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第六章 请求帮助 读后感悟

同行读书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书介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1、非暴力沟通,也叫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称NVC,又叫爱的语言、长颈鹿语言。</h3><h3><br></h3><h3>2、它是一本心理学丛书。暴力指身体的暴力和隐蔽的暴力。而本书重点是指隐蔽的暴力。</h3><h3><br></h3><h3>3、NVC:</h3><h3>1)是一种沟通方式,是一种语言类型,就如我们当前已经学会的语言沟通的类型。</h3><h3>2)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言不由衷的沟通语言,往往受思维习惯来主导。行为习惯决定思维习惯,思维习惯主导行为模式。而我们通过学习NVC,就是要进行有意的训练,让我们通过改变行为方式,来修正旧有的不当的思维模式,从而来主导我们的沟通模式。</h3><h3>3)是一种生活方式,支配自己,支配他人的特定方式。</h3><h3><br></h3><h3>4、三个基本点:表达自己需要、理解他人需要、创造条件解决。前两者是本书的关注点,是需要训练的关键能力。</h3><h3><br></h3><h3>5、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此为本书核心,也是我们训练的重点内容。</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书作者及相关人员介绍</h3><h3><br></h3><h3></h3><h3>1)马歇尔卢森堡博士:(1934~2015),美国人,师从卡尔罗杰斯,临床心理学博士。1963年发展处非暴力沟通的原则、方法,用来解决人与人、政治界、国家与国家间的冲突、争端。一生写了许多关于非暴力沟通的书,2003年出版《非暴力沟通》一书。</h3><h3><br></h3><h3>2)吕靖安,陕西出生,台湾长大,学了多种语言。1995年遇到马歇尔,开始传播非暴力沟通。</h3><h3><br></h3><h3>3)阮胤华,2005年底朋友推荐,读后开始翻译这本书,2008年完稿,主要帮助人有作者和吕靖安。</h3><h3><br></h3><h3>4)阿伦甘地,圣雄甘地非暴力学会创始人和主席。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总结</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2018.12.3 第六章<h3>关键词:请求 抽象 要什么 反馈 命令</h3><h3><br></h3><h3>总结</h3><h3></h3><h3>本章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们该如何提出请求:</h3><h3><br></h3><h3></h3><h3>1、请求信息要具体,不要抽象、笼统、模糊;请求信息中指出“要什么”,而不要说“不要什么”;</h3><h3><br></h3><h3></h3><h3>2、当发出请求信息时,可以请对方给予反馈。以明白对方是否清楚了自己的请求信息。</h3><h3><br></h3><h3></h3><h3>3、请求和命令的区分。发出请求时,请求发出人对于请求是否成功没有太多的计较,而请求接收人也不必为了减少内疚或威胁压力而去响应请求,此为请求而非命令。</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提出具体请求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要什么而非不要什么』</h3><h3><br></h3><h3>例:</h3><h3></h3><h3>a、女士告诉先生,少一些时间花在工作上。结果先生就报名去参加高尔夫球培训了。</h3><h3><br></h3><h3></h3><h3>b、女士告诉先生,不要喝酒。结果先生就去抽烟了。</h3><h3><br></h3><h3></h3><h3>c、先生告诉女士,不要网购了!结果女士跑到旁边店里大采购。</h3><h3><br></h3><h3></h3><h3>d、妈妈告诉孩子,不要吃零食。结果孩子就去买饮料喝了。</h3><h3><br></h3><h3></h3><h3>e、领导告诉下属,不要迟到、早退。结果下属工作时磨洋工了。</h3><h3><br></h3><h3></h3><h3>等等;我们告诉先生、告诉孩子、告诉下属要做什么,他就会很清楚,他就会考虑要不要或者该怎么配合我们的请求。</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提出具体请求之——</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提出可操作的、有明确指代含义的请求』</h3><h3><br></h3><h3></h3><h3>例:</h3><h3>a、你要尊重我的隐私。</h3><h3><br></h3><h3></h3><h3>b、我希望得到公平。</h3><h3><br></h3><h3></h3><h3>c、我希望自由</h3><h3><br></h3><h3></h3><h3>d、我希望你能有责任心</h3><h3><br></h3><h3></h3><h3>e、希望你能把话话说清楚</h3><h3><br></h3><h3></h3><h3>f、希望我们能做好这件事</h3><h3><br></h3><h3></h3><h3>g、希望你能关心我</h3><h3><br></h3><h3></h3><h3>等等。模糊的指代、笼统的请求,对方不知道该如何做,也不知道该做到什么程度。由此我想到了布置任务时讲究的量化指标。我们在提出我们的请求时,也需要考虑是否是可量化的。定性与定量的区别就在于衡量标准的清晰明确。</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确谈话的目的</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1)有时不需要直接提出请求,说出感受,就会引起别人的响应。比如:孩子说“妈妈,我口渴了。”妈妈会给他到一杯水。</h3><h3><br></h3><h3></h3><h3>2)有时我们只表达自己的不快,误以为别人知道我们想要什么。</h3><h3></h3><h3>就像“我不说我为什么不高兴,需要你来猜我需要什么,来验证你我是否心有灵犀,你是否全身心的爱我和关注我”。这会发生在家人身上,夫妻之间、亲子之间。有时候是故意的、有时候是模式所致。比如:对先生说,这么晚回来,我很恼火。对孩子说,这么粗心,我很生气。</h3><h3></h3><h3>事实上,有的时候的确连自己也没有细想过,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其他人更是无能为力。</h3><h3><br></h3><h3></h3><h3>3)有时候看似在和人谈话,实则是在自说自话。</h3><h3></h3><h3>就类似我们的牢骚。发牢骚时,自己只是在发表自己的不满、不快,在表达自己的需要。比如:我没见过有这么慢的火车!空气雾霾可真严重!车多路窄,没法走了!</h3><h3></h3><h3>而对于在沟通中遇到此类沟通对象,作为非暴力沟通者,在能够觉察到对方需要和感受时,给予响应;在未能觉察到对方需要和感受时,倾听他,给予同理、共情。此时便可以避免一场干戈发生,促进爱意流动,享受和谐美好。