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2018年11月28日,来自全国13个省份的30名少数民族摄影创作者,汇聚北京铁道大厦,参加中国摄影家协会第六期少数民族摄影人才培养工程培训班培训。</h3><h3> 2018年11月29日早上8:30举行了开班仪式,仪式中,中国摄影家协会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郑更生的讲话为我们指明了少数民族摄影创作者的创作方向。</h3> <h3>开班仪式</h3> <h3><h3>首先要介绍的是我们的班主任许华飞老师,同学们都亲切的叫他飞哥,这次学习飞哥自始至终陪伴着我们嘘寒问暖。他说:我不会让你舒服,但会帮你进步,要相信我是爱你们的呦!</h3></h3> <h3>我们奥神~李奥助教,从头到尾都陪伴着我们,细心服务于我们。</h3> <h3>照片里穿绿色毛衣的是我们最可爱的刘晓丽老师,每天在铁道大厦和摄影协会之间来回穿梭,给尽了我们温暖。晓丽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铭记在心:北京很冷,你们很暖。</h3> <h3>下面是这一次为我们上课的全部老师,以上课的先后顺序排列。</h3> <h3>陈宇飞老师:中央党校文史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首席专家。陈老师为我们上了这次培训的第一课《中国现代化变迁与文化自信》,短短两个多小时的课程,让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在记录历史中摄影艺术的社会责任和今后的拍摄目标。</h3> <h3>许喜占老师: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副院长,他给我们讲的课程是《评价摄影作品的标准》,通过简单明了的文字、图片、小故事相互渗透,让我们很受启发。</h3><h3> 许老师说:以影像讲好当地故事,传播好当地声音,是你们每一个摄影创作者的责任。</h3> <h3>刘宇老师: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h3><h3> 刘宇老师《以国展为镜》的讲座,让我们深受启发,他向我们展示并解析了历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经典作品,尤其是他多年来把自已平常普通的生活创作的影像作品和地铁4号线的影像记录,让人感动至深。</h3> <h3> 程新皓老师:独立艺术家、北京大学博士。</h3><h3> 程新皓博士给我们讲授的是《摄影创作(田野调查)》,讲述了他对中越边境未识别民族--莽人族群所作的田野调查。他的课程让我们懂得了田野调查不仅是连接摄影和人类学的纽带,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我们所拍摄的人与事物。作为摄影创作者,我们必须把握好这种观念,在创作和实践中体验适合自己的拍摄方式。</h3> <h3> 朱炯老师: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副教授。</h3><h3> 朱老师为我们上的课程是《世界摄影史》,一整天的学习收获了许多摄影史知识,开阔了摄影文化的视野,了解了摄影术的起源、发展阶段、发展流派以及各阶段摄影的特点和代表人物。有摄影术以来,摄影不仅使人的视觉得到延伸,同时,它使瞬间成为永恒,某种意义上实现了人们想让时间停留不再流失的愿望。</h3><h3> 所以,摄影就是拍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每个人对生活的感受都不一样,我们都不能强加个人的思想给别人,能否参展、入围、获奖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摄影的精神带给我们的快乐。</h3> <h3>李英杰老师:北京摄影函授学院副院长、北京摄影家协会副主席。</h3><h3> 李老师生动地为我们讲解了《新闻纪实摄影与艺术创意摄影思辨》:就摄影而言,最先使用“纪实”一词的是20世纪初法国摄影家欧仁.阿特热。这个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教导”,纪实照片的功能不止于传达信息,他还教导欣赏者从它所透露的真相认知社会的某个层面。</h3><h3> 李英杰老师强调:“纪实”表意上讲仅仅是一种拍摄方法,原则是尽量反映被摄事物的客观真实性,必须是不摆布,不干涉被摄事物的抓拍方式。抛弃总想拍大片的思想,老老实实调查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并跟踪记录下来。</h3> <h3>第六天(12月3日),李英杰老师带领同学们在鼓楼进行户外创作,并于12月7日下午对同学们的外拍作业进行了点评。