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男子路边晕, 路人救助暖人心

李中洲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  一位男子昏睡在马路边上,来往的车辆从其身旁呼啸而过,面临这种险境,敢不敢扶?帮不帮?郑州市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队长冯海河用平凡的善举作了响亮回答。</span><br></h3><h3> </h3><h3></h3> <h3>  2018年12月2日傍晚7点左右,下班回家途中,冯海河路过高新区五龙口南路与冉屯东路交叉口向西100米路南加油站门口,他发现一男子一动不动地躺在马路上。他紧急靠边停车返回。同时作为一名律师的冯海河用他惯有的职业敏锐感,迅速打开手机录像,冲进刚刚围来的人群,喊话询问什么情况,无人知晓。手机交于路人录像,用自己的急救知识迅速拍倒地者肩部、呼喊---无反应,脸贴鼻子判断---有呼吸,酒味浓,判断疑似醉酒。然后松开衬衣领口,避免压迫颈动脉供血,检查身上是否有手机(以便通知家人),没有发现。随即喊众路人一起,将他抬离马路,放到安全地带,该男子其伤心痛哭起来。冯海河询问其原因:与儿子发生冲突,不愿再回家。于是他和热心路人一起劝导,看护,避免再次寻短。随后附近小区物业经理来辨认,问清家庭住址,去其家中喊人。120到来后检查无大碍,其家人到来来,把其搀走后他才放心离开。</h3><h3> </h3> <h3>  当时,这位男子昏睡马路边,离马路边有好几米,来往的车辆很多,加上夜色已晚,视线不好要是司机倒车、超车,没有看到的话,后果不堪设想,真为他捏一把汗!</h3> <h3>  遇上这种情况,有人会担心惹麻烦,选择少管闲事。冯海河却说:“我看到后,想都没有想就下车了,帮助他人,应该是我们的本分,其实身边好人有很多。感谢路人的合力帮助。心理干预、精神抚慰很重要,既然我遇到了,就一定要帮到底,不会让他绝望自杀。”</h3> <h3>  鼓励现场目击者积极施救,无疑将为急危重伤病员带来更多生的希望。面对突发事故或疾病,实施急救的最佳时间大多是病发后4分钟至10分钟,在此期间及时急救可使残、死亡率减至最低。不过当下多数城市都面临院前医疗急救资源配置总体严重不足、院前急救网络建设存在盲区、交通拥堵等状况,使得医院救护人员很难在急救“黄金时间”赶到现场开展救治。因此,现场自发急救的重要性凸显,可以创造进一步抢救的有利条件。</h3> <h3>  当有了善意、无偿的紧急救护行为以法律保护后,急救知识和急救水平就成了急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普及提高急救知识和技能就得紧紧跟上。据不完全统计,发达国家和地区医疗的急救培训普及率比较高,医疗急救培训使其医疗意外所造成风险几率大大降低。而目前国内的医疗急救培训普及尚在初级阶段,成为制约院前急救成功率的瓶颈。</h3><h3> </h3> <h3>  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继续增长、老龄化趋势明显,各种突发事件、意外事故有可能增加。有关部门应当注重组织、鼓励更多的人员学习急救知识技能,提高普通市民的急救水平。学校、商场等人群密集场所单位、从事高危作业及易发生灾害事故的企事业单位,也应当组织员工参加急救知识培训。多管齐下,长期坚持,才能让愿意救人的好人能成功地救人。</h3> <h3>  没有谁会愿意面对急危重伤病人员无动于衷。但近年来救人反被讹的新闻偶有出现,让有的目击者不敢救人、不愿救人。作为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我们懂得善意、无偿的紧急救护是免责,我们在不断的普及民众急救知识的同时,也一直在努力宣传让愿意做好事的人敢于做好事,解决“不敢救”的问题。</h3><h3></h3><h3></h3> <h3>  营造“人人学急救、人人会急救、人人敢急救”的良好社会氛围,红十字法律工作志愿服务队一直在行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