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后的再聚首——苏州十一初中2(1)班学友上山下乡五十周年纪念

警钟长鸣

<h3>已经回不去了,这既漫长又短暂的岁月,发黄的照片还记忆着曾经的过去!当白发和皱纹已经成为头上脸上的符号时,才发现我们确实老了。</h3><h3>50年在历史在长河中不作为奇,但在人的一生中,可谓是漫长的。半个世纪呀,谁也说不清楚怎么漫长日月里的细节,只是依稀记得50年前我们一起到了那个农村,这个远离我们家乡的金家坝公社。请记住,那一天,1968年12月15日。</h3> <h3>这记得那里是我们并不甘心到的地方。轮船载着我们从姑苏城穿越古老的运河,经松陵,同里镇,过浩荡的南星湖,半天才到达金家坝镇。一条河流纵横交叉至金社的东西南北,插着红旗,敲着锣鼓的小船又载着我们驰向那更远的乡村。和平,金星,光明,红旗这多么美好的乡村名称啊!可它竟然相伴了我们三年,五年,甚至十年有余。</h3> <h3>小小的金家坝集镇,小的比不上我们家乡的一条街道。一个个小小的商店,也不能勾起我们的丝毫兴趣。因为我们穷啊,我们囊中羞涩。街道是宽扩的,还是容不下我们自由的在此散步,因我们年纪轻啊,我们才十七八岁。乡村的路是泥泞的,从此,赤足走在田埂上,遥远的岁月是祸是福在等待着我们去遨游。</h3> <h3>从此,我们就和这贫穷的社会最底层的农村紧紧地梱在了一起。</h3><h3>50年前身上的破衣烂衫早已成了尘封的记忆,汗水湿透的感觉已多年不曾感受。当年腹中无油的滋味,至今也难以回味。时光的沧桑,岁月的蹉跎,想到那些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刻骨铭心,切齿难忘。</h3><h3><br></h3> <h3>那时候的生活就是苦,囊中羞涩,腹内空空,自然头脑也懵懵懂懂,终日计算的是如何填饱肚子,在那没有收音机,没有电视,没有报纸的年代,没有青年人的青春情爱,艰难的生活,压抑着我们应该享受的情感世界,无趣的岁月伴随着我们一年又一年。</h3> <h3>在那漫长的岁月。疲惫的步伐每走在收工的路上。清晨和黄昏时分,望着对岸家家户户屋顶升起的袅袅饮烟,心中的诱惑是强烈的,有饥饿对食物的渴望,有着对美满家庭生活的憧憬,更有对家人亲属的思念,面对着川流不息的河流,迷茫永远占据着自已的心。</h3><h3>近十年的插队生涯,真真体验什么?是风吹热晒下的忍耐,是繁重劳作下体力的透支,是那填不饱的肌腹,那毫无日程表的等待。</h3> <h3>乡村的滴滴水水,还是养活了我们,淳朴的农村乡友的关爱,支撑着苦难的我们生活的勇气,同令的青年男女相伴相随,对于迷茫的我们,还是在青春回忆曲中有着雪中送炭的温暖乐章,这几个千日的苦中作乐,也只能算作“苦涩的笑”。</h3> <h3>也曾高喊过战天斗地的豪言壮语,也曾表示过一辈子在农村的雄伟志向,但出于本能的希望又有多少?知青想调回城的浪潮下。不废吹灰之力便把当初的自豪变成了空话,回到自已生长的城市,回到父母,兄弟姐妹的身边才是真实的想法是不可抗拒的趋向。</h3><h3>在经历了艰苦劳动与生活的磨砺之后,选调回城的结果是喜忧参半。知青们选调回城了,我们回家了。但新的岗位,新的生活带来了新的不适应和挑战,我们又必须是再一次从头再来。</h3> <h3>十年动乱造成的知识断层,科技贫乏形成的我们,只能从事再普通的工,商工作者,当时的年代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服从和甘心情愿。只有初中生水平的我们一代人担当起了社会的中坚,成为基础工作的主力,肩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使命。凭着下乡后养成的吃苦耐劳精神,凭着与生俱来的认真学习态度,凭着愿与生活作拼博的精神,我们这一代人,推动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h3><h3><br></h3><h3>饱尝了人间的苦辣酸甜,我们承担了大风大浪的严峻考验,经受的风霜雪雨的洗礼,我们经历的社会变革的沥练,低微的收入,下岗待业的困绕,敬上爱下的家庭情景,我们终于走过来了。但我们都巳是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了。</h3> <h3>回城了,工作了,成家立业了,生儿育女了,我们这辈子人还是周旋在生活的磨难中。终于熬至退休了,仍要做好家庭的中坚,上有耄耋老人,下有哺乳孙辈,敬上爱后中国人传统的美德在我这辈人中发扬光大。</h3><h3>找点空闲,挤点时间,与同龄人喝一杯清茶,品几盆佳肴,游几座青山成为了我们这代人最大的奢侈生活,聊聊父母,讲讲儿孙,同学间欢乐的畅谈成了我们这代人最舒心的日子。</h3> <h3>十月的一天,四十几年后,我们又一次踏上了难以忘却的异土。走上了金家坝的和平大队。他巳和双喜大队合并了,取名【大潮村】。</h3><h3>天还是那个天,可水变味了,房还是那些房,可它变洋气了,人还是那些人,可人变老了。逝去的人,未见到的朋友,心里还是有点遗憾的。昔日让人厌恶的土地己被幢幢厂房所占用,满目再也见不到金黄色的稻穗和绿油油的油菜,有点农田,已被挖掘成一个个养殖鱼虾的塘池。