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h3><h3>今天时间很短,短得只够划一根火柴,我只想用短短的一根火柴,点燃你心中的火焰
</h3><h1><br></h1><h3></h3><h3></h3> <h1><b>《书法文化》 引言 </b></h1>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80年前,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外面下着雨,老师停下了讲课,老师说,我们今天不上课了,我们一起来听雨。于是,大家一起在雨中静坐着,风声雨声、国事家事一起涌上心头,前途、命运、人生交织在风雨之中……</h3><h3>今天这个时代和那个山河破碎的时代已然不同,但是依然会有喧嚣,我们需要有一片宁静,摆上书香之案,坐下来,静静地思考,静静地感受。
书法和听雨不一样,但是同样的,是能够给心以平复。因此,在短短的人生里面,让我们找个空间,安静下来,一起来听自然的雨声……<br></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h3><h3>为什么要把书法和文化连在一起?
书法是一艘航船,天生就装载文化;书法是大海,填满着情感、记忆的浪花;书法如一座斑驳的城墙,能够攒满岁月的风雨痕迹。
如果没有没有记忆、沟通、抒情,就不需要书写,不书写,没有文化,哪里来的书法?
书法是综合艺术,是一门包容的学问,可以折射万象,联系百科。可以通达哲学、宗教、文学、琴棋书画、篆刻,相关于历史、工艺(装裱、文房四宝)等学科,名山大川、店铺商家、民风乡俗无不有书法的身影,不去了解这些相通的文化,对书法的认知也将无从谈起。<br></h3><h3></h3> <h3>对于书法和文化的认识,我也历经了一个轮回。
十几年以前,和战友杨德明拜会著名书法家朱寿友。朱寿友前辈时任江苏文史馆馆员,原来是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的,我早就认识。德明兄是寿友前辈的侄子,当时和我同在一个团,德明带我到了寿友前辈的办公室。
进了办公室以后,便被震撼,作品琳琅满目,墨香四溢,又有盆栽花草,藤牵叶肥,文玩雅致,盎然成趣。谈话中,我悉心讨教书法问题,他和我们说了一句话,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他说:“书法家最后拼的是文化!”
当时我很不理解这句话,也没有能力理解这句话,甚至也搞不懂什么意思。我那是还是一位爱好者,书法也是经常写,但是工作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很用心和用功。我当时认为,书法无非是线条笔墨,和文化有什么关系?风马牛不相及,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便认为他是故弄玄虚,故作高深!虽然不理解,也不认可这个观念,但是这句话我还是牢牢地记在脑海里了。
多年后,我才慢慢理解,原来真是如此!<br></h3> <h3>朱寿友书法</h3> <h3></h3><h3>后来我学习了易经,道家学术、儒家学术,用半年时间学习了佛教,以至于我的父母以为我皈依了佛教;出版了《平等论》;不断地写文章、写诗词、画画……慢慢的,突然的一天,我感到自己对书法、对艺术豁然开朗,原来书法很简单!原来绘画也很简单!原来诗歌也很简单!原来一切艺术都是相通的!都是心灵的声音!于是,我的书法技艺迅速提高了,绘画、诗词、散文的技艺提高了,越来越有感觉!文化不是贴金,是日积月累酝酿之后的喷发。不是说数字鸿沟么,突破数字鸿沟就豁然开朗。
你如果身在高楼,想要爬上另外一座高楼,不要下楼,在楼与楼之间架起一个走廊就可以了,这就是中华文化之间的触类旁通。<br></h3><h3></h3> <h3>二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星光璀璨,书法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瑰宝,而书法家归根到底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优秀与否,关键拼的还是对于中华文化理解的程度。
书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每一个书法经典,都记载了穿越历史长河的烟云往事——临写王羲之《兰亭序》,在你眼前而现的是曲水流觞的盛会娱情;临写《祭侄文稿》,你会再现颜真卿追忆哀思的伤心一幕;你去临写《寒食帖》,便会体味苏东坡的孤独寂寥。
观摩书法、临摹碑帖、按照古人的思路创作书法,你就可以进入古人的灵魂的深处,感悟他们的思想和情怀,神交于古人。《兰亭序》练多了,练熟了,你在书写的时候,王羲之就是你,你就是王羲之。<br></h3> <h3>多一份心灵书写,你就会多了一份文化体验。而不能领悟这些,你就不算一个书法家。
