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往事并不如烟。总有一段往事,总有一段时光,会深深地印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回忆像一首歌,忘了歌词却能哼唱出主旋律。每一段回忆,都是拼接的碎片。无论尘封多久,那人那景都将在遗忘中被重新拾起。 —— <b>题记</b><br></h3> <h3></h3><h3> </h3><h3><br></h3><h3> <b>1 . 难忘的庆典</b>
每年的12月10日,全世界的目光都会聚焦在古老与现代相融合的极具魅力的城市 斯德哥尔摩!这一天既是阿尔弗雷德.诺贝尔逝世的纪念日,又是获得诺贝尔奖的来自全世界的科学家们与有荣焉在这座城市接受瑞典国王颁奖的幸运日。于我而言,则是对那段如梦似幻的岁月的回忆日。
我记得,高贵典雅的市政厅位于市中心西边的国王岛上,两边临水,是一座红色砖瓦塔楼,106米的高塔上,可俯瞰斯德哥尔摩市,塔顶端有瑞典的国家象征“三王冠”标志。
市政厅是斯德哥尔摩的地标性建筑,它共使用了800万块红砖和1900万块马赛克瓷砖,规模相当的宏大。整個建築猶如一艘航行中的大船,雄偉壯麗。在明亮的燈光映射下,整座大廳金碧輝煌,熠熠生輝。市政厅的金色大厅墙面是小块玻璃拼成的马赛克画,其中的蓝厅是市政厅里最大的厅,也是举行诺贝尔奖晚宴的地方。颁奖盛典在斯德哥尔摩的音乐厅举行。
</h3><h3><br></h3><h3></h3> <h3>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h3> <h3> 斯德哥尔摩市政厅内</h3> <h3> </h3> <h3></h3><h3>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活动都是瑞典人引以为傲的时刻。当晚,会有包括瑞典王室成员、当年诺贝尔奖得主及其亲属、政府主要官员和各界名流等超过1300人出席这场晚宴。传统的欧洲宴会装束,特制的诺贝尔餐具,连晚宴的鲜花都是来自诺贝尔逝世地意大利的圣雷莫市,再加上精心烹制的佳肴,还有获奖者的即兴演说,这些场景构成一场号称世界上最奢华的晚宴,同时也把诺贝尔故乡的荣耀推向顶峰。
没有参加庆典活动的瑞典人会围坐在电视机旁观看现场直播。瑞典王室一家平易近人,鲜有丑闻,过着半君半民的生活,深受人民爱戴,毫不夸张地说,很多人是为见国王一家而关心颁奖典礼的。<br></h3><h3></h3> <h3> </h3><h3><b style="color: rgb(51, 51, 51);"> </b><font color="#808080"><b>2 . 难忘的伟人</b></font><br></h3><h3>
<br></h3><h3>我在瑞典的首都斯德哥尔摩生活了3285天,并曾在成人大学学习过瑞典语。当时为弘扬瑞典语的小语种,学生不仅不用交学费,政府还倒付津贴以鼓励学习者。
记得我灯下翻书夜读,看到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一封遗书:“920万美元的全部遗产,除20万美元留给亲属外,其余900万美元作为基金存入银行,用以奖励对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文学、和平事业有重大贡献的人……”诺贝尔在遗嘱中强调指出:“在评选得奖人时必须不分国籍、不分肤色、不问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一视同仁,唯一标准视其实际成就。”
另外看到的是在诺贝尔哥哥的一再坚持下,他写的一篇生动有趣的、令人深思的、连标点在内译成中文只有108个字的自传:“艾• 诺贝尔呱呱坠地之际,一个仁慈的医生就该尽早结束他多灾多难的生命。主要优点:平素清白,从不牵累别人。主要缺点:未娶,无家室,易发脾气,消化不良。惟一愿望:不要被人活埋。最大罪过:不向财神顶礼膜拜。一生重要事迹:无。” 这篇自传,扭转了我对瑞典人刻板的印象。<br></h3> <h3>1833年10月21日,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一个贫困的家庭的诺贝尔,从小多病多难,他8岁时仅读过一年书。在他17岁那年,孤身一人远赴欧美游学,成为一名著名的化学家。他一生共获得355项技术发明专利,同时他还是一位精明能干讲究诚信的企业家,他在20多个国家中开办了50多家企业。他为了事业,常年奔波各地,曾被法国作家雨果称作为“百万富翁的流浪汉”。
诺贝尔一直潜心研究硝化甘油,就在他的实验即将成功时,实验室突然发生了爆炸,当硝烟散去,诺贝尔才从废墟中爬了出来,满脸的伤痕,满身的血迹。这次事故差点儿夺去他年轻的生命。
