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梅州平远长兴寨航拍图(平远摄影)</h3> <h3>本文摘自《梅州日报》2017.02.14;《南方日报》2017.04.26等文章</h3><h3><br></h3><h3>在平远县仁居镇黄畲村与江西省寻乌县项山乡交界处,连绵不绝的项山甑中隐藏着一座古寨,它依山势用石条砌筑形成一座城墙,在项山甑山顶上圈出了一个约6000平方米的地方,整座寨墙呈椭圆状,中间地带荆棘丛生,看不出它原来的面貌。</h3> <h3>“这个山寨当地百姓说不清是何时何人所建,不知这个山寨的来历何时能破解?”今年1月中旬,网友“阿铁”在论坛上贴出了一组长兴寨的图片,指其来历成谜,在梅州本地的网友群中掀起了一股探秘古寨的风潮,让这座隐藏在深山中百年以上的古寨出现在世人面前。</h3> <h3>它究竟何时建成,用于何种目的?近日,随着梅州民革、梅州民盟联合调研组走进这座神秘的古寨一探究竟。</h3> <h3>关于长兴寨的面积,细心的马老师发现最新的平远县志是250平方米,与现差距太大,调研组张东伦同志带了50米的圈尺,大家一起测量,认为县志记载有误,因长兴寨树木茂盛,准确结果拿不出,现场测量的结果是长176米,宽42米,但形状是椭圆形的寨形,准确面积有待专业人士认定。</h3> <h3>何时建成</h3> <h3>平远县建县前或已存在</h3> <h3>12月6日上午,我们与嘉应学院客家学院退休教师马启标教授和钟晋兰教授按照约定好的时间,从梅州城区驱车前往位于平远县仁居镇黄畲村的长兴寨。</h3> <h3>在山脚下,记者一行整理好随行物品后便开始登山。登山的道路因极少有人攀爬而崎岖难行,一行人走得小心翼翼。虽然山路极陡,部分路段几乎呈笔直向上,但一行人不敢轻易停下休息,一直到长兴寨。</h3> <h3>走到一半时,带路的赖主任发现杂草丛中有一条与古寨同种石料砌成的石阶。“这可能是修建长兴寨的时候修成的上下石阶,其他石阶在历史长河中被毁坏或是隐藏在杂草中,可能上山已发现不了这条石阶路,所以另辟一条路。”马启标老师在石阶前研究了好一会儿。</h3> <h3>距离山顶还有200米时,记者一行路过了供奉着勒封护国七圣仙爷的七仙爷庙。带路的当地人说,传说100多年前,本地潘杨两姓发生激烈的械斗,七仙爷显灵,双方退让,避免了更大的流血,挽救了潘杨两姓民众,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七仙爷生日时,村民们会来到庵庙举行活动。也正是有此庙宇,这条山路才有人攀爬。</h3> <h3>到达海拔700米的古寨西门时,一行人早已汗流浃背。虽早已见过古寨的照片,但眼前无法用相机拍全的古寨依旧令记者震撼。拱形的大门约2米高,斑驳的城墙向两侧延伸,周围是郁郁葱葱的植物,在绿色丛林映照下,爬满青苔的古城墙散发着时间的味道。拱门两侧里墙有四方形的门闩孔,据当地人介绍,这里曾有一木门,木门上贴满竹板,可以防火铳(中国最早的金属射击火器)。后来,当地人见木板门十分厚重,将其抬下山建桥。</h3> <h3>走进拱门有一条通道走向东门,东门侧有石阶可攀上寨墙,沿着寨墙可从东门走向西门,再从西门走回来。从上空俯瞰,整座寨墙就是个封闭的椭圆形,马启标老师称其像个巨大的长腰鼓。寨墙中围着的山地杂草丛生,看不出原来的样子。</h3> <h3>长兴寨何时建成,翻遍了可查的史料皆未有记载。今年已81岁的当地村民赖正唐说,他小时候也曾问过爷爷奶奶辈的老人,老人们对古寨也一无所知。</h3> <h3>马启标今年已多次攀上古城墙,他与众多梅州古文物爱好者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专门研究长兴寨之谜。据他们查看当地主要居住的赖氏人族谱,赖氏第七十五世时从江西迁入黄畲村,而七十八世的仁宇公生于明朝万历初年(1573年左右),那么赖氏迁入黄畲的时间在1573年往前推三代人。“族谱上没有长兴寨的记载,且当地没有任何关于古寨的传说,极有可能是因为赖氏来之前,这个寨子已经存在了。