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脚步下的夜色穗城

离群的小猪

<h3>  小时候的一部《羊城暗哨》让我对广州有了深刻的印象,服役期间又在广州住过两年,于是,广州便成了我喜欢的又一座城市。</h3><h3> 借着这次和老伴陪儿子去三亚开会的机会,我特意自己一个人提前出发,寻着30多年前的轨迹,乘坐绿皮火车弯道广州,“闪电般”地又重游了一下夜幕下的羊城。</h3><h3><br></h3><h3>(始发站——上海南站)</h3><h3></h3> <h3>(绿皮车卧铺车厢)</h3> <h3>  因为晚点,列车于傍晚6:30才抵达广州火车站。</h3><h3> 出了检票口往左前方走去,广州站的站房便映入了眼帘。看着40多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站房,30多年前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心中百感交集。……</h3><h3></h3><h3></h3> <h3>  广州站算不上漂亮,甚至应该属于非常普通。但广州站也有它的特色,就是站房上的“统一祖国,振兴中华”的标语。30多年来,无论广州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但该标语始终矗立在站房正面两侧,彰显了广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和祖国南大门的重要性。</h3><h3><br></h3><h3>(始建于1960年,因故于1974年才正式投入运营,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广州站)</h3> <h3>  在广州站驻足了短短的5分钟,我便匆匆地赶往海珠区艺洲岛,去“拜会”慕名已久的“老朋友”广州塔。</h3> <h3></h3><h3> 广州塔是羊城新的标志性建筑,建于2009年,2010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除了发射广播电视信号外,还兼具会展、科普、高空观光、娱乐、餐饮和购物等功能。广州塔高600米,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广州塔由钢筋混凝土内核心筒及钢结构外框筒以及连接两者之间的组合楼层组成,造型简洁独特,属于单一体型。塔体整体上小下大,中部玲珑细长,形似曼妙女子的腰身,故俗称小蛮腰。</h3><h3><br></h3><h3>(当晚小编在塔前留影)</h3> <h3>(2011年5月游弋在珠江上的小编和广州大桥与广州塔合影)</h3> <h3>(与广州塔隔江相望的花城广场、海心沙岛夜景)</h3> <h3>  看罢“小蛮腰”,我马不停蹄地转场来到地处广州市中心的商业街——北京路。北京路坐落于市中心的越秀区,是广州城的发源地,更是广州历史上最繁华的商业集散中心。</h3><h3></h3> <h3>  北京路北起广卫路,南到沿江中路,全长1450多米。周边景点有南越王宫博物馆、广州大佛寺等。</h3><h3><br></h3><h3>(南越王宫博物馆)</h3> <h3>(广州大佛寺)</h3> <h3>  北京路的前身可追溯至清朝,那时北京路从北至南依次是由承宣直街、双门底、雄镇直街、永清街等组成,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最为著名。</h3><h3><br></h3><h3>(清朝时期的北京路模型)</h3> <h3>  民国九年(1920年),广州拆城墙开路,把南街名“永清”变为“永汉”,并命名“永汉路”,取意清朝已灭。1936年,为纪念广州人,国民政府首任立法院长胡汉民,又将永汉路更名为“汉民路”。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后政府将它又恢复了原名。1966年文革期间,政府再次将其更名为“北京路”并沿用至今。</h3><h3><br></h3><h3>(五六十年代的北京路)</h3> <h3>  作为百年老街,北京路上既有众多的广州老字号商铺,又汇集了诸如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公司等现代化的百货公司,更有名目繁多的各类服务型行业,各种商铺总计超过五百家,是集销售、餐饮、娱乐和金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商业中心,日均人流量约40万人,节假日人流高峰值更达百万。</h3><h3><br></h3><h3>(熙熙攘攘的北京路夜市)</h3> <h3>  俗话说“穿在上海,食在广州”,广州的美食,尤其是特色小吃五花八门,名不虚传。在北京路西北隅,靠近北京路短短的两百米的惠福东路上,集中了几十家诸如肠粉,牛杂,大头虾,炖品,烧乳鸽等广东著名小吃。</h3> <h3>  说到广州小吃,小编不得不提一下“猪肠牛杂”。