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近体诗之押韵,尚有几种戒忌,宜需注意: </h3><h3>一:戒出韵——出韵即俗称之落韵,如押“一东”韵之诗,误押上“三江”韵或“八庚”韵中之字,即为出韵。</h3><h3>二:戒凑韵——所押之韵,与全句之意义不相连属,而勉强凑合者。</h3><h3>三:戒重韵——重韵即同一韵脚,而重复押之之谓。此在近体诗悬为厉禁,而古体诗则不避。</h3><h3>四:戒倒韵——连两字而成一词者,为迁就韵脚,有可颠倒而用之者。如:“先后、新鲜、来去、慷慨、凄惨、辉光、牛马、地天、玲珑、参商、罗绮、琴瑟、乾坤”等,然须于义不碍方可。如不可而倒之,即称之为倒韵,切不可用。</h3><h3>五:戒哑韵——哑韵者,为声调不响亮,或意义不明显之谓。如“东”韵之“忡、懵”等字即是。‘葩’即花也,而‘葩’字不响。‘芳’即香也,而‘芳’字不响。以此类推,不一而足。</h3><h3>六:戒僻韵——僻韵又称“险韵”或“难韵”,即生僻之字,如东韵之“蝀翀”等字。</h3><h3>七:戒复韵——凡意义相同之字,如六麻韵中之“花、葩、华”,七阳韵中之“芳、香”,十一尤韵中之“忧、愁”等字,义皆相同,一诗之中双押即为复韵,亦宜善为避之。 </h3><h3>八:戒别韵——别韵者,同一字因音韵不同,而意义亦别者,误押之即为别韵。如“重”字于二冬韵作“复叠”解,于二宋韵则作“贵重”解;“降”字于三江韵作“顺服”解,而于三绛韵中则作“下落”解;“鲜”字于一先韵中作“新”字解。</h3><h3>九:戒犯韵——犯韵又称冒韵,即不是(同一句诗中)韵脚处用上同韵之字。</h3><h3> 无茗也是浅浅的知道。似乎此说源于诗词八病。</h3><h3> 古代关于诗歌声律的术语。为南朝梁沈约所提出,谓作诗应当避免的八项弊病,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 </h3><h3> 据《文镜秘府论》所述:</h3><h3>平头指五言诗第一字、第二字不得与第六字、第七字同声(同平、上、去、入)。</h3><h3>上尾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字同声(连韵者可不论)。</h3><h3><br></h3> <h3>蜂腰指五言诗第二字不得与第五字同声,言两头粗,中央细,有似蜂腰。</h3><h3>鹤膝指第五字不得与第十五字同声,言两头细,中央粗,有似鹤膝。(近人从蔡宽夫说,以为五字中首皆浊音而中一字清音者为蜂腰,首尾皆清音而中一字浊音者为鹤膝。)</h3><h3>大韵指五言诗如以“新”为韵,上九字中不得更安“人、津、邻、身、陈”等字(即与韵相犯)。</h3><h3>小韵指除韵以外而有迭相犯者(即九字之间互犯)。</h3><h3>旁纽一名大纽,即五字句有“月”字,不得更安“鱼、元、阮、愿”等与“月”字同声组之字。</h3> <h3>如何破解诗词中的“撞韵”、“挤韵”和“连韵”</h3><h3> 诗词是要押韵(压韵)的,即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由于从古至今汉字的声韵系统出现了一些变化,因而就有了古代、现代两个声韵系统,所以诗词的押韵也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按照古声韵系统来押韵,二是按照现代汉语的声韵系统来押韵。在诗词创作实践中,使用旧声韵和新声韵的诗人都不在少数,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前者略多于后者。</h3><h3> 遵循古声韵的,诗押《平水韵》就可以了,如果写古体诗,还可以邻韵通押。词一般按《词林正韵》来押韵。遵循现代声韵系统的,诗词都按《中华新韵》押韵就可以,没有必要区分今体诗韵、古体诗韵和词韵了,因为《中华新韵》只有十四个韵部,已经很宽泛了,如果再宽,就宽得没有边了。</h3> <h3>押韵其实就这么简单,但是还有一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今天,我想就押韵过程中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撞韵、挤韵和连韵及其破解办法谈一点个人的看法。</h3><h3> 在谈撞韵、挤韵和连韵之前,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押韵八戒”。</h3><h3>古人所谓的“押韵八戒”,即一戒落韵、二戒凑韵、三戒重韵、四戒倒韵、五戒哑韵、六戒僻韵、七戒挤韵、八戒复韵。</h3><h3> 落韵 也叫出韵。就是用一个别的韵部的字与一首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这是不允许的。律诗的首句用临韵不算落韵,因为首句本来就是可押可不押的,所以允许从宽。这种情况叫“孤雁出群”。也有人在律诗的最后一句用临韵,名之曰“孤雁入群”。我个人认为,“孤雁出群”是一种从宽处理,有一定的合理性;而“孤雁入群”从宽是没有根据的。当然,诗的结句或结联最重要,能不能出意境往往就在结尾处。出于意境上的考虑,为了不至于因韵害意,有时候偶尔来一次“孤雁入群”,也不是不能容忍。但最好不要滥用,毕竟它与“孤雁出群”不同。至于中间的一些句子出现落韵则是绝对不允许的。</h3><h3> 凑韵 俗称“挂韵脚”。就是为了押韵,勉强选用韵部中一个与全句的意思不符合、不连贯、不关联的字,凑成韵脚。这是不行的。</h3><h3> 重韵 就是重复押一个字做韵脚,这也是不可以的。</h3><h3> 倒韵 就是为了押韵,把正常的词颠倒过来。比如“风雨、先后、新鲜、慷慨、凄惨、玲珑、参商、琴瑟”等等,把它们颠倒过来写,就觉的非常别扭。平时习惯怎么用就怎么用,不能为了押韵而有意颠倒词的习惯顺序。</h3><h3> 哑韵 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h3> <h3>那么第一句,第二句就是那一横。