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画忆兰江风情》</h3><h3></h3><h3> </h3><h3> </h3><h3> 2017年,老城桃花坞征迁,引发了许多兰溪人的乡愁;2018年,一部以兰溪城为原型的动漫片《昨日青空》更是轰动了全市。前者以中老年居多,后者则以年轻人为拥趸。我哥哥住在美国芝加哥女儿家,不经意的一句乡音,竟然就结识了同一社区的两户兰溪人。乡音难忘,乡愁永远。不论安居本土还身在异乡,“乡愁”永远是萦绕在你我心头挥之不去难以解脱的故土情怀。</h3><h3> 兰溪人的乡愁,最离不开的是母亲河兰江。《兰江水》歌词中的“只有家乡的兰江水,最亲最美”,就贴切地唱出了个中原因。这首陈越写词并演唱的《兰江水》,我百听不厌,经常把她用作我的美篇的背景音乐。这篇《画忆兰江风情》的背景音乐自然就非她莫属了!“兰江的水啊,流淌了多少年,一如我的乡愁缠缠绵绵。”这轻柔婉转的旋律,带给我们深情的诉说,使我们如醉如痴。</h3><h3> 我生在兰溪,长在兰溪,工作在兰溪,退休在兰溪,七十多年来,几乎天天生活在兰江边。见证了江水由清变浊,船只由多变少,江边码头几度改造,悦济浮桥几多变迁;见过江上成片的木排顺流而下、江边拉船的纤夫弓腰前行;见过大雁南飞、老鹰击水、鸬鹚弄波;见过一担水2分钱的挑水伯和大溪里摸铜捞铁的“水鬼”……我们这一辈,到兰江中挑过水,在兰江边洗过衣,曾在兰江中游泳嬉水,在浮桥上跳水嬉闹…… 这些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场景,不会再现,亦无法复制了。</h3><h3> 兰江,兰溪人都习惯地称其为“大溪(音duoqi)”。有人说“兰溪人三日看不到横山要哭”,我说“兰溪人一天见不到大溪要害相思”。</h3><h3> 兰江流淌千百年,她记录了兰溪的千年历史,沧海桑田,兰溪跨入新时代,面貌日新月异,但丰厚的人文历史,不能丢弃,必须传承。</h3><h3> 2017年,我以一组钢笔画《桃花坞》记录了老城的古旧建筑,今年,我再以一组钢笔画《兰江风情》,留存自己的些许记忆。</h3><h3></h3><h3><br></h3> <h3> 上世纪三十年代兰江(《兰溪市志》照片) </h3><h3><br></h3><h3> 兰溪,位于长江三角洲金衢盆地的北缘,衢江与婺江在兰阴山脚下交汇成更宽阔的水域后,一路蜿蜒向北,注入钱塘江,奔向东海。三江之水汇聚的兰溪,古往今生注定与水休戚相关,自古就有“三江之汇”、“六水之腰”、“七省通衢”之称。</h3><h3> 民国19年《浙江省航政之概况》载“兰溪……商业之繁盛,为钱江各埠之冠,篷船停泊,常有数千,常、玉及金华等县出产均由此输出……”这一时期,兰溪水路运输已相当繁盛。</h3> <h1>▲ 水上人家</h1><h3> </h3><h3> 这是依据拍摄于1916年的一张老照片画的。可以看出,百年前的这艘停泊在兰江边的是运输船。宽大的货仓,上端盖着层层箬篷。一位船工正在修理箬篷。船头是锅灶及一些生活用品,一家人就在这船上劳作生活。货船边停着一条小船,用来上岸或装运货物。</h3> <h1>▲ 西门码头</h1><h3><br></h3><h3>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门码头,我记忆中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门码头跟这差不多。高高的城楼下面是一拱形城门洞。洞内较暗,是上下码头人们的休息处。尤其是那些挑水、扛货的人,负重爬了三十多级踏步,上得城门洞总要停下来喘口气。那时没有自来水,大家都到兰江里挑水吃,所以城门洞地上一直都是湿漉漉的。码头两边是茶馆店和杂货店,江面上停着许多运输船,有的竖着桅杆,有的桅杆平放在船篷顶。</h3> <h3>▲ 南门同仁塔</h3><h3> </h3><h3> 这图素材来自拍摄于1947年的一张毕业合影。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南门塔岭背以南一段。背景上可见塔岭背同仁塔(文革中被毁)、溪滩上方的沿街茶馆店和基督教会的真神堂(尚存)。</h3><h3><br></h3> <h3>▲ 一帆风顺</h3><h3> </h3><h3> 这幅画取材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张照片,画面以特写镜头再现了当时兰江商贸繁盛的景象,一艘货船张开大帆逆流而上,江边还停靠着几只晒网的渔船。</h3> <h1>▲ 古城墙</h1><h3></h3><h3> 兰溪自唐咸亨五年((674)建县,即筑城墙,历经宋、元、明、清,代有修葺,四围城墙一直保留至民国。城墙沿江尚存的600余米城墙为明正德七年(1512)重筑,其余则为1995年重修。此段原始城墙为柳家码头至西门码头一段。</h3> <h1>▲ 隆礼门</h1><h3></h3><h3> 隆礼门,兰溪人习惯称为“水门”,是仅存的古城门。据传说,元朝灭亡前的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先攻克兰溪,命胡大海、常遇春重修兰溪城墙。