赖氏大约在16世纪初迁入黄畲,那长兴寨至少有480年以上的历史。”</h3> <h3>平远县于1562年建县,照此推断,平远县建县前,长兴寨已存在。“如果真的建县前就有了,那么平远所有县志、史料均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也就不足为奇了。”马启标说。 </h3> <h3>为何而建</h3> <h3>盘踞山顶要塞引众人猜想</h3> <h3>寨,做何而用呢?《平远文物志》解释寨为“有围墙有栅门的建筑物,城寨似小城墙,即小型的防御工事。”</h3> <h3>平远《地名志》中记载,长兴寨依山势用石头砌筑而成,寨墙厚1.4米,高2—4米。寨子周长约320米,寨内面积约有6000平方米。“我估算了建筑寨子的工程量,用石块约1600立方米,以每立方米2.5吨计,约4000吨。以每个工日完成150公斤砌石量计算,需要26666工日。若用50人的建筑队伍,不停施工,需要533天完成。</h3> <h3>”平远县本地人李程也是古文物爱好者,他根据长兴寨的面积,推算出建筑工程量。“在当时生产力比较原始的状况下,除去逢年过节、雨水季节的耽误,五六十人的建筑队伍需要两年的时间完成。这种工程量,对于长城或埃及金字塔等宏大建筑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于山脚下只有几百人的小村落而言,建造如此规模的山寨简直不可思议。”</h3> <h3>动用如此多的人力物力建造这一古寨,究竟意欲何为?关于长兴寨的用途,世人多有猜想。长兴寨位于山顶,拱形门侧分布有射击孔,上部设有瞭望台,守住此处,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人认为此处是为了防止流寇危害山下村民而建,有人认为长兴寨或与“大帽山起义军”有关,甚至有人认为,此处是私货转运站,是私枭聚居地。</h3> <h3>平远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建县前,这里莽林丛生、人烟稀少、时多瘴雾。由于山高林密,叠嶂重峦,四方流寇,往往聚啸山林,打家劫舍,民不聊生。而流寇回旋于三省之间,历朝历代的官兵对这些流寇都无可奈何。因而平远盗贼蜂起,客家童谣中有“平远贼多”的句子。此处是否当地人防控流寇所用之地?如果是,为什么仅圈出一块椭圆形的地?</h3> <h3>另一种观点认为,长兴寨或与“大帽山起义军”有关。如果将长兴寨的建设时间锁定在16世纪初,据《明史纪事本末》《王阳明全集》等史书记载,明代江西南部曾发生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正德二年(1507年)起,有一支叫“大帽山起义军”的就屯聚在绵亘数百里的大帽山,“始则占耕民田,后遂攻打州县”,“围攻城池,敌杀官兵”,进行声势浩大的反明斗争。</h3> <h3>“从地域看,平远与‘大帽山起义’联系紧密。”从交通位置看,长兴寨在项山甑(大帽山)的南端,紧邻江西寻乌与福建武平,为赣粤闽三省的连接处。“长兴寨也有可能与当时的‘大帽山起义有关’。”</h3> <h3>台湾学者朱伟岳,其父亲朱浩怀是《平远县志续编资料》的作者,在查看了友人所给的相关材料后,他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观点:长兴寨是私枭聚居地。他说,在1540年前不久,葡萄牙、西班牙人航海势力已渗入中国东海,引发日本倭寇侵入浙江、福建、潮汕沿海。倭寇实际是中国走私客雇用的浪人打手。走私客(私枭老大)出名者有李光头、许栋栋、王直等,其中王直是安徽人,其私货无论是中原南下或从沿海北上,大多会通过江西经豪居(今仁居)古道。“故私枭们在仁居一带设寨,或为私货转运站。”</h3> <h3>存在价值</h3> <h3>村民盼专家解密长兴寨</h3> <h3>长兴寨内部现已树木丛生,无法探知内部环境,长兴寨内部是否有人居住,现暂时无法得知。据赖正唐老人说,小时候他与伙伴时常在长兴寨内玩耍,当时古寨里虽然树木十分茂盛,但仍可穿梭其中,他们未曾在古寨丛林中发现砖瓦的痕迹。