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今天(12月8日)的室外气温是零下九度。早晨不到六点就起床了,外面的天还是黑漆漆的,也不知道是晴天还是阴天,但愿能是个好天气,虽然气温很低天气很冷,可只要是晴天,有冬日暖的阳光,就会是冬日最美好的日子。</h3><h3> 记得有一年的正月初四,在家闲的无聊,便一个人骑上自行车去崇庆寺转了一圈。正月的时光总是很安静,人们都在家里过年,路上看不见一辆大车,只有走亲戚的私家车车来来往往比平时多了许多。前不久才下过得雪还厚厚地覆盖在田野里、房屋上,太阳光既不炎热也不刺眼地从蓝蓝的天上透过薄薄的雾温和地撒在身上,只有那白雪反射的耀眼的白光还在显示着太阳的威力。</h3><h3> 骑车登上三嵕(zong)庙,看着掩映在白雪下的宁静村庄和层层叠叠的山峦,在冬日阳光的映照下,真是好一派千里冰封的的北国风光。三嵕庙往里就是那隐藏在山里的崇庆寺,大门紧锁着,没有一个人听不到一丝的声响也没有一丝的风,时间似乎是停止了静止了,只有那阳光如金丝般洒向庙宇,洒向庙宇前青青的石阶和庙前那些枯黄的树林,把这的一切都烘托的温暖美好。虽然当时我只有一杯热水和一块压缩饼干做我的午饭,但坐在那温温的青石上沐浴在这金色温柔的阳光里,一切也就足够里。</h3><h3> 所以我喜欢那晴好的冬日和冬日蓝天下温暖的阳光,还有今天的旅程。</h3> <h3> 车到马家岩,下车一看天如我期盼的那样晴好。蓝蓝的天、薄薄的雾、峻峭的山和空气中微微的寒意,总是没有些零下几度的感觉,还有些担心自己的衣服穿的太多,会给登山造成困难。因为这段⛰️就是我们曾经登过的“瘦脊背”,当时春末暴晒的阳光曾中暑过学多登山的人。可今天毕竟已是零下九度了。</h3> <h3> 沿着南太行特有的红色岩石铺成的台阶,进入到山峰的缝隙之中,发现这里还是条上山的古道,好像已经很久没人走了。只有些徒步的人绑扎的标志,还在宣誓着路的存在。</h3><h3> 冬天枯黄的树叶,居然也不愿意落下地挂在树上像是黄黄厚厚的绒,跟大山的背景搭配起来却还是一道风景,而落在地上的却也更像是绒毯一般,脚踩上去厚厚软软的,也许这就是天然的地毯与挂毯了吧!</h3> <h3> 每爬上一道坡,每走过一道梁,每转过一个山坳,虽说冬天肃杀的景色依旧,可峰回路转之间却往往会带来许多冬日的惊喜。</h3> <h3> 高大的柿子树挂满了红红的柿子矗立在蓝天之下,天是那么的蓝,柿子是那么的红,摘一个下来,咬一口却是一种在吃冰激凌的感觉,甜甜地软软地在口中慢慢地融化开了,瞬间就把那冰雪的气息传遍了全身,再多吃一口就感觉像这柿子样会被冻的严严实实。</h3><h3> 这柿子其实是大自然留给在这里生活的鸟类冬天里最后的食物。在以前山里的人们都会把这柿子摘下来当作生存的食物,但是每棵树上都不会摘完,因为要留给鸟儿。现在这些山里的村落都已经人走屋空了,只留下不时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那些破败的房屋和无人采摘的柿子树像一道风景一样守着这孤寂的大山。</h3> <h3> 下面这些薄如蝉翼、形似羽毛的“花”,也是冬日的杰作。它们就静悄悄地开在路边,像芦苇的花絮一般,迎着冬日的阳光熠熠生辉。我不知道这“花”是如何生长出来的,它们从已经枯黄的草秆中间,一般是在草的三份之二处,均匀地分出四片,卷曲地像一片薄如纸的玻璃一样,还拉着羽毛般细细的丝从草上延伸出来,形成了一片片美丽的“冰的花瓣”。也许只有在这样极度寒冷的冬天,才会开出这样冰的花朵。到底时多少度才会开放?我想应该是零下九度吧!</h3><h3> 这个花的学名叫“冬凌草”,据说是治咽炎的良药。</h3> <h3> 走过一片片荒凉的草地和荒芜的耕田,走过一座座废弃的村庄房屋,远远看见了一座孤峰上形似城堡般的高大石砌建筑。这就是我们今天徒步的最后一站“望京楼”。</h3> <h3> 这“望京楼”三面砌着高大的石墙,足有10余米高,坐北朝南。