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 为了加强我市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青年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夯实青年教师教师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12月5日至6日,诸城市教研室在繁华初级中学举行了2018年诸城市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
<br></h3><h3></h3><h3></h3> <h3> 本次大赛历时两天,由教研室根据教学进度统一确定四个课题,分别是《植树的牧羊人》《猫》《昆明的雨》和《白杨礼赞》,统一以“主题学习1+x”的课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展示。来自各初中的42位参赛教师抽签选定讲课内容、时间及班级。<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安排表</h3> <h3> 通过课堂展示活动,青年教师们努力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自己设计活动方案,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及多媒体,将1+x主题学习的课型要求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充分展示了她们的实际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br></h3> <h3> 同时还对讲课青年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了检查。有不少老师展示了自己的教学随笔,内容精彩,形式新颖,感悟深厚。<br></h3> <h3>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本次比赛是一次交流分享提高的机会,定会让诸城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教育教学中的骨干力量,诸城市的语文教育的明天定会百花齐放,春色满园!<br></h3> <h3><font color="#333333" face="PT Serif, Droid Serif, Times New Roman, arial, sans-serif" size="4"><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span></font>为了加强交流,互相促进,活动结束,教研室要求参评教师进行教后反思,评委就听课中的问题撰写了观课评课意见,下面予以摘登分享。</h3> <h3></h3><h3></h3><h3>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教学反思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祝明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植树的牧羊人》在上这堂公开课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学生虽然对文章的内容了然于心,但依然不会画关键句。本单元的语用点是练习默读,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学会通过划分段落层次、抓关键句等方法,理清作者思路。所以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圈出关键词语,画出重点语句,感知人物形象,体会精神境界。将《植树的牧羊人》与《干干净将的傅雷》相整合,通过课内文章讲授学习方法。学生运用学习方法,自主解析交流《干干净净的傅雷》。课堂上发现学生对于傅雷是比较陌生的,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对于时间分配上给学生的时间太短,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学生解析起来还比较生涩。</div></h3><h3></h3><h3></h3> <h3></h3><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教 学 反 思</div> ----我讲授这节课的历程与感受</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龙都初中 王惠娟</div> 这是我第一次讲这样的课型,虽然以前听过语文主题学习1+x课,但从来没有实践过,也从来没有讲过郑振铎的《猫》一课,抽到课题后,我上网搜了大量的资料。正好前几天我看到“东武学社”群里老师们去昌乐参加主语主题阅读活动发的一些感悟,我一篇一篇的看完,还有郝主任发的《听肖培东老师浅浅地讲语文》这一篇文章,里面提到了关于文体的问题,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就想从此处下手。能不能从手法入手作为切入点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呢?《猫》一文的最大的写作手法就是对比和伏笔,从这两种手法入手既切题又好操作,我决定从对比入手。确定了课题我就查阅资料,网络是个好东西它能让我们很快地学习到新的好的前沿的东西。我想人家讲的这么好,我如果再从别的角度入手也不好讲啊,好的东西可以借鉴并形成自己的东西,我可以学习,于是我就大胆的想实践一下,积累点经验,学习总是好的,最多东施效颦呗,在学习吸收的同时我又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元素。
整节课下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素质很高。我以前在高中代课,后来考入龙都初中,五年来我一直教九年级,所以从没有接触过七年级的孩子,我们学校的学生生源又不太好,在我们学校试讲的时候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不爱回答问题,不会回答问题,与学生互动上欠缺。所以课前我很紧张,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怎么办?课堂死气沉沉怎么办?可是讲课的过程中我感觉课堂氛围很好,能拉着我一直融入在其中,有种享受的感觉,不管课讲得好不好,但是我觉得这是最好的状态。学生课前预习很好,估计读了好几遍,所以课堂上比较顺利。