“几百年的历史,可能抹去了人居住的痕迹,赖伯小时候在寨子里没有发现砖瓦,不能说明里面不曾有人居住。”马启标说。在长兴寨东门下山约半里,有一水源水量充沛,连接着水管直通山脚,是当地部分村庄所用水源来源。</h3> <h3>赖正唐说,抗日战争后期,离此不远的平远老县城仁居镇为广东省临时政府,村中传闻日军打到丰顺的猴子岽时,村民唯恐战乱,曾把寨子定为退守的隐藏点,把一些粮食转移到寨内,后因抗战胜利并没有启用。</h3> <h3>此外,位于粤赣交界的长兴寨也曾是由江西进入广东的主要通道之一。赖正唐老人说,长兴寨是当时隔里、大坵背、耐地、丁杉、古丁、企人石等村子以及江西下廖、八富堡满坑等村子人出县赴仁居圩的通道。“当时交通不发达,长兴寨东西门间的直通道时常人来人往。”</h3> <h3>从东门离开时,已是正午时分,古城墙在艳阳照射下焕发着勃勃生机。从东门到山下的九龙村小组,有一半的路程仍较好地保存着石阶路,有三分之一的路已铺上水泥路,方便人们上山闲逛。在水泥路和石阶路之间仍有一段人行而成的山路,崎岖难行。“这里非常适合徒步,山势陡峭而风景优美,又有神秘的古寨,开发成徒步路线十分适合。”除了是古文物研究的爱好者,马启标老师也是徒步爱好者。</h3> <h3>2014年平远县博物馆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后,将长兴寨别为县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次文物普查,平远共上报有古山寨遗址7处,散落在八尺、仁居、泗水等人迹罕至的山巅和隐蔽之处,而长兴寨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好的寨子。”</h3> <h3>长兴寨仍有众多谜团待考证,平远县有计划投入更多的资金作研究、保护、开发长兴寨之用。“让古文物的价值在当今社会仍有体现。”</h3> <h3>有不少古文物爱好者认为,保存完好的长兴寨可以与周边其他古寨相结合,在国家提倡全域旅游的背景下,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因为长兴寨有许多未解之谜,而且建造蔚为壮观,保存十分完好,慕名前来的人越来越多。像现在平远县提倡每个镇推出一条精品徒步路线,长兴寨的开发可以结合徒步路线开发来进行。”同行的当地带路人说,村里人都希望有专家能到长兴寨做细致研究,解决长兴寨的谜团。</h3> <h3>“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文物是历史的记忆,于平远、于闽粤赣边、于岭南、于客家渊源的历史研究或可从长兴寨的研究中获得某种启迪。犹如薄纱掩面的美人,再次出现在人们视野里的长兴寨将会撩拨更多人探究它的秘密。</h3> <h3>平远古寨的故事</h3> <h3>在2014年平远县博物馆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平远县共上报古山寨遗址7处,散落在八尺、仁居、泗水等人迹罕至的山巅和隐蔽之处,其中长兴寨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好的寨子,而宝珠寨、红岩寨则有着吸引人的历史故事和传说。</h3> <h3>平远县仁居镇东面的井下村境内,有座四面陡峭的石山,海拔403.8米,方圆0.25平方公里,因山上石多、古时盛产土珠而得名宝珠寨。</h3> <h3>山腰有一个天然的大石洞,深不可测。石洞上方的险要处筑有一座山寨,寨垣高约7米,全长约1000米,将整座山头围将起来。城墙设有许多瞭望孔,还有一座大型碉楼,东西各筑寨门一座,可关锁。寨内建有房屋一幢、寺院一座,有泉池一口,四时不竭。