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以求精,研以达优——程登敏小学数学工作坊送教下乡培训活动

米兔兔

<h1><b>  2018年12月4日上午,“国培计划”(2018)程登敏小学数学工作坊第四次来到龙塘中心小学进行送教下乡培训活动。</b></h1> <h1>  这次的送教下乡培训活动共两个环节:</h1><h1>一、由龙塘老师上两节打磨课。</h1><h1>二、点评,专家诊断。</h1><br> <h1><font color="#010101">【展示课】</font></h1> <h1><b><font color="#010101">《9的乘法口诀》龙塘中心小学杜老师</font></b></h1> <h1><b>  杜老师从复习1~8的乘法口诀导入,直接揭示课题。以10×10的格子图中添加星星,以每一行的星星个数与几十的特殊关系作为导线引入新课。老师以一句:你是怎么一下子看出是9颗星星,抛出问题,引发思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b></h1> <h1><b>  当老师引导学生说出2个9,3个9的特点后,再次抛出问题:你能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吗?实现了“问题导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同时让学生用算理方法进行迁移,变通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运算能力。</b></h1> <h1><b>  在得出几个9的统计表后,杜老师让学生编乘法口诀,写乘法口诀,说乘法口诀,记乘法口诀,再到运用乘法口诀来得出乘法算式。</b></h1> <h1>  在老师的鼓励和引导下,同学们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纷纷举手回答问题,课堂气氛活跃!</h1> <h1><b><font color="#010101">《扇形》龙塘中心小学吴妮娃</font></b></h1> <h1><b>  吴老师在课伊始,揭示课题,先让学生自疑:对于扇形,你想知道些什么? </b></h1><h1><b> 引出问题导学:</b></h1><h1><b> 1.什么是弧</b></h1><h1><b> 2.什么是扇形</b></h1><h1><b> 3.什么是圆心角</b></h1><h1><b> 4.在圆上画一个扇形并标出各部分名称</b></h1><h1><b> </b></h1> <h1><b>  探究新知环节,吴老师让学生自主探究弧,扇形和圆心角的特征,由图来指出各个部分,并得出其概念。</b></h1> <h1><b>  在理解概念后,让学生运用概念探究如何辨扇形,比较扇形的大小,并能说出自己的发现。并通过弧和半径,圆心角和圆的关系来巩固了扇形的知识。最后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画扇形。</b></h1> <h1><b><font color="#010101">【研课】</font></b></h1> <h1><b>  针对两节展示课,杜老师和吴老师分别说课,对课的设计和课堂的效果进行反思,龙塘的老师也进行点评,再由专家王妹老师和李兰华老师进行综合点评。</b></h1> <h1><b>龙塘老师点评:</b></h1><h1><b> 1.编口诀的环节给学生的时间太少了,学生学会用手势来记口诀后,老师没有给时间让学生反馈。</b></h1><h1><b> 2.练习量不够。</b></h1><h1><b> 3.吴老师能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说,讨论,得出结论。</b></h1><h1><b> 4.前面的时间比较拖沓,后面比较急于收尾,导致画一画环节没有去做。</b></h1> <h1><b style="line-height: 1.8;">专家点评:王妹老师</b></h1><h3><b style="line-height: 1.8;"></b></h3><h1><b style="line-height: 1.8;"></b></h1><h3><br></h3><h1><b> 今天分别展示了中年教师和年青教师的课,各有特色,但也有各自的瑕疵,这就是磨课及研究课的任务,进行课堂诊断,保特色,改不足,也是每个教师成长的轨迹。</b></h1><h1><b> 两节课的共同点是:</b></h1><h1><b>1.两位老师能关注很多的学生,鼓励学生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b></h1><h1><b>2.板书有些随意,没有特色,没有突出课的重点。</b></h1><h1><b>3.整节课的时间安排前松后紧。</b></h1><h3><br></h3><h3><br></h3> <h1><b>杜老师的课:</b></h1><h1><b> 1.整节课的流程自然,环节紧凑,层层深入,由9和几十数的差的特殊性导入~几个9的★的个数~编口诀,写口诀,记口诀,口诀写算式,运用口诀运算,循循善诱,让学生从知识的形成到知识的应用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掌握。</b></h1><h1><b> 2.低年级的学生的认知特点是活泼,想说,想玩,我们可以让学生多动,多说,多念,在玩中学,同时可以产生数感,形成自然的知识。</b></h1><h1><b> 3.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运算能力等的培养。</b></h1><h1><b> 4.各环节的处理诊断(略)。</b></h1> <h1><b>吴老师的课:</b></h1><h1><b> 1.吴老师虽然是年青老师,但能勇于挑战放开式的教学,整节课中,老师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观察,发现,提出问题,质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只作为一个点拨者,指导者。虽然驾驭得不是很稳健,但整个课还是能体现了自主的课堂理念。</b></h1><h1><b> 2.吴老师上课自身的热心投入能激活课堂气氛,能让学生感化氛围。</b></h1><h1><b> 3.老师的数学专业术语的表述不够严谨。</b></h1><h1><b> 4.对于生成的课堂资源老师较好地利用了,但没有深入展开。</b></h1> <h1><b>专家点评:李兰华老师</b></h1><h1><b> 1.杜老师的课比较扎实,内容丰富,环节紧凑,重点突出,环节过渡自然。</b></h1><h1><b> 2.老师没有很好抓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读口诀时,没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要让学生的主动性激化开来。</b></h1><h1><b> 3.练习的巩固环节,形式单一,可以用游戏,比赛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口诀的练习。</b></h1> <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b>  研课,磨课不仅仅只是追求完美的课堂,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历练,是专业水平提升的一个抓手,更是学校教师团体发展的主打平台</b></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b>。相信通过这样研磨课活动,每个参训老师都能有所获,并能学以致用。</b></span></h1><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h3> <h1><b>  让我们在磨课中,“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学生主体求知的需求;“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也只有这样,磨课才会在美丽动人的瞬间邂逅一个个精彩的生命!</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