朝南的一面没有砌墙,只在距离它10来米的地方,砌了一道低矮的墙和门作为进入它的入口。 </h3><h3> 这三面墙几乎是依孤峰的崖壁而建,就像是拉萨的布达拉宫,但它却不是建筑物的主体,而仅仅是一道围墙而已,真正的建筑是在围墙之里。但是除了在这三道墙和大门保持的较为完好外,里面的东西几乎已是荡然无存了,只留下两个小小的石鼓和一些散落着的柱石,就再也找不到其他建筑物的构件了。</h3><h3> 在遗址上没有留下对它的任何记载,只有这一个神奇的传说,似乎能够说明它存在的历史,但终究是不可信的。</h3><h3> </h3> <h1><span style="font-size: 12pt;"> 据说有一位公主远嫁此地,由于远离京城,远离父母,那份孤独,那份思念,那份乡愁,与日俱增,使得公主常常以泪洗面,几近愁病,而驸马也因此忧心忡忡。为安慰爱妻,驸马就在山巅修筑了望京楼,供公主登高远望京都,排遣内心的忧思。</span></h1>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然而在历史上,“望京楼”历代都有修建,尤其繁盛于宋代。它的修建是古人表达忠节的一种方式,体现出他们对君臣关系的重视。“望京”还与国运兴衰、民族存亡紧相关连,“望京”现象也反映了古人对贬谪的惧怕,对京职的留恋,对中原文化的眷恋和对落后地区的畏惧与鄙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望京楼”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古往今来多少“望京楼”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留下来的也只有残垣断壁和凄楚的传说。今天,“望京楼”再也没有历史的重负与羁跘,只希望当我们登临大大小小,古代或现代的“望京楼”时,看到的是更蓝的天和更美丽的风景。</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我国有多处“望京楼”。</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这里的“望京楼”从其坐南朝北的方向看,应该是宋朝修建的。难怪我们问遇到的村民,想打听下它地历史,没有一个人能够说得明白。</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 <h3> 望着“望景楼”的残垣断壁,看着至今还保存的如此平整的墙面,心中触动着对历史的久久回想。在山下,有个村民告诉我们,他也不知道这个建筑是何年何月修建的,但修建建筑的青石却不是这里的石头,而是在几十里地以外的,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这么高的山是如何运输上去的,却是也是个谜,让这个建筑显得更加神秘。不过它终究石人力修建而成,只是我们现在再也无法复述古代人民的高超智慧和能力而已了。</h3><h3> 现在正往山上修路,准备吧这里开发成一个景点,不知道未来这里还能保留多少我们对远古往昔的回忆,但愿这里的人们能更理智地对待古人留下的东西,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赚钱和迷信的道场。</h3> <h3> 落日发出了惨淡的光,把“望京楼”笔直的墙融合在大山神奇的剪影里。也许我不知道你存在了多久,但我知道你的修建却是为了一个深深的思念和美好的愿望,但愿这种思念和愿望可以亘古长存,成为我们对和平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永久期盼。</h3> <h3> 冬日,我喜欢这样的冬日,虽然已是零下九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