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口老街

兰草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时光飞逝 岁月如梭。</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转眼间离开家乡30年了,这次为参加同学聚会,我回到了家乡大渡口镇。这座因渡口而知名的江南古镇,在几百年前的滔滔浪声中,至今依旧没有回歇。渡口的灰色的</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轮渡</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成为两岸居民来往最便捷的交通工具。虽然安庆长江大桥建成和公共交通的开通,但轮渡在大渡口这个地方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过江方式。</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站在江堤上,对江安庆市的迎江寺看起来一目了然,现代建筑与江水的交相辉映恰在一江之隔的大渡口老街表现得越发鲜明。穿过江堤,通过老街下的人行通道可以直达渡口,渡口边,往来的轮船的呜呜声沿着老街的江堤愈行愈远,年轻情侣们互相依偎,人们提着大包小包来返于渡口、老街。岁月悠悠,老街与渡口的完美结合,让人回味无穷。</h3> <h3>这次回到生我养我的大渡口老街,参加大渡口中学同学聚会,寻找昔日的伙伴,想一想同学们曾经熟悉的欢声笑语。闻一闻家乡的味道,那一切的一切都在脑海里浪朝般翻涌,随着血液流向每一处神经。更是激起了我们酝酿已久的故地重游,于是在这个早上急匆匆地来到了这里。 家乡的老街让我们依依不舍,她仿佛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家乡。那家乡的土永远等着思乡的人。</h3> <h3>大渡口老街,听老人们讲,清初年间,这里只有几间打渔人的茅屋。几条小船长年守着这水美鱼肥的江湾,每天顶着星星出船下网,清晨披着霞光归来,收获着满仓活蹦乱跳的鱼儿,这种平静安逸的日子延续着一年又一年,直到由下游逆水而上的货船不断在这里停泊,上游那满载山货的木筏经常在这里靠岸,狭小的码头变宽了,码头的个数也变多了。</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沿着那连接上下游通往对面安庆的江边码头,接踵而来的药材商、山货客、盐贩子、绸布商、车老板,天南地北、三教九流的人物在此汇聚,建码头、筑护岸、修石桥、铺街道、盖房屋,开店铺,历经多年,逐渐形成了这条街市。街肆的繁华,渡口的热闹,俨然将这片沉寂于闹市中的古典朴素变得难以琢磨,不过,老街中的零星古建筑,却又恰似一片掩映街心的沉寂浮华。</span></h3> <h3>大渡口老街,位于东至县最北端。老街不大,沿着江边而建。和老同学一道行走在老街上,时光好似不曾流走。那老屋、那老人,一切都还是那么的熟悉、亲切。一路走来,老街,面包房、照相馆、服装店……街上店面的建筑风格和装修格调至今还保有一些特色,店面大都是木架结构,一般以二层楼为主,也有少数几家老板建起了三四层的高楼,店门外斗大的金字招牌高高挂起,显得端正大气和富丽堂皇。</h3> <h3>正午的老街,放学的学子们,正说说笑笑地从校园中涌出,走在这本冷清的街道中。倏忽间,冬的萧瑟被他们的青春朝气逼得无处藏身,逃之夭夭。老街中的小饭店顿时热闹起来,老板娘们虽忙得手脚不停,一切却安排得井井有条。记得当年的镇上只有一座小学和初中,还记得上学的时候,最喜欢吃江妈妈买的馄饨,又大又实惠。大骨熬的汤,鲜肉包的馄饨真的很好吃,至今想起回味无穷。</h3> <h3>许是曲尽才可通幽吧,在通向老街的纵深里,踩着老街的新铺的水泥路,一直向家乡的老屋走去,一栋二层小楼出现在我的眼前,一种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记忆中儿时的感觉在这里找到了。一幅幅生活的场景浮现在脑海里,唤起了我心中对儿时的回忆。将我们的思绪拉回了曾经的时代。我的童年就是在老街上度过的。那时候,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低,但仍然带给了许多人儿时的欢乐和回忆。</h3> <h3>走进家门口,却早已人去楼空。想念天堂里的父母,不由泪如泉涌,思绪也随着跨越了时空。还记得小时候,在爸爸妈妈春风雨露般的关怀下,我们无忧无愁快乐地成长,转眼就到了上小学的年龄,终于背上书包一路蹦蹦跳跳地进入了镇上的小学。学校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是放学前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候,也是同学们特别盼望的时刻。在教室里,在操场上,处处可看到或听到同学们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歌声、笑声和加油声。