那么第三句就是那个拐弯儿,这就是我们的转。第四句才是最后的那一个勾。这个勾的方向在哪里呢,勾的方向,他是在第一第二局的那一横上面,所以脱离开了那一横,但是呢,她又有所照应,他有照应到了哪一个勾。这就是合的关键所在。2,那么在七言绝句中。我们需要注意句型和语气的错综使用。由其是第三句,第四句。那么如果我们注意了,富裕的这种关系很语气的错综选择。这样既保证了前两句的连贯。又是阿,珍兽是我们可以变成那种一拽。就感觉到非常非常的就是自主的那种感觉,你就会有。这种关系通常它分为哪些呢,就算是。病变。最近。选择起承转折,假设条件因果等等。</h3> <h3>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递进式的关系,是不是?也就说是后两句。是前一句的补充,我们把他递进一步说话。我这种转折用的递进关系,那就比如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就是递进增强了那种效果。那么我们再看一看这个选择性的关系,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他选择什么他就是有选择性递进,我就选择一个。群山上头有瑶台,然后月下逢。2,那么这样一来呢,他这个诗歌主旨句明确了是不是啊。所以说第三第四句稳稳的站在一二句纸上就有层次感,道理就是这样的。所以我没。举个具体例子。看一看,第三句和第四句。在前世做当中,他们是怎样来表达这种关系,从直观上。我们去感受一下。</h3> <h3>第一关平仄韵</h3><h3>第二关字句意</h3><h3>第三关起转合</h3><h3>第四关磨炼修</h3><h3>第五关观悟会</h3><h3>第六关痴癫狂</h3><h3>第七关奇绝古</h3><h3>第八关无无无</h3><h3>第九关真真真</h3><h3>只要首句仄起,二,三,句一定平起四句又回到仄上。只要起句出来就能推出后三句。平起就反过来在用韵配合很容易根本不要背。</h3> <h3>【写诗六步骤】</h3><h3>第一步:明确主题。</h3><h3>写作前,想好自己写这首诗的目的。明确了写作总纲,写起来自然心中有数。</h3><h3>第二步:确认韵脚。<br></h3><h3>是格律诗,必须要有韵,不然不叫格律诗。所以在写好第一句诗后,就要确认好韵脚。</h3><h3>第三步:基本格式定位。韵脚定好后,看那个格式好写,选出最容易融韵的格式。<br></h3><h3>第四步:锤字炼句。<br></h3><h3>所谓一字千金,便是如此道理,诗有诗韵诗魂。要用短短几十个字,让人看后浮想联翩,如果字句不锤炼好,根本就达不到想要的结果。</h3><h3>第五步:结构完好。<br></h3><h3>对于诗而言,要在“起承转合”四大要素上多下点功夫。看每首诗的二、三两联,是不是对偶句。</h3><h3>第六步:格律校验。<br></h3><h3>作品完工后,最好把作品复制到格律校验表里校验。</h3> <h3>写诗快速入门</h3><h3>体会一、词汇要多</h3><h3> 用写月作比喻,如银界、银盘、玉盘、破镜、上弦、桂影、嫦娥、瑶池、瑶蟾、主夜、蝉娟、照床、透竹、映阶、弯镰、弯勾等等,凡象月形态的、传说月神的、古人诗中写月的和月有关的句子都可写成月亮。</h3><h3><br></h3><h3>体会二、手法要活<br></h3><h3> 同样用写月作比喻:可写成:问月“明月几时有?”;推月“双手推出窗前月,”;看月“露似珍珠月似弓”;听月“忽闻一阵天风鼓,吹下嫦娥笑语声”;客月“举杯望明月,对影成三人”;拜月“开帘见新月,即便下阶拜”;情月“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挂月“月挂霜林家欲坠”;责月“月皎惊鸟洒不定”等等。古诗人还有数不清的手法,你也还可以大胆创造其它手法。</h3><h3><br></h3><h3> 体会三:掌握结构</h3><h3>起--承--转--合是近体诗的基本结构。如王昌龄写的《从军行》,</h3><h3>青海长云暗雪山,(起)</h3><h3>孤城遥望玉门关。(承)</h3><h3>黄沙百战穿金甲,(转)</h3><h3>不破楼兰终不还。(合)</h3><h3> 也就是说第一句写景,第二句继承写景,第三句转过来不写景而写战士们的爰国情怀和战斗情景,第四句合起来写出诗的主题。愿与边疆共存亡的决心</h3><h3> 需要说明的这里谈的是一种常用结构,有时因内容的需要(特别是律诗)可以按起、承、续承、转合(即二层意思写在尾联中)的结构创作。</h3> <h3>体会四:拟好标题</h3><h3>诗题,画龙点清之笔,相当重要。通常有以下几种:</h3><h3>1、概括型。如《江南春》《黄鹤楼》《送友人》等;</h3><h3>2、限制型。如《秋夜》《孤雁》《春思》《闺怒》等;</h3><h3>3、序言型。如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第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 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管标题;</h3><h3>4、酬答型。如《和***》《酬白乐天<杏花园>》等;宜可灵活运用。</h3><h3><br></h3><h3>体会五:学会起头<br></h3><h3>诗的起头通常有以下几种:用写月作比喻</h3><h3>1、直起法,也叫“赋”。如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句;</h3><h3>2、兴起法,也叫“兴”。如李白“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句;</h3><h3>3、对偶起。如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律”。