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听,雨来了……</h3><h3> 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太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h3> <h3> 初二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如期而至,三位年轻漂亮的老师依次登场。</h3><h3> 第一位亮相的弓涛老师声情并茂,温婉的语调如昆明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声音娇娇的,她站在那里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h3> <h3>弓涛老师说课:</h3><h3> 《昆明的雨》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散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文章或写人或写景,但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作者深挚的情感。作者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他特有的江南小令般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下自已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的喜爱与怀念。 </h3><h3>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播放宁静舒缓的钢琴曲《雨的印记》,唯美清新的雨中美景,给学生先创设一种美的意境。</h3><h3> 二、走进文本,感知内容:用汪国真的名言引入,让学生结合阅读提示找文中写了哪些景、物、人,这是教会学生学会自读课文要如何学,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 是让学生了解主要内容的同时,明白汪曾祺散文的特点:选材上凡人小事。</h3><h3> 三、品味语言,感悟情感:给学生一个格式来赏析课文,通过赏析来引导学生感悟情感的同时明白汪曾祺散文的另一特点:淡而有味。</h3><h3> 四、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知道什么样的语言是淡而有味的,如何写出淡而有味的语言。以“过年”为话题写一段微写作。</h3><h3> 汪曾祺的散文总有一种“凡人小事"之美,情感的载体越小,爱得越真切醇厚,对昆明的雨、对昆明的爱存在于一草一本,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捕捉到了自然、家常与情。</h3> <h3> 第二位登台的常斐老师,她温柔中透足了激情,实实感染了课堂,感动了昆明雨中的牛肝菌和火炭梅。</h3> <h3>常斐老师说课:</h3><h3> 《昆明的雨》是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汪曾祺用平淡而有味的语言记录了自己青年时代的足迹,倾诉着对昆明的雨喜爱思念,对那段平和生活的怀念之情,以及流淌其中的淡淡的乡愁!
</h3><h3>教学过程:
</h3><h3> 一、情景导入(播雨声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雨声滋润心田,情感渗透人心)
</h3><h3> 二、补充写作背景(明确乡土情结之浓)
</h3><h3> 三、整体感知(预习反馈),预设问题留有悬念。
</h3><h3> 四、合作探究
</h3><h3>寻美昆明:美在风情,美在美食,美在柔情,美在温情,美在友情。
</h3><h3>说昆明美:鸡枞,缅桂花,火炭梅介绍昆明使人动情,饶有趣味的地方。
</h3><h3>抒昆明美:读写雨的句子抒发喜爱赞美思念之情。
</h3><h3>解决预设的问题,归纳散文特点和本文的写法。
</h3><h3> 五、品语言美:对比阅读朱自清的《春》
</h3><h3> 六、拓展延伸:观视频,感乡愁,写乡情
</h3><h3>“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忆儿时。”汪曾祺的诗文书画中,随处可见他对故人、故土、故事的魂牵梦绕的怀念之情。</h3> <h3> 第三场是刘彤华老师的压轴戏,她把作者语录和教材融为一体,张弛有度,从容淡定,既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生活,又顺理成章的彰显了作者散文语言的特点。</h3> <h3>刘彤华老师说课:</h3><h3> 《昆明的雨》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作者对昆明的爱是深沉的,寄托形象越小,爱的越醇厚,文章借昆明的雨来表达作者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体会作者丰富而醇厚的内心世界,是本文重要的人文内涵。</h3><h3> 一读:读昆明的雨季,初步感知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h3><h3> 二读:读雨季的菌子,读语言,体会文章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h3><h3> 三读:读雨季的杨梅,读画面,发现生活中事物的美好;</h3><h3> 四读:读雨季的花,读情味,理解作者淡泊从容的生活态度,体会作者对昆明真切的怀念;</h3><h3> 五读:读雨季的乡愁,读情怀,理解作者对离乱中难得的安稳与宁静的想念和珍视。