除东南西北城门外,增辟隆礼门。</h3> <h3>▲ 老鹰击水</h3><h3></h3><h3> 这也是儿时常看到的有趣场面之一。兰江上空,经常有几只老鹰在盘旋,翅膀忽而煽动,忽而平展。刹那间,老鹰直线俯冲到水面,利爪抓住鱼儿后腾空而起,越飞越远。而今,兰江上空其他鸟儿经常有飞过,但老鹰匿迹了。</h3> <h3></h3><h3>▲ 鸬鹚弄波</h3><h3> </h3><h3> 儿时最喜欢看的有趣场面是鸬鹚捕鱼。一条小船船舷两边站满了鸬鹚,鸬鹚的脖子是用绳子扎住的,这样它抓到鱼后吞不下去。鸬鹚抓到鱼后,渔夫用网兜把它捞上来,从嘴里拿出鱼。</h3> <h1>▲ 渔舟唱晚</h1><h3><br></h3><h3> 傍晚,渔民在兰江上撒网捕鱼。县城沿江而建,自古以来,兰溪有不少人以捕鱼为生。2017年,兰溪范围内登记在册的渔船有230艘,从事捕捞业人员400人,其中专业渔民120余人。为保护兰江渔业资源,从2017年开始,在未来三年时间里,兰溪将退捕39条渔船。政府对年满65周岁以上的老渔民实施退捕政策。兰溪市渔政部门将不再批新。老渔民逐年“退休”后,兰江上的渔民会越来越少。</h3> <h1>▲ 西门钟楼</h1><h3></h3><h3> 这是七十年代的西门城楼上的钟楼,1985年被风刮倒。1912年英国人罗安逸拍的西门城楼照片有城门洞和城楼,还没有钟楼亭。这钟楼亭是民国二十八年(1939),拆城拓路,重修西门城楼时加建的两层钟楼,顶楼悬挂大钟作防空报警之用。解放后,用作消防队火警信号。</h3> <h3>▲ 江边浣衣</h3><h3></h3><h3> 宽阔的江面,流动的江水,沿江许多码头临水踏步,成了兰溪人洗衣涤被的好地方。穿红着绿的妇女,五颜六色的衣服,配上"嘭嘭嘭"的槌衣声,成为江边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有了自来水和洗衣机,去大溪洗衣的人少了。但还有些妇女,仍然喜欢去,说是"一日勿去都难过,有瘾了"。</h3> <h1>▲ 烟雨兰江</h1><h3></h3><h3> </h3><h3> 春天,细雨濛濛。西门城楼和悦济浮桥若隐若现,一叶扁舟在江中缓缓行过。兰江的春天别有一番风味。</h3> <h3><font color="#010101">解放前南门中正浮桥</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五十年代南门浮桥</font></h3> <h1>▲ 浮桥雪韵</h1><h3></h3><h3> 2013年,一场大雪,兰城银装素裹。从城门洞中看悦济浮桥,就像一幅装饰画,美不胜收。</h3> <h1>▲ 最后的悦济浮桥</h1><h3></h3><h3> </h3><h3> 悦济浮桥,横跨兰江,始建于宋熙宁五年(1072),原为60条木质船连接,几度兴废。1995年,从西门码头到到中洲公园,复建水泥船浮桥,2008年,又采用38节钢质趸船。为恢复钱江航运,2017年6月11日,兰溪忍痛拆除了悦济浮桥,浮桥从此告别了兰溪人的视野。但愿航运复兴后,能给兰溪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h3> <h1>▲ 越中山色镜中看</h1><h3></h3><h3> </h3><h3> 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东阳令戴叔倫有一首歌咏兰江美景的绝唱:“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此情此景,但愿永世长存。</h3><h3> </h3><h3><br></h3> <h3> 兰江风情,多姿多彩,所绘之画,不及一二,且待来年,再作增补。</h3><h3> 还是以《兰江水》歌词作为本篇的结束语吧。</h3><h3></h3><h3> 我从很远的地方看见 </h3><h3> 看见了兰江水 </h3><h3> 潮来潮往 一唱一和 </h3><h3> 那是家乡的水呵家乡的歌 </h3><h3> 无时无刻不流淌在我的心河 </h3><h3> 我从很远的地方看见 </h3><h3> 看见了兰江水 </h3><h3> 船儿如梭 夜色如歌 </h3><h3> 是谁点亮的渔火如此耀眼 </h3><h3> 使我多少个夜晚无法入眠 </h3><h3> 兰江的水呵流淌了多少年 </h3><h3> 一如我的乡愁缠缠绵绵 </h3><h3> 你可记得三月天 </h3><h3> 那位追花的少年 </h3><h3> 多少往事在心中</h3><h3> 多少心思在风中 </h3><h3> 走遍了千重山 </h3><h3> 跨过了万道水 </h3><h3> 只有家乡的兰江水 </h3><h3> 最亲最美 </h3><h3> 就算走到天尽头 </h3><h3> 也要回到你身边 </h3><h3> 看看清清的兰江水 </h3><h3> 看看我的家园</h3><h3></h3><h3> 王恩贶</h3><h3> 2019年2月1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