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 婚 俗 》

一蓑烟雨

<h3> </h3> <h3>  按照陕北榆林地区的婚俗,应亲家之邀,我们在儿子婚礼结束的次日,便驱车赶往儿媳的陕北老家——横山。</h3><h3><br></h3><h3> 行程400多公里,历经五个多小时的车马劳顿,当天傍晚,我们顺利抵达了横山。</h3> <h3>  陕北亲家的一大家子,已经早早在酒店备好盛宴,为我们接风洗尘……</h3><h3><br></h3> <h3>  女儿回门宴的前一天傍晚,当地已经开始宴请部分亲朋好友,还有自动过来帮忙“领任务”的乡里乡亲了。当地把这道程序叫“约客”,类似于咱们铜川地区婚庆前一天的“预备会”。</h3> <h3>  正值严冬,在空旷的广场宴请宾客,取暖,自然而然也成了人们关心的问题。不过,陕北人民自有他们的聪明与智慧。这不,大棚外面支个大铁炉,再加只大马力的鼓风机,把热风源源不断的送进了帐篷里……</h3> <h3>  开席了……</h3> <h3>  在这里,上菜的小伙子们手里端着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不锈钢盆子,轮番穿梭在你的餐桌旁边,用浓浓的方言大声喊到:“红烧肉”、“炖羊肉”还要吧!让我们真正见识了大碗喝酒,大碗吃肉是什么概念。同时也深深被陕北人民的厚道与热情所感动……</h3> <h3> 原以为陕北人做羊肉是一绝,没想到他们做出来的“红烧肉”和“麻辣鸡块”竟然也是如此的地道,如此的好吃。真可谓“肥儿不腻,瘦而不柴,入口即化、唇齿留香”。让素有“美食家”之称的哥哥不禁感叹到:一下找到了母亲在世时做出来的肉的味道……</h3><h3><br></h3> <h3>  酒足饭饱后,一碗碗红红的,很像可乐样的饮品端了上来,当地人称它为“老茶”,是砖茶的一种,喝起来温婉、绵柔,很是受用。</h3> <h3>  十二月五号,女儿回门宴正式拉开了帷幕——</h3><h3><br></h3><h3> 早上,宴请宾客的主打美食,也是我们翘首以待的羊肉饸饹,拼三鲜配水饺,炸油糕陆陆续续闪亮登场。</h3> <h3>  大家估计都吃过人工饸饹,但是你们见过这样压饸饹的吗?</h3> <h3>  吃完早饭,我们应邀来到儿媳的奶奶爷爷家里……宽敞、干净的农家小院,处处都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情怀……</h3><h3><br></h3><h3> </h3> <h3>  从小在这里长大的孩子们,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依然有着浓浓的依恋与热爱。</h3> <h3>  拍照留念自不可少,再瞅瞅照片里的自己,还是忍不住地笑了……</h3> <h3>  一听说下午回门宴上有封红包这一环节,身为老公公的这位,开始翻找兜里的“硬货”了……</h3> <h3>  儿媳调侃说:“爸,别紧张,您先把回家的路费留够再说”……</h3> <h3>  被洗劫一空的表情包居然是这样的——</h3> <h3>  下午两点,回门宴正式开始之前,我们也提前来到了现场……</h3><h3><br></h3><h3> 亲家早已经在那里恭宾迎客了……</h3><h3><br></h3> <h3>  第一个吸引并震撼我们的,应该是这支激情飞扬、活力四射的唢呐鼓乐队和空灵如天籁的“信天游”了……</h3><h3><br></h3><h3> 听得 如痴如醉的哥哥情不自禁地合起了节拍……</h3> <h3>  这对新人在闲暇之余,也不时地耳语着,秀着恩爱……</h3> <h3>  大喜的日子,也会引来一些登门恭喜讨钱的“恓惶”人,赏钱赏饭必不可少……<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另一方面也反应了陕北人民的善良与厚道。</span></h3> <h3>  酒宴还没开始,好酒的亲戚六人在礼桌上就开始”搖骰子”比输赢“干捣”上了……</h3> <h3>  十二月五号,农历十月二十八,是儿媳的回门宴,恰巧也是我儿子二十八岁的生日。岳父岳母特意为儿子准备了生日蛋糕与衷心的祝福……</h3> <h3>  浓浓的情、暖暖的爱,在此时此刻弥漫晕染,感动着在座的每一位亲朋好友。</h3> <h3>  一切美好浪漫的爱情,最终都会归宿于实实在在的柴米油盐中。愿我儿和儿媳在今后共同的日子里,用生活的滋味,调味出爱的味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