通过这节课我发现语文主题学习阅读教学确实能丰富学生的阅读量,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在大量的阅读中使学生接触他们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和体验,从而获得了对生活的丰富的认识和体验。这次活动也是对我一次很好的锻炼,一种生命的成长。<br></h3><h3></h3><h3></h3> <h3></h3><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杨礼赞》教学反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郭家屯初中 王杨</div></h3><h3> 本次讲课是以“主题学习1+X”为依托开展的。对于“主题学习1+X”我仅仅是知道了一点皮毛,到底什么是主题学习,主题学习又该怎样正确进行等等我还知之甚少,因此本次教学,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进行初次的尝试。
按照我的设计进行了本次的教学,在45分钟内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针对本次教学我也进行了反思,有几点想法。
1.放手让学生去自学,学生确实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可以说对文本中白杨礼赞,概括也比较准确,不需老师反复强调。
2.把相同的写作方法放在一起去学习,举一反三,学生掌握牢固,而且节省时间,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量,确实有助于学生大量阅读。
3.虽说在同一方法上可以加大阅读量,但是每篇文章都有它的不同之处。其实还有许多知识点都需要在下一课中补充。其实这种教学仅仅适合一课一得,也就是在某一个点上加大阅读量。
4.因为在一节课中要阅读两篇或者三篇文章,所以相对来说,分析文本就显得粗糙了很多,语文课中的情感、朗读、情境,铺垫等就少了很多,语文课显得有点生硬。对于阅读能力较弱的学生可能有点勉强。
或许是自己还没有真正领会“主题学习”的精髓,亦或许是理解上的偏颇走的是弯路。总之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且行且琢磨。<br></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杨礼赞》带给我的教学反思</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孔戈庄初中 代雪苗</div></h3><h3> 从教一年的我于今日结束了首次赛课,说出“下课”的那一瞬感觉眼泪要夺眶而出,深切感受到如释重负这个词的高妙。这一年中观摩了很多场公开课,每次结束心里都分外沉重,我还差太多,我何时才能到达如此高度,我要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向他们靠近。
本次课堂教学中我较为满意的有三点:
一是《白杨礼赞》“1+x”课型设计中x与课文的融合。如果光是浅浅阅读过后交流感受,这不能算是真真的1+x。为此我选择了丽尼先生的《鹰之歌》作为x与《白杨礼赞》进行对比阅读。根据学生对象征手法的掌握设计问题一:你认为鹰象征着什么?这一问题中学生结合背景链接完成度较高,为问题二的完成奠定基础。根据对《白杨礼赞》第七段四个反问句的的赏析设计问题二:仿照课文第七段尝试运用反问、排比等修辞手法层层深入的揭示鹰的象征意义。这一问题完成难度较大,但在课堂上仍出现了几篇佳作,学生灵秀的悟性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带给我本堂课最大的惊喜。这一问题设计目的在于学习文本中作者是如何将本体与象征体联系起来,揭示具体事物的象征意义。这一课不仅应该让学生理解象征手法,更要将象征手法运用到习作中去,而问题二的设计具体明确,能让学生动起笔来,将茅盾先生的文章笔法化为己用,从经典中汲取精华。
二是生动直观的板书设计。根据文章结构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
画图方式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把握白杨树的外形特征。将象征意义板书便于学生牢记关键词。
三是对重点句段的朗读指导。朗读是打开这一课最关键的钥匙,初读课文采用自由朗读方式,再读课文采用跳读、小组读等方式,赏析重点段时采用师生合作配乐朗读方式将课堂推向高潮,揭示文章主旨。
在本课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对文本的深度挖掘还不够,对教材解读不够透彻;课堂环节设计的还不够紧凑,在对学生练笔的点评上缺乏针对性;问题设计过于死板不够新颖;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指令语言重复等。
一堂好课不易,还需多加学习,及时反思。博采众长方能增益我所不能。<br></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评委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做一个会思考的行走者</h3><h3> ——初中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评课建议
一、掬水留香看酝酿
一堂成功的课离不开一个好的教学构思,它是课堂厚积薄发的积淀和臂力。
(一)学会在精致中得道。
1.别忘记导学案姓“导”。
一份好的导学案,可以给学生一个高效精致的课堂,它是承载学生课堂学习的路线图。本次参赛选手大部分都使用了导学案,但真正经得起推敲,设计精巧的并不多。有些导学案设计太过粗糙,只是简单呈现了几个主观性的大问题,没有具体的学法指导和策略提供,太过随意;还有的问题设计过于空泛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觉得在设计上要把握住这样几点:一是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设计原则,既要做到知识的问题化,又要兼顾知识的层次化,二是注意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自然衔接与架构,不要让环节的推进有芥蒂和障碍。
