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口罩的小女孩(原创)

高原溪流

<h3><br></h3><h1> 周末午后,我们几个教研员在新入住的楼房里洗衣的洗衣,视频的视频,电话的电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青南地区的支教生活就是这样,为了顺利完成支教任务,老师们不仅要适应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要适应民族地区的人文环境,还要适应集体生活的磕磕碰碰,更要适应远离家人的相思之苦。我正在跟媳妇儿视频聊天,突然被一个陌生电话打断了,仔细一看,玉树本地的。呜……呜……手机不停地嚎叫着。早不打晚不打偏偏这会儿打进来!真是的……我很恼火,但是手机不停的嚎叫容不得我多想:“喂,哪位?有事吗?”“喂,您是那个光头歌星老师吗?”一个脆生生的声音怯怯地问。我又好气又好笑:“是啊,你是哪个呀?”“老师,告诉您一个好消息,那次复查后医生说我的病全好啦!以后就不用戴口罩上课了,你们可以搬回来住啦!”哦,原来是那个戴口罩的小女孩……</h1><h3></h3> <h3> 一</h3><h1> 二零一八年八月,应青海省委省政府加大对青南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力度的号召,我积极报名到玉树州教育局教研室支教。为期十天的教研培训结束后,我们平安区教研支教团队一行五人于九月十五日乘飞机抵达玉树。当我们走出机场,白玛主任把洁白的哈达搭在我们脖颈上的那一刻,我们深知此行的意义远不止于完成一年的支教任务那么简单,必将在我们的人生轨迹上留下无憾无悔的浓墨重彩。激动之余,我们纷纷争相合影留念,定格这难忘的时刻。</h1><h1> 午饭后,白主任将我们送到八一孤儿学校。经白主任协调,孤儿学校梁校长把我们四个男老师安顿在学生宿舍一楼阴面的一间宿舍里,把刘老师(女)安排在二楼阴面靠近厕所的一间宿舍里(没办法,仅剩这两间宿舍)。走进宿舍,里面又阴又暗,玻璃上淌满了似霜的污垢,除了两张高低床再没有任何家当,我们心里已经凉了一大截。白主任一再表示,州教育局没有周转房,暂时将就着,以后有合适的房子再调换。听着心里暖暖的,也就不再讲究什么了,随遇而安吧。初来乍到,虽然都是青海人,高原反应还是比较明显,头疼、耳鸣、失眠等蜂拥而至。夜里,醒来以后再也睡不着。因为除了高原反应,还有如雷的鼾声,两头加起来折磨得我辗转反侧,直到天亮。第二天浑浑噩噩,无精打采。而二楼的刘老师也是这样,不同的是噪音来自厕所的流水。因此,我们都渴望租房分开住。午饭后,我们几个都要赶紧午睡一会儿,而董老师因为晚上睡眠充足显得精力旺盛,加上对藏语感兴趣,午睡前半小时总要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学习藏语。一来二去,跟孩子们熟悉了,孩子们来宿舍找他也是常事。</h1><h3></h3><h1> 一个星期五的中午,董老师早早回来了,我们才都各自上床安心午睡。他们三人很快入睡了,还响起了轻微的鼾声。我也快进入梦乡了。咚咚咚,清晰的敲门声惊跑了睡意。“谁啊?”“我,老师!”“你找谁?”“董老师。”我看了看董老师已经睡熟了,下床打开门。门外站着四个孩子,两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挤在门口,两三步开外还站着一个戴着口罩的小女孩。我小声地说:“嘘,董老师已经睡着了,有事吗?”第一个女孩说:“我们找董老师打个电话。”“哦,那用我的打吧。”我把手机递给她:“就在楼门口打,声音放小一点,不要影响老师们午休。”“噢呀,谢谢老师!”前面的三个孩子小声说着,拿起电话向楼门口走去。那个戴着口罩的小女孩跟他们始终保持三四步的距离跟在后面。那三个孩子都用藏语轮流打了电话。该轮到那个戴口罩的小女孩了,奇怪的是她并没有拿手机,而是站在三步开外用藏语给拿手机的女孩说着什么,拿手机的女孩在手机上捣鼓着,一会儿手机拨通了。戴口罩的小女孩说一句,拿手机的女孩转述一句。我很纳闷儿,走上前去问那个戴口罩的小女孩:“为什么你不亲自打电话呢?”小女孩大大的眼睛里透射着灵性的光芒,怯怯地说:“老师,我……我……病了……”“什么病啊?没那么严重吧?把口罩摘了说……”没等我说完,小女孩扭头跑了!打算问问那三个孩子,他们也跑远了……</h1> <h3> 二</h3><h1> 星期天的中午,天气晴朗,微风和煦。天空瓦蓝,澄澈纯净。棉花似的云朵悠闲地飘来飘去。我坐在操场的篮球架下看《演说论语》。“老师,这篇作文怎么写?”一个熟悉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路。