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编者按:此文写于2006年,今上于美篇,以此纪念那个难忘的经历。</h3> <h3> (一)走近色达</h3><h3> 听说位于阿坝州的色达县是一个风景如画、藏风纯朴、至今还未完全被开发的好地方,于是带上家人约上朋友一行四人,请上两天假,算上两个星期天,合计着四天来个“色达之旅”,放飞心情。</h3><h3> 八月,一个多雨的季节。早上7: 50我们准时从成都双流出发。一路上车厢里播放着韩红的“天路”,歌声仿佛早已把我们带到了那个神秘又充满诱惑的藏区,我们唱着,车子在崎岖的山路上飞奔,怀揣着对色达的憧憬,经过了都江堰、理县,穿过了鹧鸪山隧道,一路风尘,很快在晚上7: 00顺利到达这次旅行的第一站---马尔康。</h3><h3> </h3><h3><br></h3><h3> </h3> <h3> 马尔康是阿坝州州府,它的确是一个漂亮的城市,一条河从城市中穿过,座落在河水两边的街道是极具藏式风格的,每个铺面的门脸都刻着藏式花纹,甚至每个卷帘门都画着民族风味的图案。整个街道既美丽又干净。我们呼吸着这里的新鲜空气,在夜色的马尔康漫游,寻觅着这里的美食,不经意间问到一位卖水果的大姐,“请问这里有什么好吃的特色食品?”大姐顺嘴说:“你们去尝尝马师小旁的'再回首'吧,平时生意很好”。我们沿着大姐指的方向走了很长时间才找到。“再回首”一个不起眼的小店,夫妻俩开着,总共加起来也不过六张桌子。也许是我们早已饥肠漉漉,纷纷坐下来要了一个特色“炖肘子”。不时功夫,老板娘就端上一盆飘着诱人香味的肘子汤上来了,那份量足已显示出马尔康人的耿直与豪爽,那金黄色的肘子漂浮在点点绿意汤的上面,在汤里晃动,看着就叫人心动,若是抿上一口那才是叫人心醉,叫人满足。女士们早已放下“瘦身”计划,男士也放下“绅士”风度,甩开膀子大吃了起来。好吃!好吃!我细细地品味着,肉,在牙齿间上下跳动着,从嘴里慢慢地进入食道,再从食道慢慢地滑进胃里,软软的、嫩嫩的、香香的、脆脆的,好一个肥而不腻,鲜美可口的美食,的确是一个叫人“再回首”的美食。<br></h3> <h3> 马尔康距色达还有200多公里,据当地人说如果不下雨,路是很好走的,如果下雨就怕塌方。我企盼着老天的保佑。可是天公不作美,天渐渐下起了小雨。第二天早上起来,看着天空中飘着的小雨,怀揣着对色达的憧憬,还是毅然决定前往色达。走出马尔康一路风光无限好。汽车向蜿蜒的绿荫深处进发。路的左侧是俊峭秀美的山峦,青翠欲滴,连绵起伏,峰峦叠障,在微风中显得是那样的妩媚和动人。沿路的小山头、河堤两岸各色的巾幡在风中舞动,更为这美丽景致凭添了几份神秘。路的右岸是咆哮的梭磨河。我们顺河而上,梭磨河的河床很高,几乎与路面平行,汹涌的河水夹杂着泥沙翻滚着、嘶喊着,野性十足,气势汹汹。我们小心地在公路上行驶,但满眼的绿意已足够让我们放飞心情,尽管天下着雨,尽管路上有飞石,但这决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车轮,就在我们距色达98公里处,前方塌方了三处,我们无论如何也过不去了,真是天不助我也!我们只好调转车头极不情愿地改道金川前往丹巴回成都,只能遗憾地结束此次的色达之旅。</h3> <h3> (二)多磨之旅</h3><h3> 就在我们开了一天的车,经金川进入丹巴界时,眼前的一块巨石,将金川与丹巴分成两段。怎么办?我们就象无头苍蝇一样到处碰壁,心情有些沮丧。回金川天色已晚,“我们就在藏家住下吧”朋友提议。住藏家?我有些害怕和担心,我们沿路仔细地观察每一个藏家,突然一辆大巴车映入我们的眼帘,"有停车的藏家“朋友惊叫起来。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人家,小二楼,二楼的走廊上、房柱上镶嵌着各色美丽的花纹,房前的院坝中有一棵大大的梨树。我随朋友下车询问:“有住处吗?”“有,有。”我们决定住下。