现在,很多书法家只注重线条、笔墨,只管写得好不好,不管写什么内容,阉割了书法的文字功能、文化功能,这样一来,游于技艺,流于表面,书法作品丧失了文化根基。书法的“文”没有了,这对于中华文化来说,就是把灵魂给丢了。
学者型书家和工匠型书家比较,大家都喜欢前者,原因就是如此。纵然两者技法相当,但是显然学者型书家更为人所推崇。书法家对于写的作品要有所了解,要使写的诗词仿佛就是出自书法家的心理。因此,要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理解和再创造的能力。当然如果自己创作诗词和对联,那是最佳结合,但是,做到这点,无疑对于一个书法家的文化要求将会提出更高的挑战。
在外来文化、电子文化汹涌冲击的当代,中华文化的根基不断受到动摇。守住阵地,就是守住民族的魂魄,练好书法,就是传承中华文化!传承好中华文化,就像传承父辈的其它产业一样,亲切自然,顺理成章。<br></h3> <h3></h3><h3>三
我们从两块牌子说起。
我院的“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的牌子是赵朴初写的,“江苏中华文化学院”的牌子是饶宗颐写的。赵朴初大家熟悉一些,饶宗颐不太熟悉,赵朴初94岁去世,饶宗颐百岁健在。也许是巧合,两个人都是书法家,两个人都长寿。
两人先后担任西泠印社社长(第五任、第7任)。西泠印社创立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专业学术团体,在国际上享有“天下第一名社”的盛誉。西泠印社社长空缺6年后,2011年12月13日,饶宗颐被推举为西泠印社第7任社长。
饶宗颐1917年生,广东潮州人。于1949年迁居香港。他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书画家、翻译家,国际著名的汉学泰斗。治学领域非常广,从上古到明清几乎都有涉猎,还兼治印度文字、西亚史诗、东南亚史等各国文化,此外他还精通古琴,善于诗赋,书画作品更是清逸飘洒,自成一家。<br></h3><h3></h3> <h3>饶宗颐</h3> <h3>饶宗颐是真正的国学大师,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金庸说“有了饶宗颐,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国外把他誉为“东洲鸿儒”“汉学泰斗”“东方达芬奇”,国内更有人把他称为“第一国学大师”。香港人总喜欢将饶宗颐与李嘉诚相提并论——赚钱,没几个人能赚得过李嘉诚;读书,没几个人能读得过饶宗颐。
饶宗颐先生、赵朴初先生都是书法大家。论单个字也许并不出众,但是“书卷气”跃然纸上,“书卷气”来源于本身的文化修养。
我们常常说,优秀的书法作品因为“书卷气”往往“不俗”,“不俗”、有“书卷气”是表示书法作品有形而上的超越状态。观众可以透过作品的外在表现,领略到书法家的脱俗之心、书卷之气,领略到在线条笔墨之上的“大雅”。书法家的书卷气来源于修养,“匠气”、功利、浮躁是文化底蕴不够所造成的。在中华灿烂的书法史上,绝大多数书法家都有卓越的文化底蕴和才气,书法只不过是其外化于行的自然流露,而透过其书法作品,又可以领略其气质风采和神情心性。
赵朴初学生说过:“手艺是拐杖,学识是资粮”,“有杖行千步,无粮半步难”,“学养是人生旅途远行的必备资粮”。<br></h3> <h3></h3><h3>四
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在分科之学越来越细的大背景下,会通传统很难保持。《易传·系辞上》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主张思想文化的融会贯通,饶宗颐说,中国的传统学问本就重视“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要求学者做通人,并非做专家。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一般的学科讲的是专业精神,中华文化讲的的会通精神,而这一点上,中华文化和一般的学科之间是有区别的。
会通精神是中华文化精髓,三大会通:一是思想与文化会通,思想是文化的核,文化都体现着思想,离开思想,不谈文化;文化是思想载体,脱离文化,思想无所依托。二是古今会通,思想文化有一个传承、发展的历程,要知其脉流,就得会通古今。三是百科会通。这是哲学层面的会通,观物取象,所有万事万物道理都是相通的。<br></h3><h3></h3> <h3>中央社院提倡“五史合一”,“五史合一”是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民主党派史”、“中共党史”、“中国政党制度史”融为一体,成为整体教学培训的切入点。“五史合一”也是一种会通精神。
而对于书法,我想强调的是,书法要和诗、画、印会通,如果想走的更高、更远、更有品位,必须要懂得文、史、哲等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