还有一次,诺贝尔的实验室里的硝化甘油突然爆炸,炸死了他的弟弟,两个工作人员和一个不幸的路人,他的父亲也负了重伤。
那时,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人都议论说:诺贝尔故意不让世界和平,靠杀人来赚钱。诺贝尔研制的炸药不仅用于了工业生产,而且也被用来作为战争的武器,这让诺贝尔非常伤心,他没有想到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会给人类带来这么深重的灾难。为了使 自己安心,诺贝尔在临终前把自己大部分的财产捐献了出来,用来作为诺贝尔奖的基金。
1896年12月10日,63岁的诺贝尔因心脏病突发,在意大利圣雷莫的别墅中与世长辞。他为科学献身,一生未婚,没有子女。他的两个侄子遵循诺贝尔的遗愿,在1910年创立了诺贝尔奖,一直到现在。诺贝尔奖除了五个奖项外,1968年又增加了经济学奖,是国际最高荣誉的奖项。
知道了诺贝尔的故事,对他自传里写的“无”字,有了深层的理解。他以跌宕起伏和百折不挠的一生为科学的发展创造了伟大的奇迹。他生活简朴,不慕功利与虚荣,并把一生的财富都捐献给了人类的科学事业。更重要的是他一生如此辉煌,却非常谦逊自省,实属难能可贵!他的理论根据是:“<b>太阳如果知道了整个银河系有多大,她肯定会因为自己的渺小无比而感到羞愧不如。</b>”诺贝尔正因为具有“羞愧不如”的虔诚和虚怀若谷的崇高境界,才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人物!<br></h3> <h3> </h3><h3><br></h3><h3> <b>3 . 难忘的墓地</b>
对于这样伟大的人物,我动过几次去拜谒他墓地的念头。一直认为是非常容易的事。但并非如此。我记得和我丈夫第一次在斯德哥尔摩地区西边的索尔纳最大的墓地转了大半天。
墓地里绿草茵茵、碑石林立,气氛肃穆庄重,有的墓前摆满了鲜花,没有一点儿阴森恐怖的感觉。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墓碑,上边镌刻着墓主人的信息。有的墓碑用大理石等精美石料制成,上面刻有族徽、玫瑰等图案。有的简单到只刻着名字和生卒年月,有的复杂到墓志铭刻满整座墓碑。很多墓立碑的时间是十八、十九世纪,好像是在诉说着这片墓地悠长的历史。
墓地里没有指示牌,偌大的墓地,何处是诺贝尔的长眠之所呢?看来在崇尚“人人生而平等”的瑞典,也同样遵循“人人死后平等”的原则,即使对这样一位被视为国家民族骄傲的世界级名人,也没有给予特别的礼遇。如果一座一座墓碑的找过去,花上大半天的时间也未见得能找得到。我们只好扫兴而归。
</h3><h3><br></h3> <h3><br></h3><h3><br></h3><h3>第二次是有个朋友告诉我们他找到了,并自告奋勇带路,我们才有幸见到这仰慕已久的墓碑。
墓坐落在整个墓地的最东侧“偏远的角落”,墓周围生长着10棵两三米高不等的柏树,呈半圆形拱卫着墓和墓碑。墓碑高约3米,坐北朝南,碑身为长方形,灰色方尖顶,大理石材质。整个墓碑共分为三段,墓碑上段正面刻有“NOBEL”五个镏金字母;中段正面刻着他的全名“ALFREDNOBEL”,以及生卒日期“21/10/1833 10/12/1896”,中段墓碑两侧刻有诺贝尔4位亲人的名字和生卒年月;下段是三级石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墓碑右侧的地上,插着编号牌:170/1678。碑上没有诺贝尔的肖像,没有浮华的雕饰,只字没有关于他在人类历史上的辉煌的记载。
虽然事先通过朋友介绍,了解到诺贝尔墓很简朴,但伫立在墓碑前的那一刻,其简朴的程度还是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样一位名满天下,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或者说还正在通过诺贝尔奖的方式做着巨大贡献的伟人,身后安息之所朴素至极,这种显赫与朴素之间的巨大反差带给人的是绝对强烈的心灵震撼。
</h3><h3><br></h3><h3>我的耳畔回响起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b>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b>……”长眠之所奢华还是简朴并不重要,只有将名字刻在人民的心中,才能不朽。东西同理,四海皆准。
斯德哥尔摩是诺贝尔的故乡。我在这片土地上,了解了诺贝尔奖的历史,有幸近距离感受到诺贝尔的魅力。体验了诺贝尔文化,感到自己灵魂受到了一次洗礼并得到了升华!
</h3><h3><br></h3> <h3> 诺贝尔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