藏家老夫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们亲手为我们从树上摘下苹果、梨子款待我们,并让我们走时带些回去,还为我们亲自下厨。老夫妇俩的慈眉善目打消了我原有的担心,原来这房子真正的主人是他们的儿子,因儿子进城,他们今晚是来给儿子看家的。听老夫妇讲这坝子上的大巴车也是因为塌方借宿在他家的。他们家这地方享有“天下第一锅庄"的美誉。“锅庄?”因此我们和女主人多了许多话题,我们谈起了跳锅庄时穿的服饰,她不停地哼着小调,那极具穿透力的歌喉,不难看出女主人是一位能歌善舞的人。第二天清晨,老夫妇俩为我们专门做了酥油茶,炒了两个小菜,端上热气腾腾的馍馍,啊!美美地一顿早餐,一壶清香入肺的酥油茶。进餐完毕,应我们的要求,女主人又带我们到她家掰玉米。这时我们见到了她的儿媳妇,一个美丽的女子,她为我们找来了她最美的藏服、藏饰,让我们穿着它照像,并告诉我们,这是她跳锅庄最美最贵的衣服。嚓、嚓、....快门在手中按动,留下了最美的瞬间。时间过得很快,艳阳已高挂空中,中午,我们告别了藏家人,带着藏家人厚重的礼物,返回马尔康。<br></h3> <h3> 告别藏家人,返回马尔康,一路上心里总有些许遗撼,色达毕尽是此次旅行的目的地。“嘀、嘀”朋友的手机响了,一位早期涉足旅游业的导游发来了短信...…色达有著名的“五明佛学院”,风景如画,是摄影家的天堂。多么撩人的字眼,本就喜欢摄影的一族,怎么能经得起这样的刺激。走吧,我们给色达客运站打个电话问问到色达的路通了没有,电话的那头传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通了!早上马尔康开往色达的班车已出发,太好了!我们决定重返色达。车子顺着河边的崎岖山路前行,不时出现了一些坍塌的路面,比我们第一天进色达的路况复杂了许多。我们时而前行,时而下车步行,时而清理路障,时而徒步涉水。接近下午6: 00我们终于到达了翁达镇,就在离该镇不远处,洪水把路基冲出了两条深深的沟壑,阻止了我们前行的车轮。从山上倾泻而下的洪水在乱石嶙峋中滚动,咆哮着。沟壑的对面几辆面包车嘎然而止就地等待,就在这时,对面的一辆奥拓车终于奈不住了,一个藏族小伙开足马力驶向沟壑,“轰”地一声只见奥拓车头朝下,尾朝上一头栽进深沟。我被这场景吓出了一身冷汗,这种情景只在电影中看过,不由为藏族小伙捏了一把汗。只见奥拓车车轮空转,发动机嘶吼着冒着白烟,最后还是众人把车抬了出来。我们怎么办?就在我们掉转车头返回时,迎面遇见了一辆川A牌照的奥迪,奥迪师傅说“走吧,我带着挖掘机呢”。真是天无绝人之路,酷爱摄影的老公怎能放过这次机会。“走吧”老公兴奋地对我们说。“不,不能去,回来时路又断了怎么办?挖掘机又不是天天跟着我们”,我们一行四人意见发生了分歧。老公的脸立刻沉了下来:“就是你们女人胆小,不然,你们今晚就住翁达镇,我一个人去”“不行, 不能去,现在最安全的是尽快离开这个地方”我和朋友口气坚定地说,“都到色达界了,太可惜了!”老公嘟囔着并有甩下我们单行之架式,这场面足足僵持了五分钟。在一旁沉默不语的儿子这时发话了:“少数服从多数”,在座驾上的老公呆坐了许久,长长叹了一口气极不情愿地调转了车头。由于担心回去的路再次出现险情,我们趁着天亮,决定连夜返回马尔康。</h3><h3> </h3> <h3> (三)途中遇险</h3><h3> 天,又一次不作美,下起了小雨。我们的心情随着夜幕的降临更加担心起来,沿路的山也不再那样俊美和妩媚,甚至变得有些恐怖。车厢内异常的安静,只听见车窗外的雨不停地打在车身上。雨越下越大,大雨在车窗前变成了一幅水幕。不行,不能走了,大雨会让更大的险情出现,就近借宿附近的寨子等天亮再走是最安全的。</h3><h3> 终于来到一个小寨,借着依稀的灯光,我看清了这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寨,亮着灯的那扇窗户里的大哥告诉我,这里没有住宿并且不是很安全,他们寨子旁边前两天也曾出现了泥石流。没办法,我们只有硬着头皮前行了。就在这时一辆从山下开来的邮政车路过这里。“师傅,山下的路好走吗?