站在古寨城墙,居高临下,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h3> <h3>《平远县志》记载的相关石寨</h3> <h3>据《平远县志》记载,宝珠寨是一处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的遗址,当年太平军兵犯平远县城仁居,井下村与县城相邻,怕遭受太平军的蹂躏,村中富豪丘烛堂遂出资在临近的山坡之上构建起一座防御性质的寨子。这座古山寨虽历经140多年的沧桑岁月,只剩残墙断壁,但营垒遗迹历历可考。</h3> <h3>平远宝珠寨</h3> <h3>平远宝珠寨</h3> <h3>红岩寨,位于上举镇上举村营场里,即原上举中学后山,距离平远县城约30公里。红岩寨也与太平天国有一段历史渊源。历史传说洪秀全的兵营曾在红岩寨驻扎,而山中的战斗工事正是用来抵抗外来侵占。红岩寨在山上极为险峻的地方,要想上去挑战一番需有过人的胆量与勇气。</h3> <h3>平远花苑寨。</h3> <h3>翻开广东梅州的地图,看看梅州山区各地的地名,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地名命名频率比较高的,很多都带有一个“坑”或“塘”字,这与山区地貌明显相关。有一些带有“畲”字,这可能与旧时畲族生活有关,但也可能与这些地方旧时以旱地耕作方式相关,耕作的旱地,叫作“畲”。还有很多地名,则带有“寨”字,这是怎么回事呢?</h3> <h3>平远鹅石寨</h3> <h3>“寨”字,意义有四:一为防守用的栅栏,二为驻兵的地方,三指村寨,四围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子,四指强盗聚居的地方。梅州带”寨“字的地名,意义也不出上述四条,有时兼而有之。而梅州各地的山上,凡交通要冲或险要之地,旧时散布有很多真正意义上的城寨古堡,这到底是谁人所建,又作什么用途呢?</h3> <h3>很早以前就列入《梅州市历史文物》目录中的城寨遗址,有丰顺“贵人村”遗址,此寨依山势砌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现存残墙基遗迹,传为隋代义安郡丞陈洪及其子陈政、孙陈元光居地。丰顺马山寨遗址,宋朝初年所建,面积3万平方米,城墙周长约1000米,有主城、附城、城池等建筑。现仍存灰沙结构的古墙基、残墙等。城内出土有刀叉等兵器,在1.78米深土层中挖出厚火砖一批。北宋”迷娘寨”遗址,尚存残垣,高1.2米,厚0.6米,黄土碎石夯筑。</h3> <h3>南宋桐子坑古城寨,位于丰顺县,帝禺祥兴二年(1279)在此屯兵时所筑,面积1.2万平方米,墙高4米,厚0.3米,城门4个,水井1口。现仍有部分围墙城门残存。 此外,还有明代三河巡检司古城遗址、清代三乡烽火台、割田寨烽火台遗址。这些是有官方记载的城寨,多为屯驻兵马或官家军事用途。</h3> <h3>梅州山林中还有很多来历、用途早已不可考的城寨、碉堡,甚至已被人们遗忘,堪称失落的“山巅之城”。目前在平远山区发现较多,有长兴寨、花苑寨、宝珠寨等等。多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之地,随山势用砖石垒砌而成,显然也是与军事相关。年代、来历则众说纷纭,有些当地山下村民代有传说,有些则茫然无考。不妨猜测一下他们的来历。</h3> <h3>梅州地区自唐末、五代以来,直至明、清,史书上说一直都是战乱频频、盗贼蜂聚之地。古时闽粤赣三省交界,包括赣州、汀州、梅州三地“盗贼”蜂起,梅州客家童谣中甚至有“平远贼多”的句子。当然,这个"贼"并不全部都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法之徒、山贼土匪,也包括因不服王权而被官府视为"贼寇"的抵抗者、起义军(如梁山好汉那种)。直到现代,这一块土地又因为“工农红色割据”而成为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央苏区。</h3> <h3>这与当地复杂的地理环境有关,与整个中国的大环境也是一脉相承。