</h3><h3> 80年代初我住广州时,在闹市区如北京路和群众街(现叫高第街)一带的马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小贩推着形似木柜的小车,木柜里有一个炉子,炉上置一口大锅,锅内陈年老汤煮着猪肠猪肚猪肺以及各式牛杂。客人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花上一两毛钱点选几样东西,小贩依客人所点,分别从锅内捞出这些东西,手持一把大剪刀,欻欻欻欻几下就把它们剪成拇指般大小的块状,并用竹签串成一串,然后浇上小贩自制的具有广东特色的辣椒酱,味道别提有多好吃了,那时周末我只要上街,都会点上一串,记得当时就叫“猪肠牛杂”。在广州的两年,广东美食吃过的无数,但我唯独对它情有独钟,念念不忘。</h3><h3> 在离开广州后的几十年,每当提到广州,第一时间我就会想到“猪肠牛杂”。无奈,在其他地方就从没见过,即便有相似的,但味道却差了十万八千里。</h3><h3> 2011年我去广州时,还专门抽空去了北京路、高第街一带寻找,最后只是在一家装潢考究的牛杂店看到了相识的“猪肠牛杂”,但吃过之后总感觉已经不是那么一回事了。</h3><h3><br></h3><h3>(2011年小编在貌似的一家牛杂店试吃,但味道已经不是那么回事了)</h3> <h3>  真是老天不负有心人,这次夜逛北京路,在惠福东路上一家装潢简陋,毫不起眼的店铺里我终于找到了30多年前的“猪肠牛杂”。虽然店家现在不用竹签改而用碗盛了,但口感和味道绝对正宗,店家完全传承了30多年以前的制作技艺。</h3><h3> 没想到这次不经意的一瞥,心心念念近40年前的味道竟终于得尝。</h3><h3><br></h3><h3>(视频中老板娘娴熟的手艺让人过目不忘)</h3> <h3>(改用碗装的“猪肠牛杂”)</h3> <h3>  到了北京路,没有不去高第街的理由。吃罢“猪肠牛杂”,于是我便来到了挨着北京路的高第街。只是时间已晚,来到了高第街时,指针已经指向了9点,街上绝大多数的商铺都已打烊。</h3><h3></h3> <h3>  高第街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东起北京路,西止起义路,全长约550米。高第街的形成始于宋,旧时曾俗称苏杭街,它是广州著名的古老商业街之一。</h3><h3> 早在解放前,高第街就在广州确立了商业中心的地位。在一里长街中,店铺林立,商品繁多,诸如“九同章”、“三多轩”等著名的老字号随处可见。当时的街上,店铺的形式多为前店后作坊,是广州有名的日用百货的集贸市场。</h3><h3><br></h3><h3>(解放前的高第街)</h3><h3></h3> <h3>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高第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0年10月,高第街作为广州市第一个轻工业品市场的正式确立,也成了全国第一个经营服装及各类纺织品的个体户集贸市场。灵活多变的经营方式加上引进了港台风格的新潮服装以及各式轻工业品“洋货”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和商贩,成为了当年不仅在广州,甚至是全国由个体户组成的最繁荣的市场。可以说在80年代,如果你没有去过高第街,那你就不能说是真正地到过广州。</h3><h3><br></h3><h3>(80年代繁荣时期的高第街)</h3> <h3> 记得当年我住在广州时(1981年至1983年),每个月都会去高第街1到2次(那时高第街被改名为“群众街”)。那时我买回家的各种进口货(都是水货——走私货)诸如日本的缩折伞、法国的车料玻璃高脚酒杯、台湾蛤蟆镜(就是墨镜)、非洲的象牙筷、香港的长短丝袜、港台的流行歌曲磁带(当时大陆绝对禁售,称为“靡靡之音”)等等等等,在内地都属绝对时髦领先的(当时也可以不用钱买,可以偷偷地用粮票和小贩进行交换,之所以偷偷地进行是因为这种行为在当时是属于“投机倒把“)</h3><h3><br></h3><h3>(2011年,阔别近30年的我再次走进高第街)</h3> <h3>  高第街不仅是著名商业街,还是广州名门望族许氏家族的发源地,至今仍有许地街道,曾出过很多广州的名人,如第一大盐商许拜庭,鲁迅夫人许广平等。</h3><h3><br></h3><h3>(许广平故居)</h3> <h3>  经过转型,如今的高第街已经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内衣一条街”,当年的疯狂采买如今也不复存在。但这里依然店铺簇拥,维护着作为古老商业名街的荣誉。只是人头攒动的情景,现在变成了很多老广州人的回忆。<br></h3> <h3>  离开高第街折回惠福东路时,在街角处突然看见一家具有成都风情的“采耳文化体验馆”,感到非常新奇。稍感疲惫的我于是缓步踏入,在悠扬的民乐声中,让窗笼在尽情地享受中结束了广州之夜的全部行程。是日,2018年11月27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