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7月5日</font></h1><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1><font color="#010101">自驾游第二天。<br> <br>我们的计划是先去离阿维尼翁最近的古桥加尔水道桥(Le Pont du Gard),然后是古镇于泽斯(Uzes),最后去被称之为“法国小罗马”的古城尼姆(Nimes)。 三个景点相距不远,而且息息相关。<br> <br>从我们的酒店驾车大约半个多小时,我们就来到了水道桥。<br><br>加尔水道桥,这座巨大的石桥位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心脏地带, 因跨越加尔河(Gard River)而得名,是古罗马时期建造的最高和保护最完好的引水桥。它全长275米、高49米,是现存唯一的一座三层水道桥,每层都有数目不等的桥拱, 一共52个大小不等的拱形桥孔重叠组成, 是当时的罕见之作。198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1999年1月1日发行的5欧元采用的就是法国的加尔桥作为背面图案。</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从入口处一端只拍到水道桥最上面的两层。</font></h1> <h1>据考证加尔桥大致建于公元1世纪中叶(相当于我国的东汉时期)。处于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统治了地中海沿岸的大部分地区。为了把水源地于泽斯的泉水送到五十公里以外的当时重点城镇尼姆,罗马人由800-1000名工人花了15年修建了一条长50公里的引水渠。<br></h1> <h1>像大多数罗马引水渠一样,它绝大部分(35公里)是在地下,地上部分占一小部分。跨越加尔河谷的这座水道桥成为整个引水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建筑。</h1> <h1>当时每天输送20万立方米的泉水到尼姆城中的公共浴池、喷泉和私人住宅。虽然从于泽斯到尼姆的直线距离只有20公里,但中间有一些难以跨越的山丘和谷地,只能修建引水渠绕道而行。全长50公里的水道只有17米的落差,用以保证整个水道中泉水能自然流淌,而无须其它额外的动力设施,其工程设计的复杂和施工的难度可想而知。</h1><h3></h3> <h1><font color="#010101">古罗马建筑师们的鬼斧神工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font></h1> <h1>作为罗马帝国文明的具体象征,加尔水道桥历经两千年洪水、战乱和社会的变迁而未受损毁,至今桥梁依然保存完好,让人们得以在今天仍能一瞻当时工程技术之伟大。</h1> <h1>法国思想家、政治家、作家卢梭1738年到此参观后曾说:“我看到的是一座用双手建造的丰碑,它的伟大超乎了我的想象,这是我生命中唯一一次,只有罗马人才能建造出这么完美的杰作。在如此荒野孤寂的山谷中呈现出如此宏伟的建筑使它更加令人钦佩。我斗胆地漫步在这座建筑上,我脚步的回声仿佛让我听到了建造它时千万个敲凿石块的声音,感觉自己渺小的就如同广袤大地上的一只昆虫。我对自己叹息道:‘为什么我没出生在罗马’?”</h1><h3></h3> <h1><font color="#010101">站在大桥上,更为其雄伟浩瀚的气势,以及建筑设计的轻盈空灵所震撼。</font></h1> <h1>1743-1747年在加尔桥最底层新建了这座能过马车的跨河大桥,这一举措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批评,大仲马(Alexandre Dumas)就是其中一员,他愤愤地说:“这是为18世纪保留的、让其丢脸的‘纪念碑’”。</h1><h3></h3> <h1><font color="#010101">其实如果没有这座新桥,我们就没机会近距离观察加尔桥。</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漫步走过大桥,来到加尔河的对岸。这里我们可以观赏大桥的全貌。</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走到桥下, 大桥犹如一道彩虹悬挂在加尔河谷之上。<br> <br>河水清澈见底,缓缓流淌。大桥的倒影若隐若现。人们在河水中游泳,嬉戏。</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忍不住这清凉河水的诱惑,脱下鞋子,踏着高低不平咯脚的鹅卵石, 步入水中,在这炎炎夏日里,真爽!</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我们在水道桥的咖啡厅用过午餐,并观看了介绍水道桥历史的纪录片,纪录片是每20分钟轮回播放。小电影馆很舒适凉爽, 一个不小心,我竟然睡着了(真不是好学生呀!),纪录片讲了什么,全然不知, 只记得影片开始时有只小蜻蜓在飞… 只好请“老师”补课,回来再上网恶补了。</font></h1>