</h3> <h3>陈小波老师: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h3><h3> 提到陈小波老师,很多喜欢关注《国家相册》的人都一定知道她,她是新华社的领衔编辑,在《国家相册》系列微纪录片中以她独特的声音娓娓道来,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不为人知又引人入胜的故事。<br></h3><h3> “要成为真正的摄影师,你得从走得很慢很慢开始”。是的,太多人和事值得我们去记录,太多摄影题材我们还未知晓,对善于发现的摄影者,身边的一切都应该是最好的题材,要用陌生的眼光来叙述平常的生活。做好这些,是需要时间的历练的,必须要“慢慢来”。</h3><h3> 牢记小波老师的一句话:摄影的道路有千万条,走好自己的那条。</h3> <h3>成卫东老师:北京摄影函授学院教授,中国民族画报社高级记者,国家民委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摄影家。曾出版《西藏阿里》、《佛门盛世----第十一世班禅掣签坐床认定纪实》、《西藏秘境》、《中国藏传佛教寺庙》等画册,以及《镜头前的西藏》、《雪域藏地探行记》、《雪域圆梦》、《天路纪行----从青海湖到哲蚌寺》、《探秘三江》等中、英文图文专著。</h3><h3> 第七天,成老师带领我们在天安门和前门进行创作,并在这次学习的最后一节课,对我们的外拍作业进行了点评。<br></h3><h3> 成老师说:摄影是一门很博大的学问,好的作品,往往是摄影人诸多的人生经历和积累、知识的理解和沉淀。要学会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走出家门,走出都市,走进大自然,无论是拍小花小草,还是动物植物、城镇乡村、人文历史、社会自然等等所有的一切,都一定要有想法,要新鲜、独特、好看、有故事。</h3><h3> 之前,我对纪实的理解是:只要能反映所拍事物的真实性就可以了,因此总觉得自己的作品少了一些什么元素,今天终天明白了原来缺少的就是作品的故事性和历史性,说直白一点就是缺少事件的创造者,也就是人,并且是有故事的人。</h3> <h3>钱元凯老师:北京函授学院教授、著名数码专家、著名摄影教育家、高级工程师,曾被摄影界冠以“问不倒的钱元凯”之美誉。</h3><h3> 钱老师说:作为摄影师应当控制摄影的全过程:前期与后期(图像处理软件的亲自运用)才真正有了摄影创作的主动权,作品才能真正反映创作者的意图。</h3><h3> 钱老师最后给我们一个忠告:“用一个好相机,不如用好你自己的相机”</h3> <h3>朱靖江老师: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h3><h3> 朱老师讲的课题是:人类学与影像的百年恋情。通过学习了解了人类学与摄影创作者的关联以及摄影创作者为什么要学习人类学?</h3><h3> 如果我们能够看见文化,那么研究者们就可以运用视听技术记录下来,作为可经分析与呈现的资料。</h3> <h3>赵迎新老师:《中国摄影报》报社社长。</h3><h3> 《透过表象的空间~摄影提升方法论》是赵老师给我们上的课程,老师说:摄影是一种喊的方式,相机就像笔一样,全看人如何使用,用的好,可以是智慧与心灵的延伸。</h3> <h3>晋永权老师:《大众摄影》杂志社社长。</h3><h3> 晋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图片编辑》,他说:图片编辑对于摄影十分重要,可以让你的图片产生价值,会让你的图片不浮于表面,可以拓宽你的视野,让你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摄影创作。作为摄影创作者,要带着想法拍摄,带着思想去实践,带着故事去编辑,并做到有始有终。</h3> <h3>鼓楼创作合影</h3> <h3>天安门创作合影</h3> <h3>休息时间和赵迎新老师亲密合影</h3> <h3>来自广西的最帅班长李杭,回族。</h3> <h3>新疆的张泽欢,这次学习年龄最小的学员。活泼、可爱、真诚的小泽欢是我们的小组长。</h3> <h3>来自西藏林芝的尕玛永江,藏族。可能是这次学员中性格最开朗,组织能力最强、也是最会打理自己生活细节的同学。</h3> <h3>最风趣的次仁罗布,藏族,来自西藏山南。</h3> <h3>塔先杰,藏族,来自青海果洛,最喜欢被拍,这次学习收获了好多美照。</h3> <h3>来自青海佛海寺的安木卡多杰,是我们少数民族摄影班的最佳模特。</h3> <h3>和安木卡多吉合影的是四郎江村,藏族,来自西藏那曲。总感觉他身上有一团火,上课的时候常常只穿一件背心或一件薄薄的衬衫。</h3> <h3>巴雅苏勒,来自内蒙古,蒙古族。</h3> <h3>最勤奋的贺磊,汉族,来自内蒙古。</h3> <h3>张平良部长,来自甘肃陇南成县,每次交心得体会他绝对是第一个,时刻都拿着相机,为同学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瞬间。</h3> <h3>重庆的罗上敏,苗族。</h3> <h3>我身旁的女孩是来自重庆渝北的熊玉娟 ,要问她为什么总是戴一顶帽子,哈哈😄,一定是她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了。