</h3><h3>4,叙事起。如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h3><h3>5、言情起。如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h3><h3>6、议论起。如刘禹锡“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句;</h3><h3><br></h3><h3> 体会六:学会押韵</h3><h3> 韵就是将拼音中除去声母的部分叫韵母。把同韵母的字摆在近体诗的指定位置,就叫押韵。如“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还有情。”这首诗中一、二、四句的没尾字“平、声、情”三字就是押韵的。</h3><h3> 值得注意的是:同韵母的字的拼音通常分为一、二、三、四声。一声叫阴平;二声叫阳平;三声叫上声;四声叫去声。用一、二声押韵,因为无论阴平和阳平都是平声,就叫押平声韵;用三、四声押韵就叫仄声韵。</h3><h3> 还有一种字,古时读音到现在己发生变化,现在新字典与诗韵字典不同的字,叫入声。有些人的体会是“张口为平、闭口为入”,也就是张着嘴吧读的字一般是平声,闭着嘴巴读出一般是入声。而我个人体会是:某个字是平还是仄,你读起来无把握一般就是入声。因为字音是随历史演变的,普通话以北京为准。人群分散后,有地方的人就可能延续古语而末演变成北京话,反之亦然。如“一”现代为一声、古代可能是四声,这个“一”就是入声。凡入声叫仄声,应与仄声通押。</h3> <h3>体会七:掌握平仄格律。</h3><h3>诗是一种音乐,要讲究音乐上的节律,协调。使之好吟好普曲。平仄格律:</h3><h3>1、格式:诗只有四种格式:</h3><h3>A、仄仄平平仄;</h3><h3>B、平平仄仄平;</h3><h3>C、仄仄仄平平;</h3><h3>D、平平平仄仄。</h3><h3>律诗都是这四种格式句变化来的。</h3><h3>七言就是在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二个字。如A句式写成七言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以此类推。</h3><h3>2、五言律诗:</h3><h3>实际就是上种句形排列上的变化,共可分为:</h3><h3>A、首句不押韵的平起式:</h3><h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也就是上面四种句子在不同位置复用二次,以此类推第二种是:</h3><h3>B、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h3><h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C、首句入韵的平起式:</h3><h3>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h3><h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D、首句起韵的仄起式;</h3><h3>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h3><h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 从上可看出掌握了第一的四种格武,后面的四种五律种七律都可以推理出来,并不难掌握和记忆。3、平仄格式可按“1、3、5不论;2、4、6分明”的要求灵活运用。也就是句中“1、3、5”字只要不是该句中除韵脚字外只剩一个同韵脚的一字就平仄随意运用!</h3><h3><br></h3><h3>体会八:学会写绝句格式</h3><h3>其实绝句就是从律诗中取句的。可取为四种:</h3><h3>如五言律诗中的第一种格式是:</h3><h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第一种取上面四句,</h3><h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第二种取中间四句:</h3><h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第三种就是取后面四句:</h3><h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第四种最前面取两句,最后面取两句:</h3><h3>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h3><h3>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h3><h3>七言绝句在句头加二个相反字即可。</h3><h3>另第四种取法与第一种实际是一样的。只是写诗要求律诗中间四句成两幅对联。而取前后各两句的第四种无需对句,所以第四种是最容易写的。而取中间四句的第二种最难,四句必对。</h3><h3><br></h3><h3> 体会九:掌握对仗</h3><h3>一、对仗:是指的一句诗的平仄相对、句型相对、词性相对,</h3> <h3>体会十:相粘</h3><h3>一、“粘”就是“连”的意思。诗体结构是讲究相粘的。</h3><h3>二、相粘,就是对与对之间前对后句的第二字和下联前句第二字的平仄必须相同。</h3><h3>三、举例:如杜甫诗《秋兴》</h3><h3>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h3><h3>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首联末句第二字的“露”颔联前句第二字的“望”都是仄声)。