每当北方战乱,大批百姓成为流民,迁徙离乱,这里山高林密,人烟稀少,适合开垦落脚;同样也因为山高林密、地处偏僻,各种反抗官府的人群(包括因不服王权而被视为贼寇的抵抗者、起义军,以及真正意义上的不法之徒、山贼土匪)也适合在此躲藏、割据,占山为王;再加上当地原有的被视为“蛮獠”、不时起义反抗官府的山地少数族群;又是闽粤赣三省交界、兵家争夺的要冲,流寇时常回旋蹂躏于三省之间;千百年来真是饱受战火、血腥之苦。</h3> <h3>汪澄二、瑞州罗光权、赣州何积钦、靖安胡雷二,他们在山谷间据险立寨,遥相呼应,声势甚盛。经明军多次镇压,民变转向至赣南与福建、广东交界的山区,也就是我们说的这块地方。谢志山、池仲容、詹师富等率叛乱山民,依靠山地据洞筑寨,自建军队,方圆近千里。平远紧邻江西、福建武平,大帽山“贼”占耕民田、攻打州县,围攻城池,敌杀官兵。最后为著名的大明“一哥”、心学大师王阳明剿灭。有理由推测平远的这些“山巅之城”,非官即盗,有可能就是当时叛乱山民所筑的据点、城寨,也有可能是明军屯兵之所。</h3> <h3>还有一次比较著名的战乱是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关于太平天国,梅州有“兴于嘉应,灭于嘉应”之说。嘉应即梅州,兴于嘉应,指太平天国老兄弟多为祖籍梅州的客家人。而太平军初起时,冀王石达开部石镇吉率军攻克梅州,然后取道粤北,入赣湘,在此发生了战事。而灭于嘉应,指天京失陷后,太平军余部侍王李世贤军由江西龙南进入粤北,东赴梅州的长田、平远,康王汪海洋余部在梅州一带战至最后覆没。至今梅州老辈,尚多传说“长毛”故事。而这些山上的城寨,其中的一些,山下村庄故老相传,正是村民为了躲避“长毛”,同时也为了躲避官军(清兵也充满匪气),由村民建在山上的。只要战火一到,全村男女老幼集体上山躲入城寨,据险而守,所以寨中还有生活设施遗址。</h3> <h3>客家人防寇防盗的意识是十分强烈的,即使不是山上,在山间盆地、小平原上的房屋居所,往往也建成城堡一样。像前面讲的那样,这与客家人所处的环境有关。梅州的地理与社会环境真是说不上好,甚至说得上是险恶。而客家人硬是在这片险恶的环境中立足下来,发展壮大,把这片原属“他乡”的土地,改造成为了虽不富贵,却和平、安逸、自足的故乡,除了心态硬、性格“蛮”、扛得住,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意识也是其中一种原因。</h3> <h3>嘉应学院客家学院退休教师马启标教授和钟晋兰教授在城墙上合影</h3> <h3>调研组合影</h3> <h3>西大门门拱上巨型四方长条石,让人感受到一种威严</h3> <h3>两省交界,一条小路通往山顶,山顶上建有一座古寨,虽经风雨吹打,但保存完好,这座神秘的古寨何时为何而建至今尚无任何记载。近日,因为微信朋友圈一组“隐蔽在平远的古山寨”的照片,来到与江西省寻乌县项山乡交界处的平远县仁居镇黄畲村九龙村小组,寻找神秘的古寨——长兴寨。</h3> <h3>从平远县城驱车35公里来到黄畲村九龙村小组。九龙村,因山脉形似龙而得名,当地村民赖光宏获悉我们的意图后热情地为我们当向导。从村头到村尾开始进山后,便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发的机耕山路,崎岖难行。快到山顶,上山的石阶像一条天梯几乎垂直在眼前,每爬几步,就不得不歇十几秒,爬上海拔近700米的高山上,已是浑身汗湿。</h3> <h3>登上山顶,一眼便看见壮观的古寨东大门,斑驳的城墙向两侧延伸,石缝间长着厚厚的青苔,周边杂草杂树繁茂……仿若要把沧桑第一时间像暴风雨一样偷袭迎面走来的现代人。</h3><h3><br></h3> <h3> 沿着约500米的城墙绕寨一周,然后顺着寨内的小道便可来到同样保存完好的西门。与东门不同的是,西门门拱采用巨型四方长条石,两侧里墙还有四方形的门闩孔。大门的朝向不是方正笔直,而是故意作了偏斜处理,不知暗含了哪些独到的寓意。</h3> <h3>据平远《地名志》中记载:长兴寨整体形制和结构保存完好,寨墙厚1.4米,高2-4米,面积2500平方米。该寨依山势用石头砌筑而成,东西方各设寨门1座,可直通山底。寨中央有神坛1座,西寨门外500米有一座庵庙,名曰钓望寨,庙里供奉勒封护国七圣仙爷。