</h3> <h3>左鸿富,苗族来自贵州黔东南。</h3> <h3>何国松,听到名字,所有的人都以为是男生,她是一位来自云南的白族美女。</h3> <h3>杨琴,裕固族,来自甘肃肃南。</h3> <h3>潘百旺,瑶族,来自湖南江永。</h3> <h3> 下面照片中右数第二位是来自湖南凤凰的张寒烟,很遗憾,因为她提前离开,没能拍到她个人美丽的倩影。</h3><h3> 左边第二位小帅哥李大勇,值得一提的是他来自我自小成长的地方贵州思南,那里有许许多多我童年的记忆。</h3> <h3>能歌善舞的马建林大哥和别尔哈里</h3><h3> 马建林(左),回族,来自新疆铁厂沟镇天山村,是一位最基层的书记哦。</h3><h3> 别尔哈里(右),是来自甘肃阿克塞县的哈萨克族,哈萨克族舞蹈跳得超级棒。</h3> <h3>加尔肯.依马曼德,哈萨克族,最标准的新疆帅哥。</h3> <h3>照片中右(一)是来自广西崇左的壮族梁志刚,听说是一位ps的高手。哈哈,也是这次学习中我的同桌。</h3><h3> 左(二)是宁夏的余金玉</h3> <h3>宁夏的张斌,满族。</h3> <h3>照片中二排右边的回族同胞是来自云南寻甸县的马克军。</h3><h3> 二排(左一)是云南弥勒的杨华,彝族。</h3> <h3>和刘宇老师合影的是我们来自重庆彭水的庹志,苗族。哈哈,之前还真的不认识“庹(tuo)”这个字。</h3> <h3>房颜术姐姐,满族,来自黑龙江望奎县。她的一言一行都让人感到非常温暖。</h3> <h3>我和我的室友阿寒,阿寒来自湖北恩施,如果要选班花,阿寒当之无愧。</h3> <h3>同学们在电梯里也不忘了要抢一个镜头。</h3> <h3>有点去赶集的感觉</h3> <h3>外出创作的路上</h3> <h3> 12月8号下午,老师安排了全体同学前往中国摄影家协会会议室做了这次学习的结业仪式。</h3> <h3>刘宇老师在结业座谈上讲话</h3> <h3>尕玛永江作为学员代表在结业典礼上发表了生动的演说。</h3> <h3>李大勇(贵州思南,土家族),他为这次学习赋诗一首:《人生最美是初心》</h3><h3><br></h3><h3>我们穿着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
</h3><h3>来自四面八方,相聚在这里
</h3><h3>相见时刻如雀跳跃
</h3><h3>都为按下快门一瞬间的畅快与幸福
</h3><h3>记录民族,我们肩上的担子重了许多
</h3><h3>
</h3><h3>十余天不停地醍醐灌顶
</h3><h3>过去的自己逐渐远去
</h3><h3>腾空了心中不必要的负担
</h3><h3>在另一个方向,慢慢地打开了一扇门
</h3><h3>蹲在门角思考了起来
</h3><h3>
</h3><h3>明天,我们将要回到自己生长的土地
</h3><h3>或许这一生也不会相遇
</h3><h3>但为了摄影,我们的心永远相连
</h3><h3>为了民族的进步与传承
</h3><h3>镜头对准同胞
</h3><h3>我们的初心永不忘</h3><h3>(李大勇于2018年12月7日)</h3> <h3>刘宇老师为同学们颁发结业证书</h3> <h3>俺们贵州的同学合影一张</h3> <h3>民族班美丽的女士们和老师一起在中国摄影家协会门前合影</h3> <h3></h3><h3> 十天的学习结业了,感谢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北京函授学院贵州分院的领导和老师,给了我这次在北京学习的机会,感谢中国文联、中国摄影家协会对这次培训的精心的安排和贴心服务,感谢老师们的无私传授。</h3><h3> 通过这次学习和交流,我认识了自己曾经在摄影创作方面的存在的问题,找准了今后的拍摄方向。</h3><h3> 这次学习有来自13个省,11个民族的学员,虽然我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和不同的岗位,心中都怀揣着摄影艺术的梦想,为了共同的人生追求,我们相互促进,携手共进,努力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谱写辉煌壮丽的诗篇!</h3> <h3>致第六期少数民族摄影民族培训班全体师生</h3><h3><br></h3><h3>人的一生</h3><h3>会遇见不同的人</h3><h3>有的人成了朋友</h3><h3>有的人成了过客</h3><h3>有的人能陪一生</h3><h3>有的人只陪一程</h3><h3>遇见是缘</h3><h3>相处是福</h3><h3>我们不能未卜先知</h3><h3>算不出最美的相遇</h3><h3>也算不出最痛的离别</h3><h3>我们能做的</h3><h3>就是珍惜眼前</h3><h3>人生是单程的旅行</h3><h3>相逢是温暖的驿站</h3><h3>把相逢轻拥入怀</h3><h3>我们各自忙碌</h3><h3>我们又互相牵挂</h3><h3>不用刻意想起</h3><h3>因为永不忘记</h3><h3>对 永不忘记</h3><h3> ------黄 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