</h3> <h3>在课外活动中,我们女孩子则常常是把跳房子、跳皮筋、跳绳等游戏作为她们的选项。跳皮筋 则是由两人分执皮筋两端,牵直固定,参加者即可在皮筋上来回踏跳,技术好的双脚可跳出许多花样。还有跳绳 、翻绳、拾石子、抬轿等许多游戏。在这方面,女孩们的天赋和优势则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她们脚步敏捷,身子轻盈,心灵手巧,跳绳翻绳和拾石子的花样很多,让人除了羡慕还是羡慕。</h3> <h3>童年的时光像春风里飞舞的彩蝶,童年的记忆像阳光下绽放的花朵,童年那多彩的生活,童年那美丽的岁月,将注定牵伴着我们的一生。<span style="line-height: 1.8;">童年是一串珍珠,每一颗都记录着我们的一个个微笑,一份份快乐。童年是一段动听的乐曲,每一个音符里都洋溢着纯真、欢乐、友爱。童年的时光真美好。</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愿我们能常怀一颗儿时的心,因快乐而欢笑,因简单而自豪,因纯真而无忧,因兴奋而奔跑,把那份久远的笑声,那些无忌的言语,那种天真的烂漫永远珍藏在心底。</span></h3> <h3>夜幕下的江面显得那么悠闲,那么迷人,每当夏天的晚上,江边洗澡的孩子们在大人们的守护下相互泼水嘻闹,街道上坐着纳凉的人们在喝着清茶摇着蒲扇,与邻居们隔空聊天。而一到冬天,一团团乳白色的水汽随着晨风从江面上升起,给老街披上了一层朦胧的面纱,晨雾中,码头上女人们那此起彼伏的卟卟啪啪捣衣声、男人们装船卸货那低沉浑厚的号子声以及混杂在淘米洗菜、担水挑货中的男女叫骂嘻笑声,这一切都伴随着袅袅升起的炊烟在空中回荡。</h3> <h3>老街东面,以前是一家粮油加工厂所在地,北边是生活区,南边是生产经营区。七八十年代特红火,经济效益在小镇首屈一指,惹得镇上人羡慕不已。<span style="line-height: 1.8;">那时乡下养猪的多,要买米糠饲料。印象最深的要数夏天了,每天凌晨两三点就有人排队等发号头,天天如此。还有的等了一夜也没领到号头,只得第二天再来等,有的晚上七八点钟,带着凉床或篾席睡着排队。还有的带小板凳坐着等,互相在一块唠叨闲扯,大老夜里叽叽喳喳说话声,吵得厂里人睡不着。</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八十年代初,镇上人家还没有电视看 ,只有粮油厂、轧花厂、中转站几个单位才有。《霍元甲》刚热播时,动人的音乐声,打铁般武斗声,多诱人呀。一到晚上,粮油厂食堂里挤满了人,坐着的、站着的,连食堂大门也有许多人。小孩根本挤不进去,有的站在窗户边往里看。后来厂里一到晚上,就把生活区大铁门锁上了,但仍有附近的人及学生从铁门处、红砖围墙往里翻进去,里面看电视的人依然许多,最后厂里干脆一天到晚敞开大门,不管了。</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粮油厂</span>浴室,也叫洗澡堂。但没有现在豪华、讲究。当时在工厂浴室洗一个澡简直就是奢侈享受,镇上还没有大澡池。厂里锅炉是烧煤的,后序车间需要大量蒸汽。浴室是有开放时间的,一天是三次,供职工洗浴。节假日时间的人最多,有厂里的孩子及厂里沾上边的七大姑八大姨带来的孩子,人进去后门还要上锁,洗好换衣出来,时间比较长。特别腊月二十四小年之前,人是特别多,厂外来的人,洗澡是要收费的。这个时候,老街上只有东头最热闹。</h3> <h3>如今,老街东头的机器运转声越来越小,工厂破产,工人师傅也下岗了,旧时热闹的东头,也成了最寂静的角落。只有那街边麻将洗牌声和高楼群的吊塔机器声,打破了此处的静谧。<span style="line-height: 1.8;">改革开放像沐浴的春风,让家乡一下子变得繁荣昌盛,美丽可爱了,从前破旧、低矮的老屋早已被新颖、别致的楼房取代,它们像雨后春笋般不断从各个角落冒出。当年泥泞的沙石路早已不见踪影,一条条平整宽阔的水泥路展现在我们眼前,人来人往,川流不息。</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3>现在家家都看上了彩电,那曾经炫耀一时黑白电视已经匿影藏形,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电话、手机等基本普及,不少家庭还购置了电脑,用以浏览、查询资料和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无穷的乐趣,真可谓“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家乡的变化物是人非。<span style="line-height: 1.8;">时境变迁,我与故乡的距离愈来愈远。然而,心与乡土的距离,却未曾改变,</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故乡的老街依旧,故乡的淳朴依旧。</span></h3> <h3>图片:兰草</h3><h3>文字:阿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