</h3><h3>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来”和“移”字同样都平声)。</h3><h3>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绕”和“卧”都是仄声)</h3><h3>四、五律和绝句类推。</h3><h3><br></h3><h3>体会十一:掌握赋、比、兴手法的运用<br></h3><h3>创作诗词这三种手法的运用是必须掌握的。</h3><h3>1、赋:就是直陈其事。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郊外斜”;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属“赋”的手法。</h3><h3>2、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分为“明喻、暗喻、隐喻三种”。如白居易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是明喻;谢眺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暗喻;晏几道的“当时明月在,彩云何时归”中“彩云”隐喻歌女。贺之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第二句用隐喻、第二句用暗喻、三和四句是明喻。</h3><h3>3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李世民的“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和李白的“梁燕不知人事故,雨中犹作一双飞”等句。</h3><h3><br></h3> <h3>体会十二:结好尾:可用以下几种方式结尾</h3><h3>1、抒情作结尾。如杜甫的</h3><h3>“何时依虚幌,</h3><h3>双照泪痕干”;</h3><h3>2、写景作结尾。李商隐的</h3><h3>“夕阳无限好,</h3><h3>只是近黄昏”;</h3><h3>3、发问结尾。如李商隐的</h3><h3>“斑骓只系垂扬岸,</h3><h3>何处西南待好风”。</h3><h3>4、描状结尾。如杜牧的</h3><h3>“天阶夜色凉如水,</h3><h3>坐看牵牛织女星”。</h3><h3> </h3><h3>体会十三:注意问题:</h3><h3>1、句子相救。有时有一个好句,或句中必用这个字才完美,但这样写了又不符平仄要求,这样的句子叫拗句。补救方法有二:</h3><h3>一是本句相救:如本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的句子,写成“夜钟残月雁归声”的句子,因为“夜”应是平声位但写成了仄声,而“残”应是仄声位写成平声了。这样写是可以的,因为它们在本句中就相互弥补了,这叫本句相救;</h3><h3>二是对句相救:如本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对句,但诗人写成“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其中应“平”的句位写成“绿”是错的,但下句应“仄”的句位写成“红”也就自救了,这就是对句相救。</h3><h3>2、避免犯孤平和孤仄的错误。如“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仄仄”让平声左右孤立,叫孤平错句;“平平仄仄平仄平”后三字让仄声孤立,叫孤仄错句,应尽量避免。</h3><h3>3、我这里只谈及诗,未淡及词和曲。词和曲是一种需按词、曲牌而写的文学体,种类繁多,是为唱而作,相当于现在的歌词。因篇幅关糸,此日记不细述。朋友们可按词牌而写。</h3> <h3>好诗应具备哪些特征:</h3><h3>1、诗情:</h3><h3>诗中应有的情致情调。也就是主情。它可以表现为旷达,也可以描摹成悲情,但作者一定要感情真挚。俗语说:不能感动自己,何以感动他人。</h3><h3>2、诗意:</h3><h3>诗中应表达的给人以美感的意境。也就是尚意。它的语言是优美的,它的层次是分明的,它的脉络是清晰的。他的意象是理性和有形的。</h3><h3>3、诗味:</h3><h3>他首先又牵涉到诗情,情味一定要厚重,又要自然,更要巧妙地化有形为无形。它融情融物于一炉,使人看不到,摸不到,但细细品味却又能领悟得到。</h3><h3>4、诗趣:</h3><h3>诗人以灵动的触笔,充满个性化的色彩来表现的一种审美情趣。来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h3><h3>5、诗旨:</h3><h3>主题应鲜明,形象要生动,发言遣意必须迥异于常人,并蕴含哲理。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灵魂的震撼。</h3><h3>6、诗品:</h3><h3>大凡好诗,必有风骨、格调和神韵。而俗诗几乎没有。好诗通常为人赏析,也常为诗家、诗评家品鉴。</h3><h3>7、诗风:</h3><h3>同兼几种风格的诗人基本上是不存在的。诗风反映的是作者的自身修养、精神面貌、处世态度以及孕含的人生哲理。大致可分为旷放、豪逸、幽愤、蕴籍、冲淡、清婉等等。也有的诗家诗风较平易,随机,不在此列。只要是见功力、见丰采、见骨概,都是佳章。