</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请求反馈</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我们表达的内容,和对方理解的内容,有时会出现偏差。向对方请求反馈我们提出的请求,便是核实我们的表达和对方理解内容的差异度大小的过程。</h3><h3><br></h3><h3></h3><h3>在请求反馈时,可能会导致对方的反感:</h3><h3><br></h3><h3></h3><h3>1)我有那么蠢吗?听不懂你的话?!</h3><h3><br></h3><h3></h3><h3>2)我不是聋子!</h3><h3><br></h3><h3></h3><h3>3)不信任我!</h3><h3><br></h3><h3></h3><h3>不管哪一情形,我们都需做到表达我们的需要、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以此来让我们的沟通融洽。</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请求与命令的区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当我们的请求对方听明白时,我们最关心三方面内容:对方感受是什么?对方在想什么?它能接受我们的请求吗?然后我们就会对请求寄予希望。</h3><h3><br></h3><h3></h3><h3>而区分请求与命令的方法是:当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是否发出批评指责信息、是否让对方感受到了内疚、或胁迫。</h3><h3><br></h3><h3></h3><h3>即是否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是体现我们提出的请求还是命令的一个衡量。</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今天我们读了第六章,第四个要素——请求。这一章中让我有感触的是请求和命令区分的部分。<h3><br></h3><h3></h3><h3>当一个人惯于指责他人,他提出的请求多半会被认为是在命令他人;而当一个人惯于被别人指责,他听到的请求,也多半会被他解读为命令。</h3><h3><br></h3><h3></h3><h3>回想到了生活中的案例,清晨一句温柔的建议“宝,你可以先做别的准备,然后再吃饭。”(孩子觉得饭烫、而我觉得时间不早了)被孩子解读为我在责怪她“不快点吃饭”或是命令指挥她,而与我发生一刹那的对抗。</h3><h3><br></h3><h3>工作中,一句很随意的“那儿有椅子,你可以搬来。”(吃饭时只有一张椅子,自己坐下,又觉不妥,建议同事自己搬一下椅子)引发同事内心不爽。</h3><h3><br></h3><h3></h3><h3>由此我在想,面对孩子,面对天然的我的心量大于孩子心量的孩子,我是否存在这样的模式?纵然我和大多数人都认为我是温柔的妈妈?而在表达时,我出于着急而希望满足我守时的内心需要。</h3><h3><br></h3><h3></h3><h3>面对同事,彼情彼景,给了他一种被指使指挥的感受,事实上我只是出于不让自己因只顾个人而坐下的难为情,为了满足我对公平的内心需要。</h3><h3><br></h3><h3></h3><h3>现在尝试再次来改变这两句话,用表达内心感受和需要的方式来表达,(宝,你觉得烫?要么先做点别的上学准备?妈妈很着急,因为妈妈看重守时,也不想路上很紧张;xx,我有点难为情,我自己坐了椅子而你没有椅子,你能自己搬一下椅子坐吗?)这岂不是能让对方感受到浓浓的爱意?也能让对方体恤到我此刻的感受和需要?</h3><h3><br></h3><h3></h3><h3>这是一种沟通模式,深层来看是一种思维模式,警醒于此的同时,感慨“看见”的力量,感慨学习的力量,感慨姐妹们共同学习的这个场域,在这个流淌着包容、体谅、允许、成长的场域里,有一刹那的洞见,感恩陪伴感恩成长</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悟🌹</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复习整理明了,觉察自己生活中模式[爱心]在这一章中以什么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回应?<h3><br></h3><h3></h3><h3>1,提出具体要求,要避免使用抽象(不清楚、模糊)的语言,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请求。</h3><h3><br></h3><h3>2,自己一定要明确谈话目的。</h3><h3><br></h3><h3></h3><h3>3,请求反馈,自己想要的回应表述清楚越,这样就有可能得到你理想的回应。当我们表述意思与别人可能不一致,需要请求反馈。</h3><h3><br></h3><h3></h3><h3>4,了解他人反应,A对方此时此刻的感受,B对面正在想什么,c对方是否接受我们的请求。</h3><h3><br></h3><h3></h3><h3>5,在集体讨论时提出请求,清楚表达自己的期待(在读书环节自由讨论中应用)</h3><h3><br></h3><h3></h3><h3>6,请求与命令,一但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成命令,我们的表述不强人所难,相信我们提出的请求而非命令。例,这点我在和孩子交流中用运的最多,孩子常瞪着眼睛说“你又在命令我”紧接着说“你休想命令我”我[奋斗]。</h3><h3><br></h3><h3></h3><h3>学习书中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事例,有针对性的做出调适修正[微笑]持之以恒[爱心]</h3><h3><br></h3><h3></h3><h3>感恩一路有你</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NVC四要素之歌,填词《甜蜜蜜》🎤</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i>爱的语言,</i></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i>是打开心灵相通的窗户;</i></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i>而暴力语言,</i></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i>却是阻碍心灵相通的一堵墙!</i></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i>我们都希望我们的语言能够打开窗户,</i></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i>而不是修建一堵墙!</i></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i>愿我们一起同行,</i></font></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i>为自己世界里的每个人打开这扇窗户!</i></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b>小店心研会线下读书,每周一下午3点开始,诚邀广大追求个人成长、爱读书、爱家人、爱生活的朋友来参加!</b></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