抬头一看原来是上次戴口罩打电话的那个小女孩,站在离我两三步远的地方:“老师,可以教教我吗?”“可以啊,什么作文?”小女孩高兴地回答:“谢谢老师!是《读书之我见》”我指了指身边,示意她坐过来,小女孩犹豫着没动。我没好气地说:“害怕老师会吃了你还是嫌弃老师?想听就过来!不过来就算了。”小女孩睁大眼睛,使劲摇摇头:“不是,老师,不是的……”,“那就过来,离老师这么远,怎么给你讲?”小女孩只好向前挪了两步,问:“好了吗?老师!”“嗯!”我依然没好气地回答。</h1><h1> 我用问答的方式教她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谋篇:第一段总写读了些什么书(简单介绍);第二段从三个或四个方面叙述读书的好处(详细叙述);第三段总结(简述感想)。小女孩时而回答时而用铅笔记录,写错了赶忙擦掉重写,一点都不嫌麻烦。</h1><h1> 终于,写完了。小女孩长长舒了口气,甩甩手,扑闪着大眼睛,说:“谢谢老师,扎西得嘞!”我没好气地说:“嗯!头一回见你这样的学生,竟然带着口罩听讲!”小女孩站起身,低下头,嗫嚅道:“老师,我不是……真的……”“你在说什么?大声点呀!”没等我站起身,小女孩深深鞠了一躬,又跑远了……</h1> <h3> 三</h3><h1> 一个周六的中午,我们格外兴奋,因为在局领导的关心下我们租到了一套三室两厅的楼房,明天就可以搬过去了,兴奋之情不言自明。大家都忙着收拾东西。我边收拾边唱歌:羊羔花儿盛开的草原,是我出生的地方……不知什么时候,门被推开了,七八个小脑袋挨挨挤挤地探进门口好奇地听着。那个戴口罩的小女孩也站在门外,扑闪着大眼睛静静地听着。等我唱完了,孩子们都齐声欢呼:“歌星老师再来一个,歌星老师再来一个……”“好啊!你们喜欢听哪首?”“您最喜欢唱的!”“好,再给你们唱一首《家乡》。不过我唱完了你们也要唱哦!”“噢呀,噢呀!”孩子们不约而同地答应着……</h1><h1> 该轮到孩子们唱了,他们你推我搡,不肯到前面来。最后一致推选戴口罩的小女孩代表大家唱。小女孩自告奋勇地走进宿舍:“老师,你们在干嘛?为什么要收拾东西?你们要搬走了吗?”我一本正经地说:“因为你戴着口罩不肯见我们呗!”“啊!老师……不是的……真的……”小女孩睁大了眼睛辩解着。我说:“不要再说了,先唱歌吧。”小女孩委屈地说:“老师,我也想摘掉口罩,可是……”“好了好了,不要再说了,唱歌吧!”我不耐烦地边说边收拾东西。小女孩咳嗽了两声,仍旧带着口罩给大家唱了两首歌:《一个妈妈的女儿》(藏语);《感恩的心》(汉语)。因为口罩的缘故,小女孩的声音有些发闷发木,可是孩子们依然掌声不断,欢呼不停。我更加纳闷儿了,这么可爱的孩子,为什么老带着口罩跟同学们相处呢?今天不问个明白,以后可能就没机会了。想到这里,我走到小女孩跟前,还没等我开口,小女孩扭头跑出了宿舍,边跑边大声说:“谢谢老师,下周再告诉您!”</h1><h1> 后来从孩子们口中得知小女孩是个孤儿,叫卓玛,上六年级。父母都在地震中死了,叔叔是唯一的亲人,肺结核治愈以后重返校园。尽管如此,为了别人的健康,小女孩还是按照老师在健康课上讲的预防措施很自觉地戴上口罩,而且跟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明天叔叔来接她再去医院复查。多么尽责的老师!多么可爱的孩子啊!</h1> <h1>  “老师,你们可以搬回来住啦!我的病都好了!今天起我就不用戴口罩上课了……”电话那头小女孩再三的请求把我从回忆中拉了出来。我感动地说:“好孩子,你误解老师了,我们搬出去住不是因为你的原因,而是我们自己的原因,请你不要多想。老师会来给你们上课的,不过不是现在。在老师没来之前,你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哦!”“噢呀,噢呀,老师,我们等您来,一定……”……</h1><h3> </h3><h1> </h1><h1> 2018年11月27日于玉树</h1><h3></h3> <h1>图:高原溪流</h1><h1>文:高原溪流</h1><h1>时:2018.11.27</h1> <h1>  高原溪流,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人。业余喜欢唱唱歌,跑跑步,读读书,写点东西,抒发喜怒哀乐忧思愁。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简简单单,清清冽冽,一路走来一路歌。诗与远方,一半在心上,一半在路上。</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