塌方了吗?”师傅回答:“我来的时候没有塌方。”雨仍然下着,雨点越来越密。我们车上每一个人的心也越发紧张起来,心都提到嗓子眼里,甚至可以听见自已的心跳声,车上的八只眼睛不约而同地紧盯着前方....</h3><h3> “小心,飞石”朋友尖叫起来。老公一个点刹,一块砖头大小的飞石从车轮前滚过。好险,我冒了一身冷汗。路上随处可见从山上飞下的石头。“赶快通过这里”我喊着,汽车压着飞石飞奔过去。</h3><h3> 雨似乎小点了,我们的心也似乎放下了一些,但好景不长,善变的山涧起雾了。路面上一团团的白雾犹如一块块游动的石头向车头“砸来”,我们的心又一次提到了嗓子眼,眼睛比之前睁的更大了。眼前的路况更加复杂,车灯能见度不过十多米,我屏住了呼吸,就连平时不太懂事的儿子也变得懂事起来,操心地指挥着……</h3><h3> “老蒲,方向盘往左靠靠,中间一点。”朋友大声说道。“宁可撞山,不可下河。”我补充道。</h3><h3> 雾一点没有散去的意思,天还下着小雨,路,好像也越来越长。儿子不停地翻着地图报着站名....…突然儿子大声尖叫起来:“狼”,果真一个尖嘴,浑身灰毛,眼睛泛着绿光的“家伙”从车前横穿而过。天啊,这里不仅有洪水猛兽,还是狼出没的地方,真叫人毛骨耸然。</h3><h3> 吱的一声,车停了下来,一棵从山上掉下来的大树横在路的中央,只有下车去搬它了,我打开车门,寂静的山野死一般肃静,只有一丝哔哔剥剥微弱的声音。“不好,玉萍,快搬,山体还在滑坡”老公喊到,我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猛吸一口气,居然和老公将这棵盆口粗的大树挪至路的一边,然后跳上车,迅速通过。 </h3> <h3> (四)夜宿山寨<br></h3><h3> 车子在漆黑的山路上行驶,路上好像只有我们一辆车,路上能看到一个指示牌都感到格外的亲切。朦胧中依稀看见有警灯在闪,是警车吗?出事了?大家猜测着。走近一看,一辆120救护车停在满是飞石的路上换着轮胎,原来120被飞石割破了轮胎,车中的病人、医务人员焦急地等待着。</h3><h3> 我们继续前行在漆黑的夜里。不远处几辆大货车整齐地排着队停在那里,最不愿发生的事发生了,泥桨裹着石头从山涧中喷泻而下,将整个路面拦腰截断,并堆积成了一座小山。最前面的大货车想凭着它的高大威猛,企图两次强行通过,但终归势均力敌以失败告终,静静地等待挖掘机前来解围。我们被围困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快,打手机通知路障来清障。天哪,这里竟是一个无信号区!所有人的手机都成了摆设。</h3><h3> 前行不能,后退又怕出现新的险情,孤车一辆被堵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地方,那处境更加危险,怎么办?我们没了主意。老公的压力显得格外的大,男人的责任感更加强烈。他首先下车用手电照了照山,观察了四周的环境,看车停在这里是否安全,是否有发生飞石的可能,在他认为还算安全后对我们说:“我去打听打听,你们不要下车,不要让人家知道车上都是些妇女儿童。”接着把车厢内的车灯关了打探去了。</h3><h3> 打探的结果是只有就地等待。“等待” 多么无助的字眼,怎么办?我们的车在原地调了三次头也不知是走是留。</h3><h3> 这时远远地那辆壤塘县人民医院的120救护车向我们驶来,最后停在我们跟前,司机下车后上前打探。过了许久他才回来。这时我把长发掖进帽子里,尽可能男性化一点上前询问,“师傅,你们今天晚上怎么办呀?”“只有调头回去叫铲车来铲了。”“今晚一定要把病人送出山吗?”,“是的”师傅态度坚决地说。说着调转车头往回走了,我们决定赶紧尾随其后,找一个安全地带。</h3> <h3> 夜已经很深了,劳作的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我们的车子依旧在崎岖的山路上徘徊,120救护车早已在山路上不见了踪影。