农民也不喜欢他们祖辈传承下来的土地。</h3><h3>我们走家串户,看看几十年未见的农村好友,问长问短,嘘寒问暖,惊叹已早逝的农友,祝福健在的乡亲。</h3> <h3>站在直下港村的水泥桥上,眺望着当年那清澈的河水已不见了踪影,满目都是垃圾杂物,漂浮的水芦莲挤满了河道,河水变成了大染缸。两岸的住宅变了,高楼洋房已替代了早年的平屋,而那低矮的平屋居住着昔日的当家人。河岸边的破旧小屋,乱建乱搭的棚屋同金碧辉煌的新房极不和谐,农村传统的旧习惯很难让直下港村变成时尚的新农村。</h3> <h3>还记得这些我们在农村时的农友吗?他们也老了。那时的他们,是队长,是朋友,他们也曾关爱过你,也曾帮助过你,也许也曾轻视过你,可现在,一切都过去了。</h3><h3>他曾与你在知青的小屋中戏闹,他又曾手把手地指导你的农活,他曾带着你尝遍大自然赐给你的食物的恩惠,他曾力荐你脱离农村早早去参军,回城。可是,现在他们也都老了。</h3> <h3>夏家坝的水泥大桥仍横跨在河流上面。它是那个年代最美的交通大桥。它是知青们上街赴家的必经之路,现在它还在。</h3><h3>它见证着知青们从青春血液萌动的青年,在沉重的生活和劳动负担下把年轻的心变得麻木和冷漠。青春的心被混沌的情感所淹没,丧失了真爱的本能和面对爱的勇气。一切聪明的才智全被那发黑的土地无情的吞噬了。全部的欲望,只剩下寻找瞬间的轻松。夏家坝的村庄,夏家坝的农友,难忘啊!</h3> <h3>在直下港村的小酒店里,插队在夏家坝的立昌兄宴请各位同行和乡友,乡间的土产和淳香的美酒陪伴着我们四十几年前的回忆。50年过去了,如同在转瞬间。活蹦乱跳的小伙子成了大爷,花枝招展的小姑娘成了大妈,昨日一头乌黑头发不觉间早已染上了灰白色,年轻时光润的脸庞已悄悄爬上皱纹。我们有些老了,自然法则,谁也不能违抗。</h3><h3>12月15日,是苏州知青插队下放的纪念日。请别忘了到时我们再相聚一堂,记着,别忘了!</h3><h3><br></h3><h3><br></h3> <h3>苏州司前街【太湖农家菜】饭店,迎来了苏州十一初2(1)班67届毕业的部分同学。</h3><h3>十二月十三日,请记住这一天。</h3> <h3>今日的同学聚会,部分同学50年再相聚。感叹万分啊!年年岁岁人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已过了耳顺之年。</h3> <h3>  世间有那么一种情感,虽然不能时时相聚,但却能一见如故,这就是同窗之情。</h3> <h3>张张笑脸,款款深情,唠不话的话题,平静不下来的心。在激动中想不到哭,在感恩,感动中想不到哭,在喜悦,快乐中更只有激情的泪水。</h3> <h3>友谊像朵花,孤寂时送你一缕温馨,友情更象一细雨,可以滋润干涸的心。好姐妹们相聚,千言万语讲不完。</h3> <h3>青春的时候我到新疆去了,工作的时候我受了伤,我早早就下了岗,我现在还在工作着。50年的坎坷生活,50年不平凡的生活,讲不完啊,讲不够。</h3> <h3>今日有27位朋友同学到场。请看看她们变化了多少?</h3> <h3>同学是一生一世的情缘,同学相聚并非展示仕途得意,生意兴隆的舞台,而是描绘经历了风雨沧桑的那道彩虹,重温那充满梦想的花样年华,叙说那份纯真的友谊,分享成功的喜悦,安无受伤的心灵,似把散落天涯的珍珠重新串成美丽的项链,干杯吧,同学们,尽情吧,朋友们。</h3> <h3>丰富的菜肴,最好的味道也都吃不下。同学们相互敬酒,真诚问候。一切是那么的亲切自然,一切的是那么的让人难以忘怀。</h3> <h3>来一张集体照吧,记下我们今天幸福的一天。</h3> <h3>我们曾经小学到现在,我们曾经插队在一个村,我们曾经一起在田间劳动过,我们曾经……,留一个影吧吧,留个纪念。</h3> <h3>相聚是短暂而又愉快的。在充满激情的聚会之后,互道珍重,又要各奔东西了。之后又将是长长的别离。但友情的芬芳会给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一缕和煦的阳光。</h3> <h3>50年聚散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走上社会,方知校园生活的美好,经过洗礼,才知道惟有同学友情的可贵。美好的中学时光,恰似流光溢彩的画卷,烙在我们记忆的深处。往事如烟,温馨如昨,相聚使我们重温起那一同走过的日子,相聚让我们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历史弥新,永不褪色。</h3> <h3>再见吧,同学们。过时再相聚。请在微信上多多交流吧。</h3> <h3>再见吧,朋友们。请不要忘记相聚才是福!</h3> <h3>我们再留一个影吧,就在饭店前。</h3> <h3>愿今天同学的50年聚会,成为我们再续友情的新开始,成为我们增进感情的新桥梁,成为我们相互帮助,相互团结的新起点。</h3><h3>祝福同学们!永远健康快乐!一帆风顺!</h3>

我们

同学

相聚

生活

知青

农村

夏家坝

岁月

农友

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