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宝藏” 遇见 来自远古的你

郭青

<h3> 在芜湖县文管所库房内,安睡着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玉璧。它有着怎样的身世,又是如何重现人间的,今天,“芜湖宝藏”就带领大家近距离走近这件文物珍宝,感受一份来自远古的气息……</h3><h3></h3><h3> 身份证:</h3><h3> 年龄:5、6千岁之间</h3><h3> 材质:鸡骨色玉</h3><h3> 直径:12.4厘米</h3><h3> 内径:5.7厘米</h3><h3> 体重:436克</h3><h3> 荣誉勋章:二级文物</h3> <h3>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是《礼记·学记》名言,世人皆知。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玉的记载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即使到了今天,人们对玉的喜欢程度依然不减毫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h3><h3> 玉的种类很多,呈现的样式也很多。我们的祖先对于玉的使用,远早于文字,它几乎贯穿人类文明史的始终。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因为玉有许多特有禀性,而被人类赋于了种种人的品性和超自然的能力。以致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不仅生前会佩带各种玉饰,死后也会陪葬各种玉器。这其中,玉璧就是一种非常普遍,也很有仪式感的玉器。</h3><h3> 玉璧,是以玉为材质而制作的一种工艺品,整体呈扁平状圆形,中央有孔。《尔雅》载:“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文中所谓“肉”是指玉器的边,“好”是指玉器中间的孔。这段话,也是区分璧、瑗、环的一个重要标准。考古发现,玉璧最早产生于距今约5、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清朝,都有不同形制和纹饰的玉璧出现。玉璧的应用范围也极为广泛,既是权力等级的标志,也可用于佩戴,还能作为随葬品,同时又是社会交往中的馈赠品或信物。玉璧用途很复杂,但主要功能还是礼器,如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此外,玉璧还可以作为区别贵贱身份的一种标志,古人佩带玉璧是很讲究的,绝对不会乱佩乱带。由于玉璧有着极其严格的等级规制,非常精准,所以有时候也用来当砝码用,但这种用途比较少见。此外,由于玉璧在古人心中一直占据着崇高的地位,所以人去世后常会用它来随葬,以期辟邪和防腐。</h3><h3> 记者在芜湖县文管所里,就亲眼看见了一件这样的宝贝,二级文物——玉璧。</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论辈份 我秒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在芜湖县文管所,我们见到了这件早闻其名,却从未谋面的玉璧。这件宝贝的发现很偶然,2014年8月,芜湖县宣传部、县文物所等同前往湾沚镇豹山行政村竹塘自然村,对两处不可移动文物点石桥以及桥旁的翁仲进行考察,随行的司机无意间发现脚下的泥土里有一块白色的“石头”,见其特殊,就捡了起来。当时,作为芜湖县文馆所副所长的陈尚前也在现场,身为一个文物工作者,她在第一时间就感觉这块“石头”,应该不是一件寻常之物。她就跟这位司机说,这件“石头”属于出土文物,应交给国家。这位司机觉悟也挺高,立即上交给了县文物所。</h3><h3> “石头”到了县文物所以后,尽管一时还难以对其身份进行精准定位,但凭着长期在文物一线工作的经验,陈尚前等人凭直觉就知道这肯定是件好宝贝。她告诉记者,她当时第一眼见到时,就判断是一块玉璧,它通体洁白,泛着浅浅的浮白色,显现出长期埋藏在土壤中,受到沁蚀后失透的状态。陈所长说,后来将玉璧送到省文物局鉴定,果然证实了之前的判断,这件出土文物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被定为二级文物。说到这里,陈所长告诉记者,这块玉璧出土很偶然,应该是当地农民在翻田耕作时,无意间从土中刨出,被上交者捡拾。遗憾的是,第一出土现场已经被破坏,无法找到其他同期文物,进一步提升玉璧的考古价值,否则,这件玉璧一定能被鉴定为一级文物。</h3><h3> 这件新石器时代玉璧是一件难得的文物,它的出土,表明早5、6千年之前生活在芜湖县这片区域的的我们先人,就已经拥有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这件玉璧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虽然简陋,但是以当时的生产工具而言,制作成型还是很有难度的。文物所老专家丁云谊告诉记者,此玉璧内外弧度虽然比较接近正圆,但还是有点偏差,璧内璧外两个同心圆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同心,而是略有偏差。这也是一个验证此玉璧为新石器时代文物的特征。</h3><h3> 目前考古界普遍的观点,玉璧最早产生年代就是距今约5、6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换而言之,芜湖县这件玉璧,当属此列。原来这件玉璧的辈份如此之高,高到所有同类都要认它做祖宗,咋这么牛呢?!嘿-嘿-嘿,让我自豪的窃喜一下,别拦我!</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比自信 我素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用其貌不扬来形容芜湖县文管所所藏这件玉璧,一点也不冤枉它。虽然其表面打磨得非常光滑,却找不到一点点我们现代人所想像的玉的通透感,玉璧通体也无任何装饰性纹饰。素颜,这是记者初见此玉璧时一瞬间就想到的一个词。面对放在办公桌上的这件玉璧,最直观的感觉就像平常家中使用的塑胶儿童玩具,很难将其与二级文级的身份画上等号。面对记者的疑惑,芜湖县文物所野外考石组组长丁云谊道出个中缘由:此玉璧这些在外行看来平淡无奇,在文物专家看来,却恰恰是它最可贵的断代依据。根据以往的考古学惯例,新石器时代的玉璧,最大的特殊就是素面无纹,打磨光滑。原来如此,素颜还能素得如此理直气壮,也没谁了!看来,喜欢素颜不仅仅是当代人的专属,我们的祖先早在5、6千年之前就已经懂得了天然丽质这个哲理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在这一点上,我们与古人无异。</h3><h3> 芜湖县文物馆收藏的这件玉璧,璧的厚薄不是很均匀,有明显的手工切割痕迹。尽管已经在地下埋藏了5、6千年,这些痕迹依然清晰可见。丁云谊指着这些痕迹告诉记者,依据这些痕迹,从制作工艺上可以判断,此玉璧明显属于手工打磨而成。很难想像一件这样硕大的玉璧,从取材、钻孔、打磨、抛光,直到最后制成,需要花费古人多少时间。不过换个角度,古人不像我们现在,可以有手机、电视、电影……这些娱乐活动,制作玉璧也许就是他们最好消磨时光的办法。那时慢,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从从容容地做,可以任性地挥霍大把时光。</h3><h3> 在追溯这件玉璧身份时,文物专家介绍说,玉璧是中国玉器中出现最早并一直延续不断,是很重要的瑞玉,以玉祭祀祖先,人死后还可能以玉陪葬。在新石器时代,人去世后的埋葬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陪葬器物都是一些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用品,这件作为玉器的玉璧,是否为墓葬出土,并不能肯定。即使是墓葬所出,因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尚处于原始状态,人与人之间还未有严格的等级分化,社会贫富差距并不大,所以,仅凭这件玉璧,不能断定墓主人生前是富裕还是贫穷。</h3> <h3> 在芜湖县文物所里,记者得以近距离观察到这件来自遥远的新石器时代的玉璧,用手轻轻拂过,一缕悠悠的千年文明气息瞬间通过指尖流向心头。我们有理由为拥有这样一件文物而自豪。 郭青 文/梅韬 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