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学遇上茶文化,谁能抵挡传统文化之趣

枚子

<h3>  12月7日晩上,泰顺县文联副主席潘家敏老师受邀请带着他的传统文化国学知识走进了文促会每周一课的茶学课堂,为茶艺兴趣学员讲解有关茶艺、茶道、茶修方面的学习内容。潘主席指出在茶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修身的过程,其中的清、寂、静、志、和等过程中去觉察更深层、更深处的内在,我们将逐渐成为自己的主人。往生命觉察的领域走,当我们在觉察中觉悟,就不会一味地去索取,而深知感恩,在团队需要我们的时候,感恩给自己机会,感恩而付出。这样,自我的力量才能成长,成为整合且充满爱与喜悦的人。</h3> <h3>  在一段静心音乐美妙的时光里,茶艺师滑立然引读了茶与水的关系,学习了烧茶用水历史、分类和故事,感受着水与茶有关的神奇。</h3> <h3>清大夫在【梅花草堂笔谈】中曾经说过"茶性必发于水,</h3><h3>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亦: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见水对茶的重要性。</h3> <h3>  1.择水先择&quot;源&quot; 唐代陆羽提出:&quot;其水,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h3> <h3>  2.水要"活"而"清""鲜"</h3><h3>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h3><h3>北宋苏东坡【汲江水煎茶】诗中的"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汲深情"。</h3> <h3>明代张源【茶录】: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沙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淡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泄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阳者貹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h3> <h3>  3.贮水要得法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水性忌木,松木为甚,其害滋甚,洁瓶为佳耳"。</h3><h3>明代罗廪(lin)【茶解】:"贮水瓮预置于阴庭,覆以纱帛,使昼挹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石木,封以纸箬(一种竹子)暴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h3> <h3>4.水品要"轻" 清代乾隆皇帝,按水的轻重他认为"水轻者泡茶为佳"。在今人看来都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历代多少茶人,着实为觅得一泓美泉花费过一番功夫。</h3> <h3>结合现代情况,曾对宜茶水品做过多次分析测定和实验对比,认为泡茶用水泉水为佳。泉水多源出山岩壑谷,或濳埋地层深处。</h3><h3><br /></h3> <h3>  总之,不论用什么水泡茶,都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水质要无色、无味,没有杂质;二、大肠杆菌总数在1毫升水中不得超过100个;三、不得含有氯化物和铁离子。这样的水才可以称为是适合泡茶的用水。</h3><h3><br /></h3> <h3>  对于烧水,唐代陆羽在【茶经 五之饮】中指出:"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緣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以上水老,不可食也"。</h3> <h3>宋代苏轼认为:"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明代许次纾【茶疏】:水一入铫,便需急煮,候有松声,既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过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水老,长期饮用不利健康。</h3> <h3>  北宋苏东坡在【汲江水】诗:</h3><h3>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及深情。</h3><h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烧水用天然气、酒精、电等能源,既方便又卫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