2.要记住借鉴不能包办特色。
拿来主义带来的“雷同”会让人心生疲惫。因为参赛课题的统一性,让不少教师的整体设计构思和问题预设出现了“撞衫”。像《白杨礼赞》这篇文章,五个教师中得有四个都用了同样的问题做了预设,哪怕是引导的过程都惊人的一致,一看就是引用了现成的教案和课件,一堂课下来太平,毫无个人的特色。
3.要弄懂语文主题阅读课的性质。
如果以传统的课内文本讲读课来评价,有些老师的课讲的很棒。对文本分析的特别透彻,但却忽略了主题阅读链接这一块的实施和开展,有些摆设性地在课堂结束时提了提,当成了课后作业来处理,有些直接整堂课就连提没提。更遗憾的是,有个老师导学案设计的很棒,课外链接题目的预设和链接都不错,课内部分讲的也很精彩,无奈时间不够用,草草结了尾。</h3><h3>(二)学会在挖掘中突破。
有些教师一堂四十五分钟的课上的很轻松,洋洋洒洒地很顺利,师生互动性也很强,但最后的评价并不高,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对教材的解读过于肤浅了,文本中一些细致性的东西没有挖掘出来。如《植树的牧羊人》这篇文章,有些老师把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简单只是放在了通过具体的描写方法来分析人物上,再无其他。文章的写作特色、主题情感的升华等都无涉及,让整堂课显得很浮。
二、口齿生香重品尝
1. 学会在朗读中品尝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语文课堂绝对少不了读的过程。重视在读中感悟、以读促悟,把课堂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能力。但通过听课来看,很多老师的课上来就直奔内容讲,整堂课让学生读的很少。虽然说课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但这是不能取代课堂的读的。这种读不仅仅体现在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上,更体现在个性语言的揣摩和咀嚼上。像《昆明的雨》的作者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教师在语言的赏读品味上,完全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带领学生读文章的韵味。但很多老师对于这篇文章的处理却独独少了读的这一关。还有些象征性地让学生读了一遍,无评价,无指导就匆匆而过了。
2.学会用示范来品尝
(1)学习方法的引导和示范
授之以“鱼”的课堂再怎么美味也不会太持久。教师只有真正做到授之以“渔”,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用。本次赛课中不少选手对课内文本剖析的很透彻,但就是缺少一个对于本节课所影射出的知识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提升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不了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2)个人标杆的实践和体验。
一堂成功的课,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个人的参与体验,还特别注重自身参与的实践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示范引领对学生会更有感染力和信服力。本次赛课中,不少教师尝试着通过示范朗读、创作诗共享等方式来参与课堂体验,这一点我觉得特别好。
3.学会在驻足中品尝。
一堂课要想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就必须有具体可驻足品味的点,走马观花的课堂再热闹也只是昙花一现。一篇文章可学习的点有很多,要想通过一节课向学生展示出来太难,所以一定要找好驻足品味的点。很多教师在授课中仅仅是把文本匆忙过了一遍而已,表面看什么都学了,其实哪一样也没学好。还有些点的处理主次不分,导致重难点不突出。有些课堂中虽然也涉及到了品的环节,但只在一半个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就匆匆下结论,一看就不是自然生成的结果,结果的呈现显得有点儿仓促。
4.学会把握好度品尝。
课堂教学要优化,就要解决一个“度”的问题。要把握好教学中的“度” ,就必需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对于本次教读引领课中的“1+X”式,大多数老师选择了一篇来链接,当然也有老师选择了两篇或是多篇。我们不能以链接篇数的多少来定义课堂的优劣,但是在运用点上一定要做到恰当、合适。如有些老师选择了三篇比较长的文章来作为阅读链接篇目,真正到处理的时候因为时间有限,跨度又太大,结果学生学习操作起来很难。我觉得在这方面要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不必面面俱到,选择最能突出文本特色的点来链接品析即可。哪怕是多篇,也要有选择性和切入性。
三、疏影暗香看素养
教师的个人教学素养在课堂中传播的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力量,<br></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评委二</h3><h3>1. 沉下心来做学问。有个别教师教材挖掘不深,不细致,备课不充分。教学是一门考验心思的学问。
2. 珍惜课堂45分钟,减少无效环节。有些教师一堂课无效提问太多,浪费学生时间,比如讲《白杨礼赞》的几个老师,都设置了同一个问题,找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句子中需要重读的词语,可这些词语明明已经在大屏幕上用红色标志出来了,个人认为再问意义不大。
3. 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些教师急于推进自己的教学流程,很多问题不等学生思考结束直接说出答案,不能忘记课堂主要是学生的课堂。
4. 课堂语言要简洁。我印象之中一直认为只有老技师可能会有口头语,但这次听课却发现很多年轻的教师就已经有很严重的课堂口头语,像“对不对”“那么”,一节课重复几十次。
最后送一句话给青年教师:只要有理想并坚守,就能创造奇迹!
