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促成长——杨志成老师名师工作室教学研讨

王娜

<h3>  为充分发挥名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进一步提升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水平,为大家搭建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平台,同时也为了深入研究“银川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指南”五项核心指标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策略,根据安排,杨志成名师工作室于2018年12月7日(星期五)上午8:30在灵武市第四小学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工作室全体成员参加了本次教学研讨活动。</h3> <h3>  按照活动安排,工作室成员提前备好四年级上册第12单元《下雪的早晨》一课,12月7日早晨抽签决定由2位成员上同课异构课。接着经过研讨交流,二次备课,下午由1位成员再上《下雪的早晨》一课。</h3> <h1><font color="#ed2308">  同课异构《下雪的早晨》</font></h1> <h3>  首先执教的是杜亚玲老师,杜亚玲老师开课新颖,引人入胜。杜老师一开课就结合单元主题,让学生背诵有关“雪”的诗句,再课件出示雪花纷飞的图片,配上轻音乐,并用诗化的语言进行解说,同时让学生朗诵关于雪的其他诗句,既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又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的情境之中。这堂课杜教师的过渡语言设计自然,让教学环节非常流畅,环环相扣;课件制作精美,利用课件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h3> <h3>  看,孩子们听得多认真,生怕漏掉老师说的每一个字。</h3> <h3>  接着执教《下雪的早晨》一课的是杨瑾老师。杨瑾老师整堂课精神饱满,语言平易近人,在教学中能深入浅出地渗透对意象的解读。在学习第2小节时,杨老师注意启发学生想像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并请学生反复朗读,读中想象,揣摩作者的情感,使学生明白了诗人是通过对孩子的描述,来表达他自己的对童年时光向往的情感。</h3> <h3>  工作室其他成员在杨志成老师的带领下,边听边记录,抓紧时间学习他人的长处,争取能在每一次活动中取得一些进步。</h3> <h3>  两节课结束后,在杨志成老师的组织下,便开始进行二次备课。工作室成员们在听课的基础上畅所欲言,献计献策,二次优化教学设计。</h3><h3> 在研讨时,首先是对早晨两节课进行评课活动。先是由两位上课教师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进行说课,并对今天的课进行了简单的反思。接着,其他教师对这两节课展开了深入的评课、议课。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碰撞出智慧的火花。</h3><h3> 杨志成老师在评课时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优点,并对今天上课的老师给予了中肯的建议:</h3><h3>  1.分组学习要得到落实,不能只走形式。(分组也许同桌合作或者前后桌合作会更好点。</h3><h3>  2.给孩子们提出要求的时候,老师一定自己目标明确,表达清楚;</h3><h3> 3.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h3><h3>  两位上课教师也欣然接受了大家的建议。</h3> <h3>  经过研讨,包永祥老师结合大家的建议再次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h3> <h1><font color="#ed2308">  下午,工作室成员包永祥老师根据优化后的教学设计执教《下雪的早晨》一课。</font></h1><h3></h3> <h3>  包老师在这堂课上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默读、个别读、分小组读、齐读……有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初读,有深入领会诗歌意境的细读……请学生以多种方式用心地去读,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h3><h3>  其次,包老师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读第2小节时联想孩子在树林中玩耍的情景,感受孩子的可爱。并想象自己进入夏天的树林会怎么玩耍?激起感情的共鸣,体会孩子的快乐。</h3> <h3>  孩子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人人都有事做,人人都愿意参与其中。</h3> <h3>  包老师走进学生,了解孩子掌握情况。</h3> <h3>  俗话说“艺术因缺憾而完美”,当然,课堂也因缺憾而更加令人期待,期待今后更好的那一节,期待更加完美的那一节。在第二次研讨中,杨老师对工作室全体成员提出几点建议:</h3><h3> 一是要重视课后思考题。课后思考题体现了“四路”合一(四路指编路,文路,学路、教路。)</h3><h3> 二是在备课和教学时,都要结合“银川市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指南”五项核心指标进行。</h3><h3> 三是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h3> <h3>  本次杨志成老师名师工作室“同课异构”活动的开展,不仅让老师们看到不同的处理教材的方式,更主要的是给老师们提供了思考的空间和思索的机会,使老师们经历了比较、反思、研讨的过程,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让老师们受益匪浅。<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