</h3><h3>40年来,魂牵梦绕的昆明情结,随意平和地润湿在《昆明的雨》中,雨是作者情感的载体,点点滴滴都是汪老深情地诉说。</h3> <h3>再看看听课的骄人场面吧。</h3> <h3>主评老师热情洋溢的点评中。</h3> <h3>冯雪琴老师点评:</h3><h3> 弓涛老师借用柔美的音乐和动情的诗句,唯美的图片将孩子们带入汪曾祺因雨镌刻成的那段昆明的记忆,不仅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更触动了学生内心最柔软的情丝。</h3><h3> 在 走入文本之前,弓涛老师带学生先了解作者,让学生做到知人论情,当学生了解了作者的经历,就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h3><h3> 弓涛老师在这堂课的重要环节“品味语言,感受情感”部分,采用“让学生自主品味赏析”的方式,引导学生圈点批注,梳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真正做到学有所获。</h3> <h3>郝晓燕老师点评: </h3><h3> 刘彤华老师同课异构的《昆明的雨》可谓是“有风有雨也有晴”。 </h3><h3> 有风。 “教改”的春风在刘彤华华老师的课堂盛行。打破常规,放手课堂。在赏析汪曾祺散文语言的重点环节,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品味赏析。 </h3><h3> 刘老师整堂课的引导与设计就是课堂改革的春风,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和风,也是学生乘风扬帆的疾风。 </h3><h3> 有雨 。 昆明的雨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昆明的雨是作者家国情怀的寄托,昆明的雨亦是这堂课的核心。由昆明的雨切入,由作者的昆明情怀切入,一步步引领学生走入文章,走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h3><h3> 昆明的雨一线串珠,将整堂课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h3><h3> 有晴。晴天晴日万里晴空,温声细语百般温情。在刘老师的这堂课中,晴就是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老师的精心投入,是学生的默契配合。二者发生碰撞时,就会有惊喜出现。 </h3><h3> 刘老师点燃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激情,这是一堂温暖人心的课堂。 </h3><h3> 刘老师的语文课带领学生感受了阳光雨露,感受文字的美好,感悟生活的美好。</h3> <h3>潘艺花老师点评:</h3><h3> 雨中赏美品真情 实效课堂沁人心</h3><h3> 短短的45分钟,与常斐老师与481的同学一起行走在唯美的昆明雨季,欣赏着别具特色的景、事、人、物,感受着课堂的美,品悟着文字背后的真情,真可谓是“雨中赏美品真情,实效课堂沁人心”。</h3><h3> 首先要谈的是“雨”,常斐老师一节课就是在“雨”字上做文章:在雨声中,回顾雨的诗词拉开了这节课的帷幕,到后面欣赏雨季的景、物、人、事以及语言赏析,可以说雨无处不在,鲜明立体的带我们体味了“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动情的”昆明雨季。</h3><h3> 其次要谈的是“美”,语文课堂首先应该是美的课堂,常斐老师课堂有五美:一是创设情境美,二是课堂悬念美,三是配乐朗读美,四是学生展示美,五是板书构图美。体味美的过程,就是挖深读厚雨的过程,将课堂上出了深度和厚度。</h3><h3> 最后要说的是“情”。孟子云“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常斐老师识人读文悟情感,由景到情,由形到神带着学生一步步一点点体悟着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情,最后延伸情感读乡愁,步步雨步步情,令人回味咀嚼。</h3><h3> 同课异构结束了,昆明的雨停了,可我们的探索还在继续,教无捷径亦无定法,且听且思,择善而从,唯愿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仰望星空,脚踏大地,在大语文的路上走得更远一点,再远一点!</h3> <h3>武竹冰组长诗情画意的总结:</h3><h3>选材凡人小事</h3><h3>语言淡而有味</h3><h3>教者各有千秋</h3><h3>听者受益匪浅 </h3><h3><br></h3><h3>弓涛稳中求变</h3><h3>朗读指导到位</h3><h3>激励评价恰当</h3><h3>学生主体呈现</h3><h3><br></h3><h3>常斐知人论世</h3><h3>人事景物含情</h3><h3>从容淡定引导</h3><h3>平易近人交流</h3><h3>比较阅读新颖</h3><h3>有效高效实效</h3><h3><br></h3><h3>彤华导入出新</h3><h3>文本解读独到</h3><h3>作家名言引领</h3><h3>鞭辟入里深沉</h3><h3>课堂开放兼容<br></h3><h3>核心素养体现</h3><h3><br></h3><h3>听评互动精彩</h3><h3>提升尽在其中</h3><h3>立德树人根本</h3><h3>不忘初心前行</h3> <h3> 大家众说纷纭,各抒己见,讨论,争吵,欢笑此起彼伏,张海明校长助阵参加,可圈可点的点评了这次听评课活动,并给与了我们激励和表扬,突然觉得我们像个孩子般兴奋和快乐,这也许就是教育者,劳累与幸福快乐并存的使命。</h3><h3> 隔着玻璃,校园里大雪飘飘洒洒,2018年的第一场雪,不迟不早,冬天来了。时间飞逝,现在是12月5日上午10点,教研圆满结束。</h3><h3> 昆明的雨软软的,我们的心暖暖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