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气温骤降,已临近小雪时令,回想过去的这个秋天,自己换了一个新的部门后才发现又是一次重新的开始。在这三个月我过非常充实,改变了很多,收获了很多。特别是在时间管理和学习效率方面有一些心得,也变得更加自律。总结不是向别人炫耀什么,而是通过阅读、学习后将在自己身上实践过的事情把它总结下来。毕意事情只有总结后,才算是真正的结束,才可以下一个开始。</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时间管理方面:我每天开始学习用效率手册进行工作小结、列日工作清单、计划。拖延的习惯有所改善,想做事情马上就去做。这三个月我几乎没开过电视。也很少玩手机或微信闲聊。并坚持早起早睡,每天坚持6点前起床阅读作计划。中午少睡一小时并用来阅读,晚上11点左右入睡。学习、工作、运动甚至是打扫卫生时会利用“蕃茄工作法”做计划、实施并且计时。并时时检审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间隙、节约时间。始终保持对时间的敏感性。而且在睡眠质量得到了有所改善,只要一上床我就可以很快的入睡,因为那是真困了。</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学习方面:区别了精学和泛学。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听书达到136个小时,按照喜马拉雅的算法想当于阅读了46本书,主要是关于历史、艺术、个人传记、学习方法方面的。还利朋早起时间读完9本书,主要是关于时间管理、学习效率、历史方面的。并养成了做笔记梳理内容的习惯:还创建不同类型的笔记本。其中有工作会议笔记、训练笔记、读书笔记、灵感笔记、演讲笔记、旅行日志,学会了康奈尔笔记法、并学习用思维导图应用工作、学习还有生活方方面面。并写了三个工作方案指引。而这些尝试和改变是我以前从未有过的体验。</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身体管理方面,我每周平均不少于三次抗阻练习增加肌肉、减少脂肪,并保持摄入高蛋白、中糖、低脂、饮食习惯。有氧运动五公里和十公里跑步也刷新了以前的记录。改变了以往的健身习惯,健身不再是去健身房普通的打卡而是训练,要在一定的时候时限完成,我将时间由以前的90分钟压缩到现在的70分钟。并学会了八段锦。</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除此之外,即将自学完成两首钢琴曲。</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看完以上内容后很是惊讶,从那以后,觉得的每天都过的很快,很充实。每一晚临睡躺下时都是无怨无悔的,每天早晨起床后都是精力充沛而对新一天充满期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而这一切要从一件事情开始。</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有一次,在开车听书时我听到了南京师范大学荔波教授在百家讲坛中《曾国藩家训》中到提出梁实秋《时间即生命》一文。后来我找出这篇文章:"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的移动,每移动一下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是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因为时间即生命。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成为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费光阴。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于利用他的时间。"此文对我启示很大,我花半小时背下第一节后,又搜了些数据并整理如下:根据2015年5月《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国人口平均寿命是74岁(男)。再换算一下就是每年74年X365天=27010天X24小时=648240小时。我们寿命有27010天,648240小时。然后用74岁(平均寿命)—33(我的岁数)=41年X365天=14965天X24小时=359160小时,按照报告算(这只是理论数据而已。我还可以活41年,经换算14965天,359160小时的寿命。这只是平均寿命,还不是健康寿命(健康寿命是指在健康方面没有问题,可以在不用看护的情况下独生活的时间,和平均寿命相比,男性约有9岁,女性约有11岁的差距)所以,这41年还要减去9年,等于32年)人一生很短暂,如果人生没有目标,或着有目标没有去实现那就是枉费此生。生命的意义在于实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让生命变得更加快乐和精彩,而非仅仅长寿。我想成为这样的人。</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在《时间即生命》第二节“我自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我不打麻将,我也不经常地听戏看电影,几年中难得一次,我不长时间的看电视,通常只看半个小时,我也不串门子闲聊天,有人问我:"那么你大部分时间都做了些什么呢?”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所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我应该集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写我所要写的东西,但是我没能这样做,我的好多时间都稀里糊涂的混过去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后来我也反思:自己也有好多时间浪费了。一是做事目标不清晰、无计划或是计划草草了事。二是对时间表敏感度不够,有拖延的习惯,容易健忘。三是做事缺逻辑、条理杂乱无章序,后面又要花好多时间重新梳理,浪费时间不说还导致效率不高,然后进入恶循环。四是不喜欢记录、不善于总结,造成经验浪费。以前也深知这些毛病, 但反思不够彻底,我也仿佛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但也没有真正的实践运用。如何让事情更高效完成?时间管理方面更为科学,这两大问题一直到我换了一部门后,遇上我的贵人,他们是我的同事。向我介绍一些经验,并推荐一些书还树立了我的榜样。</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于是,我开始在时间管理和学习效率方面的开始进行探索。除了同事赠了两本书外自已也一口气购置了13本书。在美国吉姆*兰德尔的《时间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时》和张萌在《人生效率手册》所提到“早起法”不谋而合,每天早起三小时,你将比别人多活出半天的精彩。后来我开始了早起计划,从原来的7点20起床,依次递减到6点50、6点30、5点50、5点30一直到现在5点20起床,而这些时间用来去阅读、思考、写工作计划。早起的前提是要早睡,通常是23点左右必须上床,早上5点20起床,第二天中午睡小时,算下来也有7小时20分。睡眠不足会导致白天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影响第二天工作,长期会引起更多身体健康问题。而从现在开始,比起以前我每早起2小时X14965天=29930小时/24小时=1247天/365天=3年5个月。这样算下来我比前的我多活3年半。而早起后的精神状态更好,虽然在此过程中有那么几天是蛮疲劳的,但这些数据多么振奋人心。</h3> <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h3></h3><p style="caret-color: rgb(0, 0, 0); color: rgb(0, 0, 0);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font-style: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font-weight: normal; letter-spacing: normal; orphans: auto; text-align: start; text-indent: 0px; text-transform: none; white-space: normal; widows: auto; word-spacing: 0px;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 none;"> 按照日本的“学习之神”和田秀树的观点:学习不是为了输入,而是为了运用或输出。现在写这篇近3000字的心得也是基于这方面的启示。经验的总结就是输出的一种,你可以写下来,也可以拿去做演讲。而高效能人士很擅长时间管理、目标管理,同事向我推荐了张萌《人生效率手册》《加速》,这两本书中给我解决了这方面的困扰,里面提到过“早起法”“10000小时定律”,“刻意练习”、还有“单点突破法”在这方面给我很多的思路和启示并实践。</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另外,提高效率的关键不是时间,而是精力,精力的好坏取决于身体管理。所以必须做好精力管理和身体管理。曾国藩和诸葛亮成就是世人嘱目的,但工作勤奋导致积劳成疾。导致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但显然在身体和精力管理方面他们是很欠缺的,因为健身习惯,我这方面一直管理的还好。但对于效率方面,我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 </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感谢我的同事给我提出各种建议和引领还有鼓励。</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感谢糖宝对我理解支持和鼓励,若没有她的理解和支持和鼓励,我是很难做到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我想这只是一个开始,一个好的开始。以后要一直走下去。</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2018年12月9日中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