</h3> <h3>在长兴寨,赖光宏告诉笔者,除了这些石块、围墙在默默地述说和见证它的历史外,寨子便再也找不到有其他的文字记载;长久以来,村里人只知道有古寨,却从未听说过其建造的年代和成因。</h3> <h3>平远《地名志》中简单的记载,加上村民的一无所知,更给寨子蒙上一层神秘色彩。“古寨”,这个本身就带几分苍凉之美的词汇,加上影视剧或纪录片中,一些关于古寨的唯美镜头,很容易让人对古寨产生无限遐思。在当时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全部靠人工一凿一凿地打制条石、方块石,有的条石长达2米多,重达千余斤,这需要多少人力?没有水泥和砂石,道路难行,却完全靠人工用巨石堆砌,到底是谁有这么大的号召力,能号令这么多劳工来完成这个浩大的工程呢?又驻扎了多久?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为什么当地人一无所知,也无文字记载呢?</h3> <h3>笔者在查阅史料后归纳古寨的建造动机大体可分为几种:为躲避战乱,乡绅出钱,邻里出力而建;为阻隔凡尘,由庙宇募资而建;为屯军守土,由地方官府所建;为保护财产、占据风水宝地,由当地豪绅而建。</h3> <h3>据平远县博物馆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表明:平远共上报有古山寨遗址7 处,散落在八尺、仁居、泗水等人迹罕至的山巅和隐蔽之处,推测建造的时间大都定位于清同治年间太平天国时。而长兴寨虽说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好的寨子,但从其建设规模、风格、档次来看,建造时间似乎比有记载的古寨要更加久远。</h3> <h3>今年已81岁的九龙村村民赖正唐告诉笔者,长兴寨西寨门外的庵庙中供奉的七圣仙爷处理杨潘两姓争斗的故事在村民口中津津乐道了上百年,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七仙爷生日时,村民们都会来到寨子的神坛和庵庙举行活动,纪念七仙爷和平处理杨潘两姓争斗的功劳,唯独对寨子的来历,先辈们似乎只字未提过。而唯一让他有记忆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当日军战至丰顺时,村民唯恐战乱,曾把寨子定为退守的隐藏点,把一些粮食转移到寨内,后因抗战胜利并没有启用。</h3> <h3>赖正唐说,从出生到现在,除了抗日战争时想启用寨子的记忆,寨子的传说对村里来说始终是一个无法解答的谜团。2014年第三次文物普查后,寨子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似乎也从未有专家来村里进行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有记载的村中开基祖屋和族谱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而寨子却先于祖屋而建。照这样推算,寨子是否至少有400年历史?历史上400年前正处于明朝万历年间,而平远建县于明朝1562年,那照这样的时间,我们是不是又可以大胆推测:寨子在建县之前就有了?如果真的建县前就有,那平远所有县志、史料均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也就不足为奇了。</h3> <h3>梅州民革调研组成员</h3> <h3>历经几百年的沧桑巨变,在太平盛世的今天,长兴寨的古寨墙早已不再是村民的安全依赖。高高的寨墙上草树繁茂,完好的城墙依然让人感到一种雄壮和威严。但古寨留下的谜团似乎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也期待有专家学者前来探秘揭秘。</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