</h3> <h3>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h3><h3>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h3><h3>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h3><h3>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h3><h3>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h3><h3>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h3><h3>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h3><h3>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h3><h3>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h3><h3>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h3><h3>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h3><h3>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h3><h3>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h3><h3>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h3><h3>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h3><h3>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h3><h3>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h3><h3>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h3><h3>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h3><h3>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h3><h3>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h3> <h3>对仗”如果细说,不如买本书自己细看,主要是内容实在太多了。记得当初我看见“对仗”这个词的学习资料居然有那么多的时候,吃惊极了。总以为掌握基本知识就够了,没想到还有那么多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在对仗的每部分里,又分出各小部分,枝枝叉叉难以在这里归纳全面,所以,只能拣一些易记、多用的知识作为笔记内容,再深的知识,就必须看书了。</h3><h3>诗词中的对偶,就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便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由。一般讲的对偶,指的是上下两句的相对。而上句又叫“出句”,下句又叫“对句”。</h3><h3>律诗中的对仗与对联中的对仗是不同的,如果照搬则属错误。对联里的对仗面很宽,意思到了就算工整(又称宽对),但律诗就不同了,律诗的对仗在工整方面要求的非常严格,甚至比词、曲中的对仗都要严。 因七律诗里对仗比较多,颔联、颈联都要求必须对仗,所以,对仗又多在格律诗中的“七律”体裁上使用,绝句则少用对仗。词、曲的对仗要求比较松,一般来讲,古典词里出现的五言、七言句子,只要两两相对的出现,均要求使用对仗,词的开篇两句如要求使用对仗,词谱会做专门要求,比如“西江月”、“踏莎行”等词谱的开头两句,都是要求对仗出现的。好在这些要求不少词谱没有刻意提醒,所以,现在我们在填词时,这方面即使出现错误也多被忽略不提。</h3><h3>律诗的对仗规则有下面几个重点:</h3><h3>1、句法相同。</h3><h3>2、不能用相同意思的字相对。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律诗中则不允许。</h3><h3>3、词性要相对。既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对仗里不能是同义词。例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这样的对仗,才叫做工对。</h3><h3>4、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h3><h3>5、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使用。</h3><h3>词的对仗,有两点和律诗不同。</h3><h3>第一,词的对仗不一定非要以平对仄,以仄对平。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又如“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城对河,是平对平;外对下,是仄对仄)。</h3><h3>第二,词的对仗可以允许同字相对。如“千里冰封”对“万里雪飘”;又如“马蹄声碎”对“喇叭声咽”;“苍山如海”对“残阳如血”。</h3><h3>除了上面这两点外,词的对仗跟诗的对仗是一样的了。</h3><h3>关于对仗使用中的几个名词解释:</h3><h3>1、合掌---- 一联之中对仗的上下两句,一般内容不同或相反。如果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合掌是作诗的大忌。</h3><h3>2、流水对---- 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