<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h3><h3></h3><h3>评委三</h3><h3>1.关于1+x模式——这个模式应该是以课内文章为主,通过对课内文章的解读,起到引领的作用,用课内得到的知识、能力去自己读懂课外的相似的文章。而有些老师却平均用力,课内的解读不深,起不到引领作用;课外的读不透彻,一知半解。</h3><h3>2.关于小组的合作探究——小组的合作探究是否深入、是否具有实效?小组的合作探究应是自然生成的,需要合作就合作,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广度的开拓以及深度的挖掘。有些老师的“合作探究”似乎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上。
3.关于教学环节的过渡——语文课各个教学环节之间应该是环环相扣,自然过渡,一个环节牵出另一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有些老师环节衔接生硬,转换突兀,使人感觉就是把一堂课条块分割,破坏了其完整性。
4.关于课件的利用——这次讲课老师的课件制作的都很精美,但是否实用,有些值得商榷。课件在授课中应该是起辅助作用的,应该以实用为好,用好了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有些老师几乎完全依赖课件,离语文的“文”味相去就远了。
5.关于文本的挖掘——对文本的挖掘应该是深一点好,还是浅一点好?是多靶点全方位好,还是沿着一条线深挖好?值得深思。我觉得应该根据文本的本身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积累和情感积累为依据,来确定目标较好。
6.关于知识的勾连、迁延、拓展——语文课应该是纵横捭阖、前后勾连、上下贯通的,所选择的课外文章应有相似性且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这次个别老师所选的课外文章过于艰涩,或是与课内的文章关联度不高,影响了整堂课的效果。
7.关于教师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教师应该是“师”还是“匠”?这次听课中有些老师是“牵”着学生走,而不是“引”着学生自己走,学生显得很被动。<br></h3><h3></h3><h3></h3><h3></h3> <h3></h3><h3>评委四</h3><h3>1.文本读不透。显示在课堂上就是教学目标不合适,教师不知道这节课想要表达什么、不知道学生要学什么,所以,教师只能照本宣科。看似一节课顺利的讲完,实则浪费时间。所以,讲课前,一定要多读文本,知晓作者的人生经历与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感情,再辅之以其他名家的课例,取他山之石,功自己之玉。
2.不注意学生。以生为本,而不应该以教师为本。一节课的优劣,不在于教师“演” 的好坏,而在于学生收获多少。你的多媒体课件、你的小组合作、你的问题的设计(你问生答),你的课本剧表演……都得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这是备课的功夫所在。<br></h3><h3></h3> <h3></h3><h3></h3><h3>评委五</h3><h3>1.课型不符。本次大赛的赛课要求是主题学习1+X课型,需将选中课文和丛书文章一篇或多篇从人文和语用两个目标进行整合设计,体现语文课堂广泛阅读的特点,帮助学生在课内外建立阅读通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次大赛大部分教师偏离了课型要求,重点讲了课文,将丛书文章作为阅读能力的训练材料,未进行整合设计。更有甚者,丛书文章只是课后的阅读作业。
2.部编教材理念特点体现不明显,助学系统使用不明显。部编本《语文》教科书的四大核心理念是立德树人、语文素养、阅读体系、多方共建。其双线组元,既发挥育人功能,又照顾到语文能力的培养。本次大赛的有些教师,不能根据单元导语要求确定学习目标,目标设定后不能与课堂教学活动相贴合。
3.语文学科知识术语表述不妥或学科活动界定不分明,削弱了语文素养的培养。
4.教学设计缺乏自主创新,过多使用网上他人或名家的思路。
5.以学定教不明显。学生活动始终在教师的牵引下进行,“三教三不教”没有明显体现。<br></h3><h3></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