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新学期伊始,我们班级的孩子经过一个暑假刚升入中班,他们活泼好动,喜欢游戏,也喜欢与人交往,主见性越来越强,因此班级中的各类常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h3> <h3>争抢玩具</h3> <h3>乱糟糟的建构区</h3> <h3>上厕所容易争抢</h3> <h3>喜欢在洗手池玩水</h3> <h3>集体活动时经常会有不举手插嘴的现象</h3> <h3>吃饭时喜欢讲话还会掉米粒</h3> <h3>根据《指南》社会领域目标:“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中班幼儿需要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因此,在发现这些班级中的问题后,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我们班级变得更有秩序?</h3><h3>梓涵:我们每个小朋友都要遵守规则。</h3><h3>琪琪:要听老师的话。</h3><h3>章章:睡觉时候不能说话,谁说话就请他不要睡觉了。</h3><h3>希希:泽泽坐在我边上总是喜欢和我说话,我说了他都不听。</h3><h3>瑶瑶:阳阳吃饭时候米粒一直掉在桌子上和地上,一点都不干净。</h3><h3>小宇:老师你把那些不听话的小朋友的照片拍下来,发给他们爸爸妈妈看。</h3><h3>……</h3><h3><br></h3> <h3>于是,在一番讨论后,我们商定了几项班级中最容易的问题,请孩子们画下来贴到了班级公约墙上。</h3> <h3>在公约墙上,我们初步制定了五项约定:洗手喝水不排队,吃饭时候不说话,玩好玩具要整理,分享玩具不能抢以及回答问题先举手。</h3> <h3>为了让公约墙不成为摆设,我在边上设置了“今天我做到了吗?”版块,在每一项约定边上设置了笑脸和哭脸的双面贴纸。每天离园前,孩子们会对自己一天的行为进行反思,如果做到了一项约定则贴上笑脸,没做到则是哭脸。</h3><h3>孩子们很感兴趣,在贴哭脸和笑脸时常常会开展热烈的讨论。</h3><h3>哲哲:今天吃饭时候我们组很安静,都没有说话。</h3><h3>辰辰:第二组吃饭时候一直在说话,而且他们还吃得很慢。</h3><h3>萱萱:今天没有小朋友在抢玩具,我们都是交换玩的。</h3><h3>泽泽:早上上课的时候插嘴的小朋友有很多,单老师都生气了。</h3><h3>翔翔:今天喝水我们都排队了,今天能得到一个笑脸吗?</h3><h3>可见适当的反馈会对幼儿行为产生一定的行为。</h3> <h3>经过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对班级公约墙似乎不那么关注了。经过反思后,我想,是不是笑脸和哭脸的方式太过单一了。并且,班级内会出现新的问题,而公约墙上却没有及时体现。</h3> <h3>于是,我在公约墙边上增加了一张表格——“约定达成反馈表”。将每天的笑脸和哭脸记录在表格中,一周为一个周期,统计每项约定达成的笑脸数量。这样既丰富了反馈的形式,也能锻炼孩子们的数学能力。</h3> <h3>在11周的试行中,孩子们在周五的下午进行了统计,发现“吃饭时候不说话”这项约定只得到了一个笑脸,而“玩好玩具要整理”这项则得到了五个笑脸。</h3><h3>诚诚:吃饭时候说话的人太多了,所以总是得到哭脸。</h3><h3>峰峰:我们每天玩好玩具都会整理的很干净。</h3> <h3>在接下来的12周和13周,我们继续进行了两周的统计。由孩子们自己数一数笑脸的数量并记录在表格里。</h3> <h3>经过三周的统计,在11月底的某次谈话中,我和孩子们将三张表格放在一起,完成了一次11月份的大统计。</h3><h3>辰辰:“洗手喝水要排队”我们一共得到了12个笑脸!</h3><h3>梓涵:“吃饭时候不说话”一共得到了8个笑脸。</h3><h3>哲哲:“分享玩具不争抢”有10个笑脸。</h3><h3>萱萱:“回答问题要举手”也有10个笑脸。</h3><h3>……</h3><h3>我:那哪项约定我们做得最好呢?哪项约定我们做得最不好?</h3><h3>琪琪:“吃饭时候不说话”我们做得最不好,因为只有8个笑脸。</h3><h3>晨晨:“洗手喝水要排队”我们做得最好,可以把它换成别的。</h3><h3><br></h3><h3><br></h3> <h3>经过统计,我们一致决定将做得最好的一项约定换掉,而其他约定则继续保留,看接下来的表现。</h3> <h3>于是,我们讨论了替换的内容,决定换成有关午睡的内容。</h3><div><h3>涵涵:有的小朋友午睡时不睡觉,总是动来动去。</h3><h3>萱萱:还没起床的时候就有人把头抬起来说话了。</h3><h3>阳阳:我脱衣服穿衣服动作都很快,有的小朋友磨磨蹭蹭的,动作很慢。</h3><h3><br></h3></div><h3></h3> <h3>同时,针对幼儿中自我管理能力较好与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个别行为,我还制作了一块版面,分为好榜样以及友情提醒两个块面。好榜样是孩子们平时观察到的在某一方面表现特别好的幼儿,将他们的行为画下来,作为其他孩子的榜样。友情提醒也是平时观察中发现了某方面行为问题较多的幼儿,将他们的行为记录下来,时刻提醒自己。当然,好榜样和友情提醒上的幼儿可以随时替换,均由孩子们投票决定。</h3> <h3>在工作室活动中开展了对幼儿自我管理的研讨之后,我们中班年级组结合优秀的管理案例和其他老师的分享后,制定了一张幼儿自我管理表。表分为两个部分,在校和在家。每个部分都有几项约定内容,以及幼儿的自我评价,空白处还可以自己增加内容。</h3><h3></h3> <h3>上面的在校部分请幼儿自己评价,孩子们通常是在做到的约定下面打钩,没做到的约定下面打❌。而在家部分则请孩子们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评价。</h3> <h3>在11周尝试的时候,我发现孩子对自己在校的行为还是能够比较诚实地进行评价,家长们也比较配合,会和孩子一起进行在家评价,并补充一些内容。</h3> <h3>在接下来每周的自我管理评价表中,我们还会根据主题、班级实际情况等进行约定的替换。</h3> <h3>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环境、教师、家庭的潜移默化熏陶和典型示范培养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班级公约的时间,我班孩子们的自我管理能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也得到了加强。我们应该多给孩子自由、自主、自然、自信的空间和时间,让孩子们成为最好的自己。</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