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前言:越来越多的老师和80后的爸爸妈妈已经意识到主流的教育方向已经改变,我们国力大增,我们的教育却固步自封,在追求高效、高分、高升学率的路上越跑越快。</h3> <h3>全球主流教育的学习方式早已成功转向,我们还在猛攻填鸭式和灌输式教育。在世界各地,尤其是教育发达地区,几乎无一例外的进行着“项目式学习、团队合作学习、多学科融合学习、问题导向式学习、人工智能辅助学习、体验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等。</h3> <h3>在芬兰,他们的学习方式可以是这样的:以小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找材料,搭建房子的任务;在英国,一篇课文可以学习一天,因为他们还要进行角色体验、表演、对话和改变原文意思进行重新创作;在新加坡,他们已经不在在乎PISA的排名,而是注重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统计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有哪一个是考高分获得的,都是靠解决尖端问题而获得。<b>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靠学习方式的转变而获得。</b></h3> <h3>全球主流教育已经在关注人的意义,而我们还在盯起跑线,<b>我们的教育应该转向,赋予学生学习成长有意义上来。</b>全球主流教育已经落实合作学习,我们还在只拼竞争,合作学习绝对是当今主流学习形式之一。</h3> <h3><b>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b>。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我们的术、不是出在我们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原来我们的教育缺乏灵魂的东西。</h3> <h3>0<b>1.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b></h3><h3>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过《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说心灵究竟应该转向哪里?是转向爱、转向善、转向智慧。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你说我们今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里。</h3> <h3><b>02.教育像养花一样</b></h3><h3><b> 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b></h3> <h3><b>03.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b></h3><h3> 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的指向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式方法,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指向。不要以为我们的孩子现在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她)今后就一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她)今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有,他(她)有无限可能性。看一个孩子成绩不行就开始下结论,说这孩子将来没有出息,这样的教育对吗?</h3> <h3><b>04.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b>,回归到教育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孩子不管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很好,孩子的灵魂也很丰满。这才是我们教育新常态。</h3> <h3><b>05.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b>最经典的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h3> <h3>06. 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b>“外边的世界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b>。</h3> <h3><b>教育该是什么样子</b></h3><h3><b>其实我们内心隐隐约约有答案。</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