞災捍患之所托,祈晴禱雨之倚仗。上祝皇国之䡗固,下乞社内之安康。聚民安物阜感應之速大有益於斯民矣故里人鐟石為记以遗其后焉遂将肋绿功德芳名書之後以為永久之記</font></h3><h3>赐進士文林郎 肥城劉金峯 尹迁 建立</h3><h3>迪功郭縣丞 劉進喜</h3><h3>将仕郎主簿 張昂</h3><h3>典史 陳伯恩</h3><h3>鄭州汜水縣鲁廣生員 吕晟書及撰文 刻碑生馬新馮</h3><h3><br></h3><h3>嘉靖叁拾年嵗次辛亥孟春庚寅月上旬甲午 </h3><h3>本村社首杜景新 道士冠上卿 吉日 仝建</h3> <h3>宁氏喉科创始人宁春芳座椅</h3><h3>据郏县志记载:谢招村宁春芳,民国5年,拜师专习中医喉科,用中草药配制散剂治疗扑嘴蛾,红摆烂口等喉部及口腔疾病,疗效明显。后其子宁玉堂承父业,改进诊疗方法,治愈率达到80%以上,有效率在95%以上。郑州、许昌、灵保等地患者都慕名而来就诊。</h3><h1><font color="#808080">为了坚持“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中西医结合的方针,三代传人宁丙灿,四代传人宁永伟更以良好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享誉四面八方。</font></h1> <h3>村中的老榆树</h3> <h3>摸树猴,掏鸟蛋,随着时光变迁……已成了儿时的记忆</h3> <h3>谢家大院寨墙遗址</h3> <h3>宁家古楼</h3> <h3>王黑娃家炮楼小门</h3> <h3>门后墙角的老镜子</h3> <h3>王黑娃老宅</h3> <h3>雷家四合院</h3> <h3>《坷塔儿》旧时放煤油灯的地方</h3> <h3>煤油灯</h3> <h3>《把砖》的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卍</h3> <h3>宋家三百八十年的锤布石</h3> <h3>高粱杆——编席、织簸</h3> <h3>旧瓦</h3> <h3>奇特的柴灶</h3> <h3>像这样的面条我能布拉两碗</h3> <h3>针锥</h3> <h3>缝衣服用的顶针</h3> <h3>鞋样</h3> <h3>竹编茶瓶笼</h3> <h3>能够用得起《围席》的家庭说明是一个很讲究的家庭</h3> <h3>年画</h3> <h3>传统的取暖方式,烤烟柴火🔥</h3> <h3>劈柴取暖</h3> <h3>鼎瓦</h3> <h3>三间瓦房的木料</h3> <h3>这样的童车谁推过</h3> <h3>传统二起脚</h3> <h3>李家宅院</h3> <h3>干什么用的</h3> <h3>清朝同治年间冯家的健身器材</h3> <h3>谢招古戏楼红石立柱</h3><h3><br></h3> <h1><font color="#808080">据郏县县志记载:<br>谢招村古戏楼创建于清-乾隆年间<br>要说戏曲是中国的文化瑰宝的话……!那么~谢招曲剧就是郏县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font></h1> <h3>箩筐</h3> <h3>梳妆台</h3> <h3>石碾、老风扇</h3> <h3>麦秸垛</h3> <h3>碾场</h3> <h3>割麦子</h3> <h3>传统理发</h3> <h3>铡草不要好汉——要高抬猛按</h3> <h3>麦场</h3> <h3>宁家宅院</h3> <h3>谢招学校</h3> <h3>谢招学校初中第四届毕业生留影1974年3月29日</h3> <h3>谢招学校</h3> <h3>这里曾经做过教室</h3> <h3>土坯</h3> <h3>离退休老干部乔寿桢</h3> <h1><font color="#808080">乡愁之----谢招村<br> 刘山之阳汝水旁 祖居无数小村庄 <br>每座村庄有故事 每座村庄有辉煌 <br>有的村庄出文人 有的村庄出武将<br> 有的村庄出响马 有的村庄出蹚将<br> 有的出过贞节女 曾经立有贞节坊<br> 孝子贤孙也不少 也有地痞和流氓<br> 郏县有个谢招村 东西宽里南北长 <br>面积大约三千亩 包括寨沟和寨墙<br> 物华天宝风水地 形状不圆也不方<br> 南北街道三里半 东西二里也不瓤 <br>九条主要宽街道 宽窄十米不怕量<br> 巷道三十另两条 各条街道有名堂<br> 张家胡同杨家门 谢家拐里庙台上 <br>每户门前有巷道 步行开车都顺畅 <br>宅地一千二百处 瓦房平房和楼房<br> 有钱盖起小洋楼 冬天暖和夏天凉<br> 人有两千八百口 男女老少都算上<br> 姓氏三十另六姓 户主都有男人当 <br>风水宝地人长寿 百户四世都同堂<br> 威风凛凛谢招寨 自古至今都荣光<br> 刘邓大军要南下 禹郏公路跨村旁<br> 南来北往人不断 有下力的有经商<br> 明末清初天下乱 民众自发筑寨墙<br> 按照八卦定好位 兼顾四面和八方<br> 寨门外边有吊桥 防御晚上来蹚将<br> 坎离兑震四个向 四门四楼雕石坊<br> 南门楼上雕望汝 东门楼上迎紫阳<br> 西门楼上雕晚翠 瞻刘雕在北门上<br> 乾坤艮巽设炮楼 每个楼上设楼岗<br> 座座楼上有武器 滚木礌石都放上<br> 土炮外号老白龙 鸟枪火药代土装<br> 如有风吹和草动 家家户户有提防<br> 只要更锣一声响 土匪休想近寨墙<br> 谢招防御搞的好 周围村庄都沾光<br> 临村如有土匪乱 都跑谢招上寨墙 <br>这里文化底蕴厚 自古至今有学堂<br> 村西有个法门寺 龙王大殿村中央<br> 四方香客常来往 初一十五来上香<br> 有的带着铜器队 有的还愿许猪羊<br> 乾隆年间盖戏楼 红石柱子顶住梁<br> 如遇天高不下雨 龙王抬到院中央<br> 唱上三天两天戏 看戏不走湿衣裳<br> 逢年过节唱大戏 曲子梆子和二黄<br> 二黄红脸冯生财 字正腔圆响当当<br> 外号叫他麻红脸 主拉京胡华金芳<br> 谢招自古出人才 一代更比一代强<br> 同治年间俩举人 一个姓乔一姓王 <br>姓乔名叫乔风池 写得一手好文章 <br>洲五处里为榜首 几座石碑立庙上<br> 还有武举乔风三 他帥民众抗皇粮<br> 城北人民齐响应 犁耙拉到县城上<br> 要求减去附加税 县长一看发了慌<br> 免去一切地改费 人民群众喜洋洋<br> 还有大汉张道隆 膀榨腰圆有力量<br> 黑虎棱吞大高个 脚板一尺八寸长<br> 顿餐一人一桌菜 吃馍都用斛斗量<br> 乾隆年间盖戏楼 全村老幼都来帮<br> 石柱十人抬一根 他腋两根往上扛<br> 他有许多小故事 大伙夸他有力量<br> 范明乾与张淑兰 论文论武都不瓤<br> 淑兰书法写的好 明乾书记和镇长<br> 解放之后大变样 农民翻身得解放<br> 尤其进入新时代 适逢改革大开放<br> 有文化人真不少 良好名誉传四方<br> 科局干部十几个 还有几个副县长<br> 教育战线更不少 特别文治李校长<br> 德高望重人敬仰 教育战线有威望 <br>卫生战线贾景顺 喉科专家宁春芳<br> 景顺膏药长的快 祖传几代有秘方<br> 宁氏喉科是专家 专治嘴烂和喉疮<br> 戏曲之家杨恩慧 杨金池的二姑娘<br> 梨园三连当擂主 杨惠弹来恩慧唱 <br>曲剧皇后杨遂清 他是男生扮女妆<br> 青衣响遍洲五处 姑娘架势小姐腔<br> 得手好戏是劝坟 祭塔对败曲子王<br> 有个丑角叫拴稳 自编自导自己唱<br> 傻子拜寿响的远 央视记者来采访<br> 栓稳唢呐吹得好 无论梆子曲子腔<br> 各种调门他都会 歌舞聘他当团长 <br>谢招文化不落后 经济腾飞扎翅膀<br>建设美化房地商 经济开发建楼房<br>他的名字范军伟 全村老少都占光<br> 村上逢会唱大戏 烟花能放一晚上<br> 谢招集市贸易旺 生意兴隆达三江 <br>百货超市三四个 一家更比 一家强 <br>这家物美价又廉 各家保质又保量 <br>东边油条热锅盔 西边蒸馍胡辣汤<br> 饭店就有三四家 鸡鸭牛羊肉味香 <br>饸络烩面配小菜 羊肉杂烩带冲汤 <br>特别到了旺月季 四家油坊开了张 <br>货真价实讲诚信 小磨香油回味长<br> 油房门前排长队 早晨等到后半晌 <br>昼夜不停对着干 响彻四面和八方 <br>有的来自襄县地 禹县神后带鸿畅 <br>南来北往都灌油 大小油壶满车装 <br>再说孝子贤媳妇 一对一对结成邦 <br>孝儿贤媳真不少 群众口碑再赞扬<br>如今进入新时代 翻天覆地大变样<br>撸起袖子加油干 不忘初心创辉煌 <br> 作者:乔照迎</font></h1> <h3>乔建科老师诗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