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8年12月4~7日在江西省宜春市举办了“华东六省一市第二十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目的是为了践行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深化课程改革,进一步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和策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一天</h3> <h3>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小学洪飞老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洪老师课前预习到位,围绕预习单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探究、发现、体会、感悟体积和体积单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h3> <h3>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张敏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的《体积和容积单位》。本节课重在强调统一单位的必要性,多维度体验建立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通过欣赏《宇宙的尺度》将孩子们带入体积和容积单位的世界。本课通过猜测、分类、实际操作、验证、感受、拓展等方法进行教学,与第一堂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两节课同课异构,上一堂重课外,这节课重课内。</h3> <h3> 九江市双峰小学蔡梦秋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该课通过套圈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感悟:圆上所有的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设计套圈游戏,不断深化感知圆的特征。</h3> <h3> 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罗鸣亮作为专家组代表进行点评:三堂课都有共同点,都体现了数学的核心素养,都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建构模型。建立议思考两个问题:1.孩子们有什么?2.孩子们要什么?</h3> <h3> 罗鸣亮点评三堂课</h3> <h3> 山东省德州市北园小学曹宁宁老师执教的是义务教育教科书(青岛版)四年级上册智慧广场《植树问题》。本节课曹老师设计“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可以栽几棵?“这么一个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自主去探究出三种栽树方法,理解间隔数与棵树之间的关系。</h3> <h3> 安徽省合肥市琥珀名城小学耿晨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集合》。耿老师上课风趣幽默,通过春游参观动物馆人数引发认知冲突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借助直观图,体会集合与加法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和能力,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h3> <h3> 宜春市第八小学王敏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数字与编码》。王老师从自己家的门牌号,电话号码,出生日期以及车牌号入手,介绍编码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班级最美少年的编码,由班--校--区--国,由学籍号引出身份证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究身份证号编码的秘密,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h3> <h3> 上海市嘉定区实验小学倪青老师执教的是沪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广场《放苹果》。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在抽屉里放苹果的实际操作活动,初步认识抽屉原理,也就是n+1个苹果,放进n个抽屉,至少有一个抽屉有2个或2个以上的苹果。倪老师让学生经历放苹果过程,初步认识抽屉原理,建构模型,并通过动手操作,猜想验证,交流推理等活动体会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h3> <h3> 山东省教育厅教学教材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徐云鸿代表专家进行点评:1.下午的课都是数学广角、数学广场,或是综合实践课的内容。2.都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发现规律,体会感悟隐含数学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议:要注重建模但更要注意实际应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教材,要合理利用教材上的题目。</h3> <h3> 徐云鸿点评课堂。</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二天</h3></font></h3> <h3> 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顾新民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顾老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究负数,在现实情景中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及意义。</h3> <h3> 江苏省常州市博爱小学杭君老师执教的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杭老师首先播放《熊出没》片段,创设教学情景,由熊大、熊二种树引出两位数的笔算教学。利用学生平均分小棒的经验,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口算表达和竖式之间建立起对应联系,从而解决教学难点。</h3> <h3> 上海市虹口区第六中心小学刘晔老师执教的是沪教版四年级下册《五舍六入》。刘晔老师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医院的收费单据,发现医院采用的五舍六入法取近似数。通过与四舍五入法的对比,体会生活中不同凑整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让学生学会选用合理数据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h3> <h3> 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黄务小学孙双喜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与路程》。孙老师借助具体情境,在探索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的方法,构建速度、时间与路程数学模型,并能运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经历“解决具体问题--抽象数学模型--解释说明模型--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建模的学习活动中感悟模型思想,提高抽象思维能力。</h3> <h3> 安徽阜阳市刘锜小学钱春丽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本节课钱老师利用三种不同长度的小棒和若干个拐角,让学生搭长方体的框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长方体的特征:8个顶点;12条棱,分成三组;6个面,相对的面面积相等。经历点--线--面--立体图形,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h3> <h3>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永丰小学陈卫玲老师支教的事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本节课陈老师让学生将平面图形进行分类,找出长方形,并利用提供的长方形学具让学生去围出一个长方体。通过想一想、比一比、理一理,经历由立体图形--面--线--点过程,让学生探究出长方体的特征,从而认识长方体。</h3> <h3> 浙江省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龚泽荣老师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面积》。龚老师结合身边的具体实例:课桌、校园面积、江西省面积,认识面积的含义。通过自学面积单位,经历画一画、比一比、围一围活动建立面积单位的空间观念。</h3> <h3> 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王明滨老师执教的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搭一搭》。王老师用魔术激发学生兴趣,在搭一搭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尝试、调整、检验、列举、排除等策略,逐步获得还原立体图形的学习活动经验,获得成功的体验,加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h3> <h3>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小学数学教研员郭庆松代表评委点评:都能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建构知识模型。</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三天</h3></font></h3> <h3> 江西省南昌市广南学校正高级特级教师吕英,执教的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认识负数》。吕英老师本节课紧紧扣住“O”这一分界点进行负数的教学。本节课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教师通过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对口令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负数。</h3> <h3> 江西省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小学特级教师刘才军,执教的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集合》。刘才军老师先利用脑筋急转弯引入课题,让学生用圈一圈的方法初步感受集合。然后组织学生质疑,通过分一分、圈一圈等实际操作、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从而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h3> <h3>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教授,从展示课题,教学内容,教学探索三个方面对本次活动进行评课综述:落实“四基“,走向“四能”,展现学习情趣,改善学习方式,教学媒体的运用趋于整合,努力探索新的教学空间。并提出了几点反思与建议:1.课堂“前松后紧”现象;2.当堂巩固普遍缺失;3.立足儿童,彰显教学永远在路上。</h3> <h3>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观摩活动已经结束,但我对这次活动的学习并没有结束。“立足儿童,彰显教学永远在路上。”让我们在这条路上一路高歌,躬身前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