</h3><h3> 不知过了多久,我们看见一个寨子,路边有一些农用车停靠在那里,根据我们的经验,当初在建这些寨子时应当看过地形,山离山寨比较远,我们环顾四周的山,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于是决定在这里夜宿。一来安全,二来可以看见铲车。</h3><h3> 我们缓缓地驶入路边一户农家门前的空地,生怕惊动人家,生怕别人不让我们在这里歇息。我们悄悄地将车停好,立刻关掉车上所有的灯,压低了说话的频率,关好车窗,和衣而睡,这时肚子咕咕直叫,才想起今天只吃了一顿饭,只能忍着。</h3><h3><br></h3> <h3> (五)“色达”不了情</h3><h3> 这一夜是漫长的,是我们生平第一次在无名的山寨过夜,生平第一次在车上过夜,生平第一次感受小心翼翼地寄宿在别人屋檐下的滋味。</h3><h3> 这里人生地不熟,加之车上尽是妇女儿童,害怕出现险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会把手伸向车窗外,探探天还是否下雨;一会环顾四周看有没有坏人;一会又尖起耳朵听听是否有车辆通过。</h3><h3> 夜是这样的静,静得有点吓人。我们四人在各自的位置上煎熬着等待着明天.....依稀中听见汽车的声音,我猛然回头向车外望去,"铲车!还有救护车!”我们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大叫起来,车上的人一下子都来了精神,我们赶紧发动车子紧跟上去。这时已是早上6: 30了。</h3><h3> 有铲车在前面开道,我们开起来顺畅多了,很快就来到了泥石流发生地。车子排起了长龙。</h3><h3> 铲车在前方奋力的铲,在场的人都寄希望于铲车。泥浆和石头在铲车的轰鸣声中乖乖投入滔滔的河水中。经过四个小时的努力,路面基本可以通车了。120救护车憋足了劲,一轰油门冲了出去,由于路面打滑又有许多乱石,车轮空转,竟来了一个180度大转弯横在那里,经过几个回合,终于冲出“重围”。轮到我们了,为了减轻重量抬高车的底盘,我和朋友不得不下车,我们的车子在泥泞的路面上加足了马力,像坦克一样冲了过去。“我们终于活着出来了”。大家高喊着。</h3><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雨停了,太阳又挂在了空中,周华健的一首老歌仿佛又在我耳边响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span></h3> <h3> 经过一夜的惊险之后是一路的愉悦和放松。想起昨夜的历险经历心里真有些后怕,在返回马尔康的途中朋友戏说这次旅行之所以没有到达“色达”,是因为我们来时吃了美食“再回首”,所以我们必然要再回首,大家提议到马尔康时再去吃“再回首”,还个心愿。是啊,“色达”之旅留给我们的印象不仅是美丽、神秘、惊险、刺激,更多的是拥有了一种人生的经历和财富,学会了在恶劣环境下的一种生存方式。我满怀感激,因为我对大自然又多了一份感悟,是一种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生又多了一份理解与宽容,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是一种对生活的坦诚。我已情系色达,我惦记着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藏家人、那一个曾让我避过风雨的无名小寨,那一个还未谋面的有着神秘意境的“色达”,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还要约会“色达”,我要把这里最美的景致带回来,定格在永久的画面。</h3><h3><br></h